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cient Disease Acupuncture Treatment

中醫古典籍記載「下利」的經絡穴道清單(附原文)

下利是中醫學病證名,又稱泄瀉、泄痢、利下、下痢等,是指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水樣,或伴有黏液、膿血等。下利是臨床常見病證,可由多種原因引起,臨床表現各異。

下利的病因病機十分複雜,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飲食不節:飲食不節,過食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運化失常,水谷不化,下利而成。

  2. 情志不遂:情志不遂,肝氣鬱結,橫逆犯胃,胃失和降,下利而成。

  3. 外感六淫:外感六淫,侵襲人體,損傷脾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水谷不化,下利而成。

  4. 素體虛弱:素體虛弱,脾胃功能不足,運化失常,水谷不化,下利而成。

  5. 其他病因:如腸道感染、寄生蟲感染、腫瘤等,也可引起下利。

下利的臨床表現主要有大便次數增多、糞質稀薄或水樣,或伴有黏液、膿血等。根據下利的病因、病機及臨床表現,中醫將下利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 脾胃虛弱型:主要表現為大便稀溏,食後加重,伴有腹脹、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

  2. 寒濕型:主要表現為大便稀薄、色白、清冷,伴有腹痛、腹脹、畏寒、肢冷等。

  3. 濕熱型:主要表現為大便稀薄、色黃、黏稠,伴有腹痛、腹脹、發熱、口渴、大便臭等。

  4. 肝氣鬱結型:主要表現為大便稀薄、色黃、黏稠,伴有腹痛、腹脹、噯氣、胸脅脹痛、口苦等。

  5. 其他型:如腸道感染型、寄生蟲感染型、腫瘤型等。

下利的治療以辨證論治為原則,根據不同證型,給予相應的治療。

  1. 脾胃虛弱型:可用參苓白朮散、四君子湯等。

  2. 寒濕型:可用麻黃附子細辛湯、二陳湯等。

  3. 濕熱型:可用葛根芩連湯、白頭翁湯等。

  4. 肝氣鬱結型:可用柴胡疏肝散、逍遙散等。

  5. 其他型:根據不同病因,給予相應的治療。

下利是中醫學常見病證,病因病機複雜,臨床表現各異。中醫辨證論治,根據不同證型,給予相應的治療,可以取得良好的療效。相關經絡穴道清單及中醫典籍原文如下:

期門

期門

  • 1.《針灸聚英》:「少陰證下利。便膿血者。可刺。陽明病。下血譫語。必熱入血室。頭汗出者。當刺期門。
  • 2.《針灸大成》:「蓄血:熱毒流於下而瘀血。少陰症下利,便膿血。陽明症,下血譫語,必熱入血室,頭汗出。刺期門。

少商

少商

  • 1.《針灸聚英》:「咽痛兼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脈微弱者。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以順陰陽。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不可妄施針砭。及寒涼之藥。上是火熱喉痹。急用吹藥點。刺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等穴。

合谷

合谷

  • 1.《針灸聚英》:「咽痛兼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脈微弱者。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以順陰陽。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不可妄施針砭。及寒涼之藥。上是火熱喉痹。急用吹藥點。刺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等穴。

湧泉

湧泉

  • 1.《針灸聚英》:「咽痛兼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脈微弱者。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以順陰陽。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不可妄施針砭。及寒涼之藥。上是火熱喉痹。急用吹藥點。刺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等穴。

豐隆

豐隆

  • 1.《針灸聚英》:「咽痛兼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脈微弱者。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以順陰陽。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不可妄施針砭。及寒涼之藥。上是火熱喉痹。急用吹藥點。刺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等穴。

關衝

關衝

  • 1.《針灸聚英》:「咽痛兼下利清穀。裡寒外熱。面赤脈微弱者。用辛熱之藥攻其本病。以順陰陽。利止則水升火降而咽痛自無也。此非雜病一陰一陽結為喉之比。不可妄施針砭。及寒涼之藥。上是火熱喉痹。急用吹藥點。刺少商、合谷、豐隆、湧泉、關衝等穴。

三陰交

三陰交

  • 1.《針灸大成》:「腹中腸痛,下利不已:內庭天樞三陰交。

內庭

內庭

  • 1.《針灸大成》:「腹中腸痛,下利不已:內庭天樞三陰交。

天樞

天樞

  • 1.《針灸大成》:「腹中腸痛,下利不已:內庭天樞三陰交。
  • 2.《灸法秘傳》:「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脾虛則食少便頻,腎虛則五更作瀉,濕寒則便溏溺白,濕熱則下利腸垢,食瀉則吞酸噯腐。在醫家當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樞,其次會陽之穴。

