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安石

《傷寒總病論》~ 重雕宋刻傷寒總病論札記 (2)

回本書目錄

重雕宋刻傷寒總病論札記 (2)

1. 卷第三

三葉,後八行注:為陽(薛本「為」下有「發於」二字,張本同。)

五葉,十行:發後無汗(薛本「發」下有「汗」字,顧本同。)後三行:引小腹入陰筋者(各本同。按此乃仲景《傷寒論》原文,但原文引上有「痛」字,此「痛」字似不可少。)

白話文:

五根手指,十條手指紋:如果出汗的話,就不會禿頭(薛本「發」字下有「汗」字,顧本相同。)後三條手指紋:代表會疼痛的陰筋(各版本相同。根據仲景《傷寒論》原文,在「引」字上面有「痛」字,這個「痛」字似乎不可省略。)

六葉,三行注:雜發汗(薛本同,張本「雜」作「可」按當作「可」為是。)八行:如被杖(薛本,張本「如」字上俱有「身痛」二字。按此亦仲景原文本有此二字。)

白話文:

六葉,三行注:可以發汗(薛本與張本相同,張本「雜」字作「可」。按應當作「可」為對。)八行:如同遭受杖刑(薛本、張本「如」字上都有「身痛」二字。按此處仲景原文原本就有這二個字。)

後八行:勿以煙出(薛本「以」作「使」。)

七葉,五行:通逐(薛本、張本「逐」俱作「達」。)八行:裡熱藥(薛本、顧本「里」俱作「裹」,按當作「裹」為是。)

白話文:

七葉 在五行中歸屬於「通逐」類。

八行 在八行分類中屬於「裡熱藥」。

八葉,四行:為狀(薛本「為」下有「病」字。)六行:其面乍黑乍白(薛本、張本「面」字下皆多「乍赤」二字,「乍白」下皆多「蝕於」二字。)七行:咽乾(薛本、張本「咽乾」下皆多「苦參湯洗之」五字。)八行注:雄黃云云止(張本另提行起,有「苦參半斤,槐白皮四兩,狼牙根四兩。

白話文:

八葉,四行:病症外形為(《薛本》「為」字下有「病」字。)

六行:病人的臉色時而發黑發白(《薛本》、《張本》「面」字下皆多「發赤」二字,「發白」下皆多「蝕於」二字。)

七行:咽喉乾澀(《薛本》、《張本》「咽乾」下皆多「苦參湯清洗」五字。)

八行注:雄黃等藥方至止(《張本》另提行起,有「苦參半斤,槐白皮四兩,狼牙根四兩。」)

上銼,以水五升,煎三升半,洗之」云云。二行方另提行起,接「病者脈數」云云。薛本此方附註於上。)又則熱(薛本、張本「則」俱作「無」。按《金匱》本文作「無」。)後二行,細末一行後(張本多「通治狐惑,黃連一兩,藎草二兩」。上為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溫服之,云云。

白話文:

用五升水煎成三升半,用來洗滌患處。接著,第二段開始,提到「病人的脈搏快速」。薛氏版本將此方註釋在上面。另外,熱症(薛氏版本和張氏版本中的「則」都作「無」,根據《金匱》原文應該是「無」)後面的兩行,在最後一行細末的部分之後(張氏版本多了一段「通治狐惑,黃連一兩,藎草二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盞半煎成八分,去除渣滓,溫熱服用。」)

三行薛本亦多此方,附註於上。)後五行:美(薛本、顧本俱作「美」。)後九行:浙然(各本俱作「淅」。)

九葉,四行:兩漬字(原本均作「潰」,誤。今照各本改正。)

十葉,二行:如煎洗(薛本、張本「煎洗」俱作「前浸」。按下有「漬」字,若用「浸」字則重意,當作「如前洗」為是。)後五行:所至(薛本「至」作「致」。)後八行:反不惡寒(按仲景原文無「不」字。)

白話文:

原文: 十葉,二行:像前面清洗過(薛本、張本「煎洗」都寫成「前浸」。按下文中有「漬」字,如果用「浸」字就會重複意思,應該寫成「像前面洗過」纔是。)

五行:到某個部位(薛本「至」寫成「致」。)

八行:反而不畏懼寒冷(仲景原文中沒有「不」字。)

十一葉(按此葉非宋刻原刊。)三行:而故(薛本、張本「故」俱作「熱」。)又:而避害(原本「避」字模糊,今依薛本、張本補。)又;而為郡,若汗太多(原本模糊。薛本、張本「郡」俱作「汗」,「大」俱作「太」。顧本「郡」作「□」,「大」亦作「太」。)八行:強項(薛本、張本俱作「項強」。

白話文:

第十一葉(注意:此葉並非宋刻本原刊。):

  • 三行:而且因此(薛本、張本「故」均作「熱」)。
  • 三行:而且避害(原本「避」字模糊,現根據薛本、張本補充)。
  • 八行:而且成為郡,如果汗太多(薛本、張本「郡」均作「汗」,「大」均作「太」)。
  • 八行:脖子僵硬(薛本、張本均作「項強」。

按「項」字原本系壞字,作「⿱曰八」,而抄本誤作「曰」。今依薛本、張本改作「項」字。顧本亦誤作「曰」。)又:熱令(薛本、張本俱作「令熱」。)後九行:齗齒(各本俱作「齘齒」。案「齗」字誤,當作「齘」為是。)後十行注:方在可下門中(薛本同,張本顧本,「門」俱作「證」。

