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完素

《素問要旨論》~ 卷第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五 (1)

1. 六步氣候變用篇第六

其標: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其本:風、熱、濕、火、燥、寒。其時之常:和平、暄、埃溽、炎暑、清勁、寒雰。其用之常:風府璺啟、火府舒榮、雨府員盈、熱府出行、司殺府庚蒼、寒腑歸臟。其化之常:生而風搖、榮而形見、化而云雨、長而蕃鮮、收而霧露、藏而周密。

白話文:

其表徵:厥陰、少陰、太陰、少陽、陽明、太陽。

其本質:風、熱、濕、火、燥、寒。

其時令的常態:和平、溫暖、陰雨潮濕、炎熱、清爽、寒冷。

其運用的常態:風府(肺)開合通暢、火府(心)舒展通暢、雨府(脾)豐滿有度、熱府(肝)活躍外行、司殺府(腎)功能旺盛、寒腑(脾)回歸臟器。

其變化的常態:春季風起搖動萬物、夏季繁榮茂盛、秋季雨露滋潤萬物、夏季生長繁盛、秋季收斂凝聚、冬季收藏密閉。

德化之常:風生終肅、熱生中寒、濕生終注雨、火生終蒸溽、燥生終涼、寒生中溫。毛、羽、裸、羽、(溥明羽翼,蜂螗之類。)介、鱗。布政之常:生、榮、濡、茂、堅、藏。令行之常:撓動迎隨、高明焰曛、沉陰白埃晦瞑、光顯彤雲而曛、煙埃霜肅,勁切淒鳴、剛固堅芒而立。氣變之常:飄怒大涼、大暄而寒、雷霆注烈、飄風燎霜、散落而溫、寒雪冰雹白埃。

白話文:

德化之常:

  • 風吹久了會變冷。
  • 熱久了會變寒。
  • 濕氣久了會下雨。
  • 火燒久了會蒸騰。
  • 乾燥久了會涼爽。
  • 寒冷久了會變溫暖。
  • 動物界:皮毛、羽毛、鱗片、甲殼。

佈政之常:

  • 生機勃勃、繁榮、滋潤、茂盛、堅固、收藏。

令行之常:

  • 屈服動搖、光明耀眼、陰沉黑暗、光明微弱、煙霧霜氣、風聲淒厲、堅硬鋒利。

氣變之常:

  • 狂風驟雨、極熱後變冷、大雨傾盆、狂風霜凍、溫暖散去、寒雪冰雹、飛沙走石。

2. 六氣六化為病

厥陰所至,為病裡急,筋緩縮也。支痛,緛戾,脅痛,嘔泄吐逆。(厥陰者,風木之病,肝膽之氣,二臟所受也。木者風化,以風為本,以厥陰為標也。又,陽明、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氣。然陽明本燥,標為陽,厥陰以風為本,標為陰,標本不同也,乃從其中氣。中氣者,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經曰熱即生風,治風者,治於風熱,又曰風淫於內,治以辛涼,皆治於中見也。)少陰所至,為瘍疹身熱,惡寒戰慄,驚惑悲笑譫妄,衄衊。

白話文:

厥陰經所到之處,會引發以下病症:

  1. 腹瀉急迫,筋骨鬆軟無力

  2. 四肢痠痛,小腿抽筋

  3. 脅痛,嘔吐泄瀉

(厥陰經屬風木之病,主肝膽之氣,受肝膽兩臟影響。木性主風化,以風為病本,以厥陰經為表徵。此外,陽明經和厥陰經的病症,並非完全遵循表裡關係,而是主要取決於中氣。陽明經本屬燥熱,表徵為陽熱;而厥陰經以風為本,表徵為陰寒,故而標本不同,取決於中氣。中氣是指厥陰經之上部,受風氣影響,中間夾雜少陽經氣,經書中說「熱即生風」,因此治療風症,須從風熱著手,經文中也說「風淫於內,治以辛涼」,都是針對中氣夾雜少陽經氣的治療方針。)

少陰經所到之處,會引發以下病症:

  1. 瘡瘍熱疹,身熱

  2. 惡寒戰慄,驚慌困惑,狂笑或胡言亂語

  3. 鼻出血,鼻涕黃濁惡臭

(血汙也。少陰君火,熱之化也。足少陰腎,手少陰心也。少陰君火,以熱為本,以少陰為標。少陰、太陽,從本從標。少陰乃腎經,太陽乃膀胱經,腎與膀胱,為表裡之經也。手與手合,足與足合者,為中氣。少陰以熱化為本,其標陰,太陽以寒化為本,其標陽,標本不同,遂從標從本也。

白話文:

這是血污。少陰君火,是熱症的變化。足少陰腎,手少陰心。少陰君火,以熱為主要原因,以少陰為標誌。少陰、太陽,從原因、標誌來區分。少陰是腎經,太陽是膀胱經,腎與膀胱,是表裡經絡。手與手相應,足與足相應,這是中氣。少陰以熱化為主要原因,其標誌為陰,太陽以寒化為主要原因,其標誌為陽,標誌和原因不同,於是就從標誌和原因來區分。

)太陰所至,為積飲痞隔,稸滿,霍亂吐下,體重胕腫。(肉如泥,按之不起。太陰乃濕土所化,以濕為本。足太陰脾,手太陰肺也。太陰與少陽,從本,然太陰本濕,其標陰,少陽其本熱,其標陽,標本皆同,遂從本也。太陰與陽明為表裡,手與手合,足與足合者,為中氣。

白話文:

太陰經脈經過的部位,會導致積水、腹痛、脹滿、霍亂嘔吐腹瀉、身體沉重浮腫(肌肉像泥巴一樣,按壓後不會彈起)。

太陰是由濕土轉化而來,以濕為基礎。足太陰脾經、手太陰肺經。

太陰經與少陽經,同屬陰經,但太陰經本質濕潤,象徵著陰,而少陽經本質溫熱,象徵著陽。雖然標本不同,但同屬陰經,所以歸類於陰經。

太陰經與陽明經是表裡關係,因為太陰經與陽明經同屬於手太陰經或足太陰經,所以稱之為中氣。

經曰:木為主,瀉以酸,補以辛,金為主,瀉以辛,補以酸。)少陽所至,為嚏嘔瘡瘍,喉痹嘔湧耳鳴,驚躁瞀昧,(目不明也。)暴注瞤瘈,暴病暴死。(少陽熱化,相火之氣也,三焦經也。少陽、太陰,從本也。少陽之本火,其標少陽,太陰之本濕,其標陰,二臟本末同,故從本也。

白話文:

經書上說:肝木屬主,要瀉火用酸,要補益用辛。肺金屬主,要瀉火用辛,要補益用酸。

少陽經循行的地方,若有病症,會出現打噴嚏、嘔吐、傷口化膿、喉嚨疼痛和堵塞、嘔吐、耳鳴、驚恐焦躁、視力模糊(眼睛看不清楚),突然抽搐癲癇、暴發急症、暴斃。(少陽屬熱,是心火之氣,運行於三焦經。少陽和太陰順序相連,從本源來看,少陽本屬火,病症表現在少陽;太陰本屬濕,病症表現在太陰,這兩個臟腑本源和標誌相同,所以順序相連。)

手太陽三焦,手太陰肺,足少陽膽,足太陰脾,皆從本。經曰:火淫所勝,平以鹹冷,佐以苦甘,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陽明所至,為鼽嚏,浮虛腫,皴揭,鼽尻陰股膝髀腨䯒足病也。(以上皆燥本病也。陽明燥化,又為清化,卯酉之氣,肺與大腸之病也,以燥為本。

白話文:

手太陽三焦、手太陰肺、足少陽膽、足太陰脾等經絡的病症都源自於其根源。

經典記載:「如果火氣過於旺盛導致的病症,可以用鹹冷的食物來平衡,再輔助以苦甘之味。如果濕氣過於旺盛導致的病症,可以用苦熱的食物來平衡,再輔助以酸辛之味。」

陽明經所經過之處,會出現流鼻涕、打噴嚏、浮腫、皮膚乾燥脫皮、脫肛、陰股膝蓋髀腨足部的疾病。(以上都是由燥氣引起的病症。)陽明經的燥化作用,又會導致清化作用,卯酉月的氣候,容易引發肺和大腸疾病,燥氣是其根本原因。

陽明與厥陰,不從標本,從乎中氣。陽明之上,燥氣治之,中見太陰,厥陰之上,風氣治之,中見少陽,皆從中氣之化也。足陽明胃,足厥陰肝,手陽明大腸,手厥陰心包絡,陽明燥為本,性寒,陽為標,厥陰以風為本,化為熱,標為陰,標本不同,反得中氣之化也。)太陽所至,為屈伸不利,腰痛,寢浸汗,痙,流泄禁止。

白話文:

陽明經和厥陰經的治療,並不從表證或本證著手,而是從中間的氣化來著手。陽明經在上焦的燥氣證,要從中焦的太陰經著手治療;厥陰經在上焦的風氣證,要從中焦的少陽經著手治療。這些都是根據中氣的變化來辨證論治的。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厥陰心包絡經,陽明經以燥氣為本,屬性寒,陽氣為標;厥陰經以風氣為本,化熱後為標,陰氣為本。標本屬性不同,但都可以從中氣的變化中找到治療方法。

太陽經所到之處,會導致屈伸不利、腰痛、夜間出汗、抽筋、腹瀉,而這些症狀都可以通過禁止出泄來治療。

(太陽所至,寒水之化,腎與膀胱病,是以寒為本也。其傷者,為足太陽膀胱之受,為水之化也。皆傳足經,不傳手經,為從足經受也。六日遍足經也,叔和云:出至風門,過太陽。七日之內見脫,厄,六日已至風門,辰為太陽,七日過也。此標本表裡之說者,前少陰已說也。

白話文:

所有的這些身體變化,都與德行、教化、政令的變化相呼應而產生。不同的變化會產生不同的疾病,這都與陰陽失衡有關。

《黃帝內經》中說:風盛則引發活動障礙,熱盛則引起腫脹(然而熱氣過盛,會出現丹毒;熱盛傷血,會形成膿腫;熱盛傷及骨肉,會引發腫瘤)。燥盛則引起乾燥(燥於外,皮膚會乾裂;燥於內,會導致血液枯竭;燥於氣和津液,會導致肌肉消瘦,皮膚粘附在骨頭上)。寒盛則浮腫(身體虛弱造成的腫脹)。濕盛則導致濕潤和腹瀉,嚴重時會導致水腫和腫瘤。這些變化都是由氣所在的位置決定的。

3. 六氣施用

夫六氣之用,各歸不勝,而為化矣。太陰雨化,施於太陽,太陽寒化,施於少陰,少陰熱化,施於少陽,少陽火化,施於陽明,陽明燥化,施於厥陰,厥陰風化,施於太陰,各命其所在,而徵之也。

白話文:

這些六氣的運用,各有自己的歸宿和變化。太陰的雨水化氣,施加於太陽的熱氣,太陽的寒氣化氣,施加於少陰的寒氣,少陰的熱氣化氣,施加於少陽的熱氣,少陽的火氣化氣,施加於陽明的熱氣,陽明的燥氣化氣,施加於厥陰的冷氣,厥陰的風氣化氣,施加於太陰的寒氣,各自依循其規律,相互影響。

