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用和

《嚴氏濟生方》~ 嘔吐翻胃噎膈門 (3)

回本書目錄

嘔吐翻胃噎膈門 (3)

1. 入藥靈砂

治翻胃嘔吐,食飲不下。

靈砂末(一兩),丁香末,木香末,胡椒末(各半錢)

上件和勻,煮棗圈肉杵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五十粒,生薑米飲送下,不拘時候。

白話文:

把這些藥材研磨均勻,煮棗子湯,藥渣搗成泥,一同搗成丸,像綠豆一樣大小,每次服用五十粒,搭配生薑米湯送服,不拘時間。

2. 青金丹

治一切吐逆,

水銀(八錢),生硫黃(一錢,別研)

上二件,入無油銚內,用慢火花開,以柳大篦子撥炒,或有煙焰,以醋灑之,結成砂子,再研為細末,用粽尖杵和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用生薑橘皮煎湯送下,不拘時候服。

3. 丁附散

治翻胃吐逆,粥藥不下者。

附子(一隻)

上坐於磚上,四面著火,漸漸逼熱,淬入生薑自然汁中浸一霎時,再用火逼,再淬,約盡薑汁半碗為度。削去皮,焙乾為末,入丁香末二錢和勻,每服二錢,水一盞,粟米少許,煎至七分,攄去粟米,帶溫服之,不拘時候,不過三服。

白話文:

將生薑放在磚頭上,在四面點火將生薑烤熱,逐漸增加溫度,然後將生薑浸泡在新鮮的生薑汁中一小會兒,再用火烤,重複浸泡和烤的過程,直到生薑汁大約減少一半為止。將生薑削皮,烘乾後搗成粉末,加入二錢丁香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二錢藥粉,加入一杯水和少量粟米,煎煮至剩七分之一的量,濾去粟米,趁溫熱時服用,不限服用時間,但不要超過三次。

4. 太倉丸

治脾胃虛弱,不進飲食,翻胃不食,亦宜服之。

陳倉米(一升,用黃土炒米熟,去土不用),白豆蔻(二兩),丁香(一兩),縮砂仁(二兩)

白話文:

  • 陳倉米(一升,用黃土炒熟,去除黃土不用)

  • 白豆蔻(二兩)

  • 丁香(一兩)

  • 縮砂仁(二兩)

上為細末,用生薑自然汁法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後,用淡薑湯送下。

白話文:

把上方的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生薑汁,搓成像梧桐子般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100丸,在飯後服用,並用淡薑湯送服。

5. 五噎五膈論治

素問云:陽脈結,謂之膈。蓋氣之與神併為陽也。逸則氣神安,勞則氣神耗。倘或寒溫失宜,食飲乖度,七情傷感,氣神俱擾,使陽氣先結,陰氣後亂,陰陽不和,臟腑生病,結於胸膈,則成膈。氣流於咽嗌,則成五噎。五膈者,憂、恚、寒、熱、氣也;五噎者,憂、思、勞、食、氣也。

白話文:

素問中說:陽脈有瘀結的地方,就叫做膈。因為氣和神合在一起,才叫做「陽」。人放鬆時,氣和神都安寧;人勞累時,氣和神就會消耗。如果寒、溫之氣不調;飲食沒有節制;七情受傷;氣和神就會受到擾亂,使陽氣先聚結,陰氣隨後也混亂,陰陽不調和,因而臟腑生病,形成胸膈之間的隔膜,就成了膈。氣流在咽喉部位受阻,就形成五種噎。五種膈是:憂愁、恚恨、寒冷、炎熱、氣滯;五種噎是:憂愁、思慮、勞累、飲食不當、氣滯。

其為病也,令人胸膈痞悶,嘔逆噎塞,妨礙飲食,胸痛徹背,或脅下支滿,或心忡喜忘,咽噎,氣不舒。治療之法,調順陰陽,化痰下氣,陰陽平勻,氣順痰下,膈噎之疾無由作矣。又有下虛,氣上控膈,令人心下堅滿痞急,肌中苦痹,緩急如刺,不得俯仰,名曰胸痞。

白話文:

這種病令人心胸之間堵塞難受,想吐又吐不出來,東西難以進食,胸痛徹背,或是在肋骨以下脹滿,或心慌意亂,喉嚨阻塞,氣息不順暢。治療的方法是調和陰陽,消除痰濕,降低氣息,使陰陽平順,氣息通暢,痰濕消除,膈間阻塞的疾病自然也就沒有了。還有一種是下虛,氣往上頂住膈肌,讓人感到胸悶氣急,肌肉中感覺疼痛難忍,像針刺一般,不敢俯身仰頭,這種情況稱為胸痞。

6. 五噎散

治五噎,食不下,嘔呃痰多,咽喉噎塞,胸背滿痛。

人參半夏(湯泡七次),桔梗(去蘆,銼,炒),白豆蔻仁,木香(不見火),杵頭糠,白朮,畢澄茄,沉香(不見火),枇杷葉(拭去毛),乾生薑(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 人參:一兩。

  • 半夏:一兩,用湯泡七次。

  • 桔梗:一兩,去除蘆頭,切碎,炒製。

  • 白豆蔻仁:一兩。

  • 木香:一兩,不要用火炒製。

  • 杵頭糠:一兩。

  • 白朮:一兩。

  • 畢澄茄:一兩。

  • 沉香:一兩,不要用火炒製。

  • 枇杷葉:一兩,擦去毛。

  • 乾生薑:一兩。

  • 甘草:半兩,炙製。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中盞,生薑七片,煎至六分,食後,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