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六·針灸上 (6)

1. 腳氣第六

法三首,論一首

初灸風市,次伏兔,次犢鼻,次膝目,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絕骨。

白話文:

應用灸療三首,配伍一首

初灸風市,繼之灸伏兔,再灸犢鼻,後灸膝目,然後灸三里,再灸上廉,接著灸下廉,最後灸絕骨。

凡八穴,風市穴:令病人起,正身平立,垂兩手直下,舒十指掩著兩髀,便點手中指頭,髀大筋上灸百壯,逐輕重灸之,輕者不可減百壯,重者一穴五六百壯。伏兔穴:令病人累夫端坐,以病人手夫橫掩膝上,夫下旁與曲膝頭齊上旁側,夫際當中央是,灸百壯,亦可五十壯。

白話文:

總共有八個穴位,風市穴:讓病人起身,站直,雙手垂直向下,十指展開夾住兩腿,然後點中指,在大腿筋上灸一百次,根據病情輕重灸之,輕的不可少於一百次,重的每個穴位需要五百到六百次。伏兔穴:讓病人端坐在牀上,用病人的手橫壓在膝蓋上,手邊緣與彎曲的膝蓋頂部齊平,手邊緣剛好位於中心位置,灸一百次,也可以灸五十次。

犢鼻穴:在膝頭蓋骨上際外角平處,以手按之,得節解是;一法云在膝頭下近外三骨箕踵中,動腳,以手按之,得窟解是;灸五十壯。膝目穴:在膝頭骨下兩旁陷者宛宛中是,灸百壯。三里穴:在膝頭骨節下一夫附脛骨外是;一法云在膝頭骨節下三寸,人有長短大小,當以病人手夫度取。灸百壯。

白話文:

犢鼻穴

  • 位置:在大腿骨頂端外側邊緣平齊處。用手按壓,找到感覺到關節解開的地方。
  • 另一種方法:在膝蓋骨下方,靠近外側的三塊骨頭交匯處。活動腳部,用手按壓,找到感覺到空洞解開的地方。
  • 灸壯:50 壯。

膝目穴

  • 位置:在膝蓋骨下方兩側的凹陷處。
  • 灸壯:100 壯。

三里穴

  • 位置:在膝蓋骨關節下緣,靠近小腿骨外側。
  • 另一種方法:在膝蓋骨關節下緣下方三寸(長度因人而異)。應以病人的手掌長度測量。
  • 灸壯:100 壯。

上廉穴:在三里下一夫,亦附脛骨外是,灸百壯。下廉穴:在上廉下一夫,亦附脛骨外是,灸百壯。絕骨穴:在足外踝上一夫;一云四寸是,灸百壯。凡此諸灸,不必一頓灸盡壯數,可日日報灸之,三日之中,令盡壯數為佳,凡病一腳灸一腳,病兩腳便灸兩腳也。凡腳弱病多著兩腳。

白話文:

**上廉穴:**位於三里穴下方一寸,靠近小腿外側的脛骨,灸灸法灸百壯。

下廉穴: 位於上廉穴下方一寸,靠近小腿外側的脛骨,灸灸法灸百壯。

絕骨穴: 位於外腳踝上方一寸,或說四寸,灸灸法灸百壯。

以上這些灸法,不必一次灸完所有壯數,可以每天分批灸,三天內完成最好。如果只患有一側,就灸患側;如果雙側都患病,就雙側都灸。大部分下肢虛弱的病症都適用於雙側灸法。

一方云:覺腳異便灸三里及絕骨各一處,兩腳異者合四穴灸之,多少逐病輕重,大要雖病輕,不可減百壯,不瘥,速令以次灸之,多則佳。

白話文:

一派醫家說:感覺腳部不適,灸足三里穴和絕骨穴各一處,如果兩隻腳都感到不適,就灸四處。灸的次數要根據病情輕重而定,但原則上即使病情較輕,也不可少於一百壯。如果還未見效,立即按照次序繼續灸,灸得越多越好。