4. 所在傍通

司天之化:風、熱、濕、火、燥、寒。司地之化:酸、苦、甘、苦、辛、咸。司運之化:蒼、君火不主運、黅、丹、素、玄。間氣之化:動、灼、(君火不名,名居氣也。)柔、明、清、藏。凡此之化,司天者在乎上,司地者在乎下,司運者在乎中,間氣者紀其步。客行主之上,主在客之下,五運更始,而終期日,度之亦然。

白話文:

司天之化:氣候變化

  • 風、熱、濕、火、燥、寒

司地之化:味道變化

  • 酸、苦、甘、辛、鹹

司運之化:顏色變化

  • 蒼:青色
  • 君火不主運
  • 黅:黑色
  • 丹:紅色
  • 素:白色
  • 玄:黑色

間氣之化:動靜明暗變化

  • 灼(即熱)
  • 君火不名,名居氣也。

這些變化規律:

  • 司天之化在上空運行
  • 司地之化在下界運行
  • 司運之化在中間運行
  • 間氣之化記錄它們的變化過程

客星(隕石等)的運行:

  • 客星在主星之上運行
  • 主星在客星之下運行
  • 五種運行體系交替更新,每一體系持續的時間相同

上盛下衰則天氣下降,下盛上衰則地氣上升。升極則降,降極則升,升降不已,而變化之為用也。變者物之初,極者病之始也,化者,布化而物之生也。隨其所在,陰陽盛衰,氣之同異,故萬物生化。歲有宜否、薄厚、多少,化而不等也。然五蟲之類,歲有胎孕不育,制之不全者,隨其司天在泉氣所制之也。

白話文:

上部興盛而下部衰敗,則天氣會下降;下部興盛而上部衰敗,則地氣會上升。上升到極點則會下降,下降到極點則會上升,這樣不斷升降變化,就產生了作用。變化是萬物的開端,極點是疾病的開始,佈施變化後萬物才能生長。根據當前的狀態,陰陽盛衰,氣候的不同,所以萬物生長化育。各個年份都有好壞之分、厚薄之差、多少之別,變化是各不相同的。然而,各種昆蟲,在不同的年份中,有的會胎孕,有的不孕,發育不完全,這是因為受到司天之氣和地下水氣的影響。

同天者靜而不育,化生者少,所謂天自抑之也,同地者育而化多,司地所勝者耗而不成,運乘其勝則甚也。地所制者制其形也,天所制者制其色也,隨勝天之色而制之也。故經曰:地氣制己勝,天氣制勝己,天制色,地制形,此之謂也。

白話文:

與天性相似的,安靜沉穩但不易孕育子嗣,變異轉化也較少,這是因為天性會自我抑制。與地性相似的,孕育能力強,轉化變化也多,當受到地影響較強勢的時候,就會衰弱而不成形,運勢配合相勝的力量時則更加明顯。受到地影響的,會限制其形體;受到天影響的,會限制其顏色,根據天性相勝的力量來限制其顏色。因此醫書上說:地氣限制自身相勝之力,天氣限制相對相勝之力,天限制顏色,地限制形體,這便是其中的道理。

夫五蟲者,毛羽裸介鱗也,以應木火土金水之化也。五蟲之長者,麟鳳人龜龍也。凡諸有形,跂行飛走喘息之類,各有胎生、化生、濕生、卵生,悉宗乎五蟲之類也。凡此者,生氣根於身中,地無根系,所謂動物,以神為主,命曰神機。此等之外,金玉土石草木之類,悉宗氣味色也。

白話文:

「五蟲」是指長著毛髮、羽毛、沒有外殼(裸)、覆有甲殼(介)、有鱗片(鱗)的動物,它們分別對應五行中的木、火、土、金、水。五蟲中地位最高的,就是麟鳳、人、龜、龍。所有有形體,用四肢爬行、飛行、奔跑、呼吸的生物,都有胎生、化生、濕生、卵生的區別,都歸屬於五蟲的範疇。這些動物,它們的生命根源在於身體,沒有紮根於土地,被稱為「動物」,以精神為中心,稱為「神機」。除了這些動物之外,金玉、土石、草木等,都以氣味和顏色為主要特徵。

凡此之類,則氣根於外,生源系地,所謂植物,以氣為主,命曰氣立。然神機、氣立,悉由天真之氣化與變也。氣化則物生,氣變則物易,氣盛則物壯,氣弱則物衰,氣絕則物死,皆隨氣之所在盛衰,而為變化之用也。故萬物元有生,元有成,元有死,元有盛衰不齊。其化者,悉由所在之氣使然也。

白話文:

所有這些植物,都生長在地面,氣息來源於外部。所謂植物,以氣息為本,稱為「氣立」。但是,神機和氣立,都是由人體的元氣變化而來。氣息變化,萬物生長;氣息變異,萬物轉變;氣息旺盛,萬物壯盛;氣息虛弱,萬物衰敗;氣息斷絕,萬物死亡。這一切都是隨著氣息的盛衰而變化的。因此,萬物都有生,有成,有死,有盛衰的變化。而這些變化,都是由氣息所支配的。

歲有氣立生化薄厚少多不同者,蓋隨其天地氣之同異,而以制之也。異者,寒與熱殊,燥濕之異,溫清不同也。凡寒熱燥濕溫清之類毒藥,皆由五行標盛暴烈之氣所化。若異司之氣者,不生而化少也。五味、五色、五穀者,若司地之氣所勝之類不生化少,運乘其勝則甚也。同天地之化者,厚而化多,同天地化多之谷,命曰歲谷。

白話文:

每年氣候的生化條件會因季節不同而有所差別,這取決於天地間氣候的差異來決定。不同的氣候條件包括:寒冷與炎熱的差異、乾燥與潮濕的差異、溫暖與清涼的差異。

凡是寒冷、炎熱、乾燥、潮濕、溫暖或清涼等各種氣候條件下產生的毒藥,都是由五行中某種元素過盛或過於強烈而形成的。如果氣候條件沒有改變,這些毒藥就不會產生,或者產生的數量較少。

五味、五色、五穀等事物,如果受到某種氣候條件的影響而過多,則會導致它們的產生和生長減少,但如果適應其過多的氣候條件,它們的產生和生長就會旺盛。

與天地變化相適應的穀物,其產量會比較多,與天地變化相適應且產量多的穀物,稱為「歲谷」。

木司天地,木火同德,元相勝克,則氣專正而化淳,則不兼化間谷。歲谷者,蒼丹也。金司天地,金火合德,化素丹,為歲谷,兼化黅,為間谷,以間上下金火之克伐也。水司天地,水土合德,化玄黅,為歲谷,上下雖有勝克,寒濕不為大忤,兼化素,為間谷,而間水土之克伐也。然萬物變化,皆以氣而為用,故經曰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斯之謂也。

白話文:

木頭掌管天地間的生長之氣,木氣和火氣性質相同,相互作用下,氣息純淨正氣,就能生化萬物,不會兼而生化低窪的山谷之地。歲谷即五穀,是丹砂的精華。金氣掌管天地間的收斂之氣,金氣和火氣性質相合,生化未成熟的丹砂,形成歲谷,兼而生化黑色的土壤,形成山谷,這是為了緩和金火之間的相剋。水氣掌管天地間的收藏之氣,水氣和土氣性質相合,生化深黑色的土壤,形成歲谷。雖然上下之間有相剋,但寒氣和燥氣不會造成大的災害,兼而生化未成熟的丹砂,形成山谷,緩和水土之間的相剋。然而,萬物生化變化,都是依靠氣的作用,所以經典說,氣息平和則生命力旺盛,氣息升降停止則氣息孤獨危殆,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夫天地之氣,神明之用,正則化而物生,邪則變而病作,五星應見,萬物皆由,人亦從之也。

司天之變者,巳亥歲上角風勝,則太虛埃昏,雲物飛動,民病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飲食不下,舌本強,食則嘔,冷泄,腹脹,溏泄,瘕,水閉。病本於脾,衝陽絕,死不治。

白話文:

掌管天氣變化的神明,如果流年遇到上焦風氣盛行,就會造成大霧瀰漫,雲朵快速移動,人們會出現胃痛、胸悶、上肢痠痛、鼻塞不通、飲食不順暢、舌苔厚重、飲食過後容易發冷發熱、腹部疼痛、身患腫瘤、水腫。疾病的根源在於脾胃,陽氣無法正常運作,這種情況難以治療,患者可能會死亡。

子午歲上微熱勝,則怫熱大至,火行其政,民病胸中煩熱,嗌乾,右胠滿,皮膚痛,寒熱咳喘,唾血血泄,鼽衄嚏嘔,溺色變,甚則瘡瘍胕腫,肩背臂臑及缺盆中痛,心痛,肺䐜,腹大滿膨膨而喘咳。病本於肺,尺澤絕,死不治。丑未歲上宮濕勝,則沉陰且布,雨變枯槁,民病胕腫骨痛,陰痹,陰痹者,按之不得,腰脊頭項痛,時眩,大便難,陰氣不用,飢不欲食,咳唾則有血,心如懸。病本於腎,太谿絕,死不治。

白話文:

子午年

  • 如果天氣微熱,則火勢旺盛,人們容易患上胸中煩熱、口乾咽燥、右脅脹滿、皮膚疼痛、寒熱咳喘、咳血吐血、鼻子出血、打噴嚏嘔吐、小便顏色異常等病症。
  • 嚴重時可能出現瘡瘍、皮下腫瘤、肩背臂部疼痛、心痛、肺腫脹、腹脹滿脹氣並伴有喘咳。
  • 病根在肺部,如果尺澤穴脈象消失,則不治身亡。

醜未年

  • 如果濕氣過重,則陰氣瀰漫,天氣會變為陰雨連綿,人們容易患上皮下腫脹、骨痛、陰痹(局部的隱痛,按壓時會消失)、腰脊頭項疼痛、頭暈、大便困難、陰氣不通、飢餓感不強、咳痰帶血、心悸。
  • 病根在腎部,如果太谿穴脈象消失,則不治身亡。

寅申歲上徵火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痛,發熱惡寒而瘧,熱上,皮膚痛,色變黃赤,傳而為水,身面胕腫,腹滿仰息,泄注赤白,瘡瘍,咳唾血,煩心,胸中熱,甚則鼽衄。病本於肺,天府絕,死不治。

白話文:

在寅年和申年,如果火屬性過於旺盛,那麼溫暖的陽氣會受到影響,金屬性的力量也不會和諧,百姓們會出現頭疼、發燒、怕冷、瘧疾的症狀。

熱氣會往上走,導致皮膚疼痛,面色發黃發紅。如果火過盛,會轉化為水氣,導致身體和臉部出現腫脹,肚子脹滿,呼吸困難,拉肚子、排泄物呈白色或紅色,還可能出現瘡瘍、咳嗽咳血、心煩意亂、胸中發熱等症狀。如果情況嚴重,還可能導致鼻出血。

這些疾病的根源在於肺部,如果肺部受損嚴重,那麼病情就難以治癒,可能會致命。

卯酉歲上商燥勝,則木乃晚榮,草乃晚生,筋骨內變,民病左胠脅痛,寒清於中,感而瘧,大涼革候,咳,腹中鳴,注泄鶩溏,名木斂,生菀於下,草焦上首,心脅暴痛,不可反側,嗌乾面塵,腰痛,丈夫㿗疝,婦人少腹痛,目眛,皆瘡眥,痤癰,蟄蟲來見。病本於肝,太衝絕,死不治。

白話文:

在卯酉年的夏季,商氣過於旺盛,導致木氣晚發,草木晚長。這會影響人體筋骨的內在變化,引發左肋腹痛。同時,體內寒氣偏多,容易感冒發燒和瘧疾。還會出現大便稀溏、腹部絞痛、咳嗽等症狀。樹木葉片脫落,草木焦枯。心肋劇痛,無法翻身。嗓子乾啞,臉色蒼白,腰痛。男性可能會出現陰疝,女性會出現下腹疼痛。眼睛不明,容易生瘡生膿,蟲子會出現在皮膚表面。這些疾病都是由肝臟疾病引起的。如果太衝穴不通,則死亡無法治療。

辰戌歲上羽寒勝,則寒氣反至,水且冰,血變於中,發為癰瘍,民病厥心痛,嘔血血泄,鼽衄,善悲,時眩僕,運火炎烈,雨暴乃雹,胸腹滿,手熱肘攣腋腫,心澹澹大動,胸脅胃脘不安,面赤目黃,善噫,嗌乾,甚則色炲,渴而欲飲。病本於心,神門絕,死不治。

白話文:

辰戌之年,天氣寒冷過盛,寒氣反而入侵體內,水液凝結成冰,血脈在體內凝滯,發作為瘡瘍。百姓會患心痛病,嘔吐出血,腹瀉鮮血,流鼻血,鬱結悲傷,時常頭暈目眩,體內熱氣過盛,暴雨化作冰雹,胸腹脹滿,雙手發熱,肘部攣縮,腋下腫脹,心悸動不已,胸脅胃脘部位不適,面色發紅發黃,經常嘆氣,嗓子乾渴,嚴重時面色發黑,口渴想喝水。這種疾病的根源在於心臟,神門受阻,無法醫治,最終死亡。

司天之氣補瀉用藥歌曰:土位甘和藥,辛溫本治金,木酸涼味好,火苦水咸分。肝木主酸,心火主苦,肺金主辛,腎水主咸,脾土主甘。補瀉歌曰:司天風勝藥涼辛,辛補酸瀉病自安,火主甘瀉咸補命,土言苦瀉補甘歡,金辛味瀉酸宜補,水主瀉鹹苦補痊。此是上工醫未病,藥歸五臟體同天。

白話文:

補虛應用藥物的歌訣:

土屬性藥物甘甜,辛溫藥物主治肺金。

木屬性藥物酸涼,火屬性藥物苦鹹。

肝屬木主酸,心屬火主苦,肺屬金主辛,腎屬水主鹹,脾屬土主甘。

補虛歌訣:

司天風氣過盛,用藥涼辛。

辛能補酸,病症自安。

火主甘能補命,土主苦能補甘。

金屬辛,宜補酸,水主鹹能補苦。

以上是高明醫者的醫術,未病先防,藥物歸於五臟,與天道相應。

假令東方肝病,以酸瀉之,以西方辛補之。西方金病,以辛瀉之,以東方酸補之。南方火病,以甘瀉之,以北方咸補之。北方腎病,以本位咸瀉之,以南方苦補之。中央土病,以苦瀉之,以本位甘補之。

白話文:

若東方肝臟有疾病,用酸味藥物瀉下治療,再用西方辛味藥物滋補。西方肺臟有疾病,用辛味藥物瀉下治療,再用東方酸味藥物滋補。南方心臟有疾病,用甘味藥物瀉下治療,再用北方鹹味藥物滋補。北方腎臟有疾病,用自身鹹味藥物瀉下治療,再用南方苦味藥物滋補。中央脾胃有疾病,用苦味藥物瀉下治療,再用自身甘味藥物滋補。

司天之氣,風淫所勝,平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酸瀉之。(東方本性酸,以西方辛味補之。辛涼者,風以熱為中見之藏也,兼風木春和之氣,以涼為用。佐以苦甘,苦者補腎瀉脾,又恐春木旺,以甘補土氣,甘能緩之。以酸瀉之者,肝木得辛補,兼木旺生風,恐傷脾土,是以甘緩之,酸瀉肝之旺氣也。

白話文:

大自然中的氣候受到風邪侵入而變得過盛,應當用辛涼之藥去平抑。再輔以苦味和甘味。用甘味來緩和,用酸味來瀉散。因為東方五行屬木,本性為酸,所以用西方五行屬金的辛味來補。辛涼之藥,是因為風邪在人體內表現為熱象,兼有春季風木和煦之氣,故用涼性藥。再輔以苦甘,苦味可以滋補腎臟,瀉去脾臟的濕熱,又擔心春季木氣旺盛,用甘味來滋補土氣,甘味能緩和。用酸味來瀉散,是因為肝木得到辛味滋補,再加上木盛生風,擔心會損傷脾土,所以用甘味緩和,用酸味瀉去肝氣旺盛。

)熱淫所勝,平以鹹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少陰君火之熱,乃君天有德之火,平以鹹寒者,咸瀉腎水,寒平火熱。佐以苦甘,甘者瀉心火補脾土。以酸收之,經曰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也。)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太陰脾土之濕,乃中央脾土之化也,平以苦熱者,經曰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

白話文:

  • **熱淫所勝:**因陽熱過盛而導致的病變,可用鹹寒之藥平息,輔以苦甘之藥,再用酸味收斂。
  • **(少陰君火之熱:**心火旺盛,屬於有益之火。用鹹寒之藥平衡,其中鹹能瀉腎水,寒能平息火熱。輔以苦甘之藥,甘能瀉心火,補脾土。用酸味收斂,經典中記載「心苦緩」,急食酸味可以收斂心火。)
  • **濕淫所勝:**因濕邪過盛而導致的病變,可用苦熱之藥平息,輔以酸辛之藥,再用苦味燥濕,淡味泄濕。
  • **(太陰脾土之濕:**脾濕,屬於脾胃系統的濕邪。用苦熱之藥平衡,經典中記載「脾苦濕」,急食苦味可以燥濕。

濕淫者,溫氣溢於內,皆為腫滿,除其腫滿者,其在上者,以苦吐之,在下者,以苦泄之。苦熱者,或出汗也。佐以酸辛者,以酸收之,以辛潤之,為苦燥,急以酸收斂,濕氣腫滿,辛潤燥。以淡泄之,平淡之味,通利小便,滲泄利水道也。治濕之病,不利小便,非其治法也。

白話文:

濕氣過剩時,受溫熱之氣影響,內部就會出現腫脹,解決腫脹的辦法,如果是位於上半身的腫脹,就用苦味藥物催吐,如果是位於下半身的腫脹,就用苦味藥物瀉通。使用苦熱藥物時,可能會伴隨出汗的現象。搭配酸味和辛味藥物,酸味收斂,辛味潤燥。因為苦味藥物易燥熱,所以需要用酸味藥物收斂,同時用辛味藥物潤燥。使用淡味藥物利尿,淡味能通利小便,促進水液代謝。治療濕氣過剩的疾病,如果沒有利尿效果,就不是正確的治療方法。

)濕上甚而熱,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汗為故而止。(身半以上,濕氣有餘,火氣復郁。郁濕相搏,則以苦溫甘辛之藥,解表發汗而祛之,除其病。)火淫所勝,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發之,以酸復之。熱淫同法。(前君火之熱化皆同,更不復解。)燥淫所勝,平以苦濕,佐以酸辛,以苦下之。

白話文:

**濕熱:**身體上半部濕氣重,又發熱,可用苦溫藥材,配合甘辛藥材,發汗止病。

熱盛: 用酸冷藥材平衡,配合苦甘藥材,以酸味收斂、苦味發散,最後再用酸味收斂。熱盛和以上情況治療方法相同。

燥熱: 用苦濕藥材平衡,配合酸辛藥材,以苦味下行。

(燥者,西方肺金之化也。苦濕者,詳經之說,苦溫也,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苦者,補腎水,瀉脾土,乃瀉母補子。左以酸辛者,以酸收辛潤之,辛瀉酸補,正補瀉其肺,以平為期。以苦下之者,故以苦溫滲泄之也。)寒淫所勝,平以辛熱,佐以甘苦,以咸瀉之。(太陽寒水,腎病之主也,平以辛熱者,腎宜食辛,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辛潤其燥。

白話文:

  • **燥熱體質:**源自西方的肺金。苦濕者,根據經典的說法,指苦溫之性。肺氣苦寒向上逆行,急用苦味食物宣泄之。苦味可以補腎水,瀉脾土,即瀉母親之氣,補孩子的氣。左方用酸辛之味,用酸味收斂,辛味滋潤,辛瀉酸補,正好補瀉肺氣,以達到平衡為目的。用苦味下降,所以用苦溫之性滲透宣泄。
  • **寒濕體質:**用辛熱之性調和,佐以甘苦之味,用鹹味宣泄之。(太陽寒水,是腎病的主因,用辛熱之性調和,腎宜食辛,腎氣苦燥,急用辛味滋潤之,辛潤其燥。

辛熱者,冬寒為用,以宜服熱。恐辛熱過極,木氣有餘,遂以甘苦佐之。以酸緩其中,苦微燥之,苦補其腎也,以平為期。)

白話文:

辛味和熱性的藥物,適合在寒冷的冬天使用,因為它們可以溫暖身體。但是,過量的辛熱藥物可能會導致肝火過旺,所以需要用甘味和苦味來調和。酸味可以緩和火氣,苦味可以輕微地燥化,而苦味還可以滋補腎氣。最終的目的是平衡身體。

邪反勝天者,清反勝溫,治以酸溫,佐以甘苦。(謂厥陰在泉,風司於地,清反勝之。治以酸溫,以酸瀉其厥陰木。佐以甘苦者,以肝宜食甘緩之,脾宜食苦燥之,甘苦和之,以平為期也。)寒反勝熱,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少陰在泉,熱司於地,謂為卯酉金司天,火司地也,以此地邪勝也,治以同前說。

白話文:

邪氣過度壓制正氣時,治療方法是以酸溫藥物為主,並佐以甘苦藥物。

(解釋:厥陰經的病位在湧泉穴,而風邪是地氣所司,因此邪氣過度壓制正氣。治療方法是以酸溫藥物為主,酸味藥物可以瀉厥陰木氣;佐以甘苦藥物,是因為肝臟宜食甘味以緩和,脾臟宜食苦味以燥濕,甘苦二味調和,目的是達到平衡。)

寒邪過度壓制熱邪時,治療方法是以甘熱藥物為主,並佐以苦辛藥物,以鹹味藥物調和。

(解釋:少陰經的病位也在湧泉穴,而熱邪是地氣所司,而卯酉金氣屬天氣,火氣屬地氣,因此地邪過度壓制正氣。治療方法與前述相同。)

)熱反勝濕,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太陰在泉,濕司於地,辰戌之歲也。水司天,丑未土司地,土濕勝,反熱於天,治以苦冷,瀉脾土之氣。佐以鹹甘,咸瀉水氣,以甘緩之。以苦平之者,苦瀉土而補水也。)寒反勝熱,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寅申之歲,火司於地,寒反勝熱也。

白話文:

熱性反過來勝過濕性,用苦寒來治療,並輔以鹹甘,以苦味平衡之。 (太陰位於泉位,濕氣主掌在地面,這是辰戌年的特性。水氣主掌在天上,醜未年的土氣主掌在地面,土氣濕性勝過水氣,反過來導致熱性上升到天上,用苦寒來治療,瀉掉脾土之氣。輔以鹹甘,鹹味瀉掉水氣,甘味緩和它。用苦味平衡之,是因為苦味瀉掉土氣而補益水氣。)

