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二十三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 (8)

1.

味甘,寒,無毒。主通鼻耳氣,腸澼不足。

陶隱居云:柿有數種,云今烏柿,火熏者,性熱,斷下,又療狗齧瘡。火煏(皮逼切)者亦好,曬乾者性冷。粗心柿尤不可多食,令人腹痛。生柿彌冷。又有椑(音卑),色青,唯堪生啖,性冷復甚於柿,散石熱家啖之,亦無嫌。不入藥用。唐本注云:《別錄》云,火柿主殺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

軟熟柿解酒熱毒,療金瘡、火瘡,生肉止痛。軟熟柿解酒熱毒,止口乾,壓胃間熱。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柿寒。主補虛勞不足。謹按乾柿厚腸胃,澀中,健脾胃氣,消宿血。又,紅柿補氣,續經脈氣。又,醂柿澀下焦,健脾胃氣,消宿血。作餅及糕與小兒食,治秋痢。又,研柿,先煮粥,欲熟即下柿,更三、兩沸,與小兒飽食,並奶母吃亦良。

又,乾柿二斤,酥一斤,蜜半斤,先和酥蜜,鐺中消之。下柿煎十數沸,不津器貯之。每日空腹服三、五枚,療男子、女人脾虛、腹肚薄,食不消化。面上黑點,久服甚良。陳藏器云:柿本功外,曬乾者溫補,多食去面皯,除腹中宿血。剡縣火乾者,名烏柿。人服藥口苦及欲吐逆,食少許立止。

蒂煮服之,止噦氣。黃柿和米粉作糗,蒸與小兒食之,止下痢。飲酒食紅柿,令人心痛直至死。亦令易醉。陶云解酒毒,失矣。日華子云:柿,冷。潤心肺,止渴,澀腸。療肺痿心熱嗽,消痰,開胃。亦治吐血。又云乾柿,平。潤聲喉,殺蟲。火柿,性暖,功用同前。

圖經曰:柿,舊不著所出州土,今南北皆有之。柿之種亦多,黃柿生近京州郡;紅柿南北通有;朱柿出華山,似紅柿而皮薄,更甘珍;椑(音卑)柿出宣、歙、荊、襄、閩、廣諸州,但可生啖,不堪干。諸柿食之皆美而益人,椑柿更壓丹石毒耳。其乾柿火乾者,謂之烏柿,出宣州、越州。

性甚溫,人服藥口苦欲逆,食少許當止,兼可斷下。曬乾者為白柿,入藥微冷。又,黃柿可和米粉作糗,小兒食之止痢。又,以酥蜜煎乾柿食之,主脾虛、薄食。柿蒂煮飲,亦止噦。木皮主下血不止,曝乾更焙,篩末,米飲和二錢匕服之,不以上衝下脫,兩服可止。又有一種小柿,謂之軟棗。

俚俗曝乾貨之,謂之牛奶柿。至冷,不可多食。凡食柿,不可與蟹同,令人腹痛大瀉。其枯葉至滑澤,古人取以臨書。俗傳柿有七絕:一壽、二多陰、三無鳥巢、四無蟲蠹、五霜葉可玩、六嘉實、七落葉肥火。

聖惠方:治耳聾鼻塞。以乾柿三枚細切,粳米三合,豉少許煮粥,空心食之。產寶:治產後或患妊逆氣亂心煩。乾柿一個,碎之,以水十分,煮熱呷。

衍義曰:柿,有著蓋柿,於蒂下別生一重。又牛心柿,如牛之心;蒸餅柿,如今之市買蒸餅。

華州有一等朱柿,比諸品中最小,深紅色。又一種塔柿,亦大於諸柿,性皆涼,不至大寒,食之引痰,極甘,故如是。去皮,掛大木株上,使風日中自干,食之多動風火。乾者味不佳,生則澀,以溫水養之,需澀去可食,逮至自然紅爛,澀亦自去,干則性平。

2.

