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慎微

《證類本草》~ 卷第十一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14)

1. 鶴蝨

味苦,平,有小毒。主蛔、蟯蟲。用之為散,以肥肉臛汁服方寸匕。亦丸散中用。生西戎。

唐本注云:子似蓬蒿子而細,合葉、莖用之。胡名鵠蝨。今按別本注云:心痛。以淡醋和半匕,服之立瘥。出波斯者為勝,今上黨亦有。力勢薄于波斯者。(唐本先附)

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涼,無毒。殺五臟蟲,止瘧,及敷惡瘡上。

圖經曰:鶴蝨,生西戒,今江淮、衡湘間皆有之。春生苗,葉皺似紫蘇,大而尖長,不光。莖高二尺許。七月生黃白花,似菊。八月結實,子極尖細,干即黃黑色。採無時。南人呼其葉為火杴。謹按豨葵(音杴)即火杴也。雖花實相類,而別是一物,不可雜用也。殺蟲方中,此為最要。

《古今錄驗》療蛔咬心痛。取鶴蝨十兩,搗篩蜜和,丸如梧子,以蜜湯空腹吞四十丸,日增至五十丸。慎酒、肉。韋云患心痛,十年不瘥,於雜方內見,合服便愈。李絳《兵部手集方》治小兒蛔蟲齧心腹痛,亦單用鶴蝨細研,以肥豬肉汁下。五歲一服二分,蟲出便止,余以意增減。

外臺秘要:延年治蛔蟲,吐水心痛。鶴蝨三兩為末蜜丸。平旦漿水服二十丸。千金方:治蟲咬心痛。鶴蝨一兩為末,空心溫醋下。蟲當出。沈存中筆談地菘即天名精。鶴蝨是實。

2. 地菘

味鹹。主金瘡止血,解惡蟲蛇螫毒。挪以敷之。生人家及路旁陰處,所在有之。高二、三寸,葉似菘葉而小。(今附)

臣禹錫等謹按《本經》草部上品天名精。唐注云:南人名為地菘。又尋所主功狀,與此正同,及據陳藏器解紛合陶、蘇二說,亦以天名精為地菘。則今此條不當重出。雖陳藏器拾遺別立地菘條,此乃藏器自成一書,務多條目爾。解紛、拾遺亦自差互。後人即不當仍其謬而重有新附也。今補註立例,無所刊削,故且存而注之。

陳藏器似天門冬苗,出江南。外臺秘要:治惡瘡。搗地菘汁服之,日三、四服,瘥。聖惠方:治風毒瘰癧赤腫。地菘搗敷瘰癧上,干易之。

3. 燕麥

味甘,平,無毒。主女人產不出。煮汁飲之。一名蘥,一名燕麥。生故墟野林下。葉似麥。

今注苗似小麥而弱,實似穬麥而細。生嶺南,在處亦有。(唐本先附。)

外臺秘要:治齒䘌並蟲,積年不瘥,從少至老方。雀麥一名牡栳草,俗名牛星草。一味,苦瓠葉三十枚,淨洗,取草剪,長二寸,廣一寸,厚五分,以瓠葉作五裹子,以三年酢漬之,至日中,以兩裹火中炮令熱,納口中齒外邊熨之,冷更易,取銅器貯水,水中解裹洗之,即有蟲長三分,老者黃色,少者白色,多即三、二十枚,少即一、二十枚,此一方甚妙。子母秘錄:妊娠胎死腹中,若胞衣不下,上搶心。

雀麥一把,水五升,煮二升汁服。

衍義曰:雀麥,今謂之燕麥,其苗與麥同,但穗細長而疏。唐·劉夢得所謂菟葵、燕麥,動搖春風者也。

4. 甑帶灰

主腹脹痛,脫肛。煮汁服,主胃反,小便失禁、不通及淋,中惡屍疰,金瘡刃不出。

今按別本注云:江南以蒲為甑帶。取久用者燒灰入藥,味辛,溫,無毒。甑帶久被蒸氣,故能散氣,通氣。以灰封金瘡,止血止痛,出刃。(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云:取用久敗爛者也。

外臺秘要:治眯目,水服灰一錢匕。又方:小兒大便失血。甑帶灰塗乳上與飲之,瘥。肘後方:治草芒沙石類不出方:甑帶灰調飲之即出。子母秘錄:治小兒夜啼,甑帶懸戶上。又方:治小兒臍風瘡久不瘥,燒甑帶灰敷上。

5. 赤地利

味苦,平,無毒。主赤白冷熱諸痢,斷血破血,帶下赤白,生肌肉。所在山谷有之。

唐本注云:葉似蘿摩,蔓生。根皮赤黑,肉黃赤。二月、八月採根,日乾。(唐本先附)臣禹錫等謹按蜀本圖經云:蔓生,繞草木上,花、子皆青色。根若菝葜,皮紫赤色也。

圖經曰:赤地利,舊不載所出州土,云所在山谷有之,今唯出華山。春夏生苗,作蔓繞草木上,莖赤。葉青,似蕎麥葉。七月開白花,亦如蕎麥。根若菝葜,皮黑肉黃赤。八月內採根,曬乾用。亦名山蕎麥。此下又有赤車使者條云:似香葇、蘭香,葉、莖赤,根紫赤色。生溪谷之陰,出襄州。

八月、九月採根,日乾。古方治大風濕痹等,赤車使者酒主之。今人稀用,亦鮮有識之者,因附見於此。

雷公云:凡採得後,細銼,用藍葉並根並銼,唯赤地利細銼了,用生絹袋盛,同蒸一伏時,去藍曝乾用。聖惠方:治火燒瘡滅瘢方:用赤地利二兩搗末,生油調塗之。外臺秘要:治小兒面及身上生瘡如火燒。赤地利搗末,粉之良。

6. 烏韭

味甘,寒,無毒。主皮膚往來寒熱,利小腸膀胱氣。療黃疸,金瘡內塞,補中益氣,好顏色。生山谷石上。

陶隱居云:垣衣亦名烏韭,而為療異,非是此種類也。唐本注云:此物即石衣也,亦曰石苔,又名石發。生岩石陰不見日處,與卷柏相類也。今按陳藏器本草云:烏韭,燒灰沐發令黑,生大石及木間陰處,青翠茸茸者,似苔而非苔也。臣禹錫等謹按日華子云:石衣,澀,冷,有毒。垣衣為使,燒灰沐頭長髮。此即是陰濕處山石上苔,長者可四、五寸,又名烏韭。

蘇雲石苔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