寒性反過來勝過熱性,用甘熱來治療,並輔以苦辛,以鹹味平衡之。 (寅申年的特性,火氣主掌在地面,這時寒性反過來勝過熱性。

治以甘熱者,熱者緩其寒,甘補其脾土也。佐以苦辛者,苦燥辛潤,和其腎水。以鹹平之者,咸瀉心火,補腎水,以平為期。)熱反勝燥,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子午之歲,燥司於地,性惡熱而畏寒,治以辛寒者,寒和其熱,辛潤之也。恐辛寒過極,傷肺經,遂乃佐以苦甘者也,苦以燥,甘以緩。

白話文:

使用甘溫藥物治療,熱性的藥物緩和體內的寒氣,甘性的藥物補益脾胃。輔以苦辛藥物,苦味乾燥,辛味滋潤,可調和腎水。再加入鹹平藥物,鹹味瀉除心火,補益腎水,以平和為目的。

但如果熱性太過,就會戰勝乾燥,此時應使用辛寒藥物治療,輔以苦甘藥物,再以酸性藥物平衡,以達到和解的目的。

(在子午兩年,乾燥的性質主宰著大地,本性厭惡熱氣而畏懼寒氣,因此使用辛寒藥物治療,寒性緩和熱氣,辛味滋潤乾燥。但擔心辛寒藥物過度,會損傷肺經,所以再輔以苦甘藥物,苦味乾燥,甘味緩和。)

以酸收之,以和為平。)熱反勝寒,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丑未之歲,太陽司地,乃辰戌寒司地也,熱反勝之,治以鹹冷者,咸瀉腎水,補心火也。佐以甘辛者,辛散甘緩。辛鹹二味,恐傷其腎水肺金,復以苦燥平之,以和為期。)

白話文:

用酸味滋養,用溫和調和。

熱勝過寒,就用鹹味和冷味來治療,再搭配甘味和辛味,用苦味來平衡。(牛羊年間,太陽司掌大地,辰戌年間,寒氣司掌大地,熱反勝寒證,就用鹹味和冷味來治療。因為鹹味能瀉腎水,補心火。搭配甘味和辛味,因為辛味可以發散,甘味可以緩和。僅用辛鹹兩種味道,恐怕會傷及腎水和肺金,所以再用苦味來平衡,讓它們達到和諧。)

司地變者,寅申歲下角風勝,則地氣不明,平野昧,草乃早秀,民病洒洒振寒,善伸數欠,心痛支滿,兩脅裡急,飲食不下,膈咽不通,食則嘔,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卯酉歲下徵熱勝,則焰浮川澤,陰處反明,民病腹中腸鳴,氣上衝胸,喘不能久立,寒熱,皮膚痛,目瞑,齒痛䪼腫,惡寒發熱如瘧,少腹中痛,腹大,蟄蟲不藏也。

白話文:

司地變化的表現:

寅申年(陽氣上升),下部角風強盛,則地氣陰暗不明,平原模糊不清,草木早早發芽,人會出現疲倦打哆嗦的病症,容易伸懶腰和打哈欠,心痛胸悶,兩側脅痛,食慾不振,胸膈不通暢,吃東西就嘔吐,腹部脹氣容易打嗝,得到溫熱後會感到舒暢但又很快衰落,全身都覺得沉重。

卯酉年(陽氣下降),下部蒸熱強盛,則熱氣浮於河川湖澤之上,陰暗處反而變亮,人會出現腹中腸鳴,氣往上衝胸,喘息難以久站,同時出現寒熱交替,面板疼痛,眼睛昏花,牙齒疼痛腫脹,怕冷發熱像瘧疾,小腹疼痛,腹部膨脹,蟲類也不冬眠。

辰戌歲下宮濕勝,則埃昏岩谷,黃反見黑,至陰之交,民病積飲,心痛,耳聾,渾渾焞焞,嗌乾腫喉痹,陰病血見,少腹痛腫,不得小便,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腰似折,髀不可以回,膕如結,腨如別。巳亥歲下徵火勝,則焰明郊野,寒熱更至,民病注泄赤白,少腹痛,溺赤,甚則便血。

白話文:

辰戌年冬天水濕盛行,就會導致塵埃迷漫山谷,黃色變成黑色。陰氣極盛時,人們會得水腫、心痛、耳聾、頭暈眼花、喉嚨乾澀腫痛、陰虛出血、小腹疼痛腫脹、小便不通、頭痛衝擊、眼睛好像要掉出來、脖子好像要斷掉、腰好像要折斷、大腿無法轉動、小腿肌肉結塊、脛骨肌肉好像要分離。巳亥年夏天火氣盛行,就會導致野火燎原,寒熱交替出現。人們會得腹瀉痢疾、小腹痛、小便發紅,嚴重時會便血。

少陰同候。子午歲下商燥勝,則霿霧清瞑,民病喜嘔,嘔有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反側,甚則嗌乾面塵,身無膏澤,足外反熱。丑未歲下羽寒勝,則凝肅慘慄,民病少腹控睪引腰脊,上衝心痛,血見,嗌痛頷腫。

白話文:

陽氣不足的體質會出現相同的症狀。

如果在子時和午時,大腸的功能較強,就會出現陰雨綿綿的天氣,導致人們容易想吐、吐出酸苦液體、經常嘆氣、心臟和肋骨疼痛、無法翻身;嚴重時喉嚨乾澀、臉色發青、身體瘦弱、手腳發熱。

如果在醜時和未時,腎氣不足,就會出現陰冷肅殺的天氣,導致人們小腹疼痛、睾丸牽引腰部和脊椎、心痛往上衝、尿血、喉嚨痛、下巴腫脹。

諸氣在泉,風淫於內,治以辛涼,佐以苦甘,以甘緩之,以辛散之。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之。濕淫於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於內,治以鹹冷,佐以苦辛,以酸收之,以苦發之。燥淫於內,治以苦溫,佐以甘辛,以苦下之,以辛潤之。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咸瀉之,以苦堅之。

白話文:

泉源之氣

  • 風邪侵襲身體:治療宜用辛涼藥,輔以苦甘藥。苦味緩和藥性,辛味散開邪氣。
  • 熱邪侵襲身體:治療宜用鹹寒藥,輔以甘苦藥。酸味收斂藥性,苦味發散邪氣。
  • 濕邪侵襲身體:治療宜用苦熱藥,輔以酸淡藥。苦味乾燥藥性,淡味洩除水氣。
  • 火邪侵襲身體:治療宜用鹹冷藥,輔以苦辛藥。酸味收斂藥性,苦味發散邪氣。
  • 燥邪侵襲身體:治療宜用苦溫藥,輔以甘辛藥。苦味通便,辛味滋潤。
  • 寒邪侵襲身體:治療宜用甘熱藥,輔以苦辛藥。鹹味瀉除水氣,苦味堅固元氣。

邪反勝地者,清反勝風,治以酸溫,佐以苦甘,以辛平之。寒反勝熱,治以甘熱,佐以苦辛,以鹹平之。熱反勝濕,治以苦冷,佐以鹹甘,以苦平之。熱反勝燥,治以辛寒,佐以苦甘,以酸平之,以和為利。熱反勝寒,治以鹹冷,佐以甘辛,以苦平之。凡此淫邪在內也者,淫者,溢也,子母相生,皆為淫溢也。

白話文:

當邪氣過於旺盛時,會影響身體不同的部位:

  • 風氣過旺,可以用清涼溫補的藥物治療,輔助用苦味和甘味的藥物,用辛味和平性的藥物調和。
  • 寒氣過旺,可以用甘溫的藥物治療,輔助用苦味和辛味的藥物,用鹹味和平性的藥物調和。
  • 濕氣過旺,可以用苦冷的藥物治療,輔助用鹹味和甘味的藥物,用苦味和平性的藥物調和。
  • 燥氣過旺,可以用辛寒的藥物治療,輔助用苦味和甘味的藥物,用酸味和平性的藥物調和,以達到和諧利水的效果。
  • 寒氣過旺,可以用鹹冷的藥物治療,輔助用甘味和辛味的藥物,用苦味和平性的藥物調和。

凡是這些邪氣在體內過盛的情況,都稱為「淫」,意為過度充盈,就像子母相生的關係一樣,都是過度充盈的表現。

勝者得地而太過,別刑剋也。假令心火太旺,更治肝氣,所生乃子母相生,皆為淫溢之病治也。別無刑剋,相生獨味者,為勝之治也。淫反勝復者,補瀉皆取前五運六氣歌治法用之。腎為胃關,脾與胃令軟,假咸柔軟而以利其關也。胃氣乃行,脾氣方化,故宜味與眾臟不同也。

白話文:

病情過重,會導致臟腑過度亢盛,這種情況稱為「勝」。需要治療的臟腑,如果同時受到其他臟腑的剋制,稱為「別刑剋」。

例如,如果心火過旺,可以治療肝氣,因為肝氣生心火,屬於子母相生的關係,治療肝氣可以減輕心火的亢盛。

如果沒有其他臟腑的剋制,而單純是子母相生的關係,稱為「勝」的治療方法。

如果治療後病情反而加重,則需要根據「五運六氣」歌的治療方法,採用補瀉的方式來調整。

腎臟與胃相通,脾臟與胃相協調,鹹味可以軟化和利通腎胃之間的關卡。

只有胃氣運行,脾氣才能發揮消化作用,因此胃的口味與其他臟腑不同。

五臟補瀉:肝木酸瀉辛補,心火甘瀉咸補,脾土苦瀉甘補,肺金辛瀉酸補,腎水咸瀉苦補。

五臟互換苦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心苦緩,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濕,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氣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腎苦燥,急食辛以潤之。

白話文:

五臟功能失調時的急救措施:

  • 肝臟苦而急促:立即進食甘味食物以緩解。
  • 心臟苦而緩慢:立即進食酸味食物以收斂。
  • 脾臟苦而濕:立即進食苦味食物以乾燥。
  • 肺臟苦而氣上逆:立即進食苦味食物以宣泄。
  • 腎臟苦而乾澀:立即進食辛味食物以滋潤。

五臟所宜:肝宜食甘,心宜食酸,肺宜食苦,脾宜食鹹,腎宜食辛。

凡天地淫勝,不必皆然,隨氣盛衰,變生其病。盛則淫勝,己氣則衰,則己所不勝邪反勝。邪無有盛衰,以平為期,病無由起。推其至理,命其所在,而可徵矣。

白話文:

凡是天地間的六種氣候出現,人的脈象也隨之而改變。氣候變化而脈象相應的,稱為「平和之脈」,所以叫做「天和六脈」。

凡天之六氣所至,則人脈亦應之而至也。氣至而脈應者,是謂平和之脈,故曰天和六脈也。歲厥陰所至,其脈弦軟虛而滑,端直以長,是謂弦,風之性也,木之象也。實而強則病,不實而微亦病,不端直長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強亦病。歲少陰所至,其脈鉤,來盛去衰,如偃帶鉤,是謂鉤,暑氣之性,火之象也。

一年中,厥陰氣候當令,脈象會出現弦軟虛滑,細長而直的特徵,稱為「弦脈」,代表著風的屬性,象徵著木。弦脈太實太強則生病,不實太弱也生病,不夠細長直也生病,位置不對也生病,位置不能強行改變也生病。

一年中,少陰氣候當令,脈象會出現鉤形,出現時脈盛,消失時脈弱,像彎曲的帶鉤,稱為「鉤脈」,代表著暑氣的屬性,象徵著火。

來不盛去反盛則病,來盛去盛亦病,不偃帶鉤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鉤亦病。歲太陰所至,其脈大而長,往來遠,是謂長,濕之性也,土之象也。大甚則病,長甚則病,不大不長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大長亦病也。(經言此脈在太陽所至之下,其氣亦安,今易於此爾。

