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七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七 (8)

1. 荏子

味辛,溫,無毒。主咳逆,下氣,溫中,補體。

,主調中,去臭氣。九月採,陰乾。

陶隱居云:荏狀如蘇,高大白色,不甚香。其子研之,雜米作糜,甚肥美,下氣,補益。東人呼為𧄹(音魚),以其似蘇字,但除禾邊故也。笮其子作油,日煎之,即今油帛及和漆所用者,服食斷谷亦用之,名為重油。唐本注云:《別錄》荏葉,人常生食,其子故不及蘇也。

今按陳藏本草云:荏葉,搗敷蟲咬及男子陰腫。江東以荏子為油,北土以大麻為油,此二油俱堪油物,若其和漆,荏者為強爾。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荏子,其葉性溫。用時搗之。治男子陰腫,生搗和醋封之。女人綿裹內,三、四易。蕭炳云:又有大荏,形似野荏高大,葉大小荏一倍,不堪食。

人收其子,以充油絹帛,與大麻子同。其小荏子欲熟,人採其角食之,甚香美。大荏葉不堪食。日華子云:荏,調氣,潤心肺,長肌膚,益顏色,消宿食,止上氣咳嗽,去狐臭,敷蛇咬。子,下氣,止嗽,補中,填精髓。

食療:主咳逆下氣。其葉杵之,治男子陰腫。謹按子,壓作油用,亦少破氣,多食發心悶。溫。補中益氣,通血脈,填精髓。可蒸令熟,烈曬乾之,當口開。春取米食之,亦可休糧。生食,止渴潤肺。梅師方:治虺中人。以荏葉爛杵,豬脂和,薄敷上。

2. 黃蜀葵花

治小便淋及催生。又主諸惡瘡膿水,久不瘥者,作末敷之即愈。近道處處有之。春生苗葉,與蜀葵頗相似,葉尖狹,多刻缺,夏末開花,淺黃色,六、七月採之,陰乾用。(新定)

圖經文具冬葵條下

經驗後方:治臨產催產。以黃蜀葵子焙乾為末,井華水下三錢匕。如無子,以根細切,煎汁令濃滑,待冷服。

衍義曰:黃蜀葵花,與蜀葵別種,非為蜀葵中黃者也。葉心下有紫檀色,摘之,剔為數處,就曬乾之;不爾,即浥爛,瘡家為要藥。子,臨產時,取四十九粒,研爛,用溫水調服,良久,產。

3. 蜀葵

味甘,寒,無毒。久食鈍人性靈。根及莖並主客熱,利小便,散膿血惡汁。葉燒為末,敷金瘡。煮食,主丹石發,熱結。搗碎,敷火瘡。又葉炙煮,與小兒食,治熱毒下痢及大人丹痢。搗汁服亦可,恐腹痛,即暖飲之。

,冷,無毒。治小兒風疹。子,冷,無毒。治淋澀,通小腸,催生落胎,療水腫,治一切瘡疥並瘢疵,土靨。花有五色,白者療痎瘧,去邪氣。陰乾末食之。小花者名錦葵,一名⿳廿父口葵,功用更強。

《爾雅》云:菺,戎葵。釋曰:菺,一名戎葵。郭曰:蜀葵也,似葵,華如槿華。戎、蜀蓋其所自也,因以名之。[(新補)見陳藏器、日華子。]

圖經文具冬葵條下。

聖惠方:治婦人白帶下,臍腹冷痛,面色痿黃,日漸虛困。以白葵花一兩,陰乾為末,空心溫酒下二錢匕。如赤帶下,用赤花。千金方:治橫生倒產。末葵花,酒服方寸匕。經驗後方:治癰毒無頭,杵蜀葵末敷之。孫真人:食之,狗咬瘡不差。又能鈍人情性。

衍義曰:蜀葵,四時取紅單葉者,根陰乾。治帶下,排膿血惡物,極驗。

4. 龍葵

味苦,寒,無毒。食之解勞少睡,去虛熱腫。其子,療疔腫,所在有之。

唐本注云:即關、河間謂之苦菜者,葉圓花白,子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但堪煮食,不任生啖。(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藥性論云:龍葵,臣。能明目,輕身。子甚良。其赤珠者名龍珠,服之變白令黑,耐老。若能生食得苦者,不食它菜,十日後側有靈異,不與蔥、薤同啖。孟詵云:其味苦,皆挪去汁食之。

圖經曰:龍葵,舊云所在有之,今近處亦稀,唯北方:有之,北人謂之苦葵。葉圓似排風而無毛,花白,實若牛李子,生青熟黑,亦似排風子,但堪煮食,不任生啖。其實赤者名赤珠,服之變白令黑,不與蔥、薤同食,根亦入藥用。今醫以治發背癰疽成瘡者。其方:龍葵根一兩,銼,麝香一分,研。先搗龍葵根,羅為末,入麝香,研令勻,塗於瘡上,甚善。

食療:主疔腫。患火丹瘡,和土杵,敷之尤良。經驗方:治癰無頭,搗龍葵敷之。食醫心鏡:主解勞少睡,去熱腫。龍葵菜煮作羹粥,食之並得。

5. 苦耽

苗、子,味苦,寒,小毒。主傳屍伏連,鬼氣疰忤邪氣,腹內熱結,目黃不下食,大小便澀,骨熱咳嗽,多睡勞乏,嘔逆痰壅,痃癖痞滿。小兒無辜癧子,寒熱,大腹,殺蟲,落胎,去蠱毒。並煮汁服,亦生搗絞汁服,亦研敷小兒閃癖。生故墟垣塹間,高二、三尺,子作角,如撮口袋,中有子如珠,熟則赤色。

人有骨蒸多服之。關中人謂之洛神珠,一名王母珠,一名皮弁草。又有一種小者,名苦𧄹。(新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