腳疼,三陰交三百壯,神良。一云灸絕骨最要。論曰:有人得之不以為事,不覺忽然入腹,腹腫心熱,其氣大上,遂至絕命。當知微覺有異,即須大灸之,乃得應手即瘥。亦依舊支法存灸之梁丘、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中、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陽、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凡一十八穴。舊法多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俞募,頃來灸者悉覺引氣向上,慎不得灸,以上大忌之。

白話文:

腳痛

  • 三陰交: 艾灸三百壯,效果極佳。
  • 絕骨: 另一種說法是艾灸絕骨穴最關鍵。

論述

有人得了腳痛不以為意,不知不覺間疼痛突然轉移到腹部,導致腹脹、心熱,氣向上衝,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一旦感覺腳痛有異常,必須立即大量艾灸,才能見效。

艾灸穴位

除了三陰交穴外,還應依據傳統方法,在以下穴位施灸:

  • 梁丘、犢鼻、三里、上廉、下廉、解谿、太中、陽陵泉、絕骨、崑崙、陰陵泉、三陰交、足太陽、復溜、然谷、湧泉、承山、束骨等,共十八穴。

注意事項

  • 舊方法常灸百會、風府、五臟六腑的俞募穴,但近來艾灸者發現這樣做會引氣向上,因此應避免施灸,為大忌。

又:灸足十指奇端去奇一分,兩足凡八穴,名曰八沖極下氣。足十指端名曰氣端。日灸三壯,其八沖可日灸七壯,氣下即止,艾炷小作之。

白話文:

另:用艾灸灸足部的十個腳趾,可以去除奇怪的病症。兩隻腳上共有八個穴位,稱為「八沖極」。腳趾的十個趾端稱為「氣端」。每天灸「氣端」三個壯,可以每天灸「八沖極」七個壯,直到氣下行,症狀消失。艾灸所用的艾炷可以做小一點。

2. 諸風第七

法六十九首,論一首

白話文:

法六十九首,論一首

繁體中文:

夫氣本無形,陰陽相合,化為八風。風者,乃天氣耳。轉動不居,無所不至。一身之內,無一處不有。即如一身束帶之體,無一處不有氣運。遍身氣化,暗主精華神氣。流入經絡,明主營衛血脈。營衛血脈和調,則精華神氣固聚。精華神氣固聚,則長生久視。精華神氣固聚,則陰陽交合。陰陽交合,則陰陽平調。陰陽平調,則百脈通利,無所壅滯。百脈通利,無所壅滯,則諸病不生。諸病不生,則精神完固。精神完固,則延年益壽。

身體內的氣體原本沒有形體,陰陽相合後化為八種風氣。風是天氣的一部分,不時移動,無處不在。身體內部,沒有哪個部位沒有氣體流動。就像穿著衣服的身體一樣,沒有哪個部位沒有氣血運行。全身的氣血化生,暗中主導著精華、神氣。流入經絡,明らかに主導著營氣、衛氣、血液。營氣、衛氣、血液和調,那麼精華、神氣就能固聚不散。精華、神氣固聚不散,就能長生久視。精華、神氣固聚不散,那麼陰陽就能交合。陰陽交合,那麼陰陽就能平調。陰陽平調,那麼經脈就能通暢,沒有阻塞。經脈通暢,沒有阻塞,那麼各種疾病就不會產生。各種疾病不產生,那麼精神就能完好。精神完好,就能延年益壽。

肺中風者,其人偃臥而胸滿短氣,冒悶汗出者,肺風之證也。視眼以下鼻上兩邊,下行至口色白者尚可治,速灸肺俞百壯,小心減之。若色黃者,此為肺已傷、化為血矣,不可復治。其人當妄言掇空指地,或自拈衣尋縫,如此數日,死。若為急風所中,便迷妄恍惚,狂言妄話或少氣惙惙,或不能言,若不速治,宿昔而死。

白話文:

肺中風的患者,平躺不動,胸悶氣短,面色發白並出汗,這是肺中風的表現。如果患者眼部以下、鼻子兩旁,直到嘴巴的顏色還是白色,還有救治的可能。趕緊用艾灸的方法灸治肺俞穴一百壯,然後逐漸減少艾灸的次數。如果患者的面色發黃,說明肺已經受損,化為血了,無法救治。患者會胡言亂語,指天畫地,或者自己扯衣服找縫隙。如果出現這些情況,幾天後就會死亡。

