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詳

《怪證奇方》~ 又李小仙附雜錄 (1)

回本書目錄

又李小仙附雜錄 (1)

1. 醫有三十科

大方脈科,小方脈科,婦人科,傷寒科,風科,口齒咽喉科,瘡腫科,針灸科,眼科,正骨科,金鏃科,祝由科,養生科

2. 察色脈一定吉凶

脈,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則順;天生地,則逆。假令得弦脈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兒生母兮差速也。假令得弦脈而面黑色,天生地也,母仰子兮退遲也。

凡欲灸者,先診其脈,脈浮者不可灸,灸則必變。

罷大無言:用古方治今病,正如拆舊屋湊新屋,其材木非一,未嘗經匠氏之手,其可用乎?由是,又思許學士曰:予讀仲景書,用仲景法,然未嘗守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

3. 五臟者身之強

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隨,腦將壞矣。

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

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則僂俯,筋將憊矣。

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4. 十二官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傳導之官,變化出焉。小腸,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州都之官,津液出焉,氣化則能出矣。

5. 精明五色氣之華

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鹽。青欲如蒼壁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蒼。

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6. 視而可見

黃赤為熱,白為寒,青黑為痛。

7. 百病生於氣

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炅,音桂,熱也。)

8.

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與,甚飢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9. 四氣調神

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於庭,披髮緩形,以使志生。

夏三月,夜臥早起,使氣得泄。

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使志安寧,使肺氣清。

冬三月,早臥早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此養生之道也。

10. 六失

一失於不察,二失於不信,三失於過時,四失於不擇醫,五失於不識病,六失於不知藥。

11. 六不治

驕恣不論於理,一也。輕命重財,二也。衣食不能適,三也。陰陽並,臟氣不定,四也。形羸不能服藥,五也。信巫不信醫,六也。

我但臥病,即於腦前不時手寫死字,則百般思慮俱息。此心便得安靜,勝如服藥。此真無上妙方也。

又有一等,明知畏死,而怕人知覺,諱而不言。或病已重,而猶強作輕淺態度以欺人者。欺又不知畏死而反以取死,尤可笑哉。

東坡云:脈之難明,古今所病也。至虛有盛候,大實有羸狀,疑似之間,便有生死之異。士大夫多秘所患,以驗醫能否。吾平生求醫,蓋於平時默驗其工拙。有疾請療,必盡告以所患,便醫瞭然知患之所在,虛實冷熱先定於中,脈之疑似不能惑也。故雖中醫法,吾疾常愈,吾求疾愈而已,豈不因醫為事哉。

或問丹溪先生曰:醫之為事,切脈,察病,用藥,先生必以讀儒書者能之。何也?曰:非四書,無以窮理盡性,成格物致知之功。非《易》,無以知陰陽造化、功用消長、生成之道,升降浮沉之理。孫真人曰: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太醫。

問曰:醫書何先?曰:必須先讀《內經》、《本草》、《脈經》。非《內經》無以識病;非《本草》無以識藥;非《脈經》無以診候。然後卻參諸家之說。

治病用藥猶權衡,不可毫釐輕重也。若以執古方而治今病,更不斟量,吾不知其不能無少差也。

問曰:《素》《難》之外,更看何書為要?曰:外感法仲景,內傷法東垣。則仲景治法更合《內經》,然於諸書皆須覽過,以長識見。

問曰:一人之證久伏床枕,處方既定,前後又有加減者,何也?曰:內有初中虛實之異,外有八風之變,四時更易,氣運迭遷,七情所動。是以主病之藥雖不更,佐便豈無加減也。

先生曰:治病必分血氣。氣病補血,雖不中病,亦無害也。血病補氣,則血愈虛散,散則氣血俱虛,是謂誅罰無過也。病或晝輕夜重者,血病也,晝重夜輕者,氣病也,故晝陽夜陰也。

座右銘曰:學問所以別理欲開昏閉,衣食所以資身體廣恩惠。言行要留好樣與兒孫,心術要不險為良地。

銘曰:在表治表,在裡治里,汗下之間,反掌生死。上制以緩,下制以急,緩急不分,無過受擊。新病猛除,久病寬治,不久不新,寬猛相濟。求治不識,必當自寶,毋得苟就,輕此至道。病不可治,必當速已,毋得容情,啟人之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