味辛,平,有毒。主寬腸胃,充肌膚,滑中。一名土芝。

陶隱居云:錢塘最多。生則有毒,薟(音杴)不可食。性滑,下石,服餌家所忌。種芋三年不採,成梠(音呂)芋。又別有野芋,名老芋,形葉相似如一根,並殺人。人不識而食之垂死者,他人以土漿及糞汁與飲之,得活矣。唐本注云:芋有六種:有青芋、紫芋、真芋、白芋、連禪芋、野芋。

其青芋細長,毒多,初煮要須灰汁,易水煮熟,乃堪食爾。白芋、真芋、連禪芋、紫芋毒少並正爾。蒸煮啖之,又宜冷啖,療熱止渴。其真、白、連禪三芋,兼肉作羹,大佳。蹲鴟之饒,蓋謂此也。野芋大毒,不堪啖也。臣禹錫等謹按孟詵云:芋白色者,無味;紫色者,破氣。

煮汁飲之止渴,十月後曬乾收之。冬月食,不發病,他時月不可食。又,和鯽魚鯉魚作臛良。久食令人虛勞無力。又,煮汁洗膩衣,白如玉。亦可浴去身上浮風。慎風半日。陳藏器云:芋本功外,食之令人肥白。小者極滑,吞之開胃及腸閉。產後煮食之,破血。飲其汁,止血渴。

芋有八、九種,功用相似。野芋,生溪澗,非人所種者,根葉相類爾。取根醋摩,敷蟲瘡疥癬,入口毒人。又有天荷,亦相似而大也。日華子云:芋,冷,破宿血,去死肌。其中有數種,有芽芋、紫芋。園圃中種者可食,余者有大毒,不可容易食。姜芋辛辣,以生薑煮,又換水煮,方:可食。

和魚煮,甚下氣,調中補虛。葉,裹開了癰瘡毒,止痛。又云芋葉,冷,無毒。除煩止瀉,療妊孕心煩迷悶、胎動不安。又鹽研敷蛇蟲咬並癰腫毒,及罯敷毒箭。

圖經曰:芋,《本經》不著所出州土,陶隱居注云:錢塘最多,今處處有之。閩、蜀、淮、甸尤殖此。種類亦多,大抵性效相近。蜀川出者,形圓而大,狀若蹲鴟,謂之芋魁。彼人蒔之最盛,可以當糧食而度饑年。左思《三都賦》所謂徇蹲鴟之沃,則以為濟世陽丸是也。江西、閩中出者,形長而大,葉皆相類。

其細者如卵,生於大魁旁,食之尤美,不可過多,乃有損也。凡食芋,並須圓圃蒔者。其野芋有大毒,不可輒食,食則殺人。唯土漿及糞汁解之。《說文解字》云:齊人謂芋為梠。陶云:種芋三年,不採成莒。二音相近,蓋南北之呼不同耳。古人亦單用作藥,唐·韋宙《獨行方》療癖氣,取生芋子一斤,壓破,酒五升漬二七日,空腹一杯,神良。

唐本云:多食動宿冷。其葉如荷葉而長,根類於薯蕷而圓。《圖經》云:其類雖多,葉蓋相似,葉大如扇,廣尺余。白芋毒微;青芋多子;真芋、連禪芋、紫芋並毒少,而根俱不堪。生啖,蒸、煮冷啖,大治煩熱,止渴。今畿縣遍有,諸山南、江左唯有青、白、紫三芋而已。

食療煮汁俗之,去身上浮氣。浴了,慎風半日許。史記蜀卓氏云:汶山之下,沃野有蹲鴟,至死不飢。注:蹲鴟,大芋也。沈存中筆談處士劉湯,隱居王屋山。嘗於齋中,見一大蜂,罥於蛛網,蛛縛之,為蜂所螫,墜地。俄頃,蛛鼓腹欲裂,徐徐行入草,齧芋梗微破,以瘡就齧處磨之。

良久,腹漸消,輕躁如故,自後人有為蜂螫者,挪芋梗敷之則愈。

衍義曰:芋,所在有之,江、浙、二川者,最大而長。京、洛者,差圓小,而唯東、西京者佳,他處味不及也。當心出苗者為芋頭,四邊附芋頭而生者,為芋子。八、九月以後,可食;至時掘出,置十數日,卻以好土勻埋,至春猶好。生則辛而涎,多食,滯氣困脾。唐·杜甫詩曰:園收芋慄不全貧者是此。以梗擦蜂螫處,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