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鍾衡

《中西匯參銅人圖說》~ 例言

回本書目錄

例言

1. 例言

一是書臟腑合圖,取其部位連屬,令人一目瞭然,不拘互相表裡之義也。

一是書臟腑或分圖,或合圖,悉依西醫為體,證諸中醫。不特形體各別,尤且部位相殊,惟氣化功用,則合參中外醫說,間引《內經》以衡是非。蓋人身之知覺運動,有非剖驗所能明者,西人詳於形跡,不免略於功用也。

白話文:

現在的中醫書籍中的臟腑圖,有的將它們分開繪製,有的將它們合併繪製,這些都根據西醫的解剖構造,並用中醫的理證來驗證。不僅形體上有所區別,而且部位也有些不同。但是,在氣化功能方面,則結合了中西醫的理論,並時而引用《內經》來衡量其是非。因為人體的知覺和運動,有些是無法通過解剖來弄清楚的。西方人注重形體的細節,難免會忽略功能。

一中醫五臟外添膻中一條。按:膻中即中醫所謂心包絡,西醫所謂心處胸中,左右有肺,周圍夾膜裹之。夾膜,即膻中心包絡也,毋庸贅圖。

白話文:

中醫的五臟中,另外加了一條「膻中」。

註解:「膻中」就是中醫說的「心包絡」,西醫說的「心臟」,位於胸腔中央,左右有肺,周圍的夾膜包裹著它。夾膜就是「膻中」的心包絡,不需要另外畫圖說明。

一西醫五臟外添甜肉經一條,但言其形,莫詳所用,疑為膽之將。伯云云:按稼穡作甘,甜肉屬脾,可無疑義。

兩腎繫腰脊左右,為左內腎、右內腎,均屬水。中醫舊說兩立其名,析為陽水、陰水者,非也。兩腎中間有穴,名曰命門,為相火所司,乃人身立命之根本,屬三焦油膜發源之所。故《經》曰: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也。

白話文:

兩側的腎臟連接著腰部脊椎,分為左腎和右腎,都屬於水行元素。中醫舊說將兩腎區分為陽水和陰水,這種說法是不對的。兩腎之間有一個穴位,叫做命門,受相火支配,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也是三焦油膜發源的地方。因此,《黃帝內經》說:腎臟和三焦相通,腎臟出問題應調和三焦,三焦出問題應以補腎為主。

由命門髮油膜一條貫於脊骨,蓋腰為腎系所貫,脊為髓筋所通,腎精足則入脊化髓,上循入腦而為腦髓,髓足則精氣能供五臟六腑之驅使,故知覺運動,無不捷應,是髓能為各臟用,非髓能使各臟也。中醫王清任著《醫林改錯》,謂心為出入氣之道路,凡靈機記性,不在心而在腦。

白話文:

從腰部的命門部位往上延伸,有一條油膜貫通脊椎骨。腰部由腎系統貫穿,脊椎是由髓筋連通。腎精充足時會進入脊椎化為髓,往上延伸到腦部成為腦髓。髓足時,精氣可以供應五臟六腑使用,所以知覺和運動都能靈敏反應。髓可以供應各臟腑使用,但不是髓能驅使各臟腑。中醫師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一書中提到,心是出入氣的通道,人的靈機和記憶力不在心臟,而在於腦部。

西醫謂腦為君,腦筋衣為臣,臣知之即達於君,故腦能識萬象之變動,而心只運血之一物。衡按:李時珍曰:腦為元神之腑。金正希曰:人之記性皆在腦中。汪訒庵曰:今人每記憶往事,必閉目上瞪而思索之。國朝齊次風侍郎召南,天台人,幼稱神童,記問絕倫。夏自圓明園歸,墜馬觸巨石破腦,純皇帝命蒙古醫以牛腦易髓而愈。

白話文:

西醫認為腦是大腦,腦髓是輔佐它的,輔佐知道的事情就立刻傳達到大腦,所以大腦能夠感知萬事萬物的變化,而心臟只負責輸送血液。

衡量分析:李時珍說:腦是元神的居所。金正希說:人的記憶力都儲存在腦中。汪訒庵說:現在的人在回憶往事時,往往會閉上眼睛向上看,並思考。國朝齊次風侍郎召南是天台人,小時候被稱為神童,記憶力非常好。夏天從圓明園回來時,從馬上摔下來,頭部撞到巨石,腦部破損。純皇帝命令蒙古大夫用牛腦來替換腦髓,傷勢才得以痊癒。

然自腦裂後,從前學問,即不能省記。記性在腦,誠有如上清任所云者,若謂知覺運動,均在腦而不在心。何以人遇拂逆事,則心忽惄焉如搗,而腦自若也;人遇驚險事,則心即跳動不休,而腦如故也。凡人破一皮拔一毛,只與心關痛養,而腦不關痛養也。《內經》云:腎生髓,髓者腎精所生,髓筋由腦入心,以水濟火,真精內含,斯真光外發。

白話文:

但是自從腦部受傷後,以前的學問就無法記憶起來了。記憶儲存在腦中,正如《上清任所》所說的那樣。如果說知覺和運動都存在於腦中而不是心臟,那為什麼人遇到煩惱的事,心臟會突然好像被搗碎一樣,而腦部卻安然無恙呢?人遇到驚險的事情,心臟會跳個不停,而腦部卻依然如故呢?一般人破了一點皮,拔了一根頭髮,只會跟心臟有關痛的感受,而腦部不會感到疼痛。根據《內經》,腎臟會產生骨髓,骨髓是由腎精所產生,骨髓和筋脈從腦部進入心臟,以水來滋養火,真精內聚,才能讓真光向外散發。

腎與心原互為功用,西人以腎司溺而不司精,詳言髓而不及溯源於腎,故力詆中醫五臟所藏,皆為子虛之論也。

一三焦即指人身脂膜,分上中下而三之,為水道所由出。前賢謂: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又曰:粗理薄皮者三焦薄,密理厚皮者三焦厚;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三焦理縱。紛紛立說,終鮮指歸。惟陳無擇以臍下脂膜為三焦,雖一語道破,惜未能條分縷晰,似視三焦為一物,且所謂臍下者,猶僅下焦一處耳。蓋臟之為言,心肝脾肺腎也,皆有形也。

白話文:

三焦是指人體的脂肪層,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是水液流出的通道。前人說:上焦如霧氣,中焦如水泡,下焦如大河。又說:體格健壯皮膚薄的人,三焦也薄;體格瘦弱皮膚厚的人,三焦也厚;勇敢的人,三焦的紋理是橫向的;膽怯的人,三焦的紋理是縱向的。眾說紛紜,但最終沒有明確的結論。只有陳無擇認為臍部以下的脂肪層就是三焦,雖然一語道破,但可惜沒有詳細說明,似乎把三焦看作一個整體。而且所謂「臍下」僅僅是指下焦的一部分。因為「臟」指的是心肝脾肺腎等有形之物。

腑之為言,膽胃膀胱大小腸三焦也,膽胃膀胱大小腸,皆有形也。皆有實義可指,而三焦則或謂有形,或謂無形。謂有形者不能指其形之何若,雖方書渾論三焦病情,亦未明言三焦何物。王叔和《脈訣歌》云:三焦無狀空有名,寄在胸中膈相應。然則俗所謂板油、網油、雞冠油者,在臟腑竟無一語及之,豈此等物為臟腑之具文歟。

白話文:

「腑」指的是膽、胃、膀胱、大腸、小腸和三焦。膽、胃、膀胱、大腸和小腸都有具體的形狀,可以實際指出來。而三焦卻有人說它有形狀,也有人說它沒有形狀。那些說它有形狀的人,又說不出它具體是什麼樣的形狀。即使是中醫書籍也只籠統地討論三焦的病症,並沒有明確說明三焦是什麼東西。

唐朝王叔和在《脈訣歌》中說:三焦沒有具體的形狀,只是一個空洞的名稱,它寄居在胸腔中,與膈肌相呼應。那麼,民間俗稱的板油、網油和雞冠油,在所有臟腑中卻沒有人提到它們,難道這些東西只是臟腑的別名嗎?

西醫剖胸刳腹,考驗較詳,雖無三焦之名,而各經所稱夾膜肥網者,即中醫所謂三焦之物也,義詳脾胃合圖說。

一肝在右脅膈膜之下,前賢以為居左;肺只五葉,誤為六葉;肝只兩葉,誤為七葉。今悉正之。

一舊說膀胱有下口、無上口,飲入之水,全憑氣化以出。又謂水入小腸,至闌門飛渡膀胱,無入溺之路,故曰氣化。王清任深譏其謬。西醫謂腸胃有微絲血管,過肝入心,使之運行周身,由肺升出為汽,由皮膚滲出為汗,余入內腎為溺。膀胱上口斜接左右兩腎溺管。按:溺管,屬形象可見者,西醫剖析較確。

白話文:

過去有人說膀胱有下開口,沒有上開口,喝下去的水只能靠氣化才能排出。還有人說水進入小腸,會從闌尾處飛渡到膀胱,而不會進入尿路,因此說是氣化。王清任強烈批評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西方醫學認為,腸胃中有微小的血管,可以讓水經過肝臟進入心臟,使水在全身循環。水由肺部蒸發為水蒸氣,通過皮膚滲出為汗液,剩下的水進入腎臟形成尿液。膀胱的上開口與左右兩側腎臟的輸尿管相接。

注: 輸尿管是具體可見的結構,西方醫學的解剖分析比較準確。

微絲血管,即《內經》所謂三焦,為水道所出也。況《內經》明言下焦當膀胱上口,古聖未可厚非,膀胱無上口,特出於唐以下疏漏之見也。

白話文:

細小的血管,就是《黃帝內經》中提到的三焦,是人體水液系統的源頭。而且《黃帝內經》明確指出,下焦位於膀胱上口。古聖人的言論不能輕易否定。膀胱沒有上口,這是唐朝以後醫家出現的疏漏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