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欽安

《醫理真傳》~ 前言

回本書目錄

前言

1. 前言

《醫理真傳》刊行於同治八年**(公元 1869 年)**,該書以理論指導臨床,從臨床來驗證理論,其卷一除約述祖國醫學基本理論知識外,有辨認一切陽虛症法,辨認一切陰虛症法二目,分辨陽虛、陰虛病情、病象各異,隨即於卷二、卷三分別列舉陽虛症問答、陰虛症問答各數十條實例,一一加以說明,卷四更就雜問及認病捷要總訣、用藥金針,一一指出,均極切實用而便於掌握。

白話文:

《醫理真傳》這本書在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出版。它以理論指導實際治療,又從實際治療中驗證理論。書的第一卷除了簡要闡述了中國傳統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還有兩部分內容:辨識所有陽虛症狀,辨識所有陰虛症狀;對陽虛、陰虛不同的病情和病狀進行區分。隨後,在第二卷和第三卷中,分別列舉了幾十條陽虛症和陰虛症的問答實例,逐一進行說明。第四卷中,更針對各種問題以及如何快速辨識疾病、用藥的要訣,一一進行了指點,這些內容都非常實用且容易掌握。

因其所長尤在治陽虛症,屢用大劑量薑、桂、附治愈許多群醫束手的重病患者,被人們尊稱為“鄭火神”。今讀其書,陽虛、陰虛各立專卷,病況不同,方藥亦異,而各盡其圓通之妙,故雖長於治陽虛症,實亦不能以偏概全。北京中醫學院任應秋教授在研究《傷寒論》的流派中稱其與曹穎甫、惲鐵樵、陸淵雷等同為近代具有代表性的傷寒學家,肯定其在醫學史上的地位。西南地區名醫如雲南中醫學院院長吳佩衡,成都中醫學院教授吳棹仙等俱受其影響。

白話文:

鄭欽安擅長治療陽虛症,常使用大劑量的薑、桂、附子,治癒了許多連其他醫生都束手無策的重病患者,因此被稱為「鄭火神」。閱讀他的著作會發現,他將陽虛和陰虛分開論述,不同的病情採用不同的藥方,都非常精妙。雖然他擅長治療陽虛症,但不能以偏概全。北京中醫學院教授任應秋在研究《傷寒論》的流派時,將鄭欽安與曹穎甫、惲鐵樵、陸淵雷等人並列為近代著名的傷寒學家,肯定了他的醫學地位。西南地區的名醫,如雲南中醫學院院長吳佩衡、成都中醫學院教授吳棹仙等人,都受他的影響。

惟其書出版已逾百年,世變屢更,迄今很難覓得。值此文化科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之盛世,競相整理古籍文獻以為今用,如此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至今仍有實用價值之名著,實有重印以廣流傳之必要。但原書文筆簡煉,義蘊尚待發揮,爰就平日學習所得及臨床經驗,先對《醫理真傳》一書,加以點校,併為之闡釋。其中少數囿於時代、成見之論,不作刪改,以保持原貌,但加以說明。

白話文:

這本書出版已經超過一百年了,經歷了很多社會變遷,現在很難找到。在這個文化科學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盛世,人們爭相整理古籍文獻,讓它們能用於今天。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經典著作,到現在仍然有實用價值,值得重新印刷以廣為流傳。但是原書的文字簡潔,意義有待闡發,所以我就結合日常學習的知識和臨牀經驗,先對《醫理真傳》這本書進行校對,並加以解釋。其中一些受限於時代和偏見的論述,我沒有刪改,以保持原貌,但會加以說明。

至於明顯的錯訛字句,則隨文予以訂正,以求其更易於閱讀而便於應用,但一般不出校語,以“( )”標明錯文,脫文或衍文,校改後之正字或補入者,則用“〔 〕”標出。又原文間有雙行小字夾註,今改用五號仿體單行,註文前後加圓括以示區分,原著價值早有定評,闡釋限於水平,疏誤自知不免,幸祈讀者不吝指正。

白話文:

對於顯而易見的錯誤字句,我們會直接在文章中予以更正,讓其更易於閱讀和應用。但一般情況下不會標示校勘,而是用“( )”標明錯誤的文字,脫落的文字或多餘的文字。校改後的正確文字或補入的部分,則用“〔 〕”標出。原著原文中夾註的部分,我們改用五號小字單行,並且在註文前後加上圓括號以示區別。原著的價值早已得到肯定,但我們的闡釋受限於水平,疏漏在所難免,希望讀者不吝指正。

又本書在草創過程中,蒙成都中醫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侯占元親切關懷;四川華西中醫葯研究所所長吳傳先惠藉資料;初稿完成後,經成都中醫學院戴佛延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夏順均館員惠閱,提示許多寶貴意見,加以修改。

白話文:

這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得到了以下人士的關心和幫助:

  • 成都中醫學院研究員、原副院長侯佔元給予親切關懷;
  • 四川華西中醫藥研究所所長吳傳先提供了資料;
  • 初稿完成後,經成都中醫學院戴佛延教授、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夏順均館員審閱,並提出了寶貴意見,使該書得以修改完善。

定稿後,更承成都中醫學院郭子光教授於百忙中親自審閱,併為撰序;全國知名學者、北京大學教授王利器為原書作者鄭欽安撰傳;國務院古籍整理領導小組組長李一氓親為題簽;知名人士廖沫沙題寫扉頁,巴蜀書社編輯同志審核出版。均付出了辛勤勞動,謹在此並致謝忱。

白話文:

最後定稿後,得到了成都中醫學院郭子光教授在百忙之中親自審閱,並為此書撰寫序言。全國著名的學者、北京大學教授王利器為原書作者鄭欽安撰寫傳記。國務院古籍整理領導小組組長李一氓親自為此書題寫書名。知名人士廖沫沙題寫扉頁,巴蜀書社的編輯同志審核並出版。每一位都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在此謹致謝意。

唐步祺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於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