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八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八 (4)

1.

味辛,溫。主下氣,除寒中,其子尤良。

陶隱居云: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其無紫色不香似荏者,名野蘇,不堪用。其子主下氣,與桔皮相宜同療。今注今俗呼為紫蘇。臣禹錫等謹按爾雅云:蘇,桂荏。釋曰:蘇,荏類之草也。以其味辛類荏,故一名桂荏也。藥性論云:紫蘇子,無毒,主上氣咳逆,治冷氣及腰腳中濕風結氣。

將子研汁煮粥良,長服令人肥白身香。和高良薑、桔皮等分,蜜丸,空心下十丸。下一切宿冷氣及腳濕風。葉可生食,與一切魚肉作羹,良。孟詵云:紫蘇,除寒熱,治冷氣,日華子云:紫蘇,補中益氣,治心腹脹滿,止霍亂轉筋,開胃下食並一切冷氣,止腳氣,通大小腸。

子主調中,益五臟,下氣,止霍亂,嘔吐,反胃,補虛勞,肥健人,利大小便,破癥結,消五膈,止嗽,潤心肺,消痰氣。

圖經曰:蘇,紫蘇也。舊不著所出州土,今處處有之。葉下紫色而氣甚香,夏採莖葉,秋採實。其莖並葉,通心經,益脾胃,煮飲尤勝,與桔皮相宜,氣方:中多用之。實主上氣咳逆,研汁煮粥尤佳,長食之,令人肥健。若欲宣通風毒,則單用莖,去節大良。謹按《爾雅》謂蘇為桂荏。

蓋以其味辛而形類荏,乃名之。然而蘇有數種,有水蘇、白蘇、魚蘇、山魚蘇,皆是荏類。水蘇別條見下。白蘇方:莖,圓葉不紫,亦甚香,實亦入藥。魚蘇似茵陳,大葉而香,吳人以煮魚者,一名魚𦺗。生山石間者名山魚蘇,主休息痢,大小溲頻數,乾末,米飲調服之,效。

又蘇主雞瘕。《本經》不著,南齊褚澄善醫,為吳都太守,百姓李道念以公事到郡,澄見謂曰:汝有重病。答曰:舊有冷病,至今五年,眾醫不瘥。澄為診曰:汝病非冷非熱,當是食白瀹雞子過多所致,令取蘇一升,煮服,仍吐一物如升,涎裹之,能動,開看是雞雛,羽翅、爪距具足,能行走。澄曰:此未盡,更服所餘藥,又吐得如曏者雞十三頭,而病都瘥,當時稱妙。

一說乃是用蒜煮服之。

雷公云:凡使,勿用薄荷根莖,真似紫蘇莖,但葉不同。薄荷莖性燥,紫蘇莖和。凡使,刀刮上青薄皮,銼用也。聖惠方:治風,順氣,利腸。以紫蘇子一升微炒杵,以生絹袋盛,納於三鬥清酒中,浸三宿,少少飲之。又方:治腳氣及風寒濕痹,四肢攣急,腳踵不可踐地。

用紫蘇二兩,杵碎,水二升,研取汁,以蘇子汁煮粳米二合,作粥,和蔥、豉、椒、姜食之。外臺秘要:治夢失精。以子一升,熬杵為末,酒服方寸匕,日再服。斗門方:治失血。紫蘇不限多少,於大鍋納水煎,令乾後去滓,熬膏,以赤豆炒熟杵為末,調煎為丸如梧子大。酒下三十丸至五十丸,常服,瘥。

金匱方:治食蟹中毒。紫蘇煮汁飲之三升,以子汁飲之亦治。凡蟹未經霜者多毒。丹房鏡源紫蘇油,柔朱金潤八石。

衍義曰:蘇,此紫蘇也,背面皆紫者佳,其味微辛、甘,能散,其氣香。令人朝暮湯其汁飲,為無益。醫家以謂芳草致豪貴之疾者,此有一焉。脾胃寒人飲之多泄滑,往往人不覺。子,治肺氣喘急。

2. 水蘇

味辛,微溫,無毒。主下氣,殺穀,除飲食,闢口臭,去毒,辟惡氣。久服通神明,輕身耐老。主吐血、衄血、血崩。一名雞蘇,一名勞祖,一名芥蒩(音祖),一名芥苴(七餘切)。生九真池澤。七月採。

陶隱居云:方:藥不用,俗中莫識。九真遼遠,亦無能訪之。唐本注云:此蘇生下濕水側,苗似旋覆,兩葉相當,大香馥。青、齊、河間人名為水蘇,江左名為薺薴,吳會謂之雞蘇。主吐血、衄血,下氣,消穀,大效。而陶更於菜部出雞蘇,誤矣。今以雞蘇之一名,復申吐血、衄血、血崩六字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葉似白薇,兩葉相當,花生節間,紫白色,味辛而香,六月採莖葉,曬乾。陳藏器云:薺薴,葉上有毛,稍長,氣臭,除蟻瘻,挪碎敷之。亦主冷氣泄痢,可為生菜,除胃間酸水。孟詵云:雞蘇,一名水蘇。熟搗生葉,綿裹塞耳,療聾。又,頭風目眩者,以清酒煮汁一升服。

產後中風,服之彌佳。可燒作灰汁及以煮汁,洗頭令髮香,白屑不生。又,收訖釀酒及漬酒,常服之佳。日華子云:雞蘇,暖。治肺痿,崩中,帶下,血痢,頭風目眩,產後中風及血不止。又名臭蘇、青白蘇。

圖經曰:水蘇,生九真池澤,今處處有之。多生水岸旁,苗似旋覆,兩葉相當,大香馥,青、濟間呼為水蘇,江左名為薺薴,吳會謂之雞蘇。南人多以作菜。主諸氣疾及腳腫。江北甚多,而人不取食。又江左人謂雞蘇、水蘇是兩種。陳藏器謂薺薴自是一物,非水蘇。水蘇葉有雁齒,香薷氣辛,薺薴葉上有毛,稍長,氣臭。

主冷氣泄痢,可為生菜。除胃間酸水,亦可搗敷蟻瘻。亦有石上生者,名石薺薴,紫花細葉,高一、二尺,味辛,溫,無毒。主風血冷氣,並瘡疥,痔漏下血,並煮汁服,山中人多用之。

梅師方:治吐血及下血並婦人漏下。雞蘇莖、葉煎取汁,飲之。又方:治鼻衄血不止。生雞蘇五合,香豉二合,合杵研,槎如棗核大,納鼻中,止。又方:卒漏血欲死,煮一升服之。

衍義曰:水蘇,氣味與紫蘇不同,辛而不和,然一如蘇,但面不紫,及周圍槎牙如雁齒,香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