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七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9)

1. 苦苣

味苦,平一云寒。除面目及舌下黃,強力不睡。折取莖中白汁,敷疔腫,出根。又取汁滴癰上,立潰。碎莖、葉敷蛇咬。根主赤白痢及骨蒸,並煮服之。今人種為菜,生食之。久食輕身,少睡,調十二經脈,利五臟,霍亂後胃氣逆煩。生搗汁飲之,雖冷,甚益人。不可同血食(一本作蜜),食作痔疾,苦苣即野苣也,野生者,又名𦼔苣。

今人家常食為白苣。江外、嶺南、吳人無白苣,嘗植野苣,以供廚饌。(新補)

衍義曰:苦苣,搗汁敷疔瘡,殊驗。青苗陰乾,以備冬月,為末,水調敷。

2. 苜蓿

味苦,平,無毒。主安中,利人,可久食。

陶隱居云:長安中乃有苜蓿園,北人甚重此,江南人不甚食之,以無味故也。外國復別有苜蓿草,以療目,非此類也。唐本注云:苜蓿莖、葉平,根寒。主熱病,煩滿,目黃赤,小便黃,酒疸。搗取汁,服一升,令人吐利,即愈。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患疸黃人,取根生搗,絞汁服之,良。

又,利五臟,輕身;洗去脾胃間邪氣,諸惡熱毒。少食好,多食當冷氣入筋中,即瘦人。亦能輕身健人,更無諸益。日華子云:涼,去腹臟邪氣,脾胃間熱氣,通小腸。

食療:彼處人採根,作土黃耆也。又,安中,利五臟,煮和醬食之,作羹亦得。

衍義曰:苜蓿,唐·李白詩云:天馬常銜苜蓿花,是此。陝西甚多,飼牛、馬。嫩時,人兼食之,微甘淡,不可多食,利大小腸。有宿根,刈訖又生。

3.

味甘,溫,無毒。主利肝氣,和中。其實,主明目,目痛。

陶隱居云:薺類又多,此是今人可食者,葉作菹羹亦佳。《詩》云:誰謂荼苦,其甘如薺是也。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薺子,味甘,平。患氣人食之,動冷疾,主青盲病不見物,補五臟不足。其根、葉燒灰,能治赤白痢,極效。孟詵云:薺子,入治眼方:中用。不與面同食,令人背悶。

服丹石人不可食。陳士良云:實,亦呼菥蓂子。主壅,去風毒邪氣,明目,去障翳,解熱毒,久食,視物鮮明。四月八日收實,良。其花捋去席下闢蟲。日華子云:薺菜,利五臟。根,療目疼。

聖惠方:治暴赤眼,疼能磣澀。薺菜根汁點目中。

三種陳藏器余

4. 蕨葉

似老蕨,根如紫草。按蕨,味甘,寒,滑。去暴熱,利水道,令人睡,弱陽。小兒食之,腳弱不行。生山間,人作茹食之。四皓食之而壽,夷、齊食蕨而夭,固非良物。《搜神記》曰:郗鑑鎮丹徒,二月出獵。有甲士折一枝,食之,覺心中淡淡成疾。後吐一小蛇,懸屋前,漸幹成蕨,遂明此物不可生食之也。

食療:寒。補五臟不足。氣壅經絡筋骨間,毒氣。令人腳弱不能行。消陽事,令眼暗,鼻中塞,發落,不可食。又,冷氣人食之,多腹脹。毛詩陟彼南山,言採其蕨。又曰:言採其薇。是蕨、薇俱可食。伯夷叔齊采薇而食,恐蕨非薇也。今永康道江居民,多以醋醃而食之。

5. 翹搖

味辛,平,無毒。主破血,止血,生肌。亦充生菜食之。又生五種黃病,絞汁服之。生平澤,紫花,蔓生,如勞豆。《詩義疏》云:苕饒,幽州人謂之翹饒。《爾雅》云:柱天,搖車也。

食療:療五種黃病。生搗汁,服一升,日二,瘥。甚益人,利五臟,明耳目,去熱風,令人輕健。長食不厭,煮熟吃,佳。若生吃,令人吐水。

6. 甘藍

平,補骨髓,利五臟六腑,利關節,通經絡中結氣,明耳目,健人,少睡,益心力,壯筋骨。此者是西土藍,闊葉,可食。治黃毒者作菹,經宿漬色黃,和鹽食之,去心下結伏氣。

食醫心鏡:甘藍菜作齏菹,煮食並得。壺居士隴西多種食之,漢地少有,多食令人少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