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火理脾湯

YI HUO LI PI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玉案》卷三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19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3%
脾經 18%
肺經 15%
心經 13%
腎經 11%
肝經 6%
膽經 4%
大腸經 4%
三焦經 2%
胃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肝經
膽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7

主治功效


抑火理脾湯:清熱除煩,調和氣血

抑火理脾湯屬於中藥方劑,由梔子、白朮、白扁豆、寒水石、山藥、黃連、茯苓、沙參等八味中藥組成,具有清熱除煩、調和氣血的功效,主治中消。

組成介紹:

  • 梔子: 苦寒,入心、肺、肝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清熱利尿的功效。
  • 白朮: 甘溫,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固表止汗的功效。
  • 白扁豆: 甘平,入脾、胃經,具有補氣益脾、健脾和胃、消暑解渴的功效。
  • 寒水石: 辛涼,歸心、肺、肝、腎經,具有清熱瀉火、利竅消腫的功效。
  • 山藥: 甘平,入脾、肺、腎經,具有補氣養陰、健脾益胃、固腎澀精的功效。
  • 黃連: 苦寒,入心、胃、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 茯苓: 甘淡,入心、脾、肺、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 沙參: 甘微苦,入肺、胃經,具有養陰清肺、潤燥化痰、益胃生津的功效。

功效:

抑火理脾湯具有清熱除煩、調和氣血的功效。其中,梔子、黃連、茯苓具有清熱瀉火之功,可清肝火、胃火、心火之熾盛;白朮、山藥、白扁豆具有健脾益氣之功,可益氣健脾;沙參具有滋陰潤燥之功,可潤肺化痰。諸藥合用,共奏清熱除煩、調和氣血之效。

主治:

抑火理脾湯主治中消。中消是指中暑或熱射病。中暑或熱射病是由於長時間暴露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導致體溫過高、身體機能障礙而引起的一種疾病。症狀包括頭暈、頭痛、噁心、嘔吐、腹瀉、口渴、多汗、肌肉痙攣、意識模糊等。

用法:

抑火理脾湯通常以湯劑服用,每日一次或二次。具體用法用量應根據患者的病情和體質而定。

禁忌:

抑火理脾湯不適用於脾虛泄瀉、陽虛畏寒、外感風寒等患者。

總結:

中藥方劑「抑火理脾湯」,主要成分是:梔子,白朮,白扁豆,寒水石,山藥,黃連,茯苓,沙參,主治功效是:中消是指中暑或熱射病。

傳統服藥法


山梔2錢,白朮2錢,扁豆2錢,寒水石2錢,山藥、黃連、茯苓、沙參。
加蓮子7個,水煎服。
方中山藥、黃連、茯苓、沙參用量原缺。

方劑組成解釋


梔子、黃連、寒水石具有清熱燥濕的作用,可以清除體內的熱毒,緩解中消的症狀。白朮、茯苓、山藥具有健脾利水的作用,可以健脾益氣,化濕利水,緩解中消的症狀。沙參具有養陰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中消引起的口乾、舌燥等症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老年人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藥物性肝損傷。
  • 服用本方期間,應注意飲食清淡,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同名稱方劑


抑火理脾湯, 出處:《玉案》卷三。 組成:山梔2錢,白朮2錢,扁豆2錢,寒水石2錢,山藥、黃連、茯苓、沙參。 主治:中消。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