如果是中了急性的風,患者會立即出現神志不清、恍惚、胡言亂語,或者氣息微弱、心神恍惚,或者不能說話。不趕緊救治,很快就會死亡。

亦覺,便灸肺俞、膈俞、肝俞數十壯,急服續命湯可救也。若涎唾止者,既灸,當與湯也。

白話文:

現在知道了,應該灸肺俞、膈俞、肝俞等穴位幾十個艾條壯,再緊急服用續命湯才能挽救。如果口水停止分泌,灸完之後,還要繼續服用續命湯。

肝中風者,但踞坐不得低頭,繞兩眼連額微有青者,肝風之證也,若唇色青面黃尚可治,急灸肝俞百壯,急服續命湯。若色大青黑者,此為肝已傷,不可復治,數日而死。

白話文:

肝中風的人,只能端坐不能低頭,眼睛周圍連著額頭處微微發青,這是肝風的證據。如果嘴脣發青、臉色發黃,還能治療。趕緊用艾灸灸肝俞穴一百次,並且趕緊服用續命湯。如果顏色發黑,這是肝已經受損,無法再治療,幾天后就會死亡。

心中風者,其人但得偃臥不得傾側,悶亂冒絕汗出,心風之證也。若唇正赤尚可治,灸心俞百壯,急服續命湯。若或青或白或黃或黑,此為心已壞為水,不可復治,旬日死(一云五六日死)。

白話文:

患有心風的人,病情發作時只能平躺,無法側身,感到昏沉混亂、冒虛汗,這就是心風的表現。

如果嘴脣呈鮮紅色,還有救治的可能性。需要炙烤心俞穴一百壯,並緊急服下續命湯。

如果嘴脣發青、發白、發黃或發黑,表明心臟已經被水氣損壞,無法再治療,會在十天左右死去(另一種說法是五六天內死去)。

脾中風者,其人但踞坐而腹滿,視身通黃口吐涎汁尚可治,灸脾俞百壯,急服續命湯。目下青手足青,不可復治。

白話文:

脾臟中風的人,會出現肚子脹滿、全身發黃、口吐黏液等症狀,此時仍有救治的希望。可以用艾灸治療脾俞穴一百次,並立即服用續命湯。如果患者出現兩眼發青、手足發青的症狀,則病情已不可救治。

腎中風者,其人踞坐腰痛,視脅左右,若末有黃色如餅粢大尚可治,灸腎俞百壯,急服續命湯。若齒黃赤,鬢髮直、面土色不可復治。

白話文:

腎中風的人,會出現盤腿坐著腰痛的症狀,左右觀察脅肋,如果沒有黃色如餅乾般大的東西,還可治療。在腎俞穴灸百壯,緊急服用續命湯。如果牙齒黃赤,鬢髮黑直、面色發黃,就無法治療了。

大腸中風者,臥而腸鳴不止,灸大腸俞百壯,服續命湯。

白話文:

大腸中風:患者側臥,腸鳴不止,灸大腸俞穴百次,服用續命湯。

論曰:凡風病內外沉浮者,內是五臟,外是皮膚,沉是骨髓,浮是血脈。若在腠理,湯藥所及。若在五臟,酒醪所至。若在血脈,針灸所中。深在骨髓,扁鵲自云不能如何。

白話文:

關於風病影響人體內外各層次的論述:

內層:五臟 外層:皮膚 沉:骨髓 浮:血脈

如果風病在皮膚表面,可以用湯藥治療。 如果風病深入五臟,可以用酒醪治療。 如果風病影響血脈,可以用針灸治療。 如果風病深入骨髓,即使是醫術高超的扁鵲也表示無能為力。

風痱者,卒不以言,口噤,手不遂而強直。灸法:度病者手小指內岐間至指端為度,以置臍上,直望心下丹注度上端畢,又作兩度,續在註上合其下開上,取其本度,橫置其開上令三合其壯,如倒作厶字形也,男度右手,女度左手,嫌不分明,故以丹注三處起火各百壯。夫眼瞤動口偏喎舌不轉者,灸口吻邊橫紋赤白際逐左右,隨年壯三報之。不瘥更報。

