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謙等

《傷寒心法要訣》~ 卷一 (5)

回本書目錄

卷一 (5)

1. 太陽風邪傷衛脈證

中風傷衛脈浮緩,頭項強痛惡寒風,病即發熱汗自出,鼻鳴乾嘔桂枝功。

【注】中風,病名也。

傷衛,謂風傷衛也。

脈浮緩,謂中風脈也。

頭痛項強,惡寒惡風,發熱汗自出,鼻鳴乾嘔,謂中風證也。

桂枝功,謂桂枝功能治中風虛邪也。

詳太陽上篇。

2. 少陽脈證

往來寒熱胸脅滿,脈弦目眩而耳聾,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少陽經,或渴或咳身微熱,或脅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嘔尿不利,舌苔滑白小柴宗。

【注】脈弦,謂少陽病脈也。

往來寒熱胸脅滿,目眩耳聾,口苦默默不欲食,心煩喜嘔,少陽經主證也。

或渴、或咳身微熱,或脅硬痛、腹中疼,或悸、不嘔、尿不利、舌苔滑白者,皆少陽或有之證也。

均宜小柴胡湯主之,隨證加減治之可也。

詳少陽篇。

3. 傷寒傳經從陽化熱從陰化寒原委

六經為病盡傷寒,氣同病異豈期然,推其形臟原非一,因從類化故多端。

明諸水火相勝義,化寒變熱理何難,漫言變化千般狀,不外陰陽表裡間。

【注】六經,謂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也。

為病盡傷寒,謂六經為病,盡傷寒之變化也。

氣同,為天之六氣,感人為病同也。

病異,謂人受六氣生病異也。

豈期然,謂不能預先期其必然之寒熱也。

推其形臟原非一,謂推原其人形之厚薄,臟之虛實非一也。

因從類化故多端,謂人感受邪氣雖一,因其形臟不同,或從寒化,或從熱化,或從虛化,或從實化,故多端不齊也。

明諸水火相勝義,謂水勝則火滅,火勝則水乾也。

化寒變熱理何難,謂邪至其經,或從陰化為寒,或從陽變為熱,即水火相勝從化之理,何難明也。

漫言變化千般狀二句,謂傷寒變化千般、總不外乎陰陽表裡間也。

4. 少陽病用柴胡湯加減法

胸煩不嘔去參夏,加蔞若渴半易根,腹痛去芩加芍藥,心悸尿秘苓易芩,脅下痞硬棗易蠣,不渴微熱桂易參,咳去參棗加干味,小柴臨證要當斟。

【注】少陽經主證,宜小柴胡湯主治也。

其或有之證,務要臨證斟酌加減可也。

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萎實。

若渴者,以半夏易栝萎根。

若腹中痛,去黃芩加白芍,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去黃芩。

若脅下痞硬,加牡蠣去大棗。

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枝微汗之。

若咳者,去人參、大棗,加乾薑、五味子。

義詳少陽篇小柴胡湯下。

5. 風寒營衛同病脈證

中風浮緊遍身痛,頭疼發熱惡寒風,千嘔無汗兼煩躁;傷寒身重乍時輕,浮緩嘔逆無汗喘,頭疼發熱惡寒風,煩躁而無少陰證,營衛同病大青龍。

【注】中風謂風傷衛之病也。

頭疼發熱,惡風惡寒,乾嘔,中風之證也。

浮緊,寒傷營之脈也。

身疼痛,寒傷營之證也。

今以中風之病而得傷寒之脈與證,更兼不汗出之表實、內熱之煩躁也。

傷寒,謂寒傷營之病也。

身重不痛,乍有輕時,風傷衛之證也。

浮緩,風傷衛之脈也。

嘔逆無汗而喘,頭疼發熱,惡寒惡風,寒傷營之證也。

是以傷寒之病而得中風之脈與證,更兼太陽無汗內熱之煩躁也。

而無少陰證,謂無身重但欲寐之證也。

營衛同病,謂風寒中傷營衛同病也。

二證皆無汗實邪,故均以大青龍湯發之。

詳太陽下篇。

6. 少陽禁汗禁吐禁下

少陽三禁要詳明,汗譫吐下悸而驚,甚則吐下利不止,水漿不入命難生。

【注】三禁,謂少陽禁吐、禁汗、禁下也。

若誤發汗,則生譫語,若誤吐下,則心悸而驚。

少陽經,即有心下硬,不可下,下之甚,則下利不止。

即有胸中滿,不可吐,吐之甚,則水漿不入,變成危候,命難生也。

詳少陽篇。

7. 少陰陽邪脈

少陰陽邪沉細數,口燥咽乾大承湯,少陰心煩不得臥,黃連阿膠是主方。

【注】陽邪,謂少陰邪從陽化之熱證也。

少陰病但欲寐,陰邪則脈沉細無力,陽邪則脈加數而有力矣。

始病即口燥咽乾,水不上升,熱之甚也。

宜大承氣湯急下之,瀉陽救陰也。

少陰病但欲寐,二、三日以上變生心煩不得眠,是陽邪乘陰,陰不能靜也,宜黃連阿膠湯,清陽益陰也。

詳少陰篇。

8. 厥陰陽邪脈證

陽邪熱厥厥而熱,消渴熱氣撞心疼。

煩滿囊縮舌焦卷,便硬尚任大承攻,四逆不分四逆散,咳加姜味下利同,悸加桂枝腹痛附,下重薤白秘尿苓。

【注】陽邪,謂厥陰邪從陽化之熱證也。

厥,謂手足寒也。

厥而復熱,熱而復厥,是為熱厥。

厥微熱微,厥深熱深也。

消渴,謂飲水多而小便少也。

熱氣上撞心疼,是火挾木邪而逆也。

煩滿,謂少腹煩滿也;囊縮,謂外腎為熱灼,筋縮入腹也。

舌焦卷,謂舌苔乾焦而卷也。

便硬,謂大便硬,尚可任攻,宜大承氣湯。

四逆,謂四肢厥冷也。

不分,謂寒熱之厥,疑似不分也。

宜四逆散,疏達厥陰。

其厥不回,再審寒熱可也。

或咳加生薑、五味子。

下利亦加,故曰同也。

心下悸加桂枝,腹痛加附子,瀉利下重加薤白,秘尿不利加茯苓。

詳少陰厥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