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根初撰,何廉臣重訂

《重訂通俗傷寒論》~ 前序

回本書目錄

前序

1. 前序

吾紹傷寒有專科。名曰紹派。先任渢波而負盛名者。曰俞根初。行三。凡男婦老少就診者。統稱俞三先生。日診百數十人。一時大名鼎鼎。婦孺咸知。其學識折衷仲景。參用朱氏南陽方氏中行陶氏節菴吳氏又可張氏景岳。其立方。不出辛散、透發、和解、涼瀉、溫補等五法。

白話文:

我紹氏在傷寒科方面有專門的學說。稱之為紹派,在渢波曾負有盛名。俞根初先生,排行老三,無論男女老少只要找他診病,都稱呼他為「俞三先生」,每天來看病的人高達數百人。一時之間,俞根初先生名聲大噪,婦孺皆知。他的學識和仲景互相綜合,並參考了朱氏、南陽方氏、中行陶氏、節菴吳氏、又可、張氏景嶽的學說。俞根初先生開出的藥方,不出辛散、透發、和解、涼瀉、溫補這五類方法。

其斷病。若者七日愈。若者十四日愈。若者二十一日愈。十有九驗。就診者奉之如神明。內子胡患傷寒。延聘者三。次診病即有轉機。三診熱退神清。能飲稀粥。自用調養法而痊。從此成為知己。赴安鎮診病畢。即來晤談。對余曰。勘傷寒證。全憑膽識。望形察色。辨舌診脈。

白話文:

他能夠判斷病情,有一些病人七天就痊癒了,有一些病人十四天就痊癒了,有一些病人二十一天就痊癒了,十之八九都能驗證。來看病的人都把他當成神明一樣敬仰。我的妻子胡氏患了傷寒病,請了三個醫生。他第二次看病的時候,病情就有了好轉。第三次看病的時候,熱度退了,精神也清醒了,能夠喝稀粥了。我用自己開的調理藥方,病情痊癒了,成為了我的知己。他奉安鎮看病完畢,就來和我會面。他對我說,診斷傷寒症狀,完全憑膽識。看形狀,察看面色,分辨舌苔,診斷脈象。

在乎識。選藥制方。定量減味。在乎膽。必先有定識於平時。乃能有定見於俄頃。然臨證斷病。必須眼到手到心到。三者俱到。活潑潑地。而治病始能無誤。熟能生巧。非笨伯所能模仿也。余嘖嘖讚歎之不已。一日。出《通俗傷寒論》視余。一一瀏覽。其學術手法。皆從病人實地練習熟驗而得。

白話文:

心中要有見識。選擇藥物和藥方。決定用量和減少藥物的成分。這些都要有膽量。必須在平時就有確定的見解。才能在短時間內有明確的判斷。然而面對臨牀症斷病,必須眼到、手到、心到。三個都做到位,那麼治療疾病纔不會有誤。熟能生巧,不是愚笨的人所能模仿的。我嘖嘖讚嘆不已。有一天,他拿出《通俗傷寒論》給我看。我一一瀏覽,他的學術方法是從病人身上實際練習和驗證得來的。

不拘拘於方書也。一在於其經驗耳。其著作體裁。一曰勘傷寒要訣。二曰傷寒本證。三曰傷寒兼證。四曰傷寒夾證。五曰傷寒壞證。六曰傷寒復證。七曰瘥後調理法。直捷了當。簡明樸實。余遂珍藏篋中矣。嗣晤任君渢波詢及俞君方法。據云。有根初之膽識則可。無根初之膽識。

白話文:

不拘泥於藥書的條條框框,主要是依據他們的經驗。那些著作的體裁有:一、勘傷寒要訣。二、傷寒本證。三、傷寒兼證。四、傷寒夾證。五、傷寒壞證。六、傷寒復證。七、瘥後調理法。簡潔明瞭,文體樸實,我因此珍藏在箱子中。後來遇到任君渢波向我詢問俞君的方法,據他說,有孫思邈初學醫時的膽量智慧就可以,沒有孫思邈初學醫時的膽量智慧。

則動輒得咎矣。有根初之盛名則可。無根初之盛名。則所如輒阻矣。旨哉言乎。雖然。俞氏經驗多。閱歷深。確有見地。豈容藐視。爰為之隨選隨錄。隨錄隨按。務使俞氏一生辨證用藥之卓識雄心。昭昭若發蒙。而余心始慊。若聽其塵封蠹蝕。湮沒不傳。他年舊雨重逢。能毋誚讓我乎。

白話文:

如果輕易獲得名聲,就會經常招致禍患。如果沒有根基就獲得很高的名聲,那麼做事就會處處受阻。這真是至理名言啊!雖然如此,俞氏的經驗豐富,閱歷又深,確實有獨到的見解,怎麼能輕視呢?我為他隨選隨錄,隨錄隨按,務必使俞氏一生辨證用藥的卓越識見和雄心壯志,像撥開矇昧一樣昭然若揭,這樣才能使我心裡感到踏實。如果任其塵封蠹蝕,湮沒不傳,他日舊雨重逢,能不責讓我愧疚嗎?

余之私意。蓋欲以良朋實驗之專書。為吾紹留一傳派。亦醫林之風土記也。夫豈好博一表彰同道之虛名哉。毋亦以經驗學派。有不可盡廢者歟。是為序。

白話文:

這是我的私心。想用來為良朋做專書實驗,替我們留下一個傳派。也是醫療界的一本風俗誌。怎麼會喜好表揚同道的虛名呢?難道不是認為經驗學派有不可完全廢除的嗎?寫下這段文字作為序言。

乾隆四十一年乙未三月望,何秀山識於安昌鎮之碧山書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