白話文:

風痱指突然不能說話,嘴巴緊閉,手不能動彈或抽搐僵硬。

灸法:

  1. 量取患者小指內側橫紋到指尖的距離,作為灸的長度。
  2. 將灸條放置在肚臍上,垂直朝向心窩丹田的中央,灸完第一個長度。
  3. 再灸兩個長度,連接在中央,上開下合,取其本長度的三分之一,橫放在開孔上方,使三處灸壯連成「厶」字形。
  4. 男性灸右手,女性灸左手,如果穴位不明顯,可以在丹田處點燃三處艾灸,每處一百壯。

眼皮跳動、嘴巴歪斜、舌頭不能轉動的治療方法:

灸嘴巴旁邊的橫紋,在紅白交界處,左右各灸三壯。如果沒有痊癒,再重複灸。

肝風占候口不能言,灸鼻下人中,次大椎,次肝俞,各五十壯。

心風灸心俞各五十壯。

脾風灸脾俞各五十壯。

白話文:

肝風症狀:口不能言,灸鼻下人中穴、大椎穴、肝俞穴,各五十壯。

心風:灸心俞穴,五十壯。

脾風:灸脾俞穴,五十壯。

脾風占候,言聲不出或手上下,灸手十指頭,次灸人中、大椎,兩耳門前脈去耳門上下行一寸,次兩大指節上下六穴各七壯。

白話文:

脾臟風症的診察跡象:

若出現說話困難或手腳不靈活的情況,可灸手部十指頭。

接著灸人中穴和頸後的大椎穴。

在兩耳門前的脈絡上,從耳門往上下一寸處,灸兩邊的大拇指關節上下各六穴,每穴灸七壯。

卒中風口喎,以葦筒長五寸,以一頭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氣,一頭納大豆一顆,並艾燒之令燃,灸七壯,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傳。又灸手交脈三壯,左灸右,右灸左,其炷如鼠失,橫安之,兩頭放火燒之。

白話文:

中風導致口歪,用五寸長的葦筒,將一端插入耳孔中,四週用麵粉堵住,不要讓氣體洩漏,另一端放入一顆大豆,並用艾草點燃燒灼。灸七壯,就痊癒了。右側有問題就灸左側,左側有問題就灸右側,這是千金祕方。還可以用艾條灸手部的交脈三壯,左側灸右側,右側灸左側,艾炷像老鼠糞一樣大,橫著放好,兩頭點火燒灼。

凡卒中風,中噤不得開,灸頰車二穴,穴在耳下八分小近前,灸五壯即得語,又隨年壯,口僻,左右灸之。

治屍厥法:

白話文:

凡是中風,導致嘴巴緊閉無法張開,灼燒「頰車」兩穴,此穴位於耳下八分靠近前面的部位,灼燒五壯,即可恢復言語,而且隨著年齡調整灼燒的壯數。嘴巴歪斜,朝左右兩側灼燒。

治療屍厥的方法是:

凡屍厥如死,脈動如故,針百會入二分補之,灸熨兩脅。又針足中指頭去甲如韭葉。又針足大指甲下內側去甲三分。

白話文:

如果突然暈倒像死了一樣,脈搏仍然在跳動,針灸百會穴,深度二分,並艾灸兩側脅部。另外,針灸足部中指尖端,刺入深度像韭葉一樣。再針灸足部大拇指指甲下方內側,刺入深度三分。

灸失喑不語法:

白話文:

灸失喑不語法

原文:

灸百會穴百壯,或灸腎俞穴百壯,一灸即已。

灸百會穴一百壯,或者灸腎俞穴一百壯,一次灸就有效。

先灸天窗五十壯訖,息火乃移灸百會五十壯畢,還窗五十壯。若初發先灸百會,則風氣不得泄,內攻五臟當閉伏,更失喑也,所以先灸天窗,次灸百會乃佳,一灸五十壯,息火泄復灸之。視病輕重,重者處各三百壯,輕者以意(一云次灸肩井得二百壯,即灸二里三壯,若五壯以下氣也。鳩尾可灸百壯,灸至五十壯暫息火也)。

