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三·瘡癰上 (1)

1. 黃父相癰疽論第一

《九江黃父相癰疽論》黃帝問於歧伯曰:余聞腸胃受谷,上焦出氣,以溫分肉而養骨節通腠理。中焦出氣如霧,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和調,變化赤而為血,血和則孫脈先滿,乃注於絡脈;絡脈皆盈,乃注於經脈。陰陽已張,因息乃行,行有綱紀,周有道理,與天合同,不得休止。

白話文:

黃帝問歧伯:“我聽說腸胃接納食物,上焦部位發散氣體,用來溫暖皮肉,滋養骨節,連通毛孔。中焦部位發散的氣體像霧氣一樣,向上滋潤溪谷和細小的脈絡,使津液得以調和,轉化成血液,血液和調後,細小的脈絡首先充滿,然後流入絡脈;絡脈全部充滿後,流入經脈。陰陽之氣已經充盈,隨著呼吸而流動,流動有一定的次序,遍佈全身有規律,與天地之氣相協調,不能停止。”

切而調之,從虛去實,瀉則不足,疾則氣減,留之先後,從實去虛,補則有餘,血氣已調,形神乃持。余已知血氣之平與不平,未知癰疽之所從生。成敗之時,死生之期,或有遠近,何以度之可得聞乎?歧伯曰:經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合紀,故天宿失度,日月薄蝕,地經失紀,水道流溢,草蘆不成,五穀不植,徑路不通,民不往來,巷聚邑居,別離異處。血氣猶然,請言其故。

白話文:

用針灸的方法來調理,從病弱虛損的地方轉移到病症嚴重的地方,針刺出虛弱的氣血就會導致氣血不足,身體會變得虛弱;如果針刺出疾病,元氣就會減弱。針灸的治療順序,從病症嚴重的地方轉移到虛弱的地方,補虛弱的地方就會元氣過盛,血液和氣血調和後,形體和精神才能得以維持。我雖然已經掌握了血液和氣血是否平衡的知識,但是還不知道癰疽產生的原因。疾病的成敗時機,生死的期限,距離或長或短,如何才能預測呢?歧伯說:經脈的運行永不停止,與天地的運作相一致,如果天上的星宿運行失序,日月出現虧蝕,地上的規律失常,水流泛濫,草木無法生長,五穀無法播種,道路不通暢,人們無法來往,四處分散居所,離別親友。但血液和氣血的運行仍然正常,請告訴我其中的原因。

夫血脈榮衛固流不休,上應星宿,上應經數,寒氣客於經絡之中則血泣。血泣則不通,不通則衛氣歸之不得復反,故癰腫也。寒氣化為熱,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膿不瀉則爛筋,筋爛則傷骨,骨傷則髓消。不當骨空,骨空不得泄瀉,則筋骨枯虛,枯虛則筋骨肌肉不相營(一作親),經脈敗漏重於五臟,臟傷,故死矣。

白話文:

血液和氣血在經絡中不斷運行,與星宿和經絡數量相應。寒氣侵襲經絡時,血液會凝滯。凝滯的血液無法流通,衛氣就會聚集在凝滯處,無法返回,從而形成癰腫。寒氣轉化為熱氣,熱氣過盛就會使肉腐爛,腐爛的肉就會形成膿液。如果不將膿液排出,就會腐爛筋脈,筋脈腐爛就會傷及骨骼,骨骼受傷就會耗損骨髓。骨髓耗損後,不能夠排泄積液,筋骨就會乾枯虛弱,乾枯虛弱後,筋骨和肌肉就無法相互滋養。經脈敗壞漏泄的程度超過五臟,五臟受傷,人就會死亡。

2. 診癰疽發起處第二

方一首

黃帝曰:願盡聞癰疽之形與忌日名。歧伯曰:略說癰疽極者有十八種。

白話文:

黃帝說:希望詳細瞭解癰疽的種類和禁忌的日期。歧伯說:簡略來說,極重的癰疽有十八種。

癰發於咽中,名曰猛疽。不急治則化為膿,膿不瀉塞咽,半日而死。其化為膿者膿瀉已,則含豕膏,無食三日,已(一云無冷食。)

白話文:

