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一卷·通治部分 (5)

回本書目錄

第一卷·通治部分 (5)

1. 苦參

味苦,性寒,無毒。入腎經。玄參為使。惡貝母、菟絲、漏蘆,反藜蘆。泔浸一宿,蒸過曝乾。

除熱祛濕,利水固齒。癰腫瘡瘍,腸澼下血。風癘疥癬,在所亟需。

味苦性寒,純陰之品,故理濕熱有功。瘡毒腸澼。皆濕蒸熱閼之愆,宜其咸主。齒乃骨之餘,清腎骨自固耳。

苦參,大苦大寒,不惟損胃,兼且寒精,向非大熱,惡敢輕投。

2. 犀角

味苦、酸、咸,性寒,無毒。入心、胃、肝三經。升麻為使。惡烏頭、烏喙。忌鹽。

解煩熱而心寧,驚悸狂邪都掃。散風毒而肝清,目昏痰壅偕消。吐衄崩淋,投之輒止。癰疽發背,用以消除。解毒高於甘草,祛邪過於牛黃

犀角雖有徹上徹下之功,不過涼血解毒,驅邪清熱而已。

大寒之性,非大熱者,不敢輕服。妊婦多服,能消胎氣。

3. 牛黃

味苦、甘,性平,無毒。入心、肝二經。人參為使。惡龍骨、龍膽、地黃、常山、蜚蠊。畏牛膝、乾漆

清心主之煩,熱狂邪祟俱消,攝肝臟之魂,驚癇健忘同療。利痰氣而無滯,入筋骨以搜風。

東垣曰:牛黃入肝治筋,中風入臟者,用以入骨追風。若中腑,中經者,誤用之,反引風入骨,如油入面,莫之能出。

4. 玳瑁

味甘,性寒,無毒。入心、肝二經。

解毒清熱,鎮心平肝。熱病傳裡,五內灼燔。神昏譫語,煩躁不安。能救客忤,可止驚癇。

局方至寶丹中用之,乃救急之良劑也。

5. 貫眾

味苦,性寒,有毒。入肝經。去皮毛,銼,焙。

殺蟲解毒,化哽破症。產後崩淋,金瘡鼻血。

有毒而能解毒,去瘀而能生新,然古方中不恆用之,別名管仲,豈音相類耶,抑為其有雜霸之氣耶?

6. 馬齒莧

味酸,性寒,無毒。入心、大腸二經。

清利濕熱,解毒散血。內服治痢,又療瘡癤,禳解疫癘,通利關節。外敷消腫,疔癰流火,蜂螫劇疼,塗之緩和。

唐寶經驗方云:「六月六日採馬齒莧曬乾,元旦煮熟,同鹽醋食之,可解疫癘氣。」迄今,長江下游,春節尚食用馬齒點心,名之曰安樂菜。蓋此菜可以清腸,可防節日傷食所致諸疾也。一切紅腫熱痛之症,以之擠汁外塗,均有良效。

7. 人參

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茯苓為使。惡藜蘆。畏五靈脂。去蘆用。

補氣安神,除邪益智。療心腹寒痛,除胸脅逆滿。止消渴,破堅積。氣壯而胃自開,氣和而食自化。

人參得陽和之氣,能回元氣於垂亡。氣足則神安,正旺則邪去。益智者,心氣強,則善思而多智也。真氣虛者,中寒而痛,胸滿而逆,陽春一至,寒轉為溫,否轉為泰矣。破積消食者,脾得干健之運耳。

人參,亦有不宜用者:世之錄其長者,遂忘其短,摘其瑕者,並棄其瑜。或當用而後時,或非宜而妄設。不蒙其利,只見其害,遂使良藥見疑於世,粗工互騰其口,良可憾,也。

參鬚:性專下行,宜於胃虛嘔逆、咳血等。不宜於久痢、滑精、崩中、下血等。

參葉:能生津,可代茶飲

8. 黨參

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肺二經。

補中益氣,脾肺均宜。健脾運而中宮不燥。滋胃陰而胸膈不泥。潤肺而不犯寒涼、養血而不偏滋膩。中氣微弱、氣短心悸。食少便溏、體倦易疲。鼓午清陽,常服有濟。

黨參功同人參,而力量較薄,但能久服、可無大弊。

9. 黃耆

味甘,性微溫,無毒。入肺、脾二經。茯苓為使。惡龜甲、白蘚皮。嫩綠色者佳。蜜炙透。

補肺氣,而實皮毛,斂汗托瘡,解渴定喘。益胃氣,而去膚熱,止瀉生肌,補虛治癆。風癩急需,痘瘍莫缺。

種種功勳,皆是補脾實肺之力。能理風癩者,經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氣充於外,邪無所容耳。

黃耆,實表,有表邪者勿用。助氣,氣實者勿用。多怒則肝氣不和,亦禁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