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燾

《外臺秘要》~ 卷第二十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二 (5)

1. 鼻齆方五首

病源肺主氣,其經手太陰之脈也,其氣通於鼻。若脈臟調和,則鼻氣通利,而知香臭;若風冷傷於臟腑,而邪氣乘於太陰之經,其氣蘊積於鼻者,則津液壅塞,鼻氣不宣調,故不知香臭,而為鼻齆也。(出第二十九卷中)

千金療鼻齆方。

甘遂通草細辛附子(炮各一分)

上四味搗末,以白雄犬膽丸少許,納鼻中瘥。(崔氏同云卒熱涕出四五升愈)

又方

皂莢炙,末如小豆,以葦管吹鼻中。

又方

乾薑末吹之,又蜜和塞之。

又方

以鐵𧌒(一云鎖)磨石,取末,以豬脂和,綿裹塞鼻中,取瘥止。

又方

伏面臨床前,以新汲水淋玉枕上取瘥。(並出第六卷中通按玉枕腦後也)

2. 肺寒鼻齆方二首

刪繁療肺寒損傷氣咳,及多唾呼聲鼻塞,干棗補肺煎方。

棗肉(二升取膏),杏仁(一升去尖皮研),酥(一升),薑汁(一升),蜜(一升),餳糖(一升)

上六味,依常微火煎,每服一匙瘥止。

又療鼻塞有清涕出方。

細辛,蜀椒(汗),桂心,芎藭,吳茱萸(各三分),皂莢(炙屑二分),附子(八分炮)

上七味切,以苦酒漬一宿,以豬脂一斤煎,以附子色黃膏成,以綿裹納鼻中,兼以摩頂。

3. 鼻窒塞不通利方七首

小品療鼻中窒塞。香膏方。

白芷當歸,芎藭,細辛,辛夷,通草,桂心,薰草(各三分)

上八味㕮咀,以苦酒漬一宿,以豬膏一升煎,以白芷色黃成膏,濾去滓,取少許點鼻中,或綿裹納鼻中,以瘥止。(千金無桂心不用薰草用莽草

千金鼻塞多年,不聞香臭,清水出不止方。

取當道車輾過蒺藜一把搗,以水三升煎令熟,先仰臥,使人口含一合,灌鼻中,不過再,大嚏,出一兩個息肉似爛蟲,即瘥。(一方用黃連各二兩)

又療鼻窒,氣息不通方。

小薊(一把)

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服。

又方

綿裹瓜帶末少許,塞鼻中。(並出第六卷中)

古今錄驗療鼻中不通利窒塞者,香膏方。

當歸,芎藭,青木香,細辛,通草,蕤核仁,白芷(各二分)

上七味切,以羊髓微火煎,白芷色黃膏成,去滓,以小豆許納鼻中,日再,以瘥為度。(千金有莽草無青木香云大熱鼻中赤爛者以黃芩梔子代當歸細辛)

又療人鼻塞不通。皂莢散方。

皂莢(一分炙去皮子),細辛,辛夷,蜀椒,附子(炮各等分)

上五味搗末,以少許吹鼻中,或以綿裹塞之,即通。

又療鼻窒塞不得喘息。皂莢散方。

皂莢(去皮子炙),菖蒲(各等分)

上二味,以末綿裹塞鼻中,暮臥之時,乃著,甚良。

4. 鼻塞常清涕方二首

病源夫津液涕唾,得熱即乾燥,得冷流溢不能自收,肺氣通於鼻,其藏有冷,冷隨氣入乘於鼻,故使津涕不能自收。(出第二十九卷中)

肘後療老小鼻塞,常有清涕出方。

杏仁(二分),附子(二分),細辛(一分)

上三味切,以苦酒拌,用豬脂五兩煎,成膏,去滓以點鼻中即通,又以摩囟上佳。

必效療鼻塞多清涕方。

細辛,蜀椒,乾薑,芎藭,吳茱萸皂莢(去皮尖),附子(各三兩),豬膏(一升三合)

上八味切㕮咀,以苦酒浸一宿,以豬脂煎,候附子色黃,去滓膏成,凝以綿裹少許導鼻中。並摩頂。

5. 鼻生瘡及疳蟲蝕方九首

病源鼻是肺之候,肺氣通於鼻,其臟有熱,氣衝於鼻,故生瘡也,養生方導引法云。踞坐,合兩膝張兩足,不息五通,治鼻瘡。(出第二十九卷中)

千金療疳蟲蝕鼻生瘡方。

燒銅箸投酢中以塗之。

又方

綿裹人屎灰,夜臥著之。

又方

燒祀灶飯末以敷之。

又方

燒牛狗骨灰末,以臘月豬脂和敷之瘥。

又方

杏仁,壓取油敷之,又乳和敷。

又方

取烏牛耳垢敷之良。

又方

燒故馬絆末敷之。

又方

牛鼻頭津敷之良。(並出第六卷中)

必效療鼻內熱氣生瘡,有膿臭,並有蟲方。

礬石(一兩燒),生地黃(三兩),苦參(一兩)

上三味切,以水八合,煮取三合,以綿濾之,微微點鼻中,日三五度,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