白話文:

乾燥的木材不能燃燒,潮濕的木材不能燃燒很好。

)歲少陽所至,其脈大而浮,(浮,高也。大謂稍大於諸位脈也。)熱之性也,火之象也。大浮甚則病,浮而不大亦病,大而不浮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浮大亦病。歲陽明所至,其脈短而澀,(往來不利,是謂澀,往來不遠,是謂短。)燥之性也。短甚則病,澀甚則病,不短不澀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短澀亦病。

白話文:

當少陽經氣所到之處,其脈搏又大又浮。(浮,指高。大,是指比其他脈位略大。)這是熱的性質,是火的象徵。脈搏又大又浮得厲害就會生病,浮而不大也會生病,大而不浮也會生病,不在它應該在的位置也會生病,位置沒法浮大也會生病。

當陽明經氣所到之處,其脈搏短而澀。(往來不利,稱為澀;往來不遠,稱為短。)這是燥的性質。脈搏很短就會生病,很澀就會生病,不短不澀也會生病,不在它應該在的位置也會生病,位置沒法短澀也會生病。

歲太陽所至,其脈沉,(沉,下也。)按之乃得,(下於諸位脈。)寒之性也,水之象也。沉甚則病,不沉亦病,不當其位亦病,位不能沉也病。

白話文:

當太陽經盛行時,其脈搏沉穩,按壓後才能感受到脈搏,這是寒證的性質,類似於水的象徵。沉脈過重則生病,不沉脈也生病,不在應有的位置也生病,位置無法沉脈也生病。

凡此天和六脈,所至之狀,咸有歸旨,天之道也。然厥陰風木主肝,故其脈弦,少陰君火主心,故其脈鉤,太陰濕土主脾,故其脈大而長,少陽相火主心包絡,故其脈大而浮,陽明燥金主肺,故其脈短而澀,太陽寒水主腎,故其脈沉。經云太陰所至其脈沉,太陽所至其脈大而長者,誤也。

白話文:

所有這些天和六脈的徵兆,都有一定的歸屬,這是天地的規律。然而:

  • 厥陰風木脈屬肝,所以脈弦
  • 少陰君火脈屬心,所以脈鉤
  • 太陰濕土脈屬脾,所以脈大而長
  • 少陽相火脈屬心包,所以脈大而浮
  • 陽明燥金脈屬肺,所以脈短而澀
  • 太陽寒水脈屬腎,所以脈沉

經書中所說「太陰到的地方,其脈會沉」、「太陽到的地方,其脈會大而長」,這是不對的。

非謂古聖之誤,乃傳寫者互書之過也,乃校正補註亦不明斯之道矣。不詳土火而長遠,水性下流,其義昭矣。或曰:太陽旺五月六月,其脈洪大而長,以謂此太陽之脈如此也。此乃地之六脈也,是以歲中六位脈氣盛衰而言太少,以為三陰三陽,非謂天和六脈,應標本之陰陽也。

白話文:

並不是指古代聖人寫錯了,而是後人傳抄時互相轉寫而誤。因此,即使是校正補註也無法弄清楚這個道理。不深入瞭解土火的關係而長期用藥,就像水的特性是向下流一樣,這個道理是很明顯的。有人說:太陽經在五六月時最旺盛,它的脈象是又大又長,因此認為這就是太陽經的脈象。這其實是地上的六條經脈,這是根據一年中六個方位經脈氣盛氣衰的現象來說太陽經和太陰經,認為它們是三陰三陽,而不是指天體中的六條經脈,對應身體內的基本和標表的陰陽。

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正者正治,反者反治。陰病陽不病,陽病陰不病,是為正病,則正治之謂也,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陽位已見陽脈,陽位又見陰脈,是謂反病,則反治之謂爾,以寒治寒,以熱治熱,故曰反者反治。論言人迎與寸口相應,若引繩,大小齊等,命曰平脈者,寸口主中,人迎主外,兩者相應,俱往俱來,若引繩,大小齊平,如拽繩平齊,曰平脈。春夏則人迎微大,秋冬則寸口微大,名曰平脈。

白話文:

觀察陰陽的盛衰變化,以達到平衡為目的。如果是陽盛陰衰,就用溫補的方法治療;如果是陰盛陽衰,就用寒涼的方法治療。陽性的病證陽氣不盛,陰性的病證陰氣不盛,這是正病,用相應的方法治療,即以寒治熱,以熱治寒。陽位的脈象已經出現陽脈,而陽位又出現陰脈,這叫做反病,要用相反的方法治療,即以寒治寒,以熱治熱,所以說反病用相反的方法治療。中醫理論中說人迎穴與寸口脈相應,就像拉動繩子,大小相等,稱為平脈。寸口脈主導身體內部的氣血,人迎穴主導身體外部的氣血,兩者相應,一起出現或者一起消失,就像拉動繩子,大小相等,叫做平脈。在春秋夏三季,人迎穴會稍大;在秋冬兩季,寸口脈會稍大,這也都稱為平脈。

司天不應脈,北政少陰在泉,則寸口不應,(卯酉二年,兩手寸口不應。)厥陰在泉,則右寸不應,(寅申二年,君火在右。)太陰在泉,則左寸不應,(君火在左。)少陰在泉者,(丙子、庚戌、壬子、戊午年。)兩手寸口不應,司天者,尺不應。(厥陰司天,右尺不應,太陰司天,左尺不應。

白話文:

如果司天脈不出現,北方的少陰脈在泉口,則寸口脈不出現。(卯酉年,兩手寸口脈都不出現。)厥陰脈在泉口,則右手寸口脈不出現。(寅申年,君火在右手。)太陰脈在泉口,則左手寸口脈不出現。(君火在左手。)

少陰脈在泉口時(丙子、庚戌、壬子、戊午年),兩手寸口脈都不出現。司天脈不出現時,尺脈也不會出現。(厥陰司天,右手尺脈不出現;太陰司天,左手尺脈不出現。)

)南政少陰司天,(甲子、甲午。)則寸口不應,(面南行令,君火在上,兩手寸口不應。)厥陰司天,(己巳、己亥。)則右寸口不應,太陰司天,(己未、己丑、壬未三年。)則左寸不應,(君火在左。)在泉者,尺不應也。(少陰在泉,二尺不應,厥陰在泉,右尺不應,太陰在泉,左尺不應,皆君火在近,位不應也。)諸不應者,反診則見矣。

白話文:

當少陰司天(甲子年、甲午年)時,寸脈就不顯著。(朝南行令,心火居於上方,兩手寸脈都不顯著。)厥陰司天(己巳年、己亥年)時,右寸脈就不顯著。太陰司天(己未年、己丑年、壬未年三年)時,左寸脈就不顯著。(心火居於左側。)身處於泉位的,尺脈就不顯著。(少陰處於泉位,二尺脈就不顯著;厥陰處於泉位,右尺脈就不顯著;太陰處於泉位,左尺脈就不顯著,都是因為心火靠近,脈位無法顯著。)所有不顯著的脈象,反過來診斷就能發現了。

(不應為脈沉下者,仰手而沉,覆手則沉為浮也,細為大也。反診者,翻手合手診之,大為少,小為大。)

經曰:天地之氣,勝復之作,不形於證候。診脈法曰:天地之變,無以脈診,此之謂也。又曰:隨其氣之所在,期於左右,從其氣則和,逢其氣則病。迭移其位者病,失守其位者危,寸尺交反者死,陰陽交者死。謂陰陽交者,謂歲當陽在左而交於右,謂歲當陰在右而交於左,若交者死。

白話文:

《黃帝內經》上說:天氣和地氣的盛衰變化,不會在身體症狀上直接顯現出來。《診脈法》說:天氣和地氣的變化,無法通過脈象來診斷,就是這個意思。

還有《內經》說:疾病的發作與氣的運動方向有關,如果氣運動的方向與經脈的走向一致,則疾病會得到緩解;如果氣運動的方向與經脈的走向相反,則會導致疾病。

氣在經脈上的位置發生異常移動的,會出現疾病;氣在經脈上失去應有的位置的,會發生危險;寸口脈和尺澤脈互相出現的,會死亡;陰陽脈同時出現的,會死亡。

這裡說的陰陽脈同時出現,是指陽氣盛的時候應該在左脈出現,卻出現在右脈;陰氣盛的時候應該在右脈出現,卻出現在左脈,這樣的情況會導致死亡。

若左右獨然非交,是謂不應,惟寅申、己亥、辰戌、壬未八年有應也。謂寸尺反者死,謂歲當在寸而反見於尺,謂歲當在尺而反見於寸,若寸尺反者死。若寸尺獨然非反,是謂不應,惟子午、卯酉四年應之。今依《素問》正經直言圖局,又言脈法,先立其年,以知其氣,左右應見,然後乃言死生也。

白話文:

如果左右脈象獨特而沒有相互交會,就是不合規律。只有寅申、己亥、辰戌、壬未這八年是有相互交應的。古書說,如果寸部和尺部脈象相反,就會死亡。也就是說,歲氣應該在寸部,卻反見於尺部;或者歲氣應該在尺部,卻反見於寸部,這些情況都會導致死亡。如果寸部和尺部的脈象獨特,但不是相反的,就稱之為不合規律。只有子午、卯酉這四年是有相互交應的。現在根據《素問》的正經直言圖局,再說脈法,首先確定年支,瞭解其氣,然後觀察左右脈象是否相互應見,才能判斷生死。

凡三陰司天在泉,上下南北二政,或左或右兩手寸尺不相應,皆為脈沉下者。仰手而沉,覆手則沉為浮,細為大也。

白話文:

當三陰經脈主導人體時,無論脈搏出現於泉候的哪個部位(上下、左右),只要兩手寸脈和尺脈的脈象不相應,皆說明脈搏沉降。

如果仰手觸診時脈搏沉降,覆手觸診時卻浮浮,則說明脈搏由細變大。

女人反此,背看之者,女人者,陰也。男者陽也,陽者南政司天,天面南向,女者陰也,陰者北政司天,天面北也。陽南政者,覆而下北,陰北政者,仰而上南,南政者東為左,北政者東為右。此者,女人反此也。

白話文:

對於女性來說,情況卻相反。女性是陰,而男性是陽。陽屬南而司天,因此天空朝南;而陰屬北而司天,因此天空朝北。司天於南的陽氣,會俯身而朝北;司天於北的陰氣,會仰頭而朝南。司天於南的陽氣,以東為左;司天於北的陰氣,以東為右。因此,女性與上述情況相反。

夫左手為陽,陽氣始於子,右手為陰,陰氣始於午。故左尺屬水,以應初之氣分,是太陽寒水之位,故腎與膀胱之脈見也。次木生君火,左手以應二之氣分,少陰暑火之位,故心與小腸之脈見也。然君火在上,相火在下,應於右,以應三之氣分,少陽熱火之位,故命門與三焦之脈見也。

白話文:

左手的脈象是陽性的,陽氣從子時開始,右手的脈象是陰性的,陰氣從午時開始。因此,左手的尺脈屬水,以適應第一個氣候變化,是太陽寒水的部位,所以腎臟和膀胱的脈象會顯現。接著,木生火,左手適應第二個氣候變化,少陰暑火的部位,所以心臟和小腸的脈象會顯現。然而,君火在上,相火在下,對應於右手,適應第三個氣候變化,少陽熱火的部位,所以命門和三焦的脈象會顯現。

