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夢瑤

《醫碥》~ 卷之五·四診 (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四診 (7)

1. 脈之形體

脈之形體長而圓,如以水貫蔥葉中,有長有短,有大有小,有虛有實,有緩有緊。(長短以縱言,大小以廣言,虛實以蘊積言,緩緊以張弛言。)

長,溢出三指之外為長。

短,歉於三指之中為短。

按寸口之脈,由胸中行至大指端,非有斷截,本無長短可言。然脈體有現有不現,不現者按之止見其動於三指之內,現者見其長出於三指之外,則長短宜分矣。(高鼓峰云:有形體之長,有往來之長,往來之長,謂來有餘韻也。按高說甚善,長短雖本言形體,而凡脈之以神氣悠長為貴者,固可因此說而想見其狀矣。)

大,大而盛於浮分,名洪;大而散漫滲開,脈與肉無界限,名散。

小,與大相反,一名細,細甚無力名微。

虛,虛,不實也。虛甚則中空,名芤。

實,實,結實之謂。實如按豬筋,虛如按燈心,芤如按蔥。舊謂浮中沉皆有力為實,皆無力為虛,浮沉皆有力,惟中無力為芤,雖未嘗不是,然尚非正解。(實如蔥中水充實,虛則不充,芤者尤其不充者也。)

緩,柔軟之意,甚則失之軟弱,而名軟名弱。舊以緩屬遲,蓋緩兼兩義也。

緊,即搏急,與緩相反。如張弦,如引繩,兩頭牽緊,必挺勁抗指,緊不甚,名弦。弦緊而大者,名革牢。

長短有得於稟賦者,筋現者脈怕長,筋不現者脈怕短也。有隨時令變異者,則春脈長,而秋脈短也。有因病而變異者,則邪氣長而脈長,正氣短而脈短也。

大小有得於稟賦者,世所謂六陽六陰也。(生成脈大者名六陽脈,小者名六陰脈。)有隨時令變異者,時當生長則脈大,當收斂則脈小也。有因病而變異者,邪有餘則脈大,(邪氣壅滿。)正不足則脈小也。(血氣衰少。)

虛實亦有得於生成者,肉堅實者脈多實,虛軟者脈多虛也。亦有變於時令者,春夏發泄,雖大而有虛象;秋冬斂藏,雖小而有實形也。若因病而異,則大而實,(不特壅滿,而且積實。)小而虛者,(不特衰小,而且空虛。)可驗正邪之主病。(俱盛邪盛,俱衰正衰。)大而虛,(氣有餘,血不足,如蔥中少水,但吹之使脹也。

)小而實者,(血能充,而氣衰不鼓。)可驗陰陽之偏枯。

緊緩有得於生成者,皮膚繃急者脈多緊,寬鬆者脈多緩也。其變於時令,則天氣嚴凝而筋脈收引,天氣暄熱而筋脈弛縱也。其因病而變者,則或外感風寒,或內傷生冷,寒勝故脈收引,而緊急有力。或熱或濕,筋脈縱弛,而軟弱無力也。

附:洪、散、微、芤、弦、革、牢、軟、(舊作耎,又作濡。)弱各脈。

洪,洪即大耳。舊以洪為來盛去衰,是大之盛於浮分者也。

散,脈形本圓斂,今散漫不收,似大而實非大,蓋虛甚而四散者也。

微,古以微屬浮,細屬沉。分微為陽衰,細為血少。本集各脈皆直指本義,故以細甚無力為微。

芤,脈虛而且中空者。芤,慈蔥名。如臥蔥管於指下,輕取重取皆有,而中取則無,此為失血之脈。

弦,似緊而略遜,但稍見抗指即是,不若緊之搏手。凡弦緊之脈,由外邪而致者,猶易為治,由正虛而致者,則難為功。蓋脾胃虛敗,中和之氣,化為勁急,土敗木賊,不可救矣。古人有時以長為弦,如謂春脈弦,而言其軟弱直長,是弦即長也。今分為二,則弦自有急勁之意,不僅長而已。

