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英

《醫學綱目》~ 卷之二十一·脾胃門 (1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十一·脾胃門 (11)

1. 黃汗

黃汗,汗出染衣,黃如柏汁是也。

〔仲〕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時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耆芍桂酒湯,主之。

黃耆白芍藥(各五兩),桂枝(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初發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一方用好酒代苦酒。)

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若發熱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身必瞤。又胸前痛,腰上有汗,腰下無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者,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耆湯主之。(方見本門表疸下。)

脈浮而洪,浮則為風,洪則為氣。風氣相搏,風強則為隱疹,身體為癢,癢為泄風,久為痂癩;氣強則為水,難以俯仰。風氣相擊,身體洪腫,汗出乃愈。惡風則虛,此為風水;不惡風者,小便通利,上焦有寒,其口多涎,此為黃汗。

2. 目黃

經云:目黃者,曰黃疸。然亦有目黃而身不黃者,故宜另立篇門。

風氣自陽明入胃,循脈而上至目眥,其人肥,風氣不得外泄,則為熱中而目黃。(全文見諸風條。)

〔河〕,青龍散,治風氣傳化,腹內疼結而目黃,風氣不得泄,為熱中煩渴引飲。

地黃,威靈仙防風荊芥穗,何首烏(去黑皮,米泔浸一宿,竹刀切。各二兩),

上為末。每日三服,食後沸湯調下一錢。

〔《類》〕治黃疸,目黃不除。用瓜丁為細末,如豆大,納鼻中,令病人深吸,取鼻中黃水出,愈。

針灸,目黃有五法:

其一取心。經云:心少陰之脈,所生病者,目黃脅痛云云。

其二取心主。經云:心主手厥陰之脈,是動則病面赤目黃云云

其三取小腸。經云:小腸手太陽之脈,所生病者,耳聾面黃云云。

其四取大腸。經云:大腸手陽明之脈,所生病者,目黃口苦云云。

其五取膀胱。經云:膀胱足太陽之脈,所生病者,目黃淚出雲云。

以上五法,並視盛虛寒熱陷下取之。

3. 黑疸

黃疸久久變為黑疸,身黃額黑,或身面俱黃是也。若身不黃,口面黑,於章門主之。(《針灸經》云:神門亦治疸。)

〔仲〕酒疸下之,久久變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虀狀,大便正黑,皮膚爪之不仁,其脈浮弱,雖黑微黃,故知之。黃家,日晡時發熱,而反惡寒,此為女勞得之。膀胱急,少腹滿,一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因作黑疸。其腹脹如水狀,大便黑,或時溏,此女勞之病,非水也。腹滿者,難治。硝石散,主之。

硝石,礬石(燒。各等分),

上為細末,勻和。以大麥面粥調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下,小便去黃,大便去黑,是其候也。

〔《聖》〕治黑疸多死,宜急治。用土瓜根一斤,搗碎絞汁六合,頓服。當有黃水隨小便出,更服之。

面痝然浮腫,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黑,多汗惡風者,屬風。(治見諸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