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楚瞻

《馮氏錦囊秘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

回本書目錄

雜症大小合參卷一 (1)

1. 水火立命論

夫人何以生?生於火也。人生於寅,寅者火也。火,陽之體也。造化以陽為生之根,人生以火為命之門。儒者曰:天開於水,子為元。醫者曰:人生於水,腎為元。孰知子為陽初也,腎為火臟也。陰生於陽,故水與火為對名,而火不與水為對體。其與水為對者,後天之火,離火也;其不與水為對者,先天之火,乾火也。

夫乾,陽之純也;夫陽,火之主也;夫水,火之原也。後天之火有形,而先天者無形。有形之火,水之所克;無形之火,水之所生。然取水者,迎月之光,而不迎其魄。何也?魄,陰也,而光借於日則陽也,水不生於水而生於火明矣。是故土蒸而潤,膚燠而澤,釀醅而溢,釜炊而汗,丹砂、硫黃之所韞而湯也。

水之生於火也益信。火生於水,亦還藏於水。其藏於水也,其象在坎,一陽陷於二陰之中,而命門立焉。蓋火也,而腎水寄之矣。其生乎生也,其象在乾,純陽立於離卦之先,左旋而坎水出焉,右旋而兌水納焉。蓋水也,而陰陽之火則分而寄之矣。此所謂後天中之先天也。陽生陰寄,運於三焦,水升火降,所謂既濟,故養生莫先於養火。

此先天之火者,非第火也,人之所以立命也,故生人之本全在乎斯。奈近世之養生者,並不究其由來,惟知氣血,則曰氣陽血陰;惟知臟腑,則曰臟陰腑陽。即知水火者,不過離心、坎腎而已。孰知氣血更有氣血之根,陰陽更有真陰真陽之所,水火更有真水真火之原也。凡暴病而卒死,絕處而得生者,皆在乎根本真處得之,非泛泛在乎氣血間也。

奈何僅以氣血為陰陽,陰陽為氣血,而以水火為心腎,故用四物湯以補血調陰,四君湯以補氣調陽,坎離丸以調心腎水火,而其真陰真陽、真水真火,其為氣血之根者,反不鄭重及之。其用藥調理,無非敷衍氣血而已,即調水火者,無非辛溫苦寒,猶植樹者徒在枝葉修飾為事,而不及乎根本,豈有大補哉!故吾學者,能明水火為氣血之根,水火為真陰真陽之所。

芎、歸辛竄,僅可調榮,難補真陰真水;苓、朮、甘草,僅可調衛,難補真陽真火;即炮薑、炙草,僅可溫中,難到腎經。其為水火真陰真陽之寶者,惟仲景八味而已。故不重真陰真陽而欲求生者,凡四君、四物以補真陽真陰者,並不達水火立命之本,真陰真陽至理者也。

昔人云:人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所謂遊魂耳!雖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先賢精思極論,盡其理也。

2. 調護水火論

經曰:精氣奪則虛。又曰: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虛者,空也,無也。譬諸國內空虛,人民離散,則盜賊蜂起,鎮撫為難,若非委任賢智,安靖休養以生息之,未可保其無事也。病之虛者,亦猶是已,醫非明哲,孰能鎮之,以收合散亡,克復故物之功哉!經曰:不能治其虛,安問其餘?蓋言虛為口病之本,宜其首舉以冠諸證也。然充足空虛者,氣血也,化生氣血者,水火也,水火者,主身之本,神明之用也。

《靈樞》曰:水之精為志,火之精為神。然水火宜平不宜偏,宜交不宜分。火性炎上,故宜使之下:水性就下,故宜使之上,水上火下,名之曰交。交則為既濟,不交則為末濟,交者生之象,不交者死之徵也。如消渴證不交,火偏盛也,水氣證不交,水偏盛也。故火者,陽也,氣也,與水為對待者也。

水為陰精,火為陽氣,二物匹配,名曰陰陽和平,亦名少火。生氣如是,則諸病不作,可得長生矣。倘不善攝養,以致陰虧水涸,則火偏勝,所謂陰不足,則陽必奏之,是為陰盛陰虛,亦曰壯火蝕氣,是知火即氣也,氣即火也,故《仙經》謂藥即火,火即藥,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東垣亦曰:火與元氣不兩立。

亦指此也。譬諸水性,水流本寒,過極則凝而不流為層冰矣,解則復常,非二物也。蓋平則水火既濟,火即為真陽之氣,及其偏也,則即陽氣而為火矣,始與元氣不兩立,而成乖否之象焉。故戴人曰:莫治風,莫治燥,治得火時風燥了。言苟能解此,則已達陰陽水火之原,曲暢旁返,何施不可,正指火之變態多端,其為病也非一,明此則余皆可辨。

但重養陰者,謂人之一身,水一而已,火則二焉,陽常有餘,陰常不足,自少至老,所生疾病,靡不由於真陰不足。況節欲者少,嗜欲者多,以致陰水愈虧,陽火愈旺。奈陰道難長,峻補則無旦夕之效,故補陰之品,自少至老,不可一日間斷。

其補陽之藥,勸戒諄諄,雖然性稟不同,陽盛人補陰固宜,陰盛人補陽尤要,況陰從陽長,單滋陰分,徒傷胃氣,反絕後天化生之源,要知純陰之藥,則得肅殺閉藏之氣,何有陽和化育之功哉!況天地以陽為生之根,人生以火為命之門,天開於子,而陽生焉,是子為陽之本,而為先天,人生於寅,而火兆焉,是寅為火之母,而為後天火者,生之本也,陽者,火之用也。故曰:天非此人,不能化生萬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

天之陽氣,能交於下:地之陰氣,能交於上;人之真火,能藏於下,則真水能布於上,陽施陰化之象,克昭氣血平和之長日旺。蓋陰陽之精,互藏其宅,陰中有陽,陽中有陰。故心火也,而含赤液;腎水也,而藏白氣。赤液為陰,白氣為陽,循環往復,晝夜不息,此常度也。

苟不知攝養,縱恣情欲,虧損真陰,陽無所附,因而發越上升,此火空則發之義,是周身之氣並於陽也,並於陽,則陽愈盛,而陰愈虧,由是上焦發熱,咳嗽生痰,迫血吐衄,頭痛煩躁,胸前骨痛,口乾舌苦,五心煩熱,潮熱骨蒸,小便短赤,此其候也。久則孤陽不能獨旺,無根之火,豈能長明?《經》所謂「壯火食氣」,氣亦弱矣,而陽亦虛焉。

由是飲食不化,瀉泄無度,丹田不暖,筋骨無力,夢遺精滑,眩暈自汗,卒倒僵仆,此其候也。然少陰臟中,重在真陽,陽不回則邪不去,厥陰臟中,職司藏血,不養血則脈不起,故治之者,陽甚虛者補陽以生陰,使陰從陽長也;陰甚虛者,補陰以配陽,使陽從陰化也,陰陽調和,百病消解。若以偏重,或陰、或陽執見,則不惟設藥以救偏,而反增偏害之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