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叔微述

《傷寒九十論》~ 腎虛陽脫證(八)

回本書目錄

腎虛陽脫證(八)

1. 腎虛陽脫證(八)

朱保義撫辰。庚戌春。權監務。予一日就務謁之。見擁爐忍痛。若不禁狀。予問所苦。小腸氣痛。求予診之。予曰。六脈虛浮而緊。非但小腸氣。恐別生他疾。越數日再往。臥病已五日矣。入其室。見一市醫孫尚者供藥。予診之曰。此陰毒證。腎虛陽脫。脈無根蒂。獨見於皮膚。

白話文:

朱保義來撫辰。庚戌年春天,暫時管理監察御史的職務。我有一天到衙門拜見他,看見他依偎著爐火,忍著疼痛,好像不能忍受的樣子。我問他哪裡不舒服,他說是小腸氣痛,求我診治。我說:「脈象虛浮而緊,不只是小腸氣,恐怕另有疾病。」過了幾天,我又去看他,他臥病在牀已經有五天了,我進了他的房間,看見一個叫孫尚的市井醫生正在給他服藥。我診脈後說:「這是陰毒證,腎虛陽脫,脈搏沒有根基,只見於皮膚。」

黃帝所謂懸絕。仲景所謂瞥如羹上肥也。早晚喘急。未幾而息已高矣。孫生尚與朮附湯。灸臍下。予曰。雖盧扁之妙無及矣。是夕死。故論傷寒以真氣為主。

白話文:

黃帝所說的懸絕(心臟突然停止跳動),即仲景所說的「瞥如羹上肥」(像羹湯表面的浮油一樣,一會兒就沒有了)。早晚都感到氣喘急促。沒過多久,呼吸已經微弱了。孫真人還給他服用了「朮附湯」(一種中藥方劑),並在他肚臍下方施灸。我說,即使有盧扁那樣的醫術也無能為力了。當晚就死了。因此,在診斷傷寒時,應以維持人體真氣為根本。

論曰。傷寒不拘陰證陽證。陰毒陽毒。要之真氣強壯者易治。真氣不守。受邪才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陽證宜下。真氣弱。則下之便脫。陰證宜溫。真陰弱。溫之則客熱便生。故醫者難於用藥。非病不可治也。主本無力也。經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

白話文:

古文:「論曰。傷寒不拘陰證陽證。陰毒陽毒。要之真氣強壯者易治。真氣不守。受邪才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陽證宜下。真氣弱。則下之便脫。陰證宜溫。真陰弱。溫之則客熱便生。故醫者難於用藥。非病不可治也。主本無力也。經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

「談論啊。傷寒不論是陰證還是陽證。陰毒還是陽毒。總之,真氣強壯的人容易治癒。真氣不固守,受到邪氣侵襲就嚴重。就會有必然的死亡。為什麼呢?陽證應該下焦。真氣弱,這樣治療就容易虛脫。陰證應該溫補,真陰弱,這樣治療反而會產生客熱。所以醫生很難使用藥物。不是病治不好,而是體質本身沒有抵抗力。經書說。陽氣勝,就會身體發熱。腠理閉塞。喘氣粗。決定俯仰。」

汗不出而熱。齒乾。以煩冤腹滿死。陰勝則身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女子二七天癸至。七七止。男子二八精氣溢。八八止。婦人月事。以時下。故七欲損也。男子精。欲滿不欲竭。故八欲益也。如此則男婦身常無病。無病精氣常固。雖有寒邪。

白話文:

汗不出來卻覺得發熱。牙齒乾燥。煩悶腹脹而死。陰勝則使身體寒冷,寒冷則發生厥症,厥症就會腹部脹滿而死。黃帝說:要怎樣調節這兩種狀況呢?岐伯說:女子十四歲經血來潮,四十九歲經血停止。男子十六歲精氣旺盛,六十四歲衰退。女性的月經正常來潮,所以七情皆要調養,防止過度傷害身體。男子的精氣,要使其充足而不要使其衰竭,因此八種情志應益於精氣。假如這樣,男女的身體往往不會有病,即使有寒邪,也不容易受到傷害。

易於調治。故曰二者可調。是知傷寒真氣壯者易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