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

《普濟本事方》~ 卷第九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7)

1. 退陰散

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沉細,頭痛腰重。連進三服。小小傷冷,每服一字。入正元散內同煎,入鹽一捻。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便止。

白話文:

治療寒氣極盛,脈微細,頭痛,腰背痠重等症。連服三劑。治療輕微感冒,每劑服一服,加入正元散一起煎,加入少許鹽。治療寒氣極盛,引起咳嗽氣喘,煎一劑,細細地熱喝,可以緩解症狀。

川烏(炮去皮臍),乾薑(炮,各等分)

上為粗末,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半盞,去滓溫服。

2. 五勝散

治傷寒頭痛壯熱,骨節疼痛,昏沉困倦,咳嗽鼻塞,不思飲食。兼治傷寒夾冷氣並慢陰毒神效方

白話文:

治療傷寒引起的頭痛、發燒、骨節疼痛、昏沉睏倦、咳嗽、鼻塞、食慾不振的症狀。兼治傷寒夾雜著寒氣和慢性陰毒症狀的特效方劑。

白朮甘草(炙),五味子(揀),石膏(各四兩),乾薑(三兩半,炮)

白話文:

白朮、甘草(烘烤過)、五味子(挑選過的)、石膏(各四兩)、乾薑(三兩半,炮製過)

上為末,每服二錢,水八分盞,入鹽少許,同煎至六分,通口服。如冷氣相夾入薑棗煎。或治陰毒病,入艾少許同煎。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加入八分滿的清水至杯中,加入少許鹽巴,一起煎煮至六分滿,趁熱服用。

如果病患有寒氣,則加入薑和棗子一起煎煮。

或者治療陰毒疾病,則加入少許艾草一起煎煮。

3. 陰毒漸深候

積陰感於下,則微陽消於上,故其候沉重。四肢逆冷,腹痛轉甚,或咽喉不利,或心下脹滿,結硬躁渴,虛汗不止,或時狂言,指甲面色青黑,六脈沉細,而一息七至以來。有此證者,速宜於氣海或關元二穴,灸三二百壯,以手足和暖為效。仍服金液丹來蘇丹玉女散還陽散退陰散

白話文:

陰氣聚集在人體下部,而人體上部的陽氣漸漸消退,所以症狀會沉重。四肢冰冷,腹部疼痛加劇,或咽喉不適,心下脹滿,肚子硬、躁渴,虛汗不止,有時胡言亂語,指甲、臉色青黑,脈搏沉細,一息之間脈搏跳動次數為七次。有這些症狀的人,應立即在氣海或關元這兩個穴位灸三百至五百壯,以手腳溫暖為判斷標準。仍服用金液丹、來蘇丹、玉女散、還陽散、退陰散。

4. 玉女散

治陰毒氣攻上腹痛。四肢逆冷惡候並治之。

川烏去皮臍,冷水浸七日後,薄切曝乾,紙袋盛。有患者,取碾末一大錢,入鹽一小錢,水一盞半,煎至七分,通口服。壓下陰毒。所往如豬血相似。未已,良久再進一服。

白話文:

把川烏的皮和肚臍去除,用冷水浸泡七天後,切成薄片並曬乾,然後用紙袋盛裝。如果有人中毒,可以取一錢研磨成粉末,加入一錢鹽和一杯半水,煎至七分熟,然後服用。這種藥可以壓制體內的毒素,毒血會像豬血一樣排出體外。如果症狀沒有消失,可以過一段時間再服用一劑。

5. 還陽散

治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

用硫黃末新汲水調下二錢,良久,或寒一起,或熱一起,更看緊慢,再服,汗出瘥。

6. 陰毒沉困候

沉困之候。與前漸深之候皆同,而更加困重。六脈附骨,取之方有,按之即無,一息八至以上,或不可數也。至此,則藥餌難為功矣,但於臍中灼艾,如半棗大,三百壯以來。手足不和暖者,不可治也。偶復和暖,則以前硫黃及熱藥助之。若陰氣散陽氣來,即漸減熱藥而和治之,以取瘥矣。

白話文:

當病況變得沉重,會比前面慢慢加深的階段更加嚴重。六脈附著於骨頭,取脈時才能摸到,一按就消失了,一息呼吸超過八次,甚至多到數不清。到這個階段,藥物很難發揮功效,只能在肚臍周圍灼燒艾葉,大約燒到半顆棗子的大小,一共燒三百壯。如果手腳都沒有恢復溫暖,就無法治癒了。如果偶爾恢復溫暖,就用以前的硫黃和其他溫熱藥物來輔助治療。如果陰氣散去,陽氣出現,就逐漸減少溫熱藥物,用和緩的方式來治療,以求康復。

7. 辨少陰脈緊證

記有人患傷寒六七日,心煩昏睡多吐,小便白色,自汗。予診之,寸口尺中俱緊。予曰:寒中少陰之經,是以脈緊。仲景云:病人脈緊而汗出者,亡陽也,屬少陰。法當咽痛而復下利。蓋謂此也。有難之曰:脈訣緊脈屬七表。仲景以緊脈屬少陰,緊脈屬陽耶?屬陰耶?予曰:仲景云:寸口脈俱緊者,清邪中於上焦,濁邪中於下焦。又云:陰陽俱緊者,口中氣出,唇口乾燥,蜷臥足冷,鼻中涕出,舌上滑胎,勿妄治也。

白話文:

有人因傷寒生病六七天,煩躁不安,睡不著,經常嘔吐,小便白色,自汗。我診斷後,發現他的寸口和尺中的脈搏都很緊。我說:「寒氣在少陰經,所以脈搏緊。」仲景說:「病人脈搏緊又出汗的,是沒有陽氣了,屬於少陰。治療方法應該是先咽喉疼痛,然後腹瀉。」大概就是指這個意思。有人提出疑問說:「『脈訣』中說脈搏緊屬於七表。仲景把脈搏緊歸於少陰,脈搏緊是屬於陽還是屬於陰呢?」我說:「仲景說:『寸口脈搏都很緊的人,清邪在中焦,濁邪在下焦。』又說:『陰陽都緊的人,口中有氣出來,嘴脣口舌乾燥,蜷縮著躺著腳是冷的,鼻子裡流鼻涕,舌頭上有滑胎,不要亂治療。』」

又云:緊則為寒。又云:諸緊為寒。又云: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云:假令已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假令下利以胃虛,故令脈緊。又云: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由是觀之。則寒邪之氣,入人經絡所致,皆虛寒之脈也。

白話文:

另有說法:脈搏緊促,是寒邪的表現。另有說法:所有脈搏緊促都是寒邪引起的。另有說法:曾經被人為難,脈搏緊促是從何而來的?老師說:假設已經出汗或是吐了,因為肺裡有寒氣,所以會令脈搏緊促。假設咳嗽的人,喝了冰水,所以會令脈搏緊促。假設拉肚子是因為胃虛,所以會令脈搏緊促。另有說法:寸口脈搏微弱,尺脈脈搏緊促,這個人虛弱受損,多汗。由此觀察,寒邪之氣進入人的經絡所引起的,都是虛寒的脈象。

其在陽經則浮而緊,在陰經則沉而緊。故仲景云:浮緊者名為傷寒。又曰陽明脈浮而緊者,必潮熱。此在陽則浮而緊也,在陰則沉而緊。故仲景云: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則陰常在,絕不見陽。又云:少陰脈緊,至七八日自下利,脈暴微,手足反溫,脈緊反去者,此欲解也,此在陰則沉而緊也。仲景云: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白話文:

如果脈象浮在陽經,脈象就是浮而緊,如果脈象沉在陰經,脈象就會沉而緊。所以仲景說:脈象浮而緊的,叫做傷寒。又說:陽明脈浮而緊的,一定會潮熱。這是說脈象在陽經就是浮而緊,在陰經就是沉而緊。所以仲景說:寸口脈微弱,尺脈緊。這樣的人虛弱損傷,多汗,那麼陰脈就會始終存在,完全見不到陽脈。又說:少陰脈緊,到了七八天就會自己拉肚子,脈象忽然微弱,手腳反而溫熱,脈象緊反而消失的,這是要解除病情的徵兆,這是說脈象在陰經就是沉而緊。仲景說:脈象浮在表,脈象沉在裡,脈象數在腑,脈象遲在臟。