白話文:

先灸天窗穴,連續灸五十次,然後熄火。接著灸百會穴五十次,再回到天窗穴灸五十次。如果一開始發病就灸百會穴,風氣無法宣洩,會向內侵犯五臟,導致病情加重,甚至失語。因此,先灸天窗穴,再灸百會穴效果較好。每次灸五十次,灸到一半熄火,再繼續灸。

根據病情輕重,嚴重的每個穴位灸三百次,輕微的自行決定次數(另一種說法是:接著灸肩井穴二百次,再灸中脘穴三壯,如果灸五壯以下,說明氣虛。灸鳩尾穴可以灸一百次,灸到五十次時暫停一下)。

又法:

凡一切中風,服藥益居者,但是風穴,皆灸之三壯,神良。欲除根本必須火艾,專恃湯藥則不可瘥。

灸角弓反張法:

唇青眼戴,角弓反張,始覺發動,即灸神庭七壯。穴在當鼻直上髮際。

次灸曲差二穴各七壯。穴在神庭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上關二穴各七壯。在耳前上廉起骨陷中,一名客主人。

次灸下關二穴各七壯。在耳前動脈下空下廉陷中。

次灸頰車二穴各七壯。穴在前下曲頰端陷中。

次灸廉泉一穴七壯。在當頤直下骨後陷中。

次灸囟會一穴七壯。在神庭上一寸。

次灸百會一穴七壯。在當頂上正中央。

次灸本神二穴各二壯。在耳直上入髮際二分。

次灸天柱二穴各七壯。在項後大筋外入髮際陷中。

次灸陶道一穴七壯。在大椎下間。

次灸風門二穴各七壯。在第二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心俞二穴各七壯。在第五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肝俞二穴各七壯。在第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腎俞二穴各七壯。在第十四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膀胱俞二穴各七壯。在第十九椎下兩旁各一寸半。

次灸曲池二穴各七壯。穴在肘外曲頭陷中,屈肘取之。

次灸肩髃二穴各七壯。在兩肩頭之中,兩骨間陷中。

次灸支溝二穴各七壯。在手腕後二寸兩骨間陷中。

次灸合谷二穴各七壯。大手大指虎口兩骨間陷中。

次灸間使二穴各七壯。在掌後三寸兩筋間。

次灸陽陵泉二穴各七壯。在膝下骨前陷中。

次灸陽輔二穴各七壯。在外踝上絕骨陷中。

次灸崑崙二穴各七壯。在外踝後跟骨上陷中。

白話文:

