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愚

《余無言醫案》~ 疔癰 (2)

回本書目錄

疔癰 (2)

1. 腸癰(腸癰化膿證)

患者初覺腹內隱痛,繼則身有寒熱,腹內更形拘急,漸至結於右腹下方,固定作痛,而放射至腰肋。再進則內部腫突如拳,便秘溺赤。以紅藤丹皮大黃湯主之,續為加減,以竟全功。

白話文:

一開始只是覺得肚子隱隱作痛,接著身體發冷發熱,腹痛加劇,逐漸集中在右下腹,持續疼痛,並放射到腰部和肋骨。再嚴重時,腹部會腫脹得像拳頭一樣,伴有便祕小便發紅的症狀。以此方劑為基礎,再加上減加減加,逐漸調理,才能徹底治癒。

今述此治案之前,當先述此方之起源。先是1941年,南匯張工六教授,述及其鄉有一劉姓者,善治腸癰症,能治醫院斷為必須開刀之蚓突炎(即闌尾炎),使之內消內潰,膿從大便而出。其方即紅藤一兩,單方一味,煎服立瘥。當即詢其端倪,張則娓娓言之,余即默默識之,以待將來之治驗。

白話文:

在講解這個治療案例之前,我先介紹一下這個藥方的來源。1941年,南匯的張工六教授講述了他家鄉有一位姓劉的人,擅長治療腸癰症,他能治療醫院診斷為必須開刀的蚓突炎(也就是闌尾炎),讓它自行消散潰爛,膿液通過大便排出。他的藥方只有一味藥,就是紅藤一兩,煎服後立即治癒。當時我便向張教授請教了藥方的原理,張教授詳細地告訴了我,我默默地記住了,等待以後的臨牀驗證機會。

張教授謂其鄉中,初有吳姓少年,患生腸癰,經醫治之無效,後來上海至宏仁醫院就診。經醫師診斷,確為蚓突炎,僉謂非開刀剖腹,割除其蚓突不為功。其父母以愛子之切,不肯開刀,而其子更懼,拒絕醫師之勸告。醫師亦無如之何,只好令其出院。

白話文:

張教授說,他家鄉有個姓吳的少年,得了盲腸炎,經過治療無效,後來到上海宏仁醫院就診。醫生診斷後,確定是闌尾炎,都說如果不開刀切除闌尾,病情無法好轉。孩子的父母疼愛兒子,不願意開刀,而孩子更害怕,拒絕醫生的建議。醫生也無可奈何,只好讓他出院。

回至鄉間,則親友聚議,主見紛紜。有謂此證不開刀,是自棄也。有謂此證即開刀,醫院亦不保險也。有謂既已不開刀而回,當另延醫診治。適有一人言鄰鄉有劉姓者,善治腸癰之證。立即倩人去請,不數小時,劉君已至。經其診察之後,斷為內已有膿,但服藥可內潰下泄而消也。

白話文:

回到家鄉後,親朋好友紛紛討論,意見不一。有人說這個病不開刀,就是自取滅亡。有人說即使開刀,醫院也不一定能保證治好。還有人說既然已經決定不開刀,就應該再找其他醫生診治。恰好有一個人提到鄰近鄉鎮有一位姓劉的醫生,擅長治療腸癰。於是立即請人去請這位劉醫生,不到幾個小時,劉醫生就來了。經他診斷後,認定體內已經有膿了,但是服用藥物可以化膿排泄,從而消散。

立出藥一包,片色帶紅。人問其名,劉云「此紅藤也。」但此不常用之藥,眾覺名似未聞,遂亦置之,且觀其效何如也。詎一服之後,是夜即腹中雷鳴,有時痛更加甚。續服二煎,至天將明時,即連續大便二次。糞中有乾有稀,夾雜膿血,其黏滯及污垢之物,一鼓而下。疼痛大減,腹側腫脹,立即消去大半。

白話文:

開了一包藥,藥片顏色帶紅。有人問是什麼藥,劉(醫生)回答:「這是紅藤。」但這不是常用的藥,大家覺得這個名字沒聽過,於是先不管了,看看效果如何。沒想到服了一劑藥後,當晚就肚子裡雷鳴大作,有時疼痛加劇。接著服了第二劑藥,到天快亮時,連續大便兩次。糞便有乾有稀,伴有膿血,黏稠髒污的東西一起排出。疼痛大大減輕,腹部的腫脹也馬上消退一大半。

次日再請續診,仍以紅藤六錢,加薏仁一兩煎服。續下膿血頗多,疼痛更輕,已能思食,食之亦能安。後經調理,不旬日而全愈。聞工六先生言,余默識之,以待有機會臨床驗證。

白話文:

隔天再次請醫生複診,仍然使用六錢紅藤,加上一兩薏仁煎服。持續排出的膿血相當多,疼痛進一步減輕,已經能進食,且進食後感到安穩。後續經過調養,不到十天就完全康復了。聽聞六先生的話語,我默默記下,等待有機會在臨牀上驗證。

