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法圓通》~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失血破疑說

今人一見失血諸症,莫不稱為火旺也。稱為火旺,治之莫不用寒涼以瀉火。舉世宗之而不疑,群醫信之而不察,所以一得失血證,群皆畏死。由其一經失血,死者甚多,不知非死於病,實死於瀉火之涼藥耳。然則,涼藥其可廢乎?非即謂涼藥之可廢,但失血之人正氣實者少也,(正氣一衰,陰邪上逆,十居八九,邪火所致十僅一二。)不可不慎。

白話文:

現在的人一遇到失血的症狀,都認為是火氣旺盛。因為認為是火氣旺,治療時都用寒涼藥物來瀉火。全世界都崇尚這種觀念,沒有人懷疑,所有的醫生都相信它,而且不加思索,所以一旦得了失血癥,大家都害怕會死。因為失血後,死亡的人很多,但不知道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瀉火的寒涼藥物。那麼,寒涼藥物可以廢除不用嗎?並不是說寒涼藥物可以廢除,而是失血的人,正氣不足的人很少(正氣一衰弱,陰邪就會上逆,十個中有八、九個是由邪火引起的,真正的火氣旺盛僅有十分之一、二)。這一點必須謹慎。

予有見於今之失血家,群皆喜服清涼而惡辛溫,每每致死,豈不痛惜。予故為當服辛溫者,決其從違焉。不觀天之日月,猶人身之氣血乎。晝則日行於上,而月伏於下,夜則月行於上,而日伏於下,人身氣血同然。失血之人,血行於上,而氣伏不升可知。欲求血之伏於下,是必待氣之升於上,氣升於上,血猶有不伏者乎?知得此中消息,則辛溫扶陽之藥,實為治血之藥也。

白話文:

我發現現在有許多失血癥患者喜愛服用清涼藥物,厭惡辛溫藥物,這種做法常常導致患者死亡,豈不令人痛惜。因此,我特此說明何時應服用辛溫藥物,讓大家有所依據。

我們不妨觀察天上的日月,就像人體的氣血一樣。白天時,太陽運行在上方,月亮隱藏在下方;夜晚時,月亮運行在上方,太陽隱藏在下方。人體的氣血運行也遵循這樣的規律。

失血癥患者的血液運行於上方,而氣血隱藏在下方,這是不言而喻的。如果想讓血液運行於下方,就必須讓氣血運行於上方。氣血運行於上方,難道血液還會不運行於下方嗎?

掌握了這個道理,就會明白辛溫補陽的藥物,其實就是治療失血癥的良藥。

又可怪者,人人身中本此氣血二物,氣為陽,法天,火也;血為陰,法地,水也。故曰人非水火不生活。(水火二字,指先天先地真氣,非凡世之水火也。)愚夫愚婦,固說不知,而讀書明理之士,亦豈不曉。明知血之為水,水既旺極而上逆,何得更以滋水之品以助之。此其中亦有故,故者何?惑於血色之紅也,不知血從火里化生出來,經火鍛鍊,故有色赤之象,豈得以色紅,而即謂之火,即宜服涼藥乎?此處便是錯誤關頭。毒流有年,牢不可破,予不憚煩,又從而言之,願與後之來者作一臂力焉。

白話文:

另有一件令人奇怪的事情,每個人的身體裡本來就具備氣血這兩樣東西。氣屬於陽,遵循天之法則,就像火一樣;血屬於陰,遵循地之法則,就像水一樣。因此有人說,人離開水火就無法生存。(這裡的水火二字,是指與生俱來的真氣,而不是世俗中的水火。)愚昧無知的人當然不理解這個道理,而讀書明理的人,難道也不明白嗎?明明知道血是水,水旺盛到極點就會上逆,為什麼還要用滋補水性的藥物去幫助它呢?這裡面也有原因,原因是什麼呢?原因就在於被血的紅色所迷惑。不知道血是經過火氣鍛鍊而化生出來的,所以呈現紅色。難道因為血色紅,就認為它是火,就應該服用涼藥嗎?這一點就是錯誤的關鍵所在。這種錯誤觀念流傳多年,堅不可摧,我不厭其煩,再從頭說起,希望對後世的人有所幫助。

