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時進

《一見能醫》~ 卷之三 (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5)

1. 虛火實火辨

大約實火之熱,日夜無間,口渴能飲,大便堅閉,然實火亦有日晡潮熱者,如外感陽明裡症是也。亦有大便泄瀉者,如暑濕氣食之症也。虛火之熱,向夜潮熱,口燥不飲,大便不閉。然虛火亦有晝夜俱熱者,如氣血兩虛之證也。亦有大便乾燥者,如產後、病後及勞弱、血枯便燥是也。當合兼症脈息辨之。

2. 火升有三辨

氣從左邊起者,肝火也。氣從臍下起者,陰火也。氣從湧泉穴起者,虛之甚也。要知上升之氣,自肝而出,中挾相火,自覺冷者,非真冷也,乃火極似水耳。

3. 虛火有五辨

有勞倦內傷,身熱無力,為氣虛火者。有失血之後,陰分轉劇,為血虛火者。有遇事煩冗,心火焦灼,為陽強病者。有房室過度,腎水不足,陽光上亢,為陰虛火者。有勞弱病後,吐瀉脫元,上熱下寒,為陽虛火者。

4. 鬱火有三辨

有平素內熱,外感風寒,腠理閉塞而為鬱熱者。有恚怒不發,謀慮不遂,肝風屈曲而為鬱火者。有胃虛食冷,抑遏陽氣於脾土之中,四肢發熱,捫之烙手而為火鬱症者。

5. 痰病分辨

痰症初起,停留中焦,頭痛寒熱類外感表症,久則停於脾肺,潮熱咳重,類內傷陰火。又痰飲流注,肢節疼痛,類風家痹症,但痰病胸滿食減,肌色如故,脈滑或細為異。

6. 飲與痰辨

飲者,蓄水之名,自外而入。痰者,腸胃之液,自內而生,其初各別,其後同歸,故積飲不散,亦能變痰,是飲為痰之漸,痰為飲之化也。若其外出,則飲形清稀,痰形稠濁,又不同也。

7. 失精脫營辨

飲食居處,暴樂暴苦,始樂後苦,皆傷精氣,病從內生。其先富後貧而病,曰失精。先貴後賤而病,曰脫營。外症身漸瘦,無精神,又有鬱結在脾,不思飲食,午後發,酉戌時止,或煩悶渴嘔,或坐臥呆癡,喜向暗處,婦人經少,男子溺澀,皆郁病也。更有失名利之士,有志恢圖,過於勞倦,形氣衰少,穀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氣熱,熱氣熏胸中,因而內熱,亦郁病也。宜歸脾湯隨症調之。

8. 脾胃受病辨

飲食勞倦,則傷脾胃。故有勞倦受傷者,有飲食受傷者,有勞倦後繼以食傷者,有食傷後加以勞倦者。大抵勞役傷脾者,心口按之不痛。飲食傷脾者,心口按之刺痛。又食傷則其症初寒,後變鬱熱者多,勞倦則其症初起,後變虛寒者多,故《經》曰:始受熱中,未傳寒中。即是謂歟。

9. 脾胃變病辨

脾屬陰,主濕化,胃屬陽,主火化。傳在脾者,陰不配陽,而胃獨旺,則為濕熱之病。如癰腫、瘡瘍、食㑊、黃疸、消渴、肉痿、噎膈、痰火、食少之類是也。傷在胃者,陽不配陰,而脾陰獨滯,則為寒濕之病,如身重肢麻,面黃浮腫,痞脹噫氣,倦怠積塊,瀉痢之類是也。又,不能食者,病在胃,能食而不能化者,病在脾。

10. 勞倦症似陽明辨

有體虛氣弱之人,飢困勞役之後,肌膚壯熱,燥渴引飲,目赤面紅,譫語悶亂,或日晡轉甚,或晝夜不息。症雖有餘,脈實不足,洪大空虛,重按全無。《經》曰:脈虛則血虛,血虛則發熱,證似白虎,而脈不長實為異。

11. 勞倦症似傷風辨

有勞役辛苦,腎中陰火沸騰,或脫衣,或沐浴,歇息涼處,其陰火不行,還歸皮膚,腠理極虛,無陽以護,被風與陰涼所遏,以此表虛不任風寒,與外感惡風相似,但氣息短促,懶於言語,困倦無力有別。

12. 內傷外感辨

夫勞倦內傷,而認作外感者,因有惡風惡寒,發熱頭疼之症也。殊不知外感寒熱,齊作無間;內傷寒熱,間作不齊。外感頭痛如破如裂;內傷頭痛,時作時止。外感惡寒,雖近烈火不除;內傷惡寒,得救溫暖即解。外感惡風,不耐一切風寒;內傷惡風,偏惡些少賊風。外感發熱,無有歇息,直待汗下方退;內傷發熱,晝夜不常,或自袒裸便涼。

外感筋骨疼痛,不自支持,便著床褥;內傷四肢不收,無力倦怠而已,間有氣衰火旺,變為骨消筋緩者,然非初病即顯是症也。內傷神思昏怠,語言懶倦,先重而後輕;外感神思猛壯,語言強健,先輕而後重。內傷手心熱而手背不熱;外感手背熱而手心不熱。內傷症顯在口,故口不知味;外感症顯在鼻,故鼻塞不利。

內傷從內而出,故右脈洪大;外感從外而入,故左脈浮盛。

13. 虛損辨

凡陰陽虧損,皆因水火不濟,真陰內虧,虛火炎灼,肺金受傷,無以生腎水,腎水枯竭,無以濟心火,心火一旺,腎水從之,而夢遺精脫之病作。肺氣一虛,則腠理疏豁,而盜汗自汗之病生。火動其血,血隨火生,而咳嗽吐紅之症起。

14. 虛損辨症

虛損之症,因名以責實,不過氣虛、血虛、陰虛之異耳。凡脾肺不足,皆氣虛也。心肝不足,皆血虛也。腎水不足,即陰虛也。故心肝損而色敗,汗多為陽虛;腎肝損而形痿,汗多為陰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