白話文:

古文:

按「項」字原本系「壞」字,寫作「⿱曰八」,而抄本誤作「曰」。現在根據薛本、張本改為「項」字。顧本也誤作「曰」。

又:熱令(薛本、張本皆作「令熱」)。

後九行:「齗齒」(各本皆作「齘齒」)。註:「齗」字誤,應作「齘」字。

後十行註:方在可以下痢的證狀中(薛本相同,張本、顧本「門」字皆作「證」)。

「項」字原本是「壞」字,寫作「⿱曰八」,但抄本誤寫作「曰」。現在根據薛本、張本更正為「項」字。顧本也誤寫作「曰」。

另外:「熱令」字樣,薛本、張本皆作「令熱」。

後九行「齗齒」應為「齘齒」。

後十行註解:「方」字應出現在可以下痢的證狀中(薛本相同,張本、顧本「門」字皆誤作「證」)。

十二葉,一行:濕證(張本「證」作「候」。)三行注:水證(張本「水」上有「可」字。按「可」字當有。)五行:身汗出(薛本、張本「身」下俱有「重」字。)後六行: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不利者,死。(按此乃仲景原文也,但原文乃「小便利者,死。」以額汗微喘,為孤陽無根而上脫,加以小便利,為陰氣不藏而下泄,故主死也。

白話文:

中醫古文:

十二葉,一行:濕證 三行注:水證 五行:身汗出 後六行: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

濕證:

  • 身體出汗多

水證:

  • 小便不利

身汗出:

  • 出汗很多

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

  • 額頭出汗,呼吸困難,小便量少
  • 這種情況通常會導致死亡,因為陽氣無法維持在體內,而陰氣無法控制在體內。

若小便不利,乃濕家本症,何云死耶?薛本、張本並同。又案:尤在涇《金匱心典》曰一作「小便不利者,死。」謂陽上游而陰不下濟也,亦通。)

白話文:

如果小便不通,這是濕熱證候的本症,怎麼會說會死呢?薛氏版本和張氏版本也是這樣。

另外,據《金匱心典》記載:有一說法認為「小便不通的人,會死。」這是因為陽氣向上浮,而陰液不能向下輸布所致。這種說法也說得通。

十三葉,三行:含水畜(薛本「畜」作「搐」。)六行:可與杏仁薏苡湯(薛本作「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後七行:故使之耳(薛本、張本「之」俱作「然」。)後八行:則極(薛本作「痛劇」。)

白話文:

十三葉:三行:含水抽搐。

六行:可與杏仁薏苡湯同時服用。

後七行:因此讓它有耳鳴。

後八行:那麼疼痛就會劇烈。

十四葉,三行:溢水(薛本「溢」作「添」,顧本作「溫」。)五行:暍證(張本「證」作「候」。)後二行:弦而細,芤而遲(薛本無兩「而」字。)後三行:口前開(薛本作「口開前」。)後四行:反熱甚(薛本「反」作「發」。)

白話文:

十四片葉子,排成三行:溢水證(薛本中「溢」為「添」,顧本中為「溫」)。 五行:發熱證(張本中「證」為「候」)。 後兩行:琴絃般緊而細,脈象緩慢而弱(薛本中沒有「而」字)。 後三行:口張不開(薛本中為「口開在前」)。 後四行:發熱很嚴重(薛本中「反」為「發」)。

十五葉,六行:宜苦酒、艾(原本「苦」作「若」,誤。今照薛本、顧本改。按苦酒即醋也。)九行:茯苓桂枝湯主之(薛本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後八行:酒二盞,煎二盞四分,薛本同。張本作「酒二盞,煎一盞四分。」顧本作「酒二盞四分,煎二盞。」後九行:膀胱(薛本作「臍旁」。)

白話文:

十五片葉子,分六行:適合用醋和艾草治療。

九行:用茯苓桂枝湯治療。(薛本寫作「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

後八行:酒兩盞,煎成兩盞四分。(薛本同。張本寫作「酒兩盞,煎一盞四分。」顧本作「酒兩盞四分,煎兩盞。」)

後九行:膀胱(薛本寫作「臍旁」)。

十八葉,後九行:理中治中焦(薛本「治」上有「者」字。)

二十一葉,後八行:伸吟(薛本、張本「伸」俱作「呻」。按當作「呻」為是。)

二十二葉,後四行:肉豆⿱艹𭁿(薛本「⿱艹𭁿」作「蔻」,顧本作「谷」,誤。)

二十五葉,六行:血不止(原本作「上」,今依薛本改正。)

二十六葉,九行:䘌瘡(薛本作「䘌」。按此誤當作「䘌」,後四行同。)

二十九葉,一行:草一分(薛本、張本「草」上皆有「甘」。按原本脫去。)

三十葉,六行:且至晚(薛本「且」作「旦」。)

三十三葉,二行:灰燒(薛本無「燒」字。)三行:陰頭(薛本「陰頭」下俱有「穴」字。)七行:陰卯(薛本「卯」作「卵」,是。)後一行:去皮尖(薛本「去皮核」。按當以「去皮核」為是,蓋大棗亦無尖可去也。)

白話文:

三十三片葉子,**第二行:**研磨成灰燼。**第三行:**陰頭穴。**第七行:**陰卯穴(薛本的「卯」字寫作「卵」,是正確的)。**最後一行:**去掉果核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