癰瘡發生於咽喉間,稱為猛疽。如果不緊急治療,就會化膿,膿液堵塞咽喉,半日內就會死亡。如果化膿後膿液流出,就含服豬油,三天內禁食(另一種說法只禁冷食)。

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疽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熏肝肺,則十餘日而死。

陽氣大發消腦流項,名曰腦爍疽,其色不樂(一作余),項痛如刺以針,心煩者死不可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疽,其狀赤黑,不急治,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發四五日逆𤋲之(逆一作逞。)

白話文:

古代文字:

內容發於頸,名曰夭疽,其疽大而赤黑,不急治則熱氣下入淵腋,前傷任脈,內燻肝肺,則十餘日而死。

陽氣大發消腦流項,名曰腦爍疽,其色不樂(一作餘),項痛如刺以針,心煩者死不可治。

發於肩及臑名曰疵疽,其狀赤黑,不急治,此令人汗出至足,不害五臟,發四五日逆𤋲之(逆一作逞。)

夭疽: 這種病發於頸部,稱為夭疽,其膿包大而紅黑,如果不緊急治療,熱氣會向下侵襲腋下,進而損傷任脈,內燻肝肺,十餘日內死亡。

腦爍疽: 陽氣大發,導致腦液流向頸部,稱為腦爍疽,其面色蒼白,頸部刺痛如針扎,心煩意亂,這種情況無法治療,患者必死。

疵疽: 發於肩部和背部,稱為疵疽,其膿包紅黑,如果不緊急治療,會導致患者大量出汗至足部,但不損害五臟,發作四五日後,可自行逆轉。

發於腋下赤堅者,名曰朱疽,治之用砭石,欲細而長疏啟之,塗以豕膏,六日已,勿衰(衰一作裹),其疽堅而不潰者,為馬刀挾嬰,急治之。

白話文:

生在腋下,發紅且堅硬的叫朱疽。治療方法是用砭石,要求細長,以便疏通和打開瘡口,然後塗上豬油,六天後即可痊癒。不要包紮。如果瘡腫堅硬,不化膿潰爛,是馬刀挾嬰造成的,需要緊急處理。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中,不治七日死。

發於膺,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栝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歲死,死後膿自出。

白話文:

古代文字:

發於胸,名曰井疽,其狀如大豆,三四日起不早治,下入腹中,不治七日死。

長在胸部的膿瘡,叫做井疽。它的形狀像大豆,三四天後如果不趕快治療,膿瘡會下沉到腹部,七天後不治身亡。

古代文字:

發於膺,名曰甘疽,其狀如谷實栝蔞,常苦寒熱,急治之,去其寒熱,不治十歲死,死後膿自出。

長在胸部的膿瘡,叫做甘疽。它的形狀像瓜類的果實,患者經常發冷發熱。要趕快治療,去除寒熱。如果十年內不治,患者會死亡,死後膿瘡會自行流出體外。

發於脅,名曰改訾。改訾者女子之病也,久之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方:

白話文:

這個病長在肋骨下方,叫做「改訾」。「改訾」是女性的疾病,如果長時間不治,就會變成一個大膿包,裡面化膿,還會長出跟赤小豆一樣大的肉芽。治療的方法如下:

剉䔖翅草及根各一斗,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二升,即強飲厚衣坐釜上,令汗出足已。

發於股胻,名曰股脫疽,其狀不甚變色,癰膿內搏於骨,不急活,三十日死。

發於股陰,名曰赤弛。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內者,不治。六日死。

發於尻,名曰銳疽,其狀赤堅大,急治之,不治三十日死。

發於膝,名曰疵疽,其狀大,癰色不變,寒熱而堅,勿石之,石之即死,須其色異柔,乃石之,生也。

諸癰發於節而相應者,不可治也。

發於陽者百日死。

發於陰者三十日死(一云四十日死。)

發於脛,名曰兔齒,其狀如赤豆,至骨不急治,殺人。

發於踝名曰走緩,其狀色不變,數石其輸而止其寒熱,不死。

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百日死。

發於足旁名曰癘疽,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治之,去其黑者,不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發於足指名曰脫復疽,其狀赤黑則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斬去之,活也,不斬去者,死。

白話文:

藥材:剉䔖翅草和根,各一斗(約15公斤)。加入一斗六升(約24公升)水煮沸,取兩升藥液。

服用方式:立即大量喝下藥液,穿著厚衣服坐在藥鍋上,使汗水大量排出。

病證分類:

