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 (10)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 (10)

1. 白蘚皮

味苦,性寒,無毒。入脾經。惡桔梗茯苓萆薢

主筋攣死肌,化濕熱毒瘡。風痹要藥,利竅稱良。治黃疸咳逆淋瀝、愈女子陰腫生瘍。

地之濕氣感,則害人皮肉筋脈,白蘚皮善除濕熱,故療肌死筋攣瘡毒。

下部虛寒之人,雖有濕證,弗敢餌也。

2. 地膚子

味苦,性寒,無毒。入脾、膀胱二經。

利膀胱,散惡瘡。皮膚風熱,可作浴湯。

其主用多在皮膚。其入亦在土臟,蓋脾主肌膚也。即其利水兼能祛濕者歟。

3. 葎草

土名擄蘿藤。味甘苦,性寒,無毒。入肺、脾、大小腸四經。

潤三焦,益五臟,主瘀血,清兩腸,退恙後虛熱,洗遍體疥瘡。

根能治瘰癧,花;治虛勞盜汗。

此草隨處有之,惜藥肆不備,醫家亦少知利用,乃農村易得之良藥也。

4. 槐枝

(見外治)

5. 劉寄奴

味苦、性溫。入心、脾二經。

破血去瘀,通經止痛。跌僕損傷,癥結亦用。

此藥為破血之品,多服令人吐利。故血氣虛弱、無瘀滯者忌用。

6. 自然銅

味辛、性平,無毒。

續筋接骨,折傷者依然復舊。消瘀破滯,疼痛者倏爾消除。

自然銅,雖有接骨之功、頗多燥烈之性,宜慎用。

7. 當歸

味甘、辛,性溫,無毒。入心、肝、脾三經。畏菖蒲、海藻生薑。酒洗,去蘆。

去瘀生新,舒筋潤腸。溫中止心腹之痛,養營療肢節之疼。外科排膿止痛,女科瀝血崩中。

心主血;脾統血;肝藏血,歸為血藥,故入三經,而主治如上。本經首言主咳逆上氣,辛散之勳也。頭止血;尾破血;身補血;全和血;能引諸血各歸其所當歸之經,故名當歸。氣血昏亂,服之即定。

當歸,善滑腸,泄瀉者禁用。入吐血劑中,須醋炒之。

8. 白芍藥

味苦、酸,性微寒,無毒。入肺、脾、肝三經。惡石斛芒硝。畏鱉甲小薊,反藜蘆。煨熟,酒焙。

養血斂陰,柔肝定痛。通補奇經,女科必用。

斂肺而主脹逆喘咳,腠理不固;安脾而主中滿腹痛、瀉痢不和;制肝而主血熱目疾,肋下作疼。

收斂下降,適合秋金,故氣寧而汗止,專入脾經血分,能瀉肝家火邪,故功能頗多,一言以蔽之,斂氣涼血而已矣。

李時珍曰:「芍藥,同白朮補脾,同芎藭瀉肝,同人參補氣,同當歸補血。以酒炒補陰,同甘草止腹痛及腿痠拘攣,同黃連止瀉痢,同防風發痘疹,同薑棗溫經散濕。」

張元素曰:「其用凡六:安脾經,一也;治腹痛,二也;收胃氣,三也;止瀉痢,四也;和血脈,五也;固腠理,六也。」

《本草求真》曰:「血盛於氣,則血凝而不行;氣盛於血,則血燥而益枯。血之盛者,必賴辛為之散,故川芎號為補肝之氣;氣之盛者,必賴酸為之收,故白芍號為斂肝之液。收肝之氣,而令氣不妄行也。」

芍藥之性,未若芩連之苦寒,而寇氏云:「減芍藥以避中寒」。丹溪云:「產後勿用芍藥,恐酸寒伐生生之氣。」嗟乎,藥之寒者,行殺伐之氣,違生長之機,雖微寒如芍藥,古人猶諄諄告戒,況大苦大寒之藥,其可肆用而莫之忌耶。

9. 丹參

味苦,性微寒,無毒。入心經。畏鹹水,反藜蘆

安神散結,益氣養陰。去瘀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胎前產後,帶下崩中。

色合丙丁,獨入心家,專主血證。古稱丹參一味,與四物同功,嘉其補陰之勣也。

丹參,雖能補血,長於行血、妊娠,無故勿服。

10. 益母草

味辛,性微寒,無毒。入心胞、肝二經。忌鐵。

活血行瘀,利水消腫。經閉不通,經來腹痛。臨盆難產,子死腹中。

補而能行,辛而能潤,為胎產要藥。

此草善行走,凡崩漏者慎用。

11. 紅花

味辛,性溫,無毒。入心肝二經。酒噴,微焙。

通調血脈,去瘀生新。產後血暈急需,胎死腹中必用。

時珍曰:「活血潤燥,行血之要藥也。」

紅花過用,使人血行不止,人所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