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砭》~ 序

回本書目錄

1.

無棣張柳吟先生,邃於醫學,與余交最深,曩於天台道上草《霍亂論》稿,乃先生鑑定者。繼又為余編次甲辰治案,題曰《仁術志》,而序以待梓。別後寄示手訂洄溪《慎疾芻言》一冊,且云芻言者,謙詞也。際此醫學荒蕪之日,非此書無以砭俗尚之錮習,宜易其名曰《醫砭》。

白話文:

無棣的張柳吟先生,醫術高超,和我交誼深厚。過去在天台山的路上,我寫了《霍亂論》的草稿,是先生審查過的。後來我又請他編排我甲辰年的治病案例,題名為《仁術志》,並寫了序文待印刷出版。

後來我離開後,他寄來親自校訂的《洄溪慎疾芻言》一書,還說「芻言」是用來表示謙虛。在當今醫學荒廢的時代,如果不靠這本書來矯正社會不良的風氣,實在可惜,應該改名為《醫砭》。

昔徐氏嘗著《醫貫砭》,專砭崇信《醫貫》之病;吾名此書為《醫砭》,則醫之通病胥砭。醫而受砭則病去,醫必病去,而後可以去人之病;醫而不受砭,則病錮,醫之病錮,而謂能去人之病,不已傎乎!不知吾子以為何如?余讀而韙之,頃至宜黃攜示楊素園大令,嘆曰:洵時師之藥石也,何可久秘帳中耶?爰附管窺付諸梨棗,惟我同志,幸毋諱病而拒砭,庶期共濟生民於壽域,是作者暨先生之厚望焉。

白話文:

過去徐氏曾經寫過《醫貫砭》,專門批評過度崇信《醫貫》的錯誤;我將這本書命名為《醫砭》,是要批評醫學中的通病。醫生受到批評後,才能去除自身的毛病;醫生必須先去除自身的毛病,才能醫治病人的疾病;醫生無法接受批評,自身毛病就不會去除,如果認為這樣還能醫治別人的疾病,豈不是太可笑了嗎?不知道先生您認為如何?我讀後覺得十分佩服,最近到了宜黃,把這本書拿給楊素園大人看,他感嘆地說:這真是當今醫學界的良藥,怎麼可以長期藏在書櫃裡呢?因此我加上自己的見解,把它付梓出版,希望有志於醫學的人,不要迴避批評,接受批評,共同讓百姓長壽,這是作者和我共同的期盼。

道光三十年庚戌春二月杭州王士雄書於貴溪舟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