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增廣和劑局方藥性總論》~ 草部下品之上 (6)

回本書目錄

草部下品之上 (6)

1. 大戟

味苦甘,寒、大寒,有小毒。主蠱毒十二水,腹滿急痛,積聚,中風皮膚疼痛,吐逆,頸腋癰腫,頭痛,發汗,利大小腸。《藥性論》云:使。反:芫花海藻。毒,用菖蒲解之。味苦辛,有大毒。破新陳,下惡血癖塊,腹內雷鳴,通月水,善治瘀血,能墮胎孕。日華子云:小豆為使。惡薯蕷。瀉毒藥,泄天行黃病、溫瘧,破癥結。反:甘草。畏:菖蒲、蘆葦。

白話文:

藥物味道苦、甘,性寒、大寒,有微毒。主治蠱毒引起的十二種水腫,急腹痛,積聚,中風皮膚痛,嘔吐,頸部和腋下生腫瘤,頭痛,發汗,利大小腸。

《藥性論》說:可以作為其他藥物的引導藥。與芫花、海藻相剋。因毒性大,如造成中毒,可用菖蒲解毒。

藥物味道苦、辛,有大毒性。可以破除新舊積塊,排除惡血、瘀積,治療腹鳴,通月經,擅長治療瘀血,能墮胎。

《日華子》說:小豆可以作為其他藥物的引導藥。與薯蕷相剋。

瀉毒藥,可以治療天行黃病、溫瘧,破積塊。與甘草相剋。忌菖蒲、蘆葦。

2. 澤漆

味苦辛,微寒,無毒。主皮膚熱,大腹水氣,四肢面目浮腫,丈夫陰氣不足,利大小腸,明目,輕身。《藥性論》云:使。治皮肌熱,利小便。日華子云:冷,微毒。止瘧疾,消痰,退熱。此即大戟花。一云:大戟苗也。《唐本余》:逐水,主蠱毒。小豆為使。惡:薯蕷。

白話文:

這種藥物味道苦辛,藥性微寒,沒有毒性。治療皮膚發熱,腹部積水,四肢和臉浮腫,男子陽氣不足,利大小腸,明目,減輕體重。《藥性論》上說,它能治療皮肉發熱,利尿。日華子說,它性寒,微毒。能治療瘧疾,消除痰液,退熱。這就是大戟花。另一種說法,大戟花是大戟苗。《唐本草》上說,它能驅趕水氣,治療蠱毒。小豆作為輔助藥物。它與山藥牴觸。

3. 貫眾

味苦,微寒,有毒。主腹中邪熱氣,諸毒,殺三蟲,去寸白,破癥瘕,除頭風,止金瘡。花:療惡瘡,令人泄。《藥性論》云:使。主腹熱。赤小豆、雚菌為之使。殺寸白蟲。又《圖經》云:苗似狗脊狀,如雉尾,根直多枝,皮黑肉赤曲者名草鴟頭,療頭風。又:荊南人取根為末,水調服一錢匕,止鼻血有效。

白話文:

味道苦,微寒,有毒。主治腹部邪熱氣,各種毒症,能殺死三種蟲子,去除寸白蟲,消散癥瘕,消除頭風,以及止血。花:治療毒瘡,使人腹瀉。《藥性論》說:使君子腹部發熱。赤小豆、雚菌來輔助治療。能殺死寸白蟲。另外,《圖經》說:這種植物的苗狀似狗脊,又如雉尾,其根係直立而且分枝很多,皮黑肉赤而曲折的叫草鴟頭,可以用來治療頭風。還有:荊南人將其根磨成粉末,以水調服一錢匕,可以有效止鼻血。

4. 羊躑躅

味辛,溫,有大毒。主賊風在皮膚中淫淫痛,溫瘧,惡毒,諸痹,邪氣鬼疰,蠱毒。《藥性論》云:惡:諸石及面。又云:今醫方捋腳湯中多用之,南方治蠱毒下血,有躑躅花散甚勝。生:太行山。

白話文:

味道辛辣,性溫,毒性很大。主要治療皮膚表面上的風邪並引起疼痛,溫熱性瘧疾,惡疾,各種痺症,不正之氣、鬼氣造成的疾病及蠱毒。《藥性論》中記載:惡:所有礦石及臉面。又記載:當今的醫書中,腳底按摩的湯藥中大多使用了它,南方將其用於治療蠱毒引起的吐血,使用躑躅花散會更好。生長地:太行山。

5. 茵芋

味苦,溫,微溫,有毒。主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風濕痹痛。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藥性論》云:使。味苦辛,有小毒。能治五臟寒熱似瘧,諸關節中風痹,拘急攣痛,治男子女人軟腳毒風,治溫瘧發作有時。日華子云:治一切冷風,筋骨怯弱羸顫。生:太山。

白話文:

中藥名稱:附子

藥用部位:根莖

藥性:味苦,性溫,有小毒。

藥理作用:

  1. 治療五臟邪氣,心腹寒熱羸瘦,如瘧狀,發作有時,諸關節風濕痹痛。

  2. 治療久風濕走四肢、腳弱。《藥性論》雲:使。味苦辛,有小毒。能治五臟寒熱似瘧,諸關節中風痹,拘急攣痛,治男子女人軟腳毒風,治溫瘧發作有時。日華子云:治一切冷風,筋骨怯弱羸顫。生:太山。

藥用價值:

  1. 治療風寒感冒、頭痛發熱、惡寒發熱、鼻塞流涕、咳嗽氣喘等。

  2. 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骨關節炎、腰腿疼痛等。

  3. 治療男性陽痿、早洩、遺精等。

  4. 治療女性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

  5. 治療神經衰弱、失眠、多夢、焦慮不安等。

6. 蕘花

味苦辛,寒,微寒,有毒。主傷寒,濕瘧,下十二水,破積聚,大堅癥瘕,盪滌腸胃中留癖飲食、寒熱邪氣,利水道,療痰飲,咳嗽。《藥性論》云:使。治咳逆上氣,喉中腫滿,疰氣蠱毒,痃癖氣塊,下水腫等。

白話文:

味道是苦的、辛辣的,性寒,稍微偏寒,有毒。主要用於治療傷寒、濕瘧,排出十二種水氣,消除積聚、巨大堅硬的症瘕,清除腸胃中淤積的飲食和寒熱邪氣,利尿,治療痰飲、咳嗽。《藥性論》中說:它能祛除壅塞、使氣往上走。治癒咳嗽、逆氣上行、喉嚨腫脹、疰氣蠱毒、氣塊、消除水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