  • **股脫疽:**發於大腿外側,症狀不顯著,膿液與骨頭內部相通,不緊急治療將在30天內死亡。
  • **赤弛:**發於大腿內側,不緊急治療將在60天內死亡。位於兩腿內側者不治,將在6天內死亡。
  • **銳疽:**發於臀部,症狀為紅色、堅硬且體積大,需要緊急治療,不治療將在30天內死亡。
  • **疵疽:**發於膝蓋,症狀為體積大、膿液顏色不變、寒熱交替且堅硬。切勿在膿液顏色未變、堅硬未消之前刮除膿瘍,否則會立即死亡。
  • **諸癰發於節而相應者:**發於關節且相對應者,無法治療。
  • **發於陽者:**發於身體陽性部位者,將在100天內死亡。
  • **發於陰者:**發於身體陰性部位者,將在30天(或另說40天)內死亡。
  • **兔齒:**發於小腿,症狀如赤豆,深入骨骼,如果不緊急治療,會致命。
  • **走緩:**發於腳踝,症狀為顏色不變,多次刮除膿瘍後寒熱症狀才消退,不會死亡。
  • **四淫:**發於足部上下,症狀為大膿瘍,不緊急治療將在100天內死亡。
  • **癘疽:**發於足部旁,症狀不大,初期從小指發病,需要緊急治療並去除發黑的部位。如果不消退,會持續惡化;不治療將在100天內死亡。
  • **脫復疽:**發於足趾,症狀為赤黑,發黑則死亡,不發黑則不死。治療時如果沒有消退,需要緊急截除趾頭,才能存活;不截除將死亡。

黃帝曰:夫子言癰疽何以別之?歧伯曰:榮氣稽留於經脈之中,則血泣而不行,不行則衛氣歸之,歸之而不通,壅遏不得行,故曰熱。大熱不止,熱勝則肉腐,肉腐則為膿。然不能陷肌膚於骨髓,骨髓不為焦枯,五臟不為傷,故命曰癰。何謂疽,答曰:熱氣純盛,下陷肌膚筋髓骨肉,內連五臟,血氣竭盡,當其癰下筋骨良肉皆無餘,故命曰疽。疽者其上皮天瘀以堅,如牛領之皮,癰者,其上皮薄以澤,此其候也。

白話文:

黃帝問:老師所說的癰和疽,如何區別?

歧伯答:如果人體中的榮氣(營養津液)阻滯在經脈中,那麼血液就會淤積而無法運行。如果血液無法運行,衛氣(防禦性氣血)就會聚集過來。如果衛氣聚集後仍然不通暢,就會嚴重堵塞而無法運行,這就是所謂的「熱」。如果這種嚴重的熱症不能消退,熱氣就會勝過人體正氣,導致肌肉腐爛,腐爛的肌肉就會形成膿液。但是,這種熱症不會深入到骨髓,也不會導致骨髓灼傷,更不會損傷五臟。所以,這種疾病稱為「癰」。

什麼叫做「疽」呢?答:熱氣極其旺盛,深入到肌肉、筋腱、骨髓和骨骼中,甚至與五臟相連。血氣耗盡,當癰疽潰爛後,筋骨和健康的肌肉都消耗殆盡了,所以稱之為「疽」。疽的上方皮膚堅硬瘀黑,像牛頸皮一樣。而癰的上方皮膚薄而濕潤。這兩種疾病的表徵就是這樣的。

黃帝曰:善。

帝曰:有疽死者奈何?歧伯曰: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一云縛。背三,五臟之輸四,項五,五部有疽,死也。

帝曰:身形應九宮奈何?歧伯曰:請言身形應九野。

左足應立春其日戊寅己丑。

左胸應春分其日己卯。

左手應立夏其日戊辰己巳。

膺喉頭首應夏至其日丙午。

左手應立秋其日戊申己未。

右胸應秋分其日辛酉。

左足應立冬其日戊戍己亥。

腰尻下窮應冬至其日壬子。

六腑及膈下二臟,應中州大禁太一所在之日及諸戊巳也。

凡候此九者,善侯八正所在之處,所主左右上下身體有癰腫者欲治之。無以其所直之日潰治之,是謂天忌日也。

凡五子日夜半,五丑日雞鳴

五寅日平旦,五卯日日出

五辰日食時,五巳日禺中

五午日日中,五未日日昳

五申日晡時,五酉日日入

五戍日黃昏,五亥日人定

上以此日時遇疾發癰者,不起也。

白話文:

黃帝說:好。

黃帝說:長了疽的人會死嗎?歧伯說:人體共有五個部位:胸腹部、臀部、背部、五臟受傷處、頭頸部。這些部位長了疽,都會死。

黃帝說:人體各部位如何與九宮相應?歧伯說:請讓我說明人體各部位如何與九野相應。

左腳對應立春。立春日為戊寅或己丑日。

左胸對應春分。春分日為己卯日。

左手對應立夏。立夏日為戊辰或己巳日。

前胸、喉嚨和頭部對應夏至。夏至日為丙午日。

右手對應立秋。立秋日為戊申或己未日。

右胸對應秋分。秋分日為辛酉日。

左腳對應立冬。立冬日為戊戌或己亥日。

腰部以下對應冬至。冬至日為壬子日。

六腑以及橫膈膜以下的兩個臟器,對應中州大禁太一所在的日子以及戊巳日。

凡是預測這九個部位,要善於預測八正所在的位置,以及左右上下身體部位是否有癰腫,需要治療。不要在這些部位所屬的日子進行潰膿治療,這叫做天忌日。

凡是戊子日夜半,戊丑日雞鳴,戊寅日平旦,戊卯日日出,戊辰日食時,戊巳日禺中,戊午日日中,戊未日日昳,戊申日晡時,戊酉日日入,戊戌日黃昏,戊亥日人定。

如果在這些時間遇到疾病發作或癰腫,都將不治身亡。

3. 候癰疽色法第三

論曰:夫癰疽初發如微,人多不以為急,此實奇患,唯宜速治之,治之不速,病成難救,以此致禍能不痛哉。且述所懷以悟後賢,謹按黃父癰疽論,論癰所著緩急之處,死生之期如下:

白話文:

文章中說道:當癰疽初發時就像小蚊子叮咬,許多人都輕視它,這其實是很嚴重的疾病,只適合趕快治療。治療得不夠快,等到病勢成形就難以挽救,因為這樣而造成禍患,怎能不感到痛心呢?我謹遵黃父所著的癰疽論,記下癰疽發作時緩急的部位,以及生死攸關的時限如下:

發皮肉淺腫高而赤,貼即消,不治亦愈。

白話文:

發皮肉淺腫,高而發赤,只要貼上膏藥,立刻消腫,不治療也能痊癒。

發筋肉深腫下而堅,其色或青黃或白黑,或脫復微熱而赤,宜急治之。成消中半發附骨者,或未覺肉色已殃,已殃者癰疽之甚也。

白話文:

如果肌肉深層腫脹、下陷並且堅硬,腫脹處的顏色可能是青色、黃色、白色、黑色,也可能是脫落、微熱而發紅,需要及時治療。腫脹發展到中間階段,並且附著在骨頭上,有時候還沒有察覺到肌肉的顏色已經發生變化,已經發生變化的情況是癰疽最嚴重的程度。

發背外皮薄為癰,皮厚為疽,如此者多見先兆,宜急治之。皮堅甚大者多致禍也。

白話文:

發背外皮薄的是毒瘡,皮厚的是疽瘡。這種情況常常有前兆,應緊急治療。皮肉堅固、疽瘡很大的,容易造成嚴重後果。

夫癰壞後有惡肉者,當以豬蹄湯洗去穢,次敷食肉膏散,惡肉盡,乃敷生肉膏散,及摩四邊,令善肉速生。當絕房室,慎風冷,勿自勞動,須筋脈平復乃可任意耳,不爾,新肉易傷,傷則重潰,發則禍至,慎之慎之。

白話文:

當膿瘍破潰後,若長出壞死的肉,應先用豬蹄湯清洗傷口,去除穢物。然後敷上「食肉膏散」,待壞肉去除後,再敷上「生肉膏散」,同時按摩傷口周圍,促進健康肉芽組織快速生長。

這期間必須戒除房事,小心防範風寒,避免勞累。待筋脈平復後,方可隨意活動。如果不注意,新長出的肉容易受傷,受傷則會再次潰爛,引發更嚴重的後果。務必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