幸甚。

附:七絕一首

吐血都傳止血方,生軍六味作主張。甘寒一派稱良法,並未逢人用附姜。(薑、附,陽也。血,陰也。以陽治陰,即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血水如潮本陽虧,陽衰陰盛敢僭為。(陰盛,即君弱臣強、夫弱妻強的章本。)人若識得升降意,(陽主升,陰主降,乃是定理。今陰升而陽不升,更以陰藥助之,陰愈升而陽愈降,不死何待。

白話文:

吐血時大家都會傳授止血的方法,多半都是用生地黃、丹參、芍藥、當歸、白芍、川芎這六味藥為基礎。有人主張用甘寒的方法治療,但是我從未見過有人用附子、生薑等溫熱藥物輔助治療的。(附子、生薑是溫熱的,血是寒涼的。用溫熱藥物治療寒涼的病症,只會加重火氣,無法消除病因。)血水如同潮水般湧出,根本就是陽氣不足,陽氣衰弱,陰氣過盛,才會導致這樣的狀況。(陰盛,就是主弱僕強、丈夫軟弱妻子強勢的意思。)如果能理解升降的原理(陽氣主上升,陰氣主下降,這是自然規律。現在陰氣上升,陽氣無法上升,再用寒涼的藥物幫助陰氣,只會讓陰氣更加上升,陽氣更加下降,不死才奇怪。)

)宜苦宜辛二法持。(宜苦者,十僅一二,宜辛者十居八九。)

2.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辨解

前賢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陽八味是也。此方此語相傳已久,市醫莫不奉為準繩,未有幾個窺透破綻,予不能無疑也。疑者何?疑方藥之不與命名相符。既云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必是在扶助坎中一點真氣上說,真氣一衰,群陰四起,故曰陰翳;真氣一旺,陰邪即滅,故曰益火。

白話文:

前人曾經說過:促進火氣的來源,以消除陰霾之氣,那就是陽八味湯。這個方劑和這個說法流傳已久,一般醫生都奉為準則,很少有人能看出它的破綻,我不能不表示懷疑。疑惑是什麼呢?疑惑方劑的藥物與標的名稱不符。既然說是促進火氣的來源,以消除陰霾之氣,就一定是針對扶持體內一點真氣而言,真氣一衰弱,羣陰就會滋生,所以說陰霾之氣;真氣一旺盛,陰邪就會消失,所以說促進火氣。

方中桂、附二物,力能扶坎中真陽,用此便合聖經,何得又用熟地、棗皮之滋陰,(陰邪既盛,就不該用此。)丹皮之瀉火,(益火而反瀉火,實屬不通。)山藥茯苓澤瀉之甘淡養陰則利水乎?推其意也,以為桂、附之辛熱屬火,降少升多,不能直趨於下,故藉此熟地、棗皮,沉重收斂之品,而使其趨下,又以丹皮之苦寒助之,更以苓、澤利水,使陰邪由下而出,([眉批]孰知五味下喉,其氣味立刻周遍,呼吸立刻上下交通,何待此。)似為有理。

白話文:

藥方中使用肉桂、附子這兩味藥材,能夠幫助腎陽,這樣用藥符合經典理論。為什麼還要用滋陰的熟地、棗皮(陰邪旺盛時不應該用滋養之藥)和瀉火的丹皮(火盛再瀉火,這不合理)呢?山藥、茯苓、澤瀉這些甘淡的藥材對陰液有滋補作用,可以利水嗎?從他們的想法來看,他們認為肉桂、附子辛熱屬火,性質燥烈,容易走上不下,所以用滋陰收斂的熟地、棗皮來導引它們往下走,再用丹皮的苦寒來輔助,並用茯苓、澤瀉利水,讓陰邪從下方排出。(眉批:殊不知五味入口,其氣味會立刻散佈全身,呼吸也會立刻上下貫通,不需要這樣做。)這種想法看上去似乎有道理。