中風灸法

凡患中風,服用湯藥後病情加重的,原因在於風邪壅滯。此時應針灸風穴,每次三壯,療效顯著。若想徹底根除病根,必須配合艾灸,單靠湯藥是無法痊癒的。

角弓反張灸法

當患者嘴脣青紫、眼睛上吊,出現角弓反張症狀時,立即灸神庭七壯。穴位在鼻頭正上方髮際處。

接著灸曲差穴各七壯。穴位在神庭穴兩側,各一寸半。

再灸上關穴各七壯。穴位在耳前上緣骨陷處,又名「客主人」。

再灸下關穴各七壯。穴位在耳前動脈下緣骨陷處。

再灸頰車穴各七壯。穴位在前下曲頰端骨陷處。

再灸廉泉穴七壯。穴位在下巴正下方骨後骨陷處。

再灸囟會穴七壯。穴位在神庭穴上方一寸。

再灸百會穴七壯。穴位在頭頂正中央。

再灸本神穴各二壯。穴位在耳後直上髮際二分處。

再灸天柱穴各七壯。穴位在後頸大筋外側髮際骨陷處。

再灸陶道穴七壯。穴位在大椎穴下方。

再灸風門穴各七壯。穴位在第二椎下兩側各一寸半。

再灸心俞穴各七壯。穴位在第五椎下兩側各一寸半。

再灸肝俞穴各七壯。穴位在第九椎下兩側各一寸半。

再灸腎俞穴各七壯。穴位在第十四椎下兩側各一寸半。

再灸膀胱俞穴各七壯。穴位在第十九椎下兩側各一寸半。

再灸曲池穴各七壯。穴位在肘外側彎曲處骨陷處,彎曲手肘取穴。

再灸肩髃穴各七壯。穴位在兩肩頭中間,兩骨之間骨陷處。

再灸支溝穴各七壯。穴位在手腕後方二寸兩骨之間骨陷處。

再灸合谷穴各七壯。穴位在大拇指與食指虎口兩骨之間骨陷處。

再灸間使穴各七壯。穴位在掌心後三寸兩條筋之間。

再灸陽陵泉穴各七壯。穴位在膝蓋骨前方骨陷處。

再灸陽輔穴各七壯。穴位在外踝上絕骨骨陷處。

再灸崑崙穴各七壯。穴位在外踝後方跟骨上骨陷處。

上以前主久風、卒風、緩急諸風,發動不自覺知,或心腹脹滿,或半身不遂,或口噤不言,涎唾自出,目閉耳聾,或舉身冷直,或煩悶恍惚,喜怒無常。凡有風,皆灸之,神驗。鼻交額中一穴,針入六分,得氣即瀉,留三呼,瀉五吸,不補,亦宜灸,然不如針。此主癲風弓角反張、羊鳴,大風青風面風如蟲行,卒風多睡健忘,心中憒憒。

白話文:

古文中記載的這種疾病,以前主要是指長期的風疾、中風、緩急性的各種風症,發病時患者自身不會察覺。或有心腹脹滿的感覺,或半身癱瘓,或嘴巴緊閉不能說話,流口水,眼睛閉著耳朵聽不清,或全身冰冷僵直,或煩躁不安、神志不清,喜怒無常。凡是有風症的,都用艾灸治療,效果非常好。

鼻樑和額頭交界處有一個穴位,針刺進去六分深,得氣後就放血,等患者呼氣三次,吸氣五次,不用補針,也可以用艾灸,但是效果不如針刺。這個穴位主要治療癲癇、嘴角抽搐、羊鳴聲、大風、青風、面風像蟲子爬行、中風導致嗜睡和健忘,心中恍惚。

口噤,暗到不識人,黃疸,急黃八種,大風,此之一穴皆主之,莫不神驗。慎酒面生冷、醋滑、豬魚、蕎麥、漿水

白話文:

喉嚨緊閉、視力模糊到認不出人、黃疸、八種急性黃疸、大風。這些疾病,只要用這一穴位來治療,沒有不顯著有效的。但要謹慎忌口:不得食用酒類、生冷食物、酸醋、豬肉、魚類、蕎麥、澱粉水。

雜灸法:

凡風,灸上星二百壯,又前頂二百壯,百會一百壯,腦戶三百壯,風府三百壯。

凡大風灸百會七壯。

凡百諸風,灸大椎平處兩相二寸三分,以病人指寸量之,各一百壯。

白話文:

所有風證

  • 灸「上星」(頭頂正中)200壯,再灸「前頂」(額頭正中)200壯,
  • 「百會」(頭頂正中)100壯,
  • 「腦戶」(頭頂中央)300壯,
  • 「風府」(後腦勺)300壯。

大風證

  • 灸「百會」7壯。

所有風證

  • 灸「大椎」(後頸正中,平處)兩側各2寸3分,以病人的手指寸量,
  • 每側各灸100壯。

治風,耳後八分半有穴,灸一切風若狂者,亦瘥。耳門前灸百壯,治卒病惡風欲死不言及肉癉不知人,灸第五椎名曰臟俞,各一百五十壯。

白話文:

治療風症,在耳後八分半處有一個穴位,灸這個穴位可以治療所有類型的神經錯亂。在耳門前灸百壯,可以治療突然發病,惡寒怕冷,快要死亡卻說不出話來,以及肉上生瘡不知痛的人。灸第五椎上的穴位,名叫臟俞,每側灸一百五十壯。

扁鵲曰:凡心風灸心俞各五十壯,第五節對心是也。

肝俞,主肝風腹脹,食不消化,吐血酸削,四肢羸露,不欲食,鼻衄,目䀮䀮,眉頭脅下痛,少腹急,灸百壯。

白話文:

扁鵲說:凡是心風,灸心俞穴位各五十壯,第五節對準心臟。

肝俞穴位,主治肝風導致的腹脹、消化不良、吐血、四肢無力、食慾不振、鼻血、眼睛乾澀、眉毛和脅下疼痛、小腹疼痛,灸百壯。

大腸俞主風,腹中雷鳴,大腸灌沸,腸澼泄痢,食不消化。少腹絞痛,腰脊痛強,大小便,難不能飲食,灸百壯,三報之。

白話文:

大腸俞穴主治風痹、腹中雷鳴、大腸脹滿如沸、腸液混雜的腹瀉、食慾不振。小腹絞痛,腰脊疼痛厲害,大小便不通,飲食困難,灸此穴百壯,分三天施灸。

治卒中惡,悶熱毒欲死灸足大指橫紋,隨年壯。若筋急不能行者,若內筋急灸內踝上三十壯,外筋急,灸外踝上三十壯。愈。若戴睛上插者,灸兩目後眥二七壯。

白話文:

治療中風,身熱如焚,毒氣攻心,危在旦夕,灸足部大拇指橫紋,灸壯數以患者年齡而定。

若因筋脈緊張而無法行動者,內側筋脈緊張則灸內踝上三十壯,外側筋脈緊張則灸外踝上三十壯。灸後會痊癒。

若頭暈目眩,視物模糊者,灸兩眼後面的太陽穴各二十七壯。

若不語,灸第三椎五百壯。

若不識人,灸季肋頭七壯。

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灸陰囊下第一橫理十四壯。

腋門二穴主風,灸五十壯,亦可九壯。

白話文:

如果認不出人,灸季肋頭七次。

如果眼睛翻白、嘴巴緊閉,腹中劇痛,灸陰囊下的第一條橫紋十四次。

腋門兩個穴位主治風,灸五十次或九次也行。

治風,身重心煩,足脛疼,灸絕骨百壯,在外踝上三寸(一云四十,又云一十六。)凡卒中風,口噤不開,灸機關二穴,在耳下八分近前,灸五壯即愈。一云隨年壯。僻者,逐左右灸之。

白話文:

原文: 治風,身重心煩,足脛疼,灸絕骨百壯,在外踝上三寸(一雲四十,又云一十六。)凡卒中風,口噤不開,灸機關二穴,在耳下八分近前,灸五壯即愈。一雲隨年壯。僻者,逐左右灸之。

治療中風,出現身體沉重、心煩、小腿疼痛的症狀,在絕骨穴施灸 100 壯。絕骨穴位於外踝上 3 寸(另有一說是 40 壯,又有一說是 16 壯)。

對於突然發生的中風,導致口不能張開的患者,灸機關穴。機關穴位於耳下 0.8 寸,靠近前面,灸 5 壯即可痊癒。另一種說法是根據患者的年齡施灸,每個壯灸 1 歲。如果中風的情況偏向一邊,則依次在左右兩邊施灸。

治頭風搖動,灸腦後玉枕中間七壯。

治猥遐風偏風半身不遂法:

白話文:

治療頭風搖動的方法:在腦後玉枕中間施灸七壯。

肩髃主偏風半身不遂,熱風,頭風,刺風,手不上頭,捉物不得,挽弓不開,臂冷痠疼無力,針入八分,留三呼,瀉五吸,在膊骨頭陷中平手取之,偏風不遂,可至二百壯,過多則臂強,慎酒肉五辛,熱食漿水。

白話文:

肩胛痠痛會引起偏風導致半身不遂、發熱、頭痛、抽筋,導致手無法舉過頭頂、抓握東西困難、拉弓無法拉開、手臂冰冷痠痛無力。針灸時針刺入深度八分,保留三呼,拔針時吸氣五次,在肩胛骨凹陷處取穴,平手拿針。如果偏風導致半身不遂,可以針刺二百次,但如果針刺過多,手臂會變得強硬。針灸後應注意戒酒、戒肉、戒五辛,避免食用熱食和漿水。

