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三 (14)

1. 大腹

微溫,無毒。主冷熱氣攻心腹,大腸壅毒,痰膈,醋心,並以姜鹽同煎,入疏氣藥良。所出與檳榔相似,莖、葉、根、干小異。生南海諸國。(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下一切氣,止霍亂,通大小腸,健脾開胃調中。

圖經文具檳榔條下。

孫真人云:檳榔皮,鴆鳥多棲此樹上,宜先酒洗,仍以大豆汁洗,方可用。

2. 紫藤

味甘,微溫,有小毒。作煎如糖下水良。花挪碎拭酒醋白腐壞。子作角。其中仁熬令香著酒中,令不敗,酒敗者用之亦正。四月生紫花可愛,人亦種之。江東呼為招豆藤,皮著樹,從心重重有皮。(今附)

陳藏器癊病。京都人亦種之,以飾庭池。

3. 合歡

味甘、平,無毒。主安五臟,利心志,令人歡樂無憂。久服輕身明目,得所欲。生益州山谷。陶隱居云:按嵇康《養生論》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也。詩人又有萱草,皆即今鹿蔥。而不入藥用。至於合歡,俗間少識之者,當以其非療病之功。稍見輕略,遂致永謝,猶如長生之法,人罕敦尚,亦為遺棄。

唐本注云:此樹生葉似皂莢、槐等,極細。五月花發,紅白色。所在山澗中有之,今東、西京第宅山池間亦有種者,名曰合歡,或曰合昏。秋實作莢,子極薄細爾。今按陳藏器本草云:合歡皮殺蟲,搗為末,和鐺下墨,生油調塗蜘蛛咬瘡。及葉並去垢,葉至暮即合,故云合昏也。

臣禹錫等謹按蜀本音義云:樹似梧桐,枝弱葉繁,互相交結。每一風來,輒似相解了,不相牽綴。樹之階庭,使人不忿。日華子云:夜合皮,殺蟲,煎膏消癰腫,並續筋骨。葉可洗衣垢,又名合歡樹。

圖經曰:合歡,夜合也。生益州山谷,今近京雍、洛間皆有之,人家多植於庭除間。木似梧桐,枝甚柔弱。葉似皂莢、槐等,極細而繁密,互相交結。每一風來,輒似相解了,不相牽綴。其葉至暮而合,故一名合昏。五月花發,紅白色,瓣上若絲茸,然至秋而實作莢,子極薄細。

採皮及葉用,不枸時月。崔豹《古今注》曰:欲蠲人之憂,則贈以丹棘。丹棘一名忘憂。欲蠲人之忿,則贈以青裳。青裳,合歡也。故嵇康種之舍前是也。韋宙《獨行方》:胸心甲錯,是為肺癰,黃昏湯治。取夜合皮掌大一枚,水三升,煮取半分,再服。

子母秘錄:小兒撮口病。夜合花枝濃煮汁,拭口並洗。又方:打搕損疼痛。夜合花末酒調,服二錢匕,妙。

衍義曰:合歡花,其色如今之醮暈線,上半白,下半肉紅,散垂如絲,為花之異。其綠葉至夜則合,又謂之夜合花。陳藏器、日華子皆曰皮殺蟲,又曰續筋骨。《經》中不言。

4. 虎杖根

微溫,主通利月水,破留血症結。

陶隱居云:田野甚多,此狀如大馬蓼,莖斑而葉圓。極主暴瘕,酒漬根服之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虎杖主風在骨節間,及血瘀,煮汁作酒服之。葉搗敷蛇咬。一名苦杖。莖上有赤點者是。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生下濕地,作樹,高丈餘,其莖赤,根黃。二月、八月採根,曬乾。

所在有之。爾雅云:蒤,虎杖。注云:似紅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藥性論云:虎杖,使。一名大蟲杖也。味甘,平,無毒。主治大熱煩躁,止渴利小便,壓一切熱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愛,堪看,嘗之甘美。瓶置井中,令冷徹如冰,白瓷器及銀器中盛,似茶啜之。

時人呼為冷飲子,又且尊於茗。能破女子經候不通,搗以酒浸常服。有孕人勿服,破血。日華子云:治產後惡血不下,心腹脹滿,排膿,主瘡癤癰毒,婦人血運,撲損瘀血,破風毒結氣。又名酸杖,又名斑杖。

圖經曰:虎杖,一名苦杖。舊不載所出州郡,今處處有之。三月生苗,莖如竹筍狀,上有赤斑點,初生便分枝丫。葉似小杏葉。七月開花,九月結實。南中出者,無花。根皮黑色,破開即黃,似柳根。亦有高丈餘者。《爾雅》云:蒤,虎杖。郭璞云:似葒草而粗大,有細刺,可以染赤是也。

二月、三月採根,曝乾。河東人燒根灰貼諸惡瘡。浙中醫工取根洗去皴皮,銼焙,搗篩蜜丸如赤豆,陳米飲下,治腸痔下血,甚佳。俗間以甘草同煎為飲,色如琥珀可愛,瓶盛置井中,令冷徹如冰,極解暑毒。其汁染米作糜糕益美。

雷公云:凡使,勿用天藍並斑柚根,其二味根形味相似,用之有誤。採得後細銼,卻用上虎枝葉裛一夜,出,曬乾用。外臺秘要:治卒暴症,腹中有物硬如石,痛刺晝夜,若不治之,百日內死。取虎杖根,勿令影臨水上,可得石余許,洗干搗作末,稌米五升,炊飯內攪之,好酒五斗漬,封候藥消飯浮,可飲一升半,勿食鮭魚、鹽。症當出。

亦可但取其一斗干,搗酒漬飲之,從少起,日三,亦佳。此治症,乃勝諸大藥。肘後方:治時疫傷寒毒,攻手足,腫疼痛欲斷方:用虎杖根銼,水煮,適寒溫,以漬手足,令踝上有水尺許止之。《傷寒類要》同,集驗方:治五淋。苦杖不計多少為末,每服二錢,用飯飲下,不拘時候。

衍義曰:虎杖根,微苦,《經》不言味。此草藥也。《蜀本·圖經》言:作木高丈餘,此全非。虎杖大率皆似寒菊,然花、葉、莖、蕊差大為異。仍莖、葉有淡黑斑。自六、七月旋旋開花,至九月中方已,花片四出,其色如桃花,差大,外微深。陝西山麓水次甚多。今天下暑月多煎根汁為飲;不得甘草,則不堪飲。

《藥性論》云:和甘草煎,嘗之甘美。其味甘,即是甘草之味,非虎杖也。論其攻治,則甚當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