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來是庵 輯

《靈驗良方彙編》~ 養生妙訣 (1)

回本書目錄

養生妙訣 (1)

1. 養生妙訣

皆杜病於未萌之法,但擇其淺顯易明者錄之於下。

《老子》云:虛關心,實其腹。解云:心多妄想,甚是為累,故欲其虛。腹漏精液,何以能久!故欲其實。

《洞神正經》云: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敬,心火自定。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恬靜無欲,腎水自足。

《白玉蟾》云,薄滋味以養氣,去嗔怒以養性,處卑下以養德,守清靜以養道。

《元關雜記》云:口中言少,心頭事少,肚中食少,夜間睡少。依此四少,神仙事了。或疑睡與食皆以養生,何以反欲其少?不知惟用力勞瘁之人,二者不厭其多。若安逸之人,須食少睡少,則飲食皆化為精神以供人用;若食多睡多,則反須精神去化飲食而疲倦潛滋矣。至於少年之人,醉飽熟眠易於遺漏,故尤以少為貴也。

身勞心逸論

古云:養生之道,身欲其勞,心欲其逸。蓋身勞則飲食易化,氣血流動,諸病不生。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此理固無可疑。至於心逸之說,或疑勞心勞力各任其一,如何可逸?不知逸非怠情,安肆之謂也。天與人以心,原以供人之用,但僅足供人正用,而不足供人妄用。

何謂正用?如研求義理,經營事業等,雖殫日夜之勞,而初無致病之虞,以其心存而不放,專而不雜,則勞心即所以養心也。何謂妄用?如七情過度,則終日固結而不解。憧憧往來,則終日紛擾而不寧。甚至夢寐之中亦無停息之時,譬如一物晝夜被火煎熬,何以能久!故無病之人以此而精神暗耗,易衰易老。若有病之人,則萬般滋補藥食皆難取效,而與死日近矣。

所以養生之法,必須將一切妄念,如追憶已往,期望將來,計較人我,爭競得失等項盡情掃除,使心常等太虛。則無病者長生可幾,而有病者亦旦夕可愈。所謂一心療萬病,不假藥方多也。第人心最是活物,頃刻之間思想百出,若強制使逸則愈不逸。昔人有身勞則心逸之說,尤為至論不刊。

蓋身勞於一事,則心無暇他及而自逸。每見有病之人,因身不能勞而謝事將息,不知心因閒暇而思想愈多,勞反愈甚。凡虛弱病之難痊,往往由此。是故養病之法,除困憊已極,必不能勞者,無可如何;若苟可小勞,則莫若就意所喜為之事,勉強勞動。即不能勞動,或彈琴,或觀閒書,或聽人歌曲,總使心有所奇而思想不萌,得以安逸,則病可不藥自愈。竊以是為治病最妙之方。

而中年以後,養生之法亦莫善於此。其為補益,殊勝於參、苓等百倍也。余蓋歷試之,而實見其然,爰即昔人之說而暢言之,以公諸同志云。

養氣論

人賴氣以生,猶魚賴水以活。氣充足則康強,氣微弱則衰憊,氣耗盡則身亡矣。故道家以氣為至寶,而有運氣之法。然非得明師傳授而強行之,則不惟無益而反有損。莫如守心以養氣,則人人可行,有益無損。《孟子》云:志為氣帥。故氣常隨乎心,心馳於外則氣亦散而不收矣。

心動於中則氣亦擾而不寧矣。故養氣之法莫如守心,而心又易馳易動,極難把握。欲求守心之法,莫如兩目迴光返照。昔人云:目之所至,心亦至焉;心之所至,氣亦至焉。目定而心自定,心定而氣自定矣。故或以目視三田(泥丸為上丹田,心為中丹田,臍為下丹田),或視山根(鼻為山,鼻之上為山根),或視鼻端白(朱子調息箴內嘗言之),此皆以目定心,以心定氣之法。道家所謂若要長生,先須久視,意正如此。

以之修仙、則不足,以之養生,卻亦有餘也,順與高明共質之。

十二段錦

一叩齒:齒為筋骨之餘,常宜叩擊,使筋骨活動,身神清爽。每次叩擊三十六數。

二咽津:將舌抵上齶,久則津生滿口,便當咽之,嚥下淚然有聲,使靈液灌溉五臟,則火自降矣。咽數以多為妙。

三浴面部:將兩手自相摩熱,覆面擦之,自頸及髮際如浴面之狀,則鬚髮遲白,顏如童矣。

四鳴天鼓:將兩手心掩耳竅,以食指彈腦後兩骨二十四次。

五運膏育穴:此穴在肩上背心兩旁,藥石、針灸不到之處。將兩肩扭轉七次,能散一身諸症。

六托天,將兩手握拳,以鼻收氣運至泥丸,即向天擎起,隨放左右膝上。如前法,每行三次。

七左右開弓,此法要閉氣,將左手伸直,右手作彎弓狀,兩眼稍相隨右手運轉。其右手伸直亦如之,左右各行三次,以瀉三焦之火。

八擦丹田(臍也):此法將左手托腎囊,右手擦丹田三十六次。後將右手換轉,亦如前法行,數多更妙(此法於戍亥時行之,極治遺精。《金丹秘訣》曰:一擦一兜,左右換手,九九之數,真陽不走。擦畢後,目視泥丸而睡,則精自固矣)。