次生土於右關,以應四之氣分,太陰濕土之位,故脾與胃之脈見也。次土生金於右寸,以應五之氣分,陽明燥金之位,故肺與大腸之脈見也。次金生水於左尺。周而復始也。

白話文:

接著,土氣生長在右手關脈,與四氣的分佈相應,屬於脾經的濕土之位,所以可以看到脾經和胃經的脈象。接著,土氣生長金氣在右手寸脈,與五氣的分佈相應,屬於肺經的燥金之位,所以可以看到肺經和大腸經的脈象。接著,金氣生長水氣在左手尺脈。如此循環往復。

凡此六氣六位之脈,浮者為陽,而應其腑,沉者為陰,而應其臟,不沉不浮,中而和緩者,胃脈也。然胃土者,為萬物之母也,故四時皆以胃氣為本。

白話文:

所有這六氣六位的脈象,浮在表面的為陽脈,對應腑腑;沉在裡面的為陰脈,對應臟臟;不浮不沉,中和緩慢的,是胃脈。而胃屬土,是萬物之母,因此四季都以胃氣為根本。

夫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金木者,生成之終始也,所以知天地陰陽應天之氣,動而不息。故五臟右遷,應地之氣,靜而守位。故六期而還會,天有六氣,地有五位,天以六氣臨之,地以五位承之,以地氣不加君火故也。以六加五則五氣,而餘一氣,故遷一位。

白話文:

天地是萬物的根本,陰陽是天地運行的道路,水火是陰陽的徵兆,金木是萬物生滅的開始和結束。

所以,天空的五氣運行,應和天地的氣息,動態變化永不停止。因此,人體內臟(五臟)向右移動,應和地面的氣息,靜止守護自己的位置。

所以,六個時辰周而復始,天地之間都有六種氣和五種方位。天空用六種氣降臨,大地用五種方位承載,因為地氣不能助長君火。用六種氣加上五種方位,就會有五種氣息,而剩下的那一種氣息就會移動一個方位。

若以五承六歲,乃備盡天元之氣,六十年一環會,所為周而復始也。又,地氣左行,往而不返,天氣東轉,常自木運數五歲。巳其次氣正當君火之上,法不加臨,則右遷君火,上氣以臨相火之上,故曰五歲而右遷也。由期動靜,上下相臨,而天地萬物之情,變化之機也。

白話文:

如果從五歲開始計算,就能完全用盡天元的旺盛之氣,每六十年遞增一次,這就是循環往復的道理。另外,地氣向左運行,一去不返;天氣向東旋轉,通常從木之運開始,每運算五年。巳屬下一之氣正好在君火的上面,按規律不能臨火,所以向右移動君火,而上氣上升臨在相火之上,所以說五歲開始向右移動。因為季節變化,動靜交替,上下相接,正是天地萬物的情感和變化規律。

故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旺,其脈乍大乍小,乍短乍長者,期無常准。約其大綱,則當一周甲子,分為二分,則各得三十日也。加在冬至之後,正謂大寒中氣日也,是始交入初之氣分。至春分之前,風木之位也。陽氣以旺,而天用事,其氣尚少,故曰少陽也。物之始萌而乍生,大小長短不等,是其脈之象。

白話文:

冬至過後,遇到甲子日,少陽之氣旺盛,脈象忽大忽小,忽短忽長,沒有固定的規律。整體來說,每一個甲子為一個週期,分成兩個部分,各佔三十天。冬至後的那一部分,正是大寒節氣,是初氣開始交接的日子。從這一天到春分之前,是風木當令的時期。陽氣逐漸增長,而天時已轉向陽氣,但陽氣還不強盛,所以稱為少陽。萬物開始萌芽生長,大小長短不一,這就反映在脈象上。

風令為用,以應肝木之脈也。若得甲子以來,天氣溫和,是應至而至也。已得甲子,天氣大寒者,是至而不至也。未得甲子,天氣溫和,是未至而至。應至而天氣大暄,是至而太過。應至而天氣反大寒者,是至而不及也。人脈亦應之,非應者,病也。復得甲子,陽明旺,其脈浮大而短者,是春分至小滿前二之氣分,君火之位也。

白話文:

在中醫的理論中,風對應的人體肝脈。當甲子日(60天中的第一天)到來時,天氣會逐漸溫和,這表示春分按時到來了。如果甲子日已到,但天氣仍很寒冷,表示春分到了,但天氣卻沒有配合。相反,如果甲子日還沒到,但天氣卻溫和了,表示春分未到,但天氣卻提前到來了。春分到了,但天氣非常溫暖,表示春分過度了。春分到了,但天氣反而很寒冷,表示春分過弱了。人體的脈象也應配合季節的變化,如果脈象不配合,那就表示有疾病。到了下一個甲子日,陽明脈旺盛,脈象浮大而短促,表示這是從春分到小滿前兩天的氣候,對應的是心火的位置。

其氣非太非少,故曰陽明,物之番鮮矣。雖旺而尚未高茂,是其脈之象也。暑令為用,以應心火之脈也。或曰辰為三月,主左足之陽明,巳為四月,主右足之陽明,以謂陽明之義者,非也。此是分寒暑幽明之義也,故戌為九月,主右足之厥陰,亥為十月,主左足之厥陰。然東南方,陽也,兩陽合明,故曰陽明,西北方,陰也,兩陰交盡,故曰厥陰。

白話文:

這種氣候既不偏寒也不偏熱,所以稱為陽明,植物特別茂盛。雖然天氣旺盛,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這就是陽明脈的象徵。夏天是陽明當令的時候,與心臟的火熱脈象相呼應。有人說:辰月(三月)掌管左腳的陽明,巳月(四月)掌管右腳的陽明,認為陽明的含義就是這樣,這是錯誤的。這是區分寒熱、陰陽的含義,所以戌月(九月)掌管右腳的厥陰,亥月(十月)掌管左腳的厥陰。然而,東南方代表陽氣,兩陽相合,所以稱為陽明;西北方代表陰氣,兩陰交合殆盡,所以稱為厥陰。

西南方,是熱極之分也,東北方,是寒極之分也,故曰寒熱溫涼,皆盛於四維也。蓋五行不及,則其數生,是謂不兼土之數也,太過則其數成,是兼其土之數也,所謂土為五運之君主,是萬物之母,物得之則旺,失之則衰也。土氣兼併寄,旺於四季之後,故寒熱溫涼之盛也。

白話文:

西南方位是炎熱極致,東北方位是寒冷極致,所以說寒熱溫涼,都在四個方位的盡頭最為盛行。五行要素不足,則相關的數字就會產生,這是指不包含土這個數字的情況;五行要素過多,則相關的數字就會形成,這是指包含土這個數字的情況。所謂的土是五運(春夏秋冬加上土)的君主,是萬物的母親,事物得到它就會興旺,失去它就會衰敗。土氣既附屬於其他五行,又能自成一體,它在四季之後最旺盛,所以寒熱溫涼才會在四方位盡頭盛行。

故經曰:幽顯既位,寒暑弛張,厥陰之謂幽,陽明之謂顯,此之謂也,非謂脈之義也。亦猶水之本寒,標為太陽,月是水之精,名曰:太陰,火之本熱,標為少陰,日是火之精,名曰太陽。又,《靈樞經》曰:心為手太陽,肺為手少陰,腎為足太陰,脾為足厥陰。又,經曰寅亦為太陽。

白話文:

古籍《黃帝內經》說:陰陽位分,寒暑對應,厥陰就是陰位,陽明就是陽位,指的是這個意思,不是指脈象。就像:水的本性是寒冷的,但標誌為太陽;月亮是水的精華,名為太陰。火本性是熱的,但標誌為少陰;太陽是火的精華,名為太陽。另外,在《靈樞經》中記載:心屬手太陽,肺屬手少陰,腎屬足太陰,脾屬足厥陰。此外,經典中還記載:寅時也對應太陽。

此等之類,而義甚多,元相不同者,非有誤也。蓋各隨其用而言之文,言雖同而用之各異,不可不通矣。復得甲子,太陽旺,其脈洪大而長者,所謂小滿至大暑之前三之氣分,相火之位也。其氣甚盛,故曰太陽。物之洪盛高茂,是其脈之象也。火令為用,以應心包絡相火之脈也。

白話文:

此類內容,有很多不同的解釋,看似互相矛盾,但並非錯誤。因為各個解釋是根據不同的用法而提出的,雖然用詞相同,但用法各有不同,不能不瞭解。

再談到甲子日,太陽旺盛,脈搏強勁而有力,這是從小滿到立秋前三氣候階段所對應的相火之位。其氣勢非常旺盛,故稱太陽。萬物茂盛高大,就是其脈象的特徵。此時,火氣主事,與心包絡相火之脈相應。

復得甲子,太陰旺,其脈緊大而長者,所謂大暑至秋分之前四之氣分,濕土之位也。陰氣已旺,而地主之,當陰之分不可言其陽,其氣尚盛不可言其少,故曰太陰。物之至矣,已長盛而化速,是其脈之象也。濕令為用,以應脾土之脈也。復得甲子,少陰旺,其脈緊細而微者,所謂秋分至小雪之前五之氣分,燥金之位也。

白話文:

在甲子日再次出現時,太陰之氣旺盛。脈象表現為緊實、寬大且綿長。這段時間從大暑到秋分之前的四季,是濕土旺盛的時期。陰氣已經旺盛,而燥火之氣又被土氣所制,所以這段時間陽氣不能過於旺盛,陰氣也不算微弱,因此稱為太陰。萬物生長到極致,已經到了繁盛的頂點,而變化也很快,這是脈象的象徵。濕氣當令,應合脾土之脈。

再次出現甲子日時,少陰之氣旺盛。脈象表現為緊實、細微且淺弱。這段時間從秋分到小雪之前的五季,是燥金旺盛的時期。

其氣收斂而漸少,故曰少陰。物之凋隕窮燥,緊勁細微,是脈之象也。燥令為用,以應肺金之脈也。復得甲子,厥陰旺,其脈沉短而敦者,所謂小雪至大寒之前終之氣分,寒水之位也。其氣已衰,將盡而交也,故曰厥陰。物之收藏在內,而堅守不伸,是其脈之象也。寒令為用,以應腎水之脈也。

白話文:

氣息收斂,逐漸減少,因此稱為「少陰」。如同萬物凋零,乾燥殆盡,緊緻細微,就是這個脈象的特徵。乾燥的主導作用符合肺金的脈絡。又遇甲子日,厥陰脈強盛,脈象沉短而有力,是自小雪到之前結束的氣分,代表寒水的方位。氣息已衰弱,將要結束並轉換,因此稱為「厥陰」。如同萬物收藏於內,堅守不展現,就是這個脈象的特徵。寒主導作用符合腎水的脈絡。

然此之六脈,是謂歲中六步主位之脈也。此三陰三陽者,隨其脈氣盛衰,天地陰陽之分,言其太少,以為三陰三陽,非為六氣標本之陰陽也。天和六脈,是隨六步客氣所至,而應見之脈,所謂氣有主客,脈也有主客也。主客氣同,則人脈亦同,是俱本位也。則如歲少陽相火司天,是主居相火之位也。

白話文:

這些六條脈象,是指一年中六個節氣的主脈。所謂三陰三陽,是指隨著這些脈氣的盛衰變化,它們會依照天地陰陽的變化而出現太少的情況。這裡的三陰三陽指的是這些脈象,而不是六氣標本說的陰陽。