後閱楊玉衡《傷寒溫疫條辨》,偶於第四卷中,見亦有腸癰秘方一則。其文云:腸癰秘方,凡腸癰生於小肚角,微腫,而小腹陰痛不止者,是毒氣不散,漸大,內攻而潰,則成大患矣,急以此方治之。先用紅藤一兩,酒二碗,煎一碗,午前二服,醉臥之。午後用紫花地丁一兩,酒二碗,煎一碗,服之。

白話文:

後來我看楊玉衡的《傷寒溫疫條辨》,偶然在第四卷中,看到也有一則治療腸癰的祕方。原文如下:

治療腸癰祕方 :如果腸癰長在小肚子角落,微腫,但是小腹疼痛不止,這是因為毒氣沒有散開,逐漸增大,內攻潰爛,就會形成大患。需要趕緊用這個方子治療。

使用方法(服用順序):

  1. 先用紅藤一兩,加入酒二碗,煎成一碗,在上午分兩次服用,喝醉後上牀休息。

  2. 下午用紫花地丁一兩,加入酒二碗,煎成一碗,服用。

服後,痛必漸止為效。由此觀之,則此劉姓之方。即《傷寒溫疫條辨》之方也。於是更堅我試用此藥之信心。

至1943年4月間,有船戶曹海洪者,年32歲,經營內河之航運。忽而江南,忽而江北。時船泊於造幣廠橋西蘇州河岸,忽患腸癰之疾,諸醫罔效。右腹盲腸部,疼痛腫脹,右足亦不能伸直。後入滬西平民醫院,醫者亦云:非開刀不可。病者為經濟能力所限,即最低之開刀醫藥費,亦不能籌措。

白話文:

1943年4月,有一位名叫曹海洪的船戶,32歲,經營內河航運。他經常在江南和江北之間往返。當船停泊在造幣廠橋西的蘇州河岸時,他突然得了闌尾炎。許多醫生都束手無策。他的右腹部盲腸區域疼痛腫脹,右腿也無法伸直。後來他進入了滬西平民醫院,醫生說:如果不手術,那就沒辦法了。但是,病患因為經濟能力有限,連最基本的開刀醫療費用都無法籌措。

時余與附近之中藥店,有為貧病施診、施藥之設,刊諸報端。患者聞而求治。據診察之下,確係腸癰無疑,盲腸部腫如拳大。按之抗力頗強,時發寒熱。大便已五日未解,小溲赤澀,舌根膩,其脈沉緊而微遲。

白話文:

在那時,我和附近的藥店,設立了一項服務,為貧窮有病的人提供免費診察和藥物,並在報紙上刊登了這項服務。一位患者看到後前來求治。

經過診察,可以確定是闌尾炎,闌尾部位腫脹得像拳頭一樣大。按壓時有明顯的抵抗感,同時出現發冷發熱的症狀。這位患者已經有五天沒有排便,小便發黃並刺痛,舌根部位有膩苔,脈搏沉緊而略慢。

余思紅藤之方,今可試矣。且病勢甚急,大便不解已多日。設紅藤解毒力有餘,而瀉下力不足,反致遲延時日。何不以紅藤為主,合《金鑒》丹皮大黃湯法,以一試之,庶可面面俱到也。主張既定,遂為之處方如下,定名曰紅藤丹皮大黃湯,令其加酒如法煎服。迨頭煎服後,不四小時,即腹中咕咕作響,無何,大解一次。

白話文:

我想紅藤的方子,現在可以試試了。而且你的病情非常緊急,大便已經很多天沒有解了。如果紅藤解毒效果很好,但瀉下的效果不夠,反而會耽誤時間。為什麼不以紅藤為主,搭配《金鑒》裡的丹皮大黃湯,試試看呢?這樣就可以面面俱到了。決定後,我給他開了以下這個方子,取名叫紅藤丹皮大黃湯,讓他照著方法加酒煎服。等他把第一劑藥服下不到四個小時,肚子就咕咕叫,不久就大解了一次。

先之以燥矢,繼之以溏糞,與膿血夾雜而下,腹痛大減,腿亦較能得伸。續服二煎,又大便兩次。均為膿血糞便夾雜之物,於是一夜安眠,盲腸部已無大痛苦,只隱隱微痛而已。次日複診,余見病已大減,心喜無量。乃將大黃、桃仁等減量,去元明粉,加紫花地丁六錢,銀花藤六錢。

白話文: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病人的症狀開始好轉。他先解出乾燥的大便,接著是稀爛的糞便,其中夾雜著膿血。解便後,病人的腹痛明顯減輕,腿也能伸直一些了。再服下兩劑藥後,病人又排便兩次,糞便中仍夾雜著膿血。當晚,病人一夜好眠,盲腸部位也不再那麼疼痛,只有隱隱作痛的感覺。第二天回診時,我發現病人的病情已經大幅好轉,心中非常高興。於是,我減少了大黃、桃仁的用量,去除了元明粉,並加入紫花地丁六錢和銀花藤六錢。

