王好古

《陰證略例》~ 辨少陰緊脈證

回本書目錄

辨少陰緊脈證

1. 辨少陰緊脈證

有人患傷寒六七日,心煩昏睡多吐,小便白色自汗。予診之,寸口尺中俱緊。予曰:,寒中少陰之經,是以脈緊。仲景云:病人脈緊而汗出者,亡陽也。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下利,蓋謂此也。或曰:脈緊屬七表,仲景緊脈屬少陰,緊脈屬陽邪屬陰邪?予曰:仲景脈寸口俱緊者,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又云: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倦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勿妄治也。

又云:緊則為寒。又云:諸緊為寒。又云:或難曰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已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假令咳,坐飲冷水,故令脈緊;假令下利胃虛,故令脈緊。又曰:寸口脈微,尺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由是觀之,則是寒邪之氣,入人經絡所致,畢虛寒之脈也。

其在陽經則浮而緊;在陰經則沉而緊。故仲景云:浮緊者名為傷寒。又曰:陽明脈浮而緊者,必潮熱。此在陽則浮而緊也。在陰則沉而緊,故仲景云:寸口脈微,尺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出去者,此欲解也。此在陰則沉而緊也。仲景云: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欲知表裡臟腑,先以浮沉遲數為定,然後兼於脈而別陰陽也。故論傷寒,當以仲景脈法為準。傷寒之必本仲景,猶兵家之必本孫吳也。舍是而之他者,是猶舍規矩而求方圓,舍律呂而正五音,可乎?

《活人》丹砂丸論陰陽二毒相伏,破陰只是伏陽一脈,陰中伏陽,脈即翕奄沉也。

2. 破陰丹

硫黃,水銀(各一兩),青皮陳皮(各半兩,為末)

上將硫黃銚子內熔,次下水銀,用鐵杖打勻,令無星,傾入黑茶盞內,研細,入末二味勻研,用厚麵糊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如煩躁,冷鹽湯下;陰證,冷艾湯下。

此一條與楊氏五神丹相若。

此證六脈沉不見,深按至骨則弱緊有力,頭痛身溫,煩躁,指不皆冷,中滿噁心,醫多不識。學士脈曰:此陰中伏陽也,脈之當矣。學士卻云仲景無此證,非無此證也。用熱藥則陰邪隔絕,反生客熱;用寒藥則陽氣銷鑠,愈益毒氣。必須散陰導火之劑,使火出水平,上下升降,大汗而解,或躁擾不寧,勿驚可也。

《活人》例後,舉前賢諸去格拒之寒,大熱藥中,佐以人溺、膽汁、茶、蜜、鹽之類,雖各隨經,大抵與學士破陰導陽之意同。吾是以知仲景有此證也,但言簡而意有餘矣。明者當識!

有人初得病,四肢逆冷,臍下築痛,身疼如被杖,蓋陰證也。急服金液、破陰等丹。其脈遂沉而滑,沉者陰也,滑者陽也,病雖陰而見陽脈,有可生之理,仲景所謂陰病見陽脈者生也。仍灸氣海、丹田百壯,手足溫,陽回得汗而解。或問滑脈之狀,如何便有生理?予曰:仲景云翕奄沉?曰何謂也?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和合,故名曰滑。古人論滑脈,雖云往來前卻流利,展轉替替,然與數相似,仲景三語而盡也。

此三字極難曉會。然翕合也,言張而復合也,故曰翕為正陽;沉言忽降而下也,故曰沉為正陰;方翕而合,俄降而下,奄謂奄忽之間。仲景論滑脈,可謂諦當矣。其言皆有法,故讀者極難曉會。

浮大數動滑陽脈,陰病見陽生可得。

沉澀弦微弱屬陰,陽病見陰終死厄。

陰陽交互最難明,輕重斟量當別白。

輕手脈微為在表,表實浮而兼有力。

但浮無力表中虛,自汗惡風常淅淅。

重手脈沉為在裡,裡實脈沉為亦實。

重手無力大而虛,此是裡虛理審的。

風則虛浮寒牢堅,水停水蓄必沉潛。

動則為痛數為熱,支飲應須脈急弦。

太過之脈為可見,不及之脈亦如然。

榮衛太甚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綱。

榮衛微時名卑惵,卑惵相搏名捐陽。

榮衛既和名緩遲,緩遲名沉此最良。

九種脈中辨疾證,長沙之脈妙難量。

陽結藹藹如車蓋,陰結循竿亦象之。

陽盛則促來一止,陰盛則結緩而遲。

縱橫逆順宜審察,殘賊災怪要須知。

右手氣口當主氣,主血人迎在其位。

氣口緊盛傷於食,人迎緊盛風邪熾。

數為在腑遲為臟,浮為在表沉為里。

脈浮而緩風傷榮,浮堅澀堅寒傷衛。

脈微大忌令人吐,欲下須防虛且細。

沉為氣弱汗為難,三者須要當審記。

陽加於陰有汗證,左手沉微卻應未。

趺陽胃脈定死生,太谿腎脈為根蒂。

脈來六至或七至,邪氣漸深須用意。

浮大晝加病屬陽,沉細夜加分陰位。

九至以上來短促,狀若湧泉無入氣。

更加懸絕漸無根,命絕天真當死矣。

病人三部脈調勻,大小浮沉遲速類。

此是陰陽氣已和,勿藥自然應有喜。

學士脈歌一篇,即仲景評辨二章也,要當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