另有六條脈象,是隨著六個節氣的客氣變化而出現的,我們稱之為客脈。所謂「氣有主客」,「脈也有主客」,是指主氣和客氣相同時,人體的脈象也會相同。這表示它們都屬於本氣範疇。

例如,歲少陽的相火司天,相火就是這個節氣的主氣,所以相火脈象是這個節氣的主脈。

少陽之客,其脈大而浮,相火之主,其脈洪大而長,是大同而小異。所謂主氣守位不移,客氣居無常位,天地同則小異,故脈大同而有小異也。假令歲少陽司地,是火居水位也。少陽之客,其脈大而浮,水位之主,其脈沉短以敦,所謂主客不同,故人脈異之也。此乃古聖之奧旨,使天下莫能釋矣。

白話文:

少陽之客(外來邪氣侵犯少陽經),它的脈象大而浮;相火之主(少陽經內臟火氣),它的脈象洪大而長,兩者脈象大同小異。所謂主氣守位不移,指內臟正氣穩固不變;客氣居無常位,指外來邪氣侵犯不定。天地相合則有小異,因此脈象大同而有小異。

假設今年是少陽司地之年,表示火氣旺盛而水氣不足。少陽之客,它的脈象大而浮;水位之主(少陰腎經水氣),它的脈象沉短而有力。所謂主客不同,因此脈象也相異。

這是古聖賢的祕傳,讓世人無法理解。

然應主脈反不應客脈者,而為病也,若應客脈反不應主脈者,而為病也。此之二脈,元相為反者,適氣盛衰,而可明也。水位之主氣盛,則天氣大寒,脈當沉短以敦,反此者,病也。少陽之客氣盛,則天氣大暄,脈當稍大而浮,所謂火居水位,其用不全則故也,反此之脈者,病也。

白話文:

但如果只有主脈,而沒有客脈出現,則是生病了。如果只有客脈,而沒有主脈出現,也是生病了。這兩種脈象,原本就是互相對應的,會因為氣血盛衰而有所變化。

如果水位的主人氣勢強盛,天氣就會非常寒涼,脈象就會沉降、短促、堅實。如果出現相反的脈象,那就是生病了。如果少陽的客氣勢強盛,天氣就會非常溫暖,脈象就會變得稍大而浮,這是因為火勢強大,水位受壓制的緣故。如果出現相反的脈象,那就是生病了。

若主客氣平,冬無盛衰,則天氣不寒而微溫,而脈各減其半,微沉微浮,大不能大,短不能短,中而以和,反此者,病也。余皆仿此,推而可知也。大凡脈候,慎明天地主客之脈,不可以執其天脈而去其地脈,亦不可持其地脈而去其天脈。天地相參,審其同異,察其盛衰,適氣之用,可以切脈之盈虛,斷病之禍福矣。

白話文:

當主人和客氣都平衡時,冬天不會有太大的變化,天氣不會太冷但有些微溫,而脈搏的跳動會減少一半,略微下沉或略微浮動,不會太強或太弱,會保持在中和的狀態。如果出現相反的情況,那就是生病了。其他情況都可以以此類推,推想之後便可得知。

總體而言,在檢查脈搏時,要謹慎地分辨天地、主人和客氣的脈搏,不能只看天氣的脈搏而忽略地方的脈搏,也不能只看地方的脈搏而忽略天氣的脈搏。天地兩方面的脈搏相互參照,仔細觀察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察覺它們的盛衰,瞭解氣的運作,就能通過脈搏的盈滿虛弱,判斷疾病的禍福。

天之六脈,應氣而至,不強不弱,不盛不衰,則和平之脈也。弦似張弓弦,滑如連珠,沉而附骨,浮高於皮,澀而止住,短如麻黍,大如帽簪,長如引繩,皆謂至而太甚,則為病也。應弦反澀,應大反細,應微反大,應沉反浮,應浮反沉,應短澀反長滑,應軟虛而反強實,皆謂至而反也,異常之候,則為病也。

白話文:

人體的六條經脈,氣血運行通暢,不強不弱、不過盛不衰竭,這就是和平之脈。

如果脈象像拉緊的弓弦、光滑如串連的珠子、深沉且貼近骨頭、浮出高於皮膚、澀滯而停止、短小如麻粒、粗大如帽簪、長長如繩子,都表示氣血過於盛大,會導致疾病。

如果應當是弦脈卻反而是澀脈,應當是大脈卻反而是細脈,應當是微弱的脈象卻反而是強大的脈象,應當是沉脈卻反而是浮脈,應當是浮脈卻反而是沉脈,應當是短而澀的脈象卻反而是長而滑的脈象,應當是軟弱的脈象卻反而是強硬結實的脈象,都表示氣血運行失常,會導致疾病。

凡此諸脈,悉當審其主客氣之同異,適其盛衰,而言其病也。氣位已得,而脈氣不應,是至而不至則病,氣位未至,而脈氣先變,及與歲政南北改易而應者,是未至而至則病也。不應天常,陰位反見陽脈,陽位反見陰脈,是陰陽交易,病而危也。陰陽之位者,視其歲政南北,而可知也。

白話文:

對於所有這些脈絡來說,都應該仔細辨別其中的主氣和客氣是否相同,根據其盛衰情況,判斷疾病的病因。

如果患者已經具備了某種疾病的氣候條件,但脈象卻沒有反應,那麼這種情況就是「將至而未至」,會導致疾病發作。如果患者還沒有具備疾病的氣候條件,但脈象已經發生變化,等到歲時季節發生變化時,脈象與季節變化相一致,那麼這種情況就是「未至而至」,也會導致疾病發作。

如果脈象違反了自然規律,陰證卻出現陽脈,陽證卻出現陰脈,那麼這種情況說明陰陽失調,患者病情危急。

陰陽的位分可以通過參考歲時季節變化來判斷。

上角則左尺不應,上宮則右尺不應,少陰在泉,兩寸不應,下角則右寸不應,下宮則左寸不應,所謂脈沉於指下,不應引繩大小齊等,故云不應也。不應而沉者,陰也,故曰陰位也,應而浮者,陽也,故曰陽位也。凡不應者,於指下反其平常之診也,故經曰諸不應者,反其診則見矣,此之謂也。

白話文:

手太陰肺經脈絡之上角穴(食指橈側第一掌橫紋橈側端點),如果左手尺脈不應,那麼左手寸脈就會不應。手少陰心經脈絡之上宮穴(中指橈側第二掌橫紋橈側端點),如果右手尺脈不應,那麼右手寸脈就會不應。手少陰心經脈絡的少陰位置在泉穴(小指橈側第一掌橫紋橈側端點),如果兩寸脈不應,那麼三寸脈就會不應。手厥陰心包經脈絡的下角穴(食指尺側第一掌橫紋尺側端點),如果右手寸脈不應,那麼右手尺脈就會不應。手厥陰心包經脈絡的下宮穴(中指尺側第二掌橫紋尺側端點),如果左手寸脈不應,那麼左手尺脈就會不應。所謂脈沉於指下,不應引繩大小齊等,指的就是這種情況,所以稱為「不應」。不應且脈位深的,屬於陰位,所以稱為陰位。應於手指且脈位浮的,屬於陽位,所以稱為陽位。所有不應手指的脈絡,在手指下都和平常的診脈結果相反,所以經文中說,所有不應的脈絡,反過來診脈就可以看出來了,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欲知歲政之南北者,審君臣之運,而可知也。然五運以土運為君主,面南而為君,故曰南政,餘四運為臣主,面北而侍君,故曰北政也。陰陽之脈位者,亦謂君臣之道也。然六氣以少陰火為君主,余皆為臣,治內而降其命,臣奉命而治其外。外者,陽也,故其脈浮,內者,陰也,故其脈沉。

白話文:

如果你想知道時代的走向是偏南還是偏北,仔細觀察君臣的運勢就可以明白了。

五運中,土運為君主,面向南方居於君位,因此稱為南政;其餘四運為臣屬,面向北方侍奉君主,因此稱為北政。

陰陽經脈的位置,也可以說明君臣之道。

六氣中,少陰火為君主,其他五氣為臣屬,在體內執行君主的命令,臣屬奉命在體外執行。外在的屬陽,因此其脈搏浮於體表;內在的屬陰,因此其脈搏沉於體內。

假令南政之歲,是面南而君之也。遇少陰司天,所謂天位在南,故兩寸不應,而脈沉也。遇厥陰司天,則少陰在右,故曰上角,則右寸不應。遇太陰司天,則少陰在左,故曰上宮,則左寸不應。遇少陰在泉,亦名司地,地位在北,故兩尺不應也。左右同法。余皆仿此,皆隨君火所在,乃脈沉不應也。

白話文:

如果位於南方季節,那麼君火就在南方。遇上少陰當令,因為天位位於南方,因此兩寸脈沉,不應按。遇上厥陰當令,少陰在右側,所以稱為上角,因此右側寸脈不應按。遇上太陰當令,少陰在左側,所以稱為上宮,因此左側寸脈不應按。遇上少陰位於足泉,也稱司地,地位位於北方,因此兩尺脈沉,不應按。左右兩側脈象相同,至於其他位置,都按照此法推演,都是根據君火所在,脈才會沉而不應按。

斯其妙道,至真之要,昭然可徵,而誠非謬矣。故經曰:知要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者,流散無窮,此之謂也。

白話文:

這種奇妙的醫學之道,乃是至理真諦的要點,其正確無誤,昭然若揭。所以在經典裡說:明白醫學要點的人,一言便能貫穿所有,不明白醫學要點的人,會迷失在無窮無盡的枝節中。這句話就是這個意思。

當陰之位而脈沉,當陽之位而脈浮者,平和之脈也。陰位反見陽脈,陽位反見陰脈者,遇君火司天地四歲有之,是謂反,反者殆而死。若陰位獨見陽脈,或陽位獨見陰脈者,是謂不應氣,非反也。反者,謂尺寸也,遇木或土司天地之八歲有之。不名反而謂之交,陰陽俱交,是謂二次者殆而死。

白話文:

在陰脈的位置出現沉脈,在陽脈的位置出現浮脈,這是平和的脈象。在陰脈的位置反見陽脈,在陽脈的位置反見陰脈,這是遇到君火主宰天地四年所致,稱為「反」,出現「反」脈象的人很危險,會死亡。如果在陰脈的位置只出現陽脈,或在陽脈的位置只出現陰脈,這稱為「不應氣」,不是「反」脈。出現「反」脈,指的是寸脈和尺脈,遇到木或土主宰天地之八年所致。「反」脈還有另外一個名稱叫「交」,陰脈和陽脈同時出現,稱為「二次交」,出現「二次交」脈象的人也很危險,會死亡。

或陰獨然,或陽獨然,是謂不應氣,非交也。交者謂左右也。不應氣者,病也。陽位反見陰脈者,是謂君居臣位,雖失其常,不為大忤,則病而微,陰位反見陽脈者,是謂臣居君位,為大逆,則病而甚。交反者,殆而死,所謂君反居其臣位,臣反居其君位,君臣易位,大反其常,逆天之道,豈不殆而死乎!

