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天益

《衛生寶鑑》~ 卷二十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二十三 (2)

1. 肢節腫痛治驗

真定府張大。年二十有九。素好嗜酒。至元辛未五月間。病手指節腫痛。屈伸不利。膝臏亦然。心下痞滿。身體沉重。不欲飲食。食即欲吐。面色痿黃。精神減少。至六月間。來求予治之。診其脈沉而緩。緩者脾也。難經云。腧主體重節痛。腧者脾之所主。四肢屬脾。蓋其人素飲酒。

加之時助。濕氣大勝。流於四肢。故為腫痛。內經云。諸濕腫痛。皆屬脾土。仲景云。濕流關節。肢體煩痛。此之謂也。宜以大羌活湯主之。內經云。濕淫於內。治以苦溫。以苦發之。以淡滲之。又云。風能勝濕。羌活獨活。苦溫透關節而勝濕。故以為君。升麻苦平。威靈仙防風蒼朮、苦辛溫發之者也。

故以為臣。血壅而不流則痛。當歸辛溫以散之。甘草甘溫。益氣緩中。澤瀉鹹平。茯苓甘平。導濕而利小便。以淡滲之也。使氣味相合。上下分散其濕也。

【大羌活湯

羌活,升麻(各一錢),獨活(七分),蒼朮,防風(去蘆),威靈仙(去蘆),白朮,當歸,白茯苓(去皮),澤瀉(各半錢)

上十味㕮咀。作一服。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一服。食後一服。忌酒面生冷硬物。

2. 中寒治驗

參政商公。時年六旬有二。元有胃虛之證。至元己巳夏。上都住。時值六月。霖雨大作。連日不止。因公務勞役過度。致飲食失節。每旦則臍腹作痛。腸鳴自利。須去一二行乃少定。不喜飲食。懶於言語。身體倦困。召予治之。予診其脈沉緩而弦。參政以年高氣弱。脾胃宿有虛寒之證。

加之霖雨及勞役飲食失節。重虛中氣。難經云。飲食勞倦則傷脾。不足而往。有餘隨之。若歲火不及。寒乃大行。民病騖溏。今脾胃正氣不足。腎水必挾木勢。反來侮土。乃薄所不勝乘所勝也。此疾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瀉水補土。雖夏暑之時。有用熱遠熱之戒。又云。有假者反之。

是從權而治其急也。內經云。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乾薑附子辛甘大熱。以瀉寒水。用以為君。脾不足者。以甘補之。人參白朮甘草陳皮。苦甘溫以補脾土。胃寒則不欲食。以生薑、草豆蔻辛溫治客寒犯胃。厚朴辛溫厚腸胃。白茯苓甘平助姜附。以導寒濕。白芍藥酸微寒。

補金瀉木以防熱傷肺氣為佐也。不數服良愈。

附子溫中湯,治中寒腹痛自利。米穀不化。脾胃虛弱。不喜飲食。懶言語。困倦嗜臥。

乾薑(炮),黑附子(炮。去皮臍。各七錢),人參(去蘆),甘草(炙),白芍藥,白茯苓(去皮),白朮(各五錢),草豆蔻(麵裹煨。去皮),厚朴(薑製),陳皮(各三錢)

上十味㕮咀。每服五錢。或一兩。水二盞半。生薑五片。煎至一盞三分。去渣。溫服。食前。

3. 時不可違

中書左丞張仲謙。年五十二歲。至元戊辰春正月。在大都患風證。半身麻木。一醫欲汗之。未決可否。命予決之。予曰。治風當通因通用。汗之可也。然此地此時。雖交春令。寒氣獨存。汗之則虛其表。必有惡風寒之證。仲謙欲速瘥。遂汗之。身體輕快。後數日。再來邀予視之曰。

果如君言。官事繁劇。不敢出門。常如之何。予曰。仲景云。大法夏宜汗。陽氣在外故也。今時陽氣尚弱。初出於地。汗之則使氣亟奪。衛氣失守。不能肥實腠理。表上無陽。見風必大惡矣。內經曰。陽氣者衛外而為固也。又云。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當汗之時。

猶有過汗之戒。況不當汗而汗者乎。遂以黃耆建中湯白朮服之。滋養脾胃。生髮榮衛之氣。又以溫粉撲其皮膚。待春氣盛。表氣漸實。即愈矣。內經曰。心不可伐。時不可違。此之謂也。

黃耆建中湯(見勞倦門。於方中加白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