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

《千金翼方》~ 卷第十五·補益 (8)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補益 (8)

1. 溫脾湯

主脾氣不足,虛弱下痢,上入下出方:

白話文:

脾氣不足,虛弱下痢,上入下出方

脾氣虛弱,消化不良,導致下痢,進食後食物快速通過腸胃排出,不吸收養分。

藥方:

  • 人參(補氣)
  • 白朮(健脾補氣,止瀉)
  • 茯苓(健脾利水,止瀉)
  • 甘草(調和藥性,緩解腹瀉)
  • 黃耆(補氣固表,緩解下痢)
  • 山藥(補脾益氣,止瀉)
  • 熟地(補腎,滋陰養精)
  • 當歸(補血,活血化瘀)
  • 川芎(活血化瘀,緩解腹痛) *芍藥(養血柔肝,緩解腹痛)

使用方法:

將以上藥材加水煎煮後服用。

乾薑大黃(各三兩),人參附子(炮,去皮),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乾薑、大黃(各 60 克),人參、附子(經過炮製、去皮)甘草(經過炙烤),各 40 克

上五味,㕮咀,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三服。

白話文:

將五味藥材咀嚼後,加入八升水煮沸,取出二升半的藥汁,分為三次服用。

主脾氣不足,水穀下痢,腹痛食不消方:

白話文:

古代中醫文字:

脾氣不足,水穀下痢,腹痛食不消方

脾氣虛弱,吃喝進去的東西腹瀉,腹痛,吃了東西不能消化,使用的處方如下:

半夏(四兩,洗),乾薑赤石脂白石脂厚朴(炙),桂心(各三兩),當歸,芎藭,附子(炮,去皮),人參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半夏(四兩,洗淨),乾薑、赤石脂、白石脂、厚朴(烤製)、桂心(各三兩),當歸、川芎、附子(炮製,去皮)、人參、甘草(烤製,各二兩)

上一十一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半,分三服。

白話文:

上一十一味,搗碎咀嚼,用九升水煎煮,取三升半濃汁,分成三份服用。

2. 瀉脾丸

主脾氣不調有熱,或下閉塞,調五臟,治嘔逆食飲方:

白話文:

脾氣不調有熱,或下閉塞,調五臟,治嘔逆食飲方:

繁體中文:

太乙神丹法,湯散丸三。 澤瀉、茯苓、蒼朮、木香、陳皮、厚樸、肉桂、牛膝、芍藥、甘草。 若有吐利,去芍藥、甘草;有熱,去肉桂、牛膝;閉塞,去牛膝;嘔逆食飲,加砂仁、半夏。

太乙神丹法,湯、散、丸三種劑型。

**成分:**澤瀉、茯苓、蒼朮、木香、陳皮、厚樸、肉桂、牛膝、芍藥、甘草。

加減:

  • 如果有嘔吐、腹瀉症狀,去除芍藥、甘草。
  • 如果有熱證,去除肉桂、牛膝。
  • 如果有閉塞症狀,去除牛膝。
  • 如果有嘔逆食飲症狀,加入砂仁、半夏。

大黃(六兩),杏仁(四兩,去皮尖及雙仁,熬),蜀椒(去目閉口者汗),半夏(洗),玄參茯苓,芍藥(各三分),細辛黃芩(各半兩),人參當歸附子(炮,去皮),乾薑,桂心(各一兩)

白話文:

大黃:六兩 杏仁:四兩,去除尖端及雙仁,經熬煮 花椒:去除籽實和封口的,經發汗處理 半夏:清洗 玄參、茯苓:各三分 細辛、黃芩:各半兩 人參、當歸:各一兩 附子:炮製,去除外皮,一兩 乾薑、桂心:各一兩

上一十四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六丸,日三。增至十丸。

白話文:

以上十四味藥,搗碎篩成細末,用蜂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天三次,每次六丸。逐漸增加用量,最後增至每次十丸。

主毒風在脾中,流腫腹滿短氣,食輒防響不消,時時微下方:

白話文:

中醫古代文字:

毒風在脾中,流腫腹滿短氣,食輒防響不消,時時微下方。

毒氣侵襲脾臟,導致體內水腫、腹脹、氣喘,飲食後常伴有腹鳴、消化不良。同時,患者還會時常有輕微的腹瀉。

乾薑當歸,桂心,葶藶(各三分,熬),狼毒大黃,芎藭,蜀椒(去目及閉口汗),白薇附子(炮,去皮),甘遂吳茱萸(各半兩)

白話文:

  • 乾薑:3分
  • 當歸:3分
  • 桂心:3分
  • 葶藶:3分(熬煮)
  • 狼毒:1/2兩
  • 大黃:1/2兩
  • 芎藭:1/2兩(去目和閉口汗)
  • 白薇:1/2兩
  • 附子:1/2兩(炮製,去皮)
  • 甘遂:1/2兩
  • 吳茱萸:1/2兩

上一十二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飲服三丸,日三。

大溫脾丸,主脾中冷,水穀不化,脹滿,或時寒極方:

白話文:

大溫脾丸

**組成:**一方

**功效:**主治脾中寒冷,飲食不消化,腹脹,或天氣極度寒冷時服用。

**用法:**將上列藥材共搗成細末,煉蜜和成丸子,如梧桐子大小,每日三次,每次三丸。

法曲,大麥糵,吳茱萸(各五合),枳實(三枚,炙),乾薑(三兩),細辛(三兩),桂心(五兩),桔梗(三兩),附子(炮,去皮二兩),人參甘草(炙,各三兩)

白話文:

本草藥方:

大麥仁粉、吳茱萸(各五匙) 枳實(三顆,烘烤過) 乾薑(三兩) 細辛(三兩) 桂皮(五兩) 桔梗(三兩) 附子(炮製過,去皮兩兩) 人參、甘草(烘烤過,各三兩)

上一十一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七丸,日三。加至十五丸。

白話文:

上十一味藥材,搗碎過濾成細末,用蜂蜜和勻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用酒服下七丸,每日三次。逐漸增加到十五丸。

3. 轉脾丸

主大病後至虛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方:

白話文:

大病後至虛羸瘦,不能食,食不消化方

組成:

  • 人參一兩
  • 白朮一兩
  • 茯苓一兩
  • 甘草一兩
  • 陳皮一兩
  • 半夏半兩
  • 橘紅半兩
  • 遠志二錢

用法:

將上述藥材研成細末,每服一錢,以沸水沖服,每日三次。

功效:

補中益氣,健脾和胃,消食化積。

適應症:

大病後體虛羸瘦,不能進食或進食後消化不良。

小麥曲(四兩),蜀椒(一兩,去目及閉口汗),乾薑吳茱萸大黃(各三兩),附子(炮,去皮),厚朴(炙),當歸,桂心,甘草(炙,各二兩)

白話文:

小麥曲(200 克) 花椒(50 克,去除花椒蒂和大麻) 乾薑(150 克) 吳茱萸(150 克) 大黃(150 克) 附子(炮製後,去皮,100 克) 厚朴(炙製,100 克) 當歸(100 克) 桂心(100 克) 甘草(炙製,100 克)

上一十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酒服十五丸,日三。

白話文:

將十種藥材搗碎篩細成粉末,用蜂蜜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以酒送服十五丸,一天三次。

4. 溫脾丸

主胃氣弱,大腹冷則下痢,小腹熱即小便難,防響腹滿喘,氣虛乏乾嘔不得食,溫中消穀治脾益氣方:

白話文:

胃氣衰弱,遇腹部受寒則腹瀉,小腹發熱則小便困難,防範腹部脹滿氣喘,氣虛無力,乾嘔無法進食。

溫中消穀治脾益氣方: 以溫熱藥物調理胃氣,幫助消化,健脾益氣。

法曲,小麥糵(各五合),吳茱萸(三合),枳實(三枚,炙),人參桔梗麥門冬(去心)乾薑附子(炮,去皮),細辛(各二兩),桂心,厚朴(炙),當歸茯苓甘草(炙,各三兩)

白話文:

草藥組成:

小麥粉(5合) 吳茱萸(3合) 枳實(3枚,烤過) 人參(2兩) 桔梗(2兩) 麥門冬(去核,2兩) 乾薑(2兩) 炮附子(去皮,2兩) 細辛(2兩) 桂心(3兩) 烤厚朴(3兩) 當歸(3兩) 茯苓(3兩) 烤甘草(3兩)

上一十五味,搗篩為末,煉蜜和丸如梧子,空腹飲服七丸,日三,亦可加大黃二兩。

白話文:

將上面十五種藥材搗碎過篩成粉末,加入蜂蜜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空腹時服用七丸,每天三次。也可額外加入二兩大黃。

5. 平胃湯

主胃中寒熱嘔逆,胸中微痛,吐如豆羹汁,或吐血方:

白話文:

胃中海寒、熱嘔逆,胸中微痛,吐如豆羹汁,或吐血方:

Magenwärme, Kälteerbrechen, Brustschmerz, Erbrechen wie Bohnensuppenbrühe oder Erbrechen von Blut.

處方:

  1. 白朮一兩 白朮一兩
  2. 茯苓半兩 茯苓半兩
  3. 生薑三錢 生薑三錢
  4. 大棗十二枚(去核) 大棗十二枚(去核)
  5. 甘草二錢(炙) 甘草二錢(炙)
  6. 水煎服。 水煎服。

阿膠(炙),芍藥(各二兩),乾地黃乾薑石膏(碎),人參黃芩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阿膠(經過炙烤)兩兩、芍藥兩兩、乾地黃兩兩、乾薑兩兩、石膏(研碎)兩兩、人參兩兩、黃芩兩兩、炙甘草兩兩

上八味,㕮咀,以水酒各三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白話文:

上八味,咀碎,用清水和酒各三升,煮沸後取得三升藥液,分成三份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