九摩內腎穴:此穴在尾閭之上,右為命門,左為腎府,俱貼近背骨。摩時要閉氣,將兩手搓熱,各擦三十六次。

十摩夾脊穴:此穴在內腎之上,背脊之下,統會一身之血脈。摩之,運之,大有利益,摩運之法與內腎同。

十一擦湧泉穴:此穴在足底心,用左手抱住左腳,右手擦左腳心三十六次。換轉如前。

十二灑腿:足不運則氣血不和,行動不能爽健。須將左腳立定,右腳提起灑七次,後換右腳立定,如前行。

上坐功按摩之法,仙師所傳,簡約顯易。行時須兩手握固,萬緣放下,一念不動。逐段行去,不拘早晚,間暇便可為之。久而不怠,有病者得以痊瘥,無病者得以延生,甚是有益。忙冗之人不暇全行,擇其中尤得力者,日行數段,亦多寡有益。

凡人飲食,常宜乘熱,不宜遲至寒冷。宜適中,不宜太飽。食後宜略行動,不宜即臥。食熱物後,不宜即食冷物(如西瓜、冷茶等)。食冷物後,不宜即食熱物,冷熱相激,最不養人。五味不宜偏多,多則於臟腑各有所傷。咸多傷心,甘多傷腎,辛多傷肝,苦多傷肺,酸多傷脾。

飲酒後,不宜飲冷水、拎茶,被酒引入腎中,停為冷毒,易致腰膝沉重、水腫、消渴、攣臂等症。以上飲食失宜,少年壯盛之時恣意不覺,養成病根,暮年發出,侮己無及。每食細嚼多咽,送氣入腹,最是養人。

凡人寒暑衣服,宜以漸而增減。寒來不宜驟多,暑來不宜驟少。冬畏寒而取熱太甚,春必多病。夏畏熱而取涼太甚,秋必多病。慎之。

凡人形氣,當使運而不滯,久偏於一,不免有傷。久臥傷氣,久視傷血,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皆所宜防。

凡人睡時,宜閉口,口開即失元氣。或有不能閉者,當著意習之,習久則白閉矣。愛小兒者,見渠睡時口開,即宜以手捺之使閉。仰臥久則神氣易於渙散,故以側身曲臥為佳。夜眠以被覆首,則多受濁氣,易致損壽,須使首露被外,以受天地清氣。昔人傳為長壽妙方,臨睡時,須將萬緣放下,一心注在鼻準,則氣不渙散,最是養人。

凡人或患睡不熟,皆由雜念紛起,心不能靜之故。人苦雜念難絕,佛門教以數息之法。王龍溪云:數息又不如調息。一部《參同契大旨》只是「心息相依」四字盡之。蓋以心依息則心不妄動,以息依心則氣不外散。就此法而精用之,可以成仙;就此法而淺言之,只在調息。入惟細細,出惟綿綿,絕不有意強制,亦不無意而忘,則息自調而漸長矣。

凡人一吸一呼謂之息,一晝夜有一萬三千五百息。能使息漸長而省一息,即有一息之受用。工夫積久,而長日加,其益無窮。止於睡時略得纖毫之益,亦睡熟裕如矣。

昔人云:上士異房,中士異床,下士異被。服藥千顆,不如獨臥。故杜病之源,在於寡欲,不待言矣。然寡欲中,又有不可不知者。凡人慾念不萌,則精氣散於三焦,榮華百脈。及欲念一起,欲火熾燃,雖不交會走泄,而精氣已暗損而陰消矣。故寡欲者,尤以寡其欲念為要。

又有房事禁忌,不可不知。古云:凡大寒大熱、大風大雨,日月薄蝕,雷震地動等,皆天忌也。山川、神祗、杜稷,井灶之處,皆地忌也。凡大祭之前及父母諱日,與夫大勞大病、大憂大醉之後,皆人忌也。犯忌行房,召禍致病甚烈,不可不戒。行房百里者病,百里行房者死,二語人皆知為必然。

所謂百里者,即上所謂大勞中之一端也。然農賈等人,習於行走者,則百里始為大勞;若土人之平昔安逸者,則僅行三、四十里,亦同於農賈之百里而為大勞矣。此亦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