連服兩帖,膿水漸少,並令以薏仁紅棗粥時時服之。一星期後,膿血已極淡,大便亦轉淡黃,小溲漸清,改服調理之劑而愈。

白話文:

連續服了兩帖藥,膿液逐漸減少,並囑咐每天喝薏仁紅棗粥。一個星期後,膿血已經很淡,大便也變淡黃色,小便逐漸清澈,改服調理身體的藥方而痊癒。

此後余於腸癰之證,均用此法收功。連前共有四例,均未有其他危險。然此方之治,有討論之必要矣。

(一)工六教授告我之方,僅云紅藤一味,水煎服,並無加酒之說。而《傷寒溫疫條辨》謂須用酒二碗,煎至一碗,且醉臥之,是非酒不為功也。余今加酒一杯,行其藥力,未敢以單味酒煎服之也。

白話文:

(一)

工六老師教我的藥方只告訴我用紅藤一種藥材,用清水煎煮服用,並沒有提到要加酒。但是,《傷寒溫疫條辨》這本書說需要用兩碗酒,煎煮到剩一碗,然後喝酒後躺在牀上睡覺,也就是不喝酒的話藥效就不會好。我現在加了一杯酒,目的是增加藥效,不敢只用一種藥材加酒煎煮服用。

(二)《傷寒溫疫條辨》謂午前二服紅藤,午後一服地丁,彼以二藥分午前午後。余以第二帖減大黃,加地丁、銀花藤,亦通權達變之方也。

白話文:

(二)《傷寒溫疫條辨》中記載,要在上午服用兩次紅藤,下午服用一次地丁,作者將兩種藥物區分為上午和下午服用。我個人在治療時,會減少第二劑藥方的黃芩用量,加入地丁和銀花藤,也是一種靈活變通的治療方法。

(三)紅藤一藥,一般小藥店中無有,非大藥行不備。《中國醫學大辭典》不載。《中國藥學大辭典》謂紅藤即省藤之俗稱,《本草綱目拾遺》謂亦名赤藤,但謂其殺蟲治風,未言其治腸癰也。

白話文:

(三)紅藤這味藥,一般的小藥店都沒有,只有大的藥行才會有。在《中國醫學大辭典》中沒有記載。在《中國藥學大辭典》中說紅藤就是省藤的俗稱,在《本草綱目拾遺》中說它又叫赤藤,但是隻說它可以殺蟲治風寒,沒有提到它可以治療腸癰。

(四)書謂腸有內外兩層。如內層生癰,能下之使穿破而下泄。如外層生癰,則必外穿,而潰膿入腹。然以余意推測之,腸內生癰,多由食物中有硬雜物質所刺激而發炎,當然內層化膿為多,而外層者必較少,此可肯定者。但紅藤之治腸癰,單味即有效,若加酒或酒煮,仍須有機會再試之也。

白話文:

(四)古代醫書中提到,腸子有內外兩層。如果內層長了膿腫,可以讓它破掉排出來。如果外層長了膿腫,就一定會向外破,而且會化膿流入腹腔。不過,根據我的推測,腸子內部長膿腫,通常是因為食物中含有堅硬的雜質,刺激了腸道引發發炎,所以內層化膿的狀況比較多,外層的比較少,這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使用紅藤來治療腸癰,單味藥就有效果了,如果再加入酒或用酒燉煮,之後有機會還是需要再試驗看看。

紅藤丹皮大黃湯

紅藤一兩,粉丹皮五錢,錦紋大黃五錢,桃仁泥四錢,元明粉四錢(分沖),瓜蔞仁四錢,京赤芍三錢,加酒一杯煎服

白話文:

紅藤 50 克

粉丹皮 25 克

錦紋大黃 25 克

桃仁泥 20 克

元明粉 20 克(分開沖服)

瓜蔞仁 20 克

京赤芍 15 克

加入一杯酒煎服

紅藤丹皮大黃湯加減方

紅藤一兩,粉丹皮四錢,錦紋軍三錢,桃仁泥三錢,瓜蔞仁三錢,京赤芍三錢,紫花地丁六錢,銀花藤六錢,加酒一杯煎服

白話文:

紅藤 50 克、粉丹皮 20 克、錦紋軍 15 克、桃仁泥 15 克、瓜蔞仁 15 克、京赤芍 15 克、紫花地丁 30 克、銀花藤 30 克,加入一杯酒熬煮後服用。

附言:《余無言醫案》,原名《翼經經驗錄》,係先父無言先生生前自撰稿,建國後曾將此醫稿與先大父奉仙公遺著—《醫方經驗彙編》(原中華書局出版,中醫書局重印)合編自費刊印分贈親友、同道和學生。現將《翼經經驗錄》重予點校、整理以饗讀者。

白話文:

備註:《餘無言醫案》原名《翼經經驗錄》,是我父親餘無言在生前親自編寫的,在建國後,他曾將這本醫書與祖父餘奉仙編著的《醫方經驗彙編》(原由中華書局出版,中醫書局重印)合編自費印刷,分發給親友、同道和學生。現在我們將《翼經經驗錄》重新校訂、整理,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