欲知表裡臟腑,先以浮沉遲數為定,然後兼於脈而別陰陽也。故論傷寒當以仲景脈法為準。傷寒必本仲景,猶兵家之本孫吳,葬書之本郭氏,三命之本珞琭,壬課之本心鏡。舍之而之他,是猶舍規矩而求方圓,舍律呂而合五音,必乖繆矣。予嘗作《傷寒歌百篇》,其《首篇》曰:《傷寒脈證總論篇第一》。

白話文:

想要了解表裡臟腑的情況,先以浮沉遲數來確定,然後再根據脈象來區分陰陽。所以,討論傷寒時,應以仲景的脈法為準則。研究傷寒必須以仲景的方法為根本,就像兵家之法以孫吳為本,葬書之法以郭氏為本,三命之法則以珞琭為本,壬課之法則以心鏡為本。如果捨棄這些根本而另尋他法,就像捨棄規矩而要求方圓,捨棄律呂而想協調五音,必定會出現謬誤。我曾經做過《傷寒歌百篇》,它的《首篇》叫做:《傷寒脈證總論篇第一》。

皆本仲景。今謾錄於後。

大浮數動滑陽脈,陰病見陽生可得,沉澀弦微弱屬陰,陽病見陰終死厄。

仲景云:脈大浮數動滑,此名陽也。脈沉澀弱弦微,此名陰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陰陽交互最難明,輕重斟量當別白。

白話文:

仲景說:脈搏大而浮動,跳動迅速而滑利,這叫做陽脈。脈搏沉細澀滯,虛弱無力,細微微弱,這叫做陰脈。陰證出現陽脈,病人就能生還;陽證出現陰脈,病人就會死亡。陰陽脈互見,是最難辨別的,應根據輕重緩急的情況來分別辨明。

脈雖有陰陽,須看輕重,以分表裡。

輕手脈浮為在表,表實浮而兼有力,但浮無力表中虛,自汗惡風常淅淅。

傷寒先要辨表裡虛實,此四者為急。仲景浮為在表,沉為在裡。然表症有虛有實。浮而有力者,表實也,故無汗不惡風。浮而無力者,表虛也,故自汗惡風。

白話文:

診斷傷寒疾病時,首先要辨明表裡、虛實,這四者是最重要的。仲景將浮脈作為在表的標誌,沉脈作為在裡的標誌。然而,表證有虛有實。浮脈而有力,是表實,所以沒有汗、但不惡風。浮脈而無力,是表虛,所以自汗而且惡風。

重手脈沉為在裡,裡實脈沉來亦實,重手無力大而虛,此是裡虛宜審的。

里症亦有虛實。脈沉而有力者,裡實也,故腹滿大便不通。沉而無力者,裡虛也,或泄利,或陰症之類。以上八句,辨表裡虛實盡矣。

白話文:

裡症也有虛證和實證之分。脈搏沉穩有力,是裡實,所以腹部脹滿,大便不通暢。脈搏沉穩無力,是裡虛,有可能是腹瀉、洩利,或其他陰症。以上八句,就將表證和裡證、虛證和實證全部區分清楚了。

風則虛浮寒牢堅,水停水滀必沉潛。動則為痛數為熱,支飲應須脈急弦。太過之脈為可怪,不及之脈亦如然。

仲景云:風則虛浮,寒則牢堅,沉潛水滀,支飲急弦,動則為痛,數則熱煩,太過可怪,不及亦然。邪不空見,中必有奸。

白話文:

仲景說:風經常飄浮,寒邪則牢固而堅硬;沈伏於水潭之中,喝水像拉緊的琴絃一樣急促,身體受到風寒濕時,必定會疼痛,如果次數多,就會出現發燒煩熱;邪氣不可隨便出現,裡面一定有隱情。