獨不思仲景治少陰病,四肢厥逆,腹痛囊縮,爪黑唇青,大汗淋漓,滿身全是陰翳,何不重用此熟地、棗皮、丹皮、苓、澤之品,而獨重用薑、附、草三味起死回生,其功迅速。由此觀之,仲景之白通、四逆,實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者也。若此方而云,益火消陰,斷乎不可。

白話文:

試想仲景治療少陰病時,患者四肢冰冷,腹痛如絞,指甲發黑,嘴脣發青,大汗淋漓,全身布滿陰翳,為什麼不是大量使用熟地、棗皮、丹皮、苓、澤等滋陰養血的中藥,而是獨重使用薑、附、草三味藥,讓患者起死回生,而且效果迅速呢?由此可知,仲景的「白通」和「四逆」方劑,其實是針對「火」的來源,以消除陰翳的。因此,如果說這些方劑是益火消陰,那是斷然不對的。

予非固為好辨,此是淆亂聖經之言。毒流已久,禍延已深,不得不急為剪除也。

3.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辨解

前賢云: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六味丸是也。此方此說,相傳有年,舉世宗之而不疑,群醫用之而不辨,予不能無說也。竊思此方,必是為邪火傷陰立說,並不是言坎中陽旺立說。今人動云陰虛火旺,陰虛便說是腎水虛,(通身血水皆屬腎,言腎虛亦可。)火旺便說是腎火旺,(通身之氣,皆本腎中一點真火生來,即云腎火旺亦可。

白話文:

過去的醫家說:壯水之主,是用來抑制陽光,六味丸就是這樣的方子。這個方子和說法,流傳了很多年,大家都很推崇,所有的醫生都用它而不加辨別,我不禁要發表一些見解。我私下認為,這個方子一定是針對邪火傷陰而提出的,並非針對腎中陽氣旺盛而提出的。現在的人動不動就說陰虛火旺,陰虛就說是腎水虛(全身的血水都屬於腎,所以說腎虛也可以),火旺就說是腎火旺(全身的氣,都是從腎中的一點真火生出來的,所以說腎火旺也可以。

但有邪正,不可混淆)。統以六味丸治之,其矇蔽有年矣。予特辨而明之。陰者,水也。陽者,火也。水火互為其根,合而為一,不可分為二也。水從火里生來,故曰天一生水,(先天真氣,號曰真火、真氣,即真精所化。)陽旺一分,(指真氣。)陰即旺一分;(指真陰。

白話文:

但是邪氣和正氣不同,不能混淆。過去都用六味丸來治療,結果長期下來反倒會致病。我特別辯證並闡明這個問題。陰指水,陽指火。水火互相作為根源,融合為一體,不可分為二。水從火中產生,所以說「天一生水」(先天的真氣,稱為真火、真氣,即是真精所化)。陽氣旺盛一分(指真氣),陰氣就會旺盛一分(指真陰)。

)陽衰一分,陰即衰一分。試問陰虛火旺何來?([眉批]陰陽,一氣耳。豈有陽虛而陰不虛,陰虛而陽不虛者乎?千古疑團,一語道破。仲景一生全在邪正上論偏盛,今人在一氣上論偏盛,相隔天淵,源頭錯亂。今得此說,方知前人之錯誤不少。)所謂制陽光者,明是教人瀉邪火也。

白話文:

陽氣衰敗一分,陰氣就會衰敗一分。那麼請問,陰虛火旺是如何產生的呢?([眉批]陰陽,其實是同源的。怎麼會陽氣衰敗而陰氣不衰敗,陰氣衰敗而陽氣不衰敗呢?千古以來的疑問,現在一句話就點破了。仲景一生都在邪正偏盛上進行論述,而現在的人卻在同源偏盛上進行論述,兩者相差甚遠,源頭錯誤。如今得到這個說法,才知道前人的錯誤不少。)所謂抑制陽光的,明顯就是教人瀉除邪火。