白話文:

如果只看到陰脈(或只看到陽脈),而不應對應的氣,這叫做「不應氣」,不是交替出現的現象。交替出現是指左右兩側的脈象會互相交替。不應氣是一種病症。

陽脈的位置上出現陰脈,表示君主(陽氣)的位置被臣子(陰氣)所取代。雖然失去了正常狀態,但並不是太大的變故,所以造成的疾病會比較輕微。陰脈的位置上出現陽脈,表示臣子(陰氣)的位置被君主(陽氣)所取代。這是大逆不道的行為,造成的疾病會很嚴重。

脈象交替相反者,會危及生命。所謂君反居其臣位,臣反居其君位,就是君臣易位,大大違反了常規,逆反了自然法則。這樣的情況,難道不會危及生命嗎?

夫脈者,血之府也,心之所養,其應於火,其氣動躁,故能動也。血氣流通,神之用也,故可以候其脈而知其病否。然四時脈,春弦、夏數、秋澀、冬沉者,乃平和之脈也。若不應者,亦不得便言其病。蓋人脈候,悉應於天地之氣也,四甚之脈,蓋由寒熱溫涼氣候使然也。氣溫則脈弦,氣熱則脈數,氣涼則脈澀,氣寒則脈沉。

白話文:

脈搏就像血液的倉庫,心負責養護血液,因此脈搏的運作與心火有關,當心火活動時,脈搏也能隨之跳動。血液流動暢通,是精神發揮作用的基礎,所以可以通過切脈來判斷病症。

不過,四季的脈象有所不同,春天脈搏弦緊,夏天脈搏跳動較快,秋天脈搏滑利,冬天脈搏沉穩,這是正常的脈象。如果脈搏不符合這個規律,也不能輕下斷言是病症。因為人的脈搏會隨著不同的氣候而變化。

氣候溫和時脈搏弦緊,氣候炎熱時脈搏跳動較快,氣候涼爽時脈搏滑利,氣候寒冷時脈搏沉穩。

脈與天地中外相應,則為平和,不應則病也。中外相應而亦病者,是脈應之甚也。假令天氣炎熱,其脈當數,然而一息不過於五至也。所謂炎熱則呼吸急速,脈也應之,故曰數也,命其息而可知矣。一息六至或七至者病,所謂有熱也。在裡則脈沉數,當以下之,在表則脈浮數,當以汗之,此為治之大體也。

白話文:

脈象與天地內外環境相應時,人體就健康。如果不相應,就會患病。

即使脈象與內外環境相應,也可能患病,這是因為脈象與環境相應得太過。

比如說,當外界氣候炎熱時,脈象應該數,但一分鐘不超過 5 次。如果氣候炎熱時,呼吸急促,脈象也應之而數,這稱為「熱數脈」,觀察呼吸狀況就能知道脈象。

如果一分鐘脈搏超過 6 次或 7 次,就表示有熱證。如果熱在體內,脈象會沉數,這時應瀉熱;如果熱在體表,脈象會浮數,這時應發汗。這些是大致的治療原則。

反其治者,死矣。一息八至以上者死,所謂數之過極也。余皆仿此,推而可知也。或曰春得秋脈,秋得夏脈,夏得冬脈,冬得長夏脈,長夏得春脈,是四時官鬼相刑之脈,其病當死者,慎不可便言其死也。然春脈當弦,秋脈當澀,若歲陽明金居初之氣,客氣盛則其氣大涼,其脈短而澀。

白話文:

違反了治療法則,就會死亡。呼吸每分8次以上,就會死亡,這是因為脈數過快。其他情況類推,可以得出相似的結論。有人說,春天出現了秋天的脈象,秋天出現了夏天的脈象,夏季出現了冬天的脈象,冬天出現了長夏的脈象,長夏出現了春天的脈象,這是四季「官鬼」相刑的脈象,患有這種脈象的人應該會死,但不能輕易斷言其死亡。然而,春天脈象應是緊而有力的弦脈,秋天脈象應是滯澀的澀脈。如果歲陽明金初生的氣,客邪盛則其氣大寒,其脈短而澀。

雖是春得秋脈,金當剋木,是鬼賊之脈,又有何咎,所謂脈應天時而至,雖反時位,不反無常,亦為平和之脈也。或曰肝病得肺脈,肺病得心脈,心病得腎脈,腎病得脾脈,脾病得肝脈,此是鬼賊之脈,其病必死者,亦不可便言其死也。假令春有脾病,或遇厥陰所至,其病欲愈,脾本位而見肝脈,是謂平和之候也,若便言死,豈非粗工之謬也。若春氣溫和,而肝有病,反見秋脈者,此是鬼賊之脈也,其病殆而殂也。

白話文:

雖然是春天得了秋脈,金屬性本應該剋制木屬性,這是所謂的「鬼賊之脈」,但也不必太擔心。因為脈搏會隨著季節而變化,即使出現反常的情況,也不一定是不正常的,仍然可以是平和的脈象。

有人說,如果肝病出現肺脈,肺病出現心脈,心病出現腎脈,腎病出現脾脈,脾病出現肝脈,這些都是「鬼賊之脈」,病人必定會死亡。但是,也不能輕易下定論。

比如說,春天得了脾病,正好碰到厥陰之氣影響,病情的趨勢是好轉,脾臟原是主位,卻出現肝脈,這是平和的徵兆。如果貿然說會死,豈不是粗淺的誤判。

相反地,如果在春夏溫暖季節,肝臟出問題,卻出現秋脈,這纔是真正的「鬼賊之脈」,病情兇險,恐怕難以痊癒。

余仿此。又,孟春脈沉而不弦,孟夏脈弦而不數,孟秋脈數而不澀,孟冬脈澀而不沉者,雖不應時,而亦非病也。蓋四時之氣,皆始於仲月,而盛於季月,差在一月之後,人脈亦從之,故經曰各差其分,此之謂也。

白話文:

我也依循這樣的原則。此外,春天開始時脈象沉伏但不緊繃,初夏時脈象緊繃但不強勁,初秋時脈象強勁但不阻滯,初冬時脈象阻滯但不沉伏,雖然這些脈象不符合時節,但也不是病態。這是因為四季之氣,都始於仲月,而盛於季月,與實際季節相差一個月,人的脈象也隨之變化。因此,經書說「各差其分」,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大凡切脈,心明三部九候,可以候其脈。蓋各人肥瘦長短不等,故謹察之也。三指之下,各得同身寸之一寸,率而成三,以應三寸之道也。或曰三部之脈,非應三寸者,同身寸以驗之,而可知也。取寸之法,以從男左女右,以中指與大指相接如環,度中指上側兩橫文之際,乃為一寸也。

白話文:

要切脈,首先要了解三部九候,才能正確地把脈。因為每個人的體型不同,肥瘦長短各異,所以要仔細辨察。三指之下,各代表身體一寸,以此類推,三者相加為三寸,符合三寸之道的規律。有人說三部脈象不應對應三寸,但實際上可以通過同身寸來驗證。測量寸法的步驟是:如果給男性把脈,就用左手,如果是女性就用右手,用中指和大拇指相接成環狀,然後測量中指上側與虎口兩條橫紋之間的距離,這個距離就是一寸。

或言此非一寸者,是未知其道。經言天地之至數,始於一,終於九,一天、二地、三人,因而三之,則三三成九也。然九而因之,則為八寸一分也。故冬至之後,陽生則數九,終於八十一也。故《素問》及《道德經》,皆八十一篇,越人八十一難,皆合九九之數,乃自然之道也。

白話文:

有人說,一寸不是這樣來的,是他們不明白其中的道理。經書上說,天地間的極致數字,開始於「一」,結束於「九」,一為天,二為地,三人而為三。把它變成三倍,就是三三成九。然而,如果用九來做倍率,就會得到八寸一分。因此,冬至之後,陽氣生長,就用「九」來計數,一直數到八十一。所以,《素問》和《道德經》都是八十一篇,《越人八十一難》也是八十一難,這些都符合九九之數,這是自然的法則。

人亦應之,故人足至頂,長八尺一寸,又手掌謂之咫尺,長八寸一分,以應九九之數,將此度之,而可徵也。又,關前為陽,將寸量至尺澤,一尺,故曰尺也,尺寸之間,陰陽之格,故曰關也。以寸脈應天,尺脈應地,關脈應人,以為三部也。部各有浮沉中,而又應九候,故有三部九候也。

白話文:

人體結構與數字也相對應。人的腳底到頭頂,長度為八尺一寸,而手掌的長度為八寸一分,這與九九之數相互呼應。以此來衡量身體,可以驗證這種關係。

另外,手腕前方(尺澤穴前)屬陽,用一寸的尺子量測到尺澤穴處為一尺,所以稱為「尺」。在「寸」和「尺」之間,是陰陽交界處,因此稱之為「關」。

將寸脈對應天、尺脈對應地、關脈對應人,形成三部脈象。每一部脈象又有浮、沉、中三種特徵,又與九候相應,因此有「三部九候」之說。

以應其身,則上部天主頭角,地主唇口,人主耳目,中部天主肺,地主胸中,人主心,下部天主肝,地主腎,人主脾。凡此三部九候及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氣口,是謂手太陰肺之經,脈之大會也。凡人食氣入胃,濁氣歸心,淫精於脈,精微入於脈也。脈氣流經,經氣歸於肺,肺朝百脈,蓋肺為華蓋,位復居高,治節由之,故受百脈之朝會也。

白話文:

依照人體結構,上半身由天主管轄頭部和額角,地主管轄嘴脣和口腔,人主管轄耳朵和眼睛。中部由天主管轄肺,地主管轄胸部中段,人主管轄心臟。下半身由天主管轄肝,地主管轄腎,人主管轄脾。

這三段九個檢查部位和十二條經絡,都有動脈經過。我們特別重視氣口,它是手太陰肺經的所在,也是脈絡的總匯。

人體吸入的空氣進入胃部,污穢的氣體歸於心臟,濁氣會進入脈絡,精氣也會進入脈絡。脈氣流經身體,最後歸於肺。肺支配所有的脈絡,因為肺就像華蓋一樣,位置比較高,負責調節百脈,所以能夠接納百脈的匯聚。

肺始自寅初,起於中焦,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循臑內側,至氣口,以成寸關尺之三部,應期而脈之見也。故經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也。欲將持脈,審其榮辱勇怯,性之緩急,察色聽聲,詢其憎欲,窮其所病,工無所惑,方可切其脈也。凡診之手,以從男左女右,先以中指按高骨為關,適其遠近,而次按寸尺。

白話文:

肺經從早上寅時開始運行,起源於中焦,向下連接大腸,再循行胃口,往上穿過膈肌,屬於肺,從肺部延伸出來,經過腋下,沿著上肢內側行進,到達氣口,形成了寸、關、尺三部脈象,符合不同的時間段而出現不同的脈象。

因此,經書中說,診脈的最佳時機是在黎明時分,這時陰氣尚未活動,陽氣尚未散發,飲食尚未進食,經脈尚未充盛,絡脈運行調和,氣血沒有混亂,所以可以診斷出準確的脈象。

想要正確診脈,需要仔細判斷脈象的榮辱、強弱、性質的緩急,觀察面色、傾聽聲音,詢問病人的喜好惡感,探究其病情的根源,醫生不能被其他因素幹擾,才能準確地切脈。

診脈時,男病人用右手,女病人用左手。先用中指按在寸關尺前的骨頭上,調整距離適當,然後依次按壓寸、關、尺三部脈。

診其脈,則目無邪搜,耳無亂聞,口無亂言,意無妄想,詢明部候,謹察陰陽,視歲政南北而君臣之位,適主客同異而氣之盛衰,追乎眾法,而應於心手。中外俱明,得其標本,可以言病患之由,斷病吉凶之處,謂治之方,愈疾人之苦矣。

白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