榮衛太盛名高章,高章相搏名曰綱。榮衛微時名惵卑,惵卑相搏損名揚。榮衛既和名緩遲,緩遲名沉此最良。九種脈中辨疾症,長沙之訣妙難量。

白話文:

榮衛之氣太盛,稱為高章,高章相互博擊,稱為綱脈。榮衛之氣太弱,稱為惵卑,惵卑相互博擊,稱為損脈。榮衛之氣平和,稱為緩遲,緩遲脈是最良脈。九種脈象可以辨別疾病症狀,長沙之訣妙不可言喻。

仲景云:寸口衛氣盛,名曰高,榮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榮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榮氣和名曰遲,緩遲相搏,名曰沉,大抵仲景論傷寒症候,自是一家。

白話文:

仲景說:寸口脈衛氣盛,叫做「高」,榮氣盛則叫做「章」,高章相搏動,叫做「綱」;衛氣弱叫「惵」,榮氣弱叫「卑」,惵卑相搏,叫做「損」;衛氣調和叫做「緩」,榮氣調和叫做「遲」,緩遲相搏,叫做「沉」,大概仲景論述傷寒的脈象,自成一家之言。

瞥瞥有如羹上肥,此脈定知陽氣微。縈縈來如蛛絲細,卻是體中陰氣衰。脈如瀉漆之絕者,病人亡血更何疑。

仲景云: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蛛絲細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血也。陽氣衰。《千金》作陰氣衰。

白話文:

仲景說:脈搏浮泛無力,就像羹湯上面的油花一樣,是陽氣微弱的徵兆。脈搏纖細綿延,就像蛛絲一樣,是陽氣衰竭的徵兆。脈搏綿長無力,綿綿不斷,就像傾瀉而出的油漆一樣,是失血過多的徵兆。陽氣衰竭,《千金方》認為是陰氣衰竭。

陽結藹藹如車蓋,陰結循竿亦象之。

仲景云:藹藹如車蓋者,陽結也。累累如循竿者,陰結也。

陽盛則促來一止,陰盛則結緩而遲。

此謂促結二脈也。仲景云:脈來緩時一止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名曰促,陽盛則促。陰盛則結。縱橫逆順宜審察,殘賊災怪要須知。

白話文:

這叫做促結二脈。仲景說:「脈搏出現緩慢時停頓一下,叫做結脈;脈搏出現頻數時停頓一下,叫做促脈;陽氣盛的情況下會出現促脈;陰氣盛的情況下會出現結脈。」縱向、橫向、逆向、順向的脈象都應該仔細觀察,殘缺或災害、怪異的脈象一定要知道。

仲景云:脈有相乘,有縱有橫,有逆有順,何謂也?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縱;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橫;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順也。又問曰:脈有殘賊,何謂也?師曰:脈有弦緊浮滑沉澀。此六者。名殘賊,能為諸脈作病也。又問曰:脈有災怪,何謂也?答曰:舊時服藥,今乃發作為災怪。

白話文:

仲景說:脈象有相互影響的情況,有縱有橫,有逆有順,這是什麼意思呢?回答說:水脈的運行勝過火脈,金脈的運行勝過木脈,這就是縱;火脈的運行勝過水脈,木脈的運行勝過金脈,這就是橫;水脈的運行勝過金脈,火脈的運行勝過木脈,這就是逆;金脈的運行勝過水脈,木脈的運行勝過火脈,這就是順。有人又問:脈象有殘缺損壞的情況,這是什麼意思呢?老師說:脈象有弦脈、緊脈、浮脈、滑脈、沉脈、澀脈。這六種脈象,稱為殘缺損壞,能夠成為各種脈病的病因。有人又問:脈象有災怪的情況,這是什麼意思呢?回答說:過去服用藥物,現在才發作,這就是災怪。

脈靜人病內虛故,人安脈病曰行屍。

仲景云:脈病人不病曰行屍,以無主氣,卒僕不知人。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右手氣口當主氣,主血人迎左其位。氣口緊盛食必傷,人迎緊盛寒邪熾。

白話文:

仲景說:為病人看脈,脈相正常而沒有病的,叫做行屍,因為沒有元氣,突然倒下也不知道。人生病而脈象正常,這叫做內虛,因為沒有穀神(精神),即使困頓也不痛苦。右手寸口脈當主氣,主血氣的部位在左手寸口脈。寸口脈緊而盛,飲食一定會傷身;人迎脈緊而盛,寒邪一定嚴重。

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人迎緊盛傷於寒,氣口緊盛傷於食。

數為在腑遲為臟,浮為在表沉在裡。

仲景云:浮為在表,沉為在裡,數為在腑,遲為在臟。

脈浮而緩風傷衛,浮緊堅澀寒傷榮,脈微大忌令人吐,欲下猶防虛且細。

仲景云: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

沉微氣弱汗為難,三者要須當審記。

孫用和云:陰虛脈沉微而氣弱者,不可汗。汗下吐三候脈有不可行者,切當審之。

陽加於陰有汗證,左手沉微卻應未。

《素問》云:陽加於陰謂之汗。

趺陽胃脈定死生。

《仲景論》言趺陽脈者,十有八九。

太谿腎脈為根蒂。

傷寒必診太谿趺陽者,謂人以腎脈胃脈為主。仲景譏世人握手不及足者以此。

脈來六至或七至,邪氣漸深須用意。浮大晝加病屬陽,沉細夜加分陰位。九至以上來短促,狀若湧泉無入氣。更加懸絕漸無根,命絕天真當死矣。

白話文:

脈搏每分鐘跳動六次或七次,邪氣逐漸加重,需要小心注意。如果脈搏浮大,白天加重,則屬於陽證;如果脈搏沉細,夜晚加重,則屬於陰證。脈搏每分鐘跳動九次以上,而且短促,狀如泉水湧出,沒有回氣。如果脈搏更加虛弱,逐漸沒有根源,那麼生命垂危,陽氣耗盡,就要死了。

孫用和云:脈及六至七至以上,浮大晝加病,沉細夜加病。更及八至,精氣消,神氣亂,必有散脫精神之候,須切急為治療。又加之九至十至,雖和扁亦難治。如八至九至,加以懸絕,懸絕者無根也,如泉之湧,脈無入氣,天真絕而必死矣。

白話文:

孫用和說:脈搏跳動到六次到七次以上,浮大白天加重病情,沉細晚上加重病情。再達到八次,精氣消散,神氣混亂,必定會有精神失常的時候,需要緊急治療。再加到九次到十次,縱使是扁鵲也很難醫治。如果是八次到九次,再加懸絕脈,懸絕脈就是沒有根,就像泉水湧出,脈搏沒有入氣,天真之氣斷絕而必定會死。

病人三部脈調勻,大小浮沉遲數類,此是陰陽氣已和,勿藥自然應有喜。

仲景云: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此脈已和,為必愈。

發熱惡寒,近似傷寒者,有五種。脈浮而數,其人發熱而惡寒者,傷寒之候也。脈浮而緊,其人發熱惡寒,或有痛處,是欲為癰疽也。脈浮按之反澀,其人發熱而惡寒,或膈實而嘔吐,此是傷食也。脈浮而滑,其人發熱而背寒,或頭眩而嘔吐,此是風痰之證也。脈浮而弦,其人發熱而惡寒,或思飲食,此是欲作瘧證也。能辨其脈,又驗其證,斯無誤也。

白話文:

發熱惡寒類似傷寒症狀,共有五種。

  1. 脈浮而數,病人發熱惡寒,這是傷寒的前兆。

  2. 脈浮而緊,病人發熱惡寒,或有疼痛的地方,這是快要形成癰疽的症狀。

  3. 脈浮按之反澀,病人發熱惡寒,或有胸 diaphragm 痞滿嘔吐的情形,這是傷食的症狀。

  4. 脈浮而滑,病人發熱惡寒但背部(背後)寒冷,或有頭暈嘔吐的症狀,這是風痰的跡象。

  5. 脈浮而弦,病人發熱惡寒,或有想吃東西的慾望,這是瘧疾即將發作的症狀。

如果能辨別脈象,再驗證症狀,就不會誤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