邪火始能傷陰,真火實能生陰,此邪正關鍵,用藥攸分區處,豈堪混淆莫辨。要知邪火竊發,無論在於何處,皆能傷血,即以三黃、白虎、承氣,與此六味丸,按定輕重治之,皆是的對妙法。今人不明陰陽一氣,不明邪正機關,專以此方滋腎中之元陰,瀉腎中之元陽,實屬不通。

白話文:

邪火只能傷害陰氣,而真正的火氣卻能生出陰氣。這是邪氣和正氣的關鍵區別,用藥也因此有所不同。不能混淆這兩者。邪火一旦出現,無論在哪裡,都能傷害血液。此時,應根據病情輕重,使用三黃、白虎、承氣等藥方或六味丸進行治療,這是最有效的對策。現在的人不理解陰陽一氣、邪正之別,只用滋陰補腎、瀉陽洩腎的方法,這完全是錯誤的。

4. 申明陰盛扶陽、陽盛扶陰的確宗旨

萬古一陰陽耳。陰盛者,扶陽為急,陽盛者,扶陰為先。此二語實治病金針,救生寶筏,惜乎人之不得其要耳。今人動以水火二字喻天平,水火不可偏盛,偏盛則為病。予謂不然。人自乾坤立命以來,二氣合為一氣,充塞周身,上下四旁,毫無偏倚。火盛則水盛,(此火指真火,水指真陰。

白話文:

宇宙萬物都包含了陰陽兩氣。如果陰氣旺盛,就要急於扶助陽氣;如果陽氣旺盛,則要優先扶助陰氣。這兩句話是治療疾病的金玉良言,是拯救生命的寶筏,可惜人們都不能得其要領。現在的人常以水火兩字比喻天平,認為水火不能偏盛,偏盛則為病。我認為不然。自古以來,天地之氣孕育萬物,陰陽二氣合而為一,充斥於周身上下四旁,沒有任何偏倚。陽氣旺盛時,陰氣也必定旺盛(這裡所說的陽氣是指真火,陰氣是指真陰)。

言火盛、水盛者,即五六月之雨水可知。)火衰則水衰,(即十冬月雨水可知。)此正氣自然之道,不作病論,亦無待於扶。所謂偏盛者何?偏於陰者宜扶陽,是言陰邪之盛,不是言腎中之真陰偏盛也。偏於陽者,宜扶陰,是言邪火之盛,不是言腎中之真陰偏盛也。前賢立陽八味、六味丸,以言治元陰元陽之方。

白話文:

談到火氣旺或水氣旺,只要看看五、六月間的雨水多寡就可以知道(火氣旺盛,雨水就會少)。火氣衰弱,水氣也跟著衰弱(十冬月份的雨水多,就可以瞭解)。這是正氣自然的規律,不把它當成疾病來看待,也不需要補救。所謂偏盛是什麼意思呢?偏於陰虛的人應該補陽氣,這指的是陰邪過盛,而不是指腎中的真陰過盛。偏於陽虛的人,應該補陰氣,這指的是邪火過盛,而不是指腎中的真陰過盛。前賢創立了陽八味、六味丸這些方子,是用來治療真陰和真陽不足的情況。

此說一倡,俱言真陰真陽之果有偏盛也。此語害世非淺。今人又不讀聖經,無怪乎六味、,八味之盛行,而承氣、四逆之莫講也。

白話文:

這種說法一提出,大家就說體內真陰真陽的比例確實會有失衡的時候。這種說法害人不淺。現在的人又不讀經典著作,難怪六味地黃丸、八味地黃丸這類補益藥盛行,而承氣湯、四逆湯等攻補藥物卻少人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