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氏男科》~ 男科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男科卷二 (3)

1. 血不歸經

凡人血不歸經,或上或下,或四肢毛竅各處出血,循行經絡,外行於皮毛,中行於臟腑,內行於筋骨,上行於頭目兩手,下行於二便一臍,周身無非血路,一不歸經,則各處妄行,有孔則鑽,有洞則泄,甚則嘔吐,或見於皮毛,或出於齒縫,或滲於臍腹,或露於二便,皆宜順其性以引之歸經。方用。

熟地,生地(各五錢),當歸白芍,麥冬(各三錢),茜草根荊芥川芎甘草(各一錢),水煎服。

此方即四物湯加減,妙在用茜草引血歸經。

2. 三黑神奇飲

丹皮(炒黑七分),黑山梔(五分),真蒲黃(炒黑一錢二分),貝母(一錢),川芎(酒洗),生地(酒洗各一錢),水二杯,童便、藕汁各半杯煎服。此方治吐血神效無比,二劑止。

六味地黃湯加麥冬、五味子最能補腎滋肝,木得其養則血有可藏之經而不外泄,血症最宜服之。

3. 脾胃症辨

人有能食而不能化者,乃胃不病而脾病也,當補脾,而補脾尤宜補腎中之火,蓋腎火能生脾土也。不能食,食之而安然者,乃脾不病而胃病也,不可補腎中之火,當補心火,蓋心火能生胃土也。世人一見不飲食,動曰脾胃虛也,殊不知胃之虛寒責之心,脾之虛寒責之腎,不可不辨也。

4. 反胃大吐

大吐之症,舌有芒刺,雙目紅腫,人以為熱也,誰知是腎水之虧乎?蓋脾胃必借腎水而滋潤,腎水之虧則脾胃之火沸騰而上,以致目紅腫而舌芒刺也,但此症時躁時靜,時欲飲水,及水到又不欲飲,即強之飲,亦不甚快,此乃上假熱而下真寒也,宜六味地黃湯加桂、附,水煎服。

外治法,先以手擦其足心,使之極熱,然後用附子一個煎湯,用鵝翎掃之,隨干隨掃,少頃即不吐矣。後以六味地黃湯大劑飲之即安然也,或逍遙散黃連亦立止也,無如世醫以雜藥投之而成噎嗝矣。方用:

熟地(三兩),山萸,元參(各一兩),當歸(五錢),牛膝,白芥子(各三錢),五味子(二錢),水煎服。

蓋腎水不足則大腸必干而細,飲食入胃難於下行,故反而上吐矣。

5. 寒邪犯腎大吐

寒入腎宮將脾胃之水挾之盡出,手足厥逆,小腹痛不可忍,以熱物熨之少快,否則寒冷難支,人多以為胃病,其實腎病也。方用:

附子(一個),白朮(四兩),肉桂(一錢),乾薑(三錢),人參(三兩),水煎服。

此藥下喉便覺吐定,煎渣再服,安然如故。

6. 嘔吐

世人皆以嘔吐為胃虛,誰知由於腎虛乎?故治吐不效,未窺見病之根也。方用:

人參芡實(各三錢),白朮,薏仁(各五錢),砂仁(五粒),吳萸(五分),水煎服。

7. 火吐

此症若降火,則火由脾而入於大腸,必變為便血之症,法宜清火止吐。方用:

茯苓(一兩),人參(二錢),砂仁(三粒),黃連(三錢),水煎服。

8. 寒吐

此症若降寒,則又引入腎而流於膀胱,必變為遺尿之症,法宜散寒止吐。方用:

白朮(二兩),人參(五錢),附子乾薑(各一錢),丁香(五分),水煎服。

此方散寒而用補脾之品,則寒不能上越而亦不得下行,勢不能不從臍出也。

9. 胃吐

此症由於脾虛,脾氣不得下行,自必上反而吐,補脾則胃安。方用:

人參茯苓(各三錢),白朮(五錢),甘草肉桂,神麯,半夏(各一錢),砂仁(三粒),水煎服。

此方治胃病以補脾者何也?蓋胃為脾之關,關門之沸騰由於關中之潰亂,欲使關外之安靜,必先使關中之安寧,況用砂仁、半夏、神麯等味,全是止吐之品,有不奏功者乎!此脾胃兩補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