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宏

《金鏡內臺方議》~ 卷之六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2)

1. 生薑瀉心湯(五十一)

治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鞕,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此方主之。

半夏瀉心湯中,減乾薑二兩,加生薑四兩。

白話文:

半夏瀉心湯裡面,減少乾薑二兩,增加生薑四兩。

上如法

2. 湯議

議曰:胃為津液之主,陽氣之根。大汗出後,外亡津液,胃中空虛,客氣上逆,心下痞鞕。此乃中焦之氣未和,不能消穀,故令乾噫食臭者,胃虛而不能化谷也。土虛不能制水,故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與瀉心湯以攻痞,加生薑以益胃也。

白話文:

大家都說,胃是滋潤液體的總管,陽氣的根源。大量出汗後,體內的津液會大量流失,胃部就會空虛,體外的邪氣會乘虛而入,導致心窩堵塞、疼痛。這是因為中焦之氣不調和,不能消化食物,所以會出現口乾、食物發臭等症狀,這是胃虛不能消化食物造成的。脾胃虛弱不能控制水液,所以脅肋下面會有水氣,肚子裡會雷鳴作響,會腹瀉。可以用瀉心湯治療堵塞症狀,再加入生薑來益胃。

3. 甘草瀉心湯(五十二)

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此方主之。

白話文:

治療傷寒中風,醫生卻反覆使用瀉下法。結果患者腹瀉嚴重,每天排便數十次,食物不消化,腹部雷鳴,心窩部痞悶飽脹,乾嘔,心煩不安。醫生看到心窩部痞悶,認為病情沒有完全治癒,繼續使用瀉下法。結果痞悶症狀更加嚴重。這並不是熱結,而是因為胃部虛弱,外來的風寒邪氣向上逆,所以導致痞悶。可以使用以下方劑來治療。

半夏瀉心湯中加甘草一兩。

上如法

4. 湯議

議曰:傷寒中風,邪氣在表,醫反下之,虛其脾胃,陽氣內陷也,故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胃中空虛,則客氣上逆,故心下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也。故與瀉心湯攻痞,加甘草以補中而益胃也。

白話文:

討論到:傷寒中風時,邪氣在體表,醫生卻用瀉下之法,會耗傷脾胃,陽氣往內收縮,因此出現腹瀉,一天拉幾十次,食物不能消化,腹部雷鳴作響。胃部空虛,客氣(邪氣)會往上逆,導致心口以下的位置感到脹滿,乾嘔,心煩不安。因此使用瀉心湯來治療脹滿,再加入甘草以補中益胃。

5. 疑問

問曰:瀉心湯中一加生薑,一加甘草,各立其名何也?

白話文:

有人問:「瀉心湯」中加入生薑和甘草,分別起什麼作用?

答曰:發汗後胃虛,外傷陽氣,致成痞者,故加生薑以益陽。大下後胃虛,內損陰氣,致成痞者,故加甘草以益其陰,而緩其中也。

白話文:

答:發汗後傷了胃氣,陽氣外洩,導致痞症,所以加入生薑補陽。大下後傷了胃氣,陰氣內損,導致痞症,所以加入甘草補陰,緩和中氣。

6.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五十三)

治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此方主之。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茯苓(120 克),桂枝(90 克),白朮(60 克),甘草(炙,60 克)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7. 湯議

議曰:大吐則傷陽,大下則傷陰,今此吐、下後,陰陽之氣內虛,則虛氣上逆,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若脈浮緊者,可發汗,今此脈沉緊者,不可發汗;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搖者,此陽氣外內皆虛也。故用茯苓為君,白朮為臣,以益其不足之陽。經曰,陽不足者,補之以甘是也。以桂枝為佐,以散里之逆氣。以甘草為使,而行陽氣,且緩中也。

白話文:

議論說:大吐會損傷陽氣,大瀉會損傷陰氣。現在吐、瀉後,陰陽之氣內部虛弱,虛弱之氣因而向上逆行,導致心腹逆滿,氣體衝上胸部,起身時感到頭暈。如果脈象浮緊,可以發汗治療。但是現在脈象沉緊,不能發汗;發汗會擾動經絡,導致身體虛弱搖晃,這是因為陽氣在體內外都虛弱了。所以用茯苓為主藥,白朮為輔藥,用來補充不足的陽氣。經書上說,陽氣不足的人,用甘味藥物來補充。用桂枝為佐藥,用來宣散體內的逆氣。用甘草為引藥,使陽氣運行流暢,同時緩解腹中不適。

8. 茯苓桂枝甘棗湯(五十四)

治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此方主之。

茯苓(八兩),桂枝(四兩),甘草(五兩),大棗(十五枚)

白話文:

茯苓:500 克 桂枝:250 克 甘草:312.5 克 大棗:15 顆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即潦水也,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再取三升,去渣,溫服。

9. 湯議

議曰:《難經》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今此發汗後,臍下悸,欲作奔豚者,雖無丙丁日得之,然乃汗者心之液,汗多則心虛,腎氣因斯而動也。丙丁亦即心也,故與茯苓為君,以其能伐腎邪而利水道。

白話文:

醫家說:根據《難經》記載,腎氣積聚,稱為「奔豚」,會從小腹開始發作,上升到胸口下方,像一隻小豬的形狀,有時上有時下,久治不癒,會讓人氣喘、骨瘦肌痿、氣短,常在夏季丙丁日發作。現在這種情況,在發汗之後臍下悸動,想要轉成奔豚,雖然不是在丙丁日發作,但因為發汗會消耗心液,汗出過多會使心氣虛弱,腎氣因而受到影響而發動。丙丁也是指心,所以用茯苓作主藥,因為它能去除腎臟的邪氣,並且利尿通水。

桂枝為臣,能泄腎之邪氣。甘草為佐,大棗為使,以補其中而益土氣,令其制水。甘瀾水音,取其不助腎邪也。

白話文:

桂枝是臣藥,能發散腎臟的邪氣。甘草是佐藥,大棗是導引藥,用來補益脾胃,增強土氣,使土氣能剋制水邪。甘瀾水音,取其不助長腎臟的邪氣之意。

10. 黃芩湯(五十五)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此方主之。

黃芩(三兩),芍藥,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黃連(60克),芍藥(40克),甘草(40克),大棗(12顆)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溫服。

11. 湯議

議曰:太陽與陽明合病,自下利者,為在表,與葛根湯汗之;陽明與少陽合病者,為在裡,與承氣湯下之;太陽與少陽合病者,自下利為在半表半裡,與黃芩湯以和解之。故與黃芩為君,以解少陽之裡熱,苦以堅之也。芍藥為臣,以解太陽之表熱而行營氣,酸以收之也。以甘草為佐,大棗為使,以輔腸胃之弱而緩中也。

白話文:

討論:

太陽病和陽明病同時發病,出現腹瀉,表示病在體表,用葛根湯讓病人出汗治療。陽明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表示病在體內,用承氣湯讓病人瀉下治療。太陽病和少陽病同時發病,出現腹瀉,表示病在表裡兼半,用黃芩湯來調和治療。

因此,黃芩為君藥,用來緩解少陽病內熱,用苦味來堅固腸胃。芍藥為臣藥,用來緩解太陽病表熱並促進血液運行,用酸味來收斂。甘草為佐藥,大棗為引藥,用來幫助虛弱的腸胃並緩解中焦。

12.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五十六)

治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而嘔者。

黃芩湯中加半夏生薑各三兩。

白話文:

黃芩湯中加入半夏和生薑,每種三兩。

右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