氣海

氣海

  • 1.《針灸逢源》:「下利。手足逆冷無脈者灸之。(少陰經太谿。任脈氣海丹田。各灸七壯。可救萬一。)不溫。若脈不還。反微喘者死。下利後。脈絕。手足厥逆。晬時脈還手足溫者生。脈不還者死。

會陽

會陽

  • 1.《灸法秘傳》:「泄瀉有五,乃脾虛、腎虛、濕寒、濕熱、食積也。脾虛則食少便頻,腎虛則五更作瀉,濕寒則便溏溺白,濕熱則下利腸垢,食瀉則吞酸噯腐。在醫家當分而治,在灸家先取天樞,其次會陽之穴。

府舍

府舍

  • 1.《針灸資生經》:「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管二百壯。三報之。衝門、(見腹滿。)府舍、(見痹疼。)治腹滿積聚。(銅)鬲俞、陰谷、(見腹痛。)主積聚。(千)懸樞、治積聚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積。(銅)明下云、積氣上下行。(解谿同。)腹中盡痛。脾俞、治積聚。

陰谷

陰谷

  • 1.《針灸資生經》:「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管二百壯。三報之。衝門、(見腹滿。)府舍、(見痹疼。)治腹滿積聚。(銅)鬲俞、陰谷、(見腹痛。)主積聚。(千)懸樞、治積聚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積。(銅)明下云、積氣上下行。(解谿同。)腹中盡痛。脾俞、治積聚。

脾俞

脾俞

  • 1.《針灸資生經》:「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管二百壯。三報之。衝門、(見腹滿。)府舍、(見痹疼。)治腹滿積聚。(銅)鬲俞、陰谷、(見腹痛。)主積聚。(千)懸樞、治積聚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積。(銅)明下云、積氣上下行。(解谿同。)腹中盡痛。脾俞、治積聚。

衝門

衝門

  • 1.《針灸資生經》:「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管二百壯。三報之。衝門、(見腹滿。)府舍、(見痹疼。)治腹滿積聚。(銅)鬲俞、陰谷、(見腹痛。)主積聚。(千)懸樞、治積聚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積。(銅)明下云、積氣上下行。(解谿同。)腹中盡痛。脾俞、治積聚。

懸樞

懸樞

  • 1.《針灸資生經》:「積聚堅大如盤。冷脹。灸胃管二百壯。三報之。衝門、(見腹滿。)府舍、(見痹疼。)治腹滿積聚。(銅)鬲俞、陰谷、(見腹痛。)主積聚。(千)懸樞、治積聚上下行。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積。(銅)明下云、積氣上下行。(解谿同。)腹中盡痛。脾俞、治積聚。
  • 2.《普濟方·針灸》:「治積聚。上下不行。水穀不化。下利腹中留積。腹中盡痛。穴懸樞

中髎

中髎

  • 1.《普濟方·針灸》:「_中髎二穴_,在第三空俠脊陷中。針二分。留十呼。灸三壯。銅人經云。足厥陰少陽所結。治丈夫五勞七傷六極。腰疼痛。大便難。腹脹。下利。小便淋澀。飧泄。婦人絕子。帶下。月事不調。西方子云。主婦人赤淫時白氣癃。月事少。大小便不利。

上關

上關

  • 1.《證治針經》:「(詳《摘要》。)調溫毒,可用黑膏;散赤斑,須行紫雪丹。(《傷寒賦》。)協熱下利,六一散調以黃連;(煎湯,如心下痞者加栝蔞。)合病三陽,醋鱉甲同乎百合。(三陽合病,脈大上關上,但欲睡眠,合目則汗,用醋炙鱉甲為君,麥冬、白芍、知母、栝蔞根、竹葉、甘草。《廣筆記》。

脊中

脊中

  • 1.《針方六集》:「脊中一穴,禁灸。治風癇癲邪,黃疸,腹滿不嗜食,五痔便血,溫病,積聚下利,小兒疳疾,脫肛。

中脘

中脘

  • 1.《針方六集》:「中脘一穴,主五膈喘息不止,腹脹,中惡,脾疼翻胃,下利寒癖,心疝伏梁,面色萎黃,霍亂,泄出不知,完穀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塞發噎。

會陰

會陰

  • 1.《針方六集》:「中脘一穴,主五膈喘息不止,腹脹,中惡,脾疼翻胃,下利寒癖,心疝伏梁,面色萎黃,霍亂,泄出不知,完穀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塞發噎。

鳩尾

鳩尾

  • 1.《針方六集》:「中脘一穴,主五膈喘息不止,腹脹,中惡,脾疼翻胃,下利寒癖,心疝伏梁,面色萎黃,霍亂,泄出不知,完穀不化,心痛身寒,不可俯仰,氣塞發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