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瀠

《身經通考》~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

回本書目錄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1)

1. 身經通考卷三 脈說

古部李澇禹門父編述

男皋漠昆令、皋原秋臺同校

桐溪仲弘道含齋父參訂

2. 何謂脈

脈以瓜從永,氣血各循其派,經流而不已也。《經》曰,濁氣歸心,淫精於脈,是故心主脈。脈者,先天之神也。故其晝夜出入,莫不與天地等。神寤則出於心,而見於眼,故脈晝行陽二十五度;寐則棲於腎,而息於精,故脈夜行陰二十五度。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故男子寸盛而尺弱。

地之陽在北,而陰在南。故女子尺盛而寸弱。天之陽在南,而陰在北,故清陽之七竅,皆見於面,濁陰之二竅,皆出於下。地之陽在北。而陰在南,故三陽之脈,皆聚於背,三陰之脈,聚於胸腹。脈,神也,陽也,陽行速,猶太陽之一日一周天。息,氣也,陰也,陰行遲,猶太陰之一月一周天。

然分而言之,曰神、曰氣、曰血,總而言之,唯脈運行於氣血而已。是以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氣血和,則脈平;氣血風,則脈病;氣血壯,則脈大;氣血微,則脈小;氣血熱,則脈數;氣血寒,則脈遲。長人則脈長,短人則脈短。性緊則脈緊,性緩則脈緩,室女尼冠則脈濡,嬰兒稚子則脈急。

脈為氣血之體,氣血乃脈之用也。然則氣血能使脈之盛衰,又何以致之?蓋因谷入於胃,脈道乃行。穀氣多,則氣血榮昌,脈亦盛也;穀氣少,則氣血微弱,脈亦衰矣。故《經》曰:四時以胃氣為本,脈無胃氣則死。論脈而至此,脈之為脈,豈非太乙天真之元氣乎?

3. 何謂寸關尺三部

凡診脈,先以中指揣掌後有小高骨,便是關脈,然後下前後二指,關前至魚際,得同身之一寸,故名為寸口,為陽;關後至尺澤穴,得同身之一尺,故名為尺部,為陰。又:寸脈六分,關脈六分,其上三分,入於寸內,是陽,得寸內九分,陽數九也;尺內七分,關下三分,入於尺內,是陰,得尺內一寸,陰數十也,終始一寸九分。天和六脈,六甲王脈,四時平脈,合而用之,則三才之道備矣。

然寸部以應上焦,心肺居上也;關部以應中焦,肝脾居中也;尺部以應下焦,腎命居下也。左寸心與小腸動脈之位,君火也;右寸肺與大腸動脈之位,燥金也。左關肝與膽動脈之位,風木也;右關脾與胃動脈之位,濕土也。左尺腎與膀胱動脈之位,寒水也;右尺命門與三焦動脈之位,相火也。

故以循環之序言之,則左尺水生左關木,左關木生左寸火,左寸火接右尺火,右尺火生右關土,右關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生生之意不絕,有子母之親也。然以對待之位言之。則左寸火克右寸金,左關木克右關土,右尺水克右尺火,左剛右柔,有夫婦之別也。然左手屬陽,右手屬陰,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

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學醫者,不可不盡心也。

4. 何謂反關脈

脈不在前三部,或在手腕之後,名曰反關。自列缺至陰溪脈見者,曰反關。此經脈虛,而絡脈滿也。

5. 何謂看脈之時

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可觀五臟有餘不足,六腑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湧泉,病進;而色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是以人醉莫與診視,自醉莫診視他人。或乘車走馬,必待寧息方與診視,終不及平旦為佳也。

6. 何謂四時之脈(附圖說)

人稟天地之氣,由四時而生,與溫暑涼寒,相為推遷。故必先明四時之脈,然後可診有病之脈。《內經》云: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春弦,夏鉤,秋毛,冬石,此之謂也。

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軟弱輕虛而滑,端直以長曰弦,反此者病。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善怒,忽忽眩冒而顛疾;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胠滿。春以胃氣為本,春胃微弦曰平,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無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毛甚曰今病。

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氣衰曰鉤,反此者病。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身熱膚痛,為浸淫;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咳唾,下為氣泄。夏以胃氣為本,夏胃微鉤曰平,鉤多胃少曰心病,但鉤無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秋脈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藏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曰毛,反此者病。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咳,上氣出血,下聞病音。秋以胃氣為本,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無胃曰死,胃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

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沉而搏曰石,反此者病。其氣來如彈石,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解㑊,脊痛而少氣,不欲言;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䏚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小便變。冬以胃氣為本,冬胃微石曰平,石多胃少曰腎病,但石無胃曰死,石而有鉤曰夏病,鉤甚曰今病。

脾脈者,土也,孤臟以灌四旁者也。平脾脈來如雞踐地,其來如水之流,此謂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此謂不及,病在中。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長夏以胃氣為本,胃惟軟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代無胃曰死,軟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

春得肺脈,夏得腎脈,秋得心脈,冬得脾脈,名曰逆四時。春夏脈沉澀,秋冬脈洪大,亦曰逆四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