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本草徵要》~ 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 (5)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卷·形體用藥及專科用藥 (5)

1. 玄參

味苦,咸,性微寒,無毒。入腎經。惡黃耆乾薑大棗山茱萸。反藜蘆。忌銅器。蒸過曬乾,黑潤者佳。

滋陰降火,益腎生津。解煩渴,利咽喉。明眼目,清蒸熱。癆證骨蒸,傷寒斑毒。外科瘰癧癰疽,女科產乳余疾。

色黑味鹹,腎家要藥、明目除蒸,皆壯水之效也。至如咽痛煩渴,癍毒癧瘡,皆肺病也。正為水虛火亢,金受賊邪,但與壯水鎮其陽光,產乳余疾,亦屬陰傷,故應並主。《石室秘錄》云:「玄參去浮游之火。」又云:「亦能平胃火之浮游。」

玄參寒滑、脾虛泄瀉者禁之。

2. 麥門冬

味甘,微寒,無毒。入心、肺二經。地黃、車前為使。

款冬花。忌鯽魚。肥白者佳,去心用。

退肺中伏火,止渴益精,清心氣驚煩,定血療咳。燥咳痰稠宜用,咽乾津少頻嘗。

麥門冬,稟秋金之微寒,得西方之正色,故清肺多功。心火焦煩,正如盛暑,秋氣一至,炎蒸若失矣。心主血,心既清寧,妄行者息。脾受濕熱、則肌肉腫而腸胃滿,熱去即濕除,腫滿者自愈。金不燥,則不渴。金水生,則益精。

麥門冬與天門冬,功用相當,寒性稍減,虛寒泄瀉,仍宜忌之。

3. 枸橘葉

一名臭橘、臭枳,味辛、苦,性溫。

其臭導毒,其宣解鬱。療咽喉怪症生瘻,治後重下痢膿血。

夏子益奇病方云:「咽喉生瘡,層層如疊。不痛,日久出臭氣,廢飲食,用臭橘葉煎湯,連服必愈。」李時珍謂此葉「治喉瘻消腫導毒」。其果實亦能治喉蛾。

4. 絡石藤

味甘、微酸,性平,無毒。入心、脾、胃、腎四經。

消咽腫,利關節,喉舌腫閉,水漿不入,可消流注,能堅筋骨。

此藥以開芳香小白花者為良,喉蛾與關節腫痛併發者宜用。

5. 紫荊皮

味苦,性平,無毒。入心包、肝二經。

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結解毒。癰疽未成,釀膿未熟、速破宿血、未固先逐。喉癰初起、用之煎服。往往能消、免生危篤。外敷瘍腫,其勢可束。

此藥用之宜早、能消癰腫於血氣剛凝之際。外消之力亦大。如意金黃散中即用之。

6. 訶黎勒

味苦,性溫,無毒。入肺、大腸二經。蒸,去核,焙。

固腸而泄痢咸安,斂肺而喘嗽俱止,利咽喉而通津液,可以清音。下食積而除脹滿,能驅冷氣。

按其主用,皆溫澀收斂之功,若肺有實熱,瀉痢因濕熱,氣喘因火沖,法咸忌之。

7. 蓬砂

味苦,辛、性寒,無毒。入肺經。

治咽喉痛,最為切要。潤嗓開音,生津止燥。積聚堪嘗,咳嗽有效。華蓋失其清肅,痰熱壅於上焦。雖作內服,用量宜少。外治多端,主在七竅,目翳耳膿可點,鼻胬木舌能消。谷賊與骨哽噙除,齦腫與口氣含妙。用洗潰瘍,淨而膿少。

性能柔五金,則消克可知,但療有餘,難醫不足。虛勞證內服非所宜也。

8. 百草霜

味辛,性溫,無毒。

清咽治痢,解熱定血。療陽毒發狂,醫瘡生口舌。

黑奴丸。用以療陽毒發狂,亦從治之義也。

9. 玄精石

味甘、咸,性寒,無毒。入肺、心、胃、腎四經。

咽喉腫痛,不利似噎。重舌腫脹,涎出不絕。目生赤脈,頭痛如裂。成人傷寒,小兒風熱。狂言煩渴,虛汗肢厥。面色青黑,心下滿結。熱深傳裡,危在旦夕。甘寒沉降,扶危拯逆。

此藥之功,主要在於「降」字,故治熱盛於上之疾多功。此李時珍之卓見。張氏又增「沉」字,更為中肯。《方氏脈症正宗》謂「肺胃蘊熱生痰,玄精石研極細,每服三分,煉蜜一匙和白湯調服。」用之頗有良效。

10. 石蟹

味鹹、性寒,無毒。入肺、心、胃、肝四經。

喉痹劇痛,磨其汁,內服外敷均效。青盲目翳,入湯液,撥雲開霧有靈。救漆瘡中蠱,治熱疾天行。既可催生,又療血運。

馬志謂此物須「細研水飛,入諸藥相助用之」。《玉揪藥解》謂其「清心瀉熱」。孕婦忌服。

11. 土牛膝

味苦、酸,性平。生用入肺、胃二經。

搗汁生吞,治喉風、湧吐痰涎,能於救急。用之煎服,消咽腫,清火降濁,引熱下行。

此即野生牛膝,俗稱方梗對葉草。生用之以湧吐救急,往往轉危為安。曬乾研末,又可伍薄荷硼砂冰片等,作吹喉藥用。另有一種土牛膝,也混稱土牛膝,亦具良效,別詳下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