又針曲池,入七分,得氣即瀉,然後補之,大宜灸,日十壯至一百壯止。十日更報下少至二百壯。

又針列缺,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亦可灸之,日七壯至一百,總至三百壯。

白話文:

針刺曲池穴,深入七分,得氣後瀉針,再補針。宜多灸,每日十壯至一百壯。十天後,逐漸減少,至每日二百壯。

又針刺列缺穴,深入三分,停留三呼,瀉針五吸。也可灸之,每日七壯至一百壯,總次數達三百壯。

陽池,上一夫兩筋間陷中主刺熱風耳聾鳴,手不仁,冷風手戰,偏風,半身不遂。陽池支溝,下一夫覆腕當紋宛宛中,亦主或因損後把捉不得,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忌灸。商丘,在內踝前陷中,主偏風癉,腳不得履地,刺風頭風熱風陰癉,針入三分,留三呼,瀉五吸,疾出之。忌灸。

白話文:

陽池穴

位於手背,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凹陷處。主治熱風引起的耳鳴、耳聾、手麻木、冷風導致的手顫抖、偏頭痛、半身不遂等症狀。

陽池支溝穴

位於手腕下方,彎腕時橫紋的中央凹陷處。主治因受傷後導致的手腕抓握無力。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口氣,瀉氣五口氣。忌灸。

商丘穴

位於內踝前方的凹陷處。主治偏頭痛、頭暈目眩、腳部疼痛無法落地。針刺深度三分,留針三口氣,瀉氣五口氣,迅速出針。忌灸。

偏風半身不遂,腳重熱風,疼不得履地,針入四分,留三呼,得氣即瀉,疾出針,於痕上灸之良,七壯。

灸猥遐風半身不遂法: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灸猥遐風半身不遂法:

灸治療半身不遂的風邪方法:

治療半身不遂的風邪,用灸法效果很好。病人腳感覺沉重和發熱,疼痛得不能著地。用針刺入四分深,留針三口氣的時間,取得氣感後立即出針,在針孔上灸七壯。

先灸天窗,次大門,腦後尖骨上一寸,次承漿,次風池,次曲池,次手髓孔,腕後尖骨頭宛宛中,次手陽明大指奇後,次腳五指屈,兩腳膝腕紋,次腳髓孔足外踝後一寸,次足陽明拇指奇三寸,各灸百壯。若有手足患不遂,灸百會,次本神,次肩髃,次心俞,次手少陽,次足外踝下容爪外,並依左右百壯。

白話文:

  1. 先灸「天窗」穴(頭頂正中),然後灸「大門」穴(鼻孔下方正中)。
  2. 灸後腦勺尖骨上一寸處,然後灸「承漿」穴(下巴正中)。
  3. 灸「風池」穴(脖頸兩側),然後灸「曲池」穴(肘彎處)。
  4. 灸「手髓孔」穴(手腕後側尖骨頭的凹陷處)。
  5. 灸手背拇指外側的「手陽明」穴,然後灸腳上的五個腳趾。
  6. 灸膝蓋和腳踝的紋路處。
  7. 灸腳外踝後一寸的「足髓孔」穴(外踝後方)。
  8. 灸腳拇指外側三寸的「足陽明」穴。 以上各個穴位都灸100壯。

若有手腳麻痹的情況:

  1. 灸「百會」穴(頭頂正中)。
  2. 灸「本神」穴(頭頂兩側)。
  3. 灸「肩髃」穴(肩膀後方)。
  4. 灸「心俞」穴(背部第5胸椎)。
  5. 灸「手少陽」穴(手背小指外側)。
  6. 灸腳外踝下方凹陷處(容爪外),左右兩側各灸100壯。

面上遊風如蟲行,習習然起,則頭旋眼暗,頭中溝壟起,灸天窗,次兩肩上一寸當瞳仁,次曲眉在兩眉間,次手陽明,次足陽明,各灸二百壯。

白話文:

臉上感覺陣陣清風像蟲子爬行,接著頭暈眼花,頭部溝壑明顯凸起,可以艾灸天窗穴,接著灸兩肩上瞳孔直上的一寸處,接著灸兩眉之間的曲眉穴,接著灸手陽明穴,最後灸足陽明穴,每個穴位灸二百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