革牢,弦大遲而浮虛者為革,如按鼓皮,內虛空而外繃急也。弦大遲而沉實者為牢,寒氣深痼,如牢獄也。

軟弱,皆柔緩之甚而無力者。舊以軟屬浮,弱屬沉。

2. 脈之行動

脈之行動,如以氣鼓蔥葉中之水,使之流動也。有浮有沉,有遲有數,有澀有滑。

浮,古人於一身中分三部九候,後人亦於寸口中分三部九候。寸關尺三部也,部各有浮中沉三候,三而三之,九候也。是故候之於皮毛間而即得之者,謂之浮;候之於筋骨間乃得之者,謂之沉;候之於皮毛之下,筋骨之上,適當肌肉之中而得之者,謂之中。

沉,沉之極名伏。

數,疾也,躁也。一息六至,數而跳突名動。

遲,與數相反,一息三至。

《內經》謂人一呼(出氣也)脈再動,(動,即至也。)一吸(入氣也)脈再動,呼吸定息(一呼一吸為一息,定息者,前息已盡,後息未起之時也。)脈五動,閏以太息,(數息必有一息略長者,名太息,如月之有閏也。一呼一吸本止四動,有五動者,則以其為太息也。診時當別令一無病人,調定呼吸,默數得十息,診者亦默數,得四十五至,為平脈。

)命曰平人。一呼脈一動,一吸脈一動,曰少氣。(即一息二至也,此遲之甚。)一呼脈三動,一吸脈三動,(即一息六至,此為數。)而躁,(即數疾意。)尺熱,(尺,即手臂。)曰溫病。(溫病熱證。)一呼脈四動(即一息八至)以上,曰死。脈絕不至,(不特遲,且不至。

)曰死。乍疏(疏,即遲)乍數,曰死。

滑,滑即滑溜之謂,言其行動往來之流利也。在平脈則為血充,在病脈則為血熱鼓動,痰氣流注。

澀糙,澀也。與滑相反,往來黏滯者是。

浮沉有得於稟賦者,趾高氣揚之輩脈多浮,鎮靜沉潛之士脈多沉也。(又肥人多沉,瘦人多浮。)有變於時令者,春夏氣升而脈浮,秋冬氣降而脈沉也。其因病而致者,則病在上、(人身之上部也。)在表、在腑者,其脈浮。(上、表、腑皆屬陽,浮脈亦屬陽,陽病見陽脈也。)在下、在裡、在臟者,其脈沉也。

問:浮則外有脈而內無脈,謂之裡虛;沉則內有脈而外無脈,謂之表虛。可乎?曰:不由稟賦時令與外感內傷,無故而浮沉,謂之虛,可也。以浮為陰失守,沉為陽內陷也。有故則不可,如以為可,則四季之月,無病之人,脈本和平,常居中候,亦可斷為表裡兼虛乎?然則古人謂浮為裡虛,又謂浮脈舉之有餘,按之不足。其說非歟?曰:謂浮為虛者,必浮而兼虛者乃名之,非浮即可名虛也。

謂浮為虛於裡者,必有裡虛之實乃名之,非浮則必虛其里也。至脈體之為虛為實,本不因浮沉而變,實則浮沉皆有餘,虛則浮沉皆不足。而輕取之與重按,勢有不同。則夫脈之實者,愈按愈實,虛者愈按愈虛。蓋重按則脈被遏抑,實者鼓擊有力,故愈形其實,虛者無力鼓擊,故愈形其虛。

是則舉之有餘,按之不足,止可言浮而虛者,不可言浮而實者也。或曰:如子言,浮而實者愈按愈實,是三候皆有,又何以名之為浮乎?曰:浮脈本浮,按抑之而後沉,不按之則仍浮,故曰浮也。又問:亦有脈浮而言表虛,何也?曰:外感發汗太過,或內傷自汗太多,皆令表陽虛,氣外越,故浮也。

遲數得於稟賦,則性急躁者脈多數,性寬緩者脈多遲。變於時令,則晴燠而脈躁,陰寒而脈靜也。至其應病,則亦如之矣。仲景以遲為臟寒,數為腑熱,可不泥。以腑亦有寒,臟亦有熱也。

滑澀亦有得之稟賦者乎?曰:富貴之子,神氣通暢,則脈亦流暢;貧賤之子,神氣沮抑,則脈亦蹇滯,此即《太素》以脈之滑澀論窮通之意也。若夫時令,則肝脈屬春而微滑,肺脈屬秋而微澀矣。至其應病,則本乎氣血之通塞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