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又彭

《醫經讀》~ 平集 (1)

回本書目錄

平集 (1)

1. 平集

醫不知病何由治病醫不知不病何由知病平平人也即不病人也經有平人氣象篇蓋取諸此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上古天真論)

乃問於岐伯曰地之為下否乎岐伯對曰為人之下太虛之中者也曰馮乎對曰大氣舉之也寒暑六入故令虛而生化也(素五運行)

白話文:

於是,我向岐伯請問:地球是否位於最底下呢?岐伯回答說:地球位於人體的下方,同時也是太虛(無垠空間)的中心。我接著問:它懸浮在空中嗎?岐伯回答說:是由大氣託舉著它。寒暑六氣的流入,使得它空洞,並且產生生化作用。(《素問.五運行論》)

寒暑六入謂五氣從上下四旁而入非六氣也六氣乃後人偽造詳辨於後

帝曰天以六六之節以成歲人以九九制會何謂也岐伯曰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

按六六之節即三百六十日法也九九制會者用九九之法以推日月五星之會也法具周髀經度者所以測天之程也天體環轉不息難以測度聖人以星之明顯者(即二十八經星也)識之為限而後度乃生焉譬以山川城邑識道里之遠近耳奇器圖每度二百五十里然天體如卵度如柳葉近極者狹近赤道者廣難以一定拘也氣者二十四氣也數者盈虛之數也

白話文:

「按六六之節」是指遵循三百六十天的曆法。「九九制會」是指使用九九乘法來計算日月五星相會的時間。「法具周髀經度」是指測量天空距離的方法。

天空不斷旋轉,難以測量距離。聖人使用顯著的星宿(即二十八星宿)作為標誌點,然後才能進行測量。這就像使用山川城邑來判斷距離一樣。「奇器圖」中每度為二百五十里,但是天空像一顆蛋,測量的度數像柳葉一樣。離極點越近越窄,離赤道越近越寬,不能用固定的度數來約束。

「氣」是指二十四節氣。「數」是指月相盈虧的次數。

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有道里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余而盈閏矣

按日行周天三百六十五日四分之一月行疾每日過十三度有餘約二十九日零退一周天凡十二周天得三百五十四日零較日行少十日零所謂日月不齊之數也聖人於是正歲年以別之周禮太史正歲年注中數曰歲朔數曰年故歲必二十四氣全年則十二月或十三月乃以氣之盈補朔之虛每三十四月而適齊六十六氣故謂之閏

白話文:

太陽每天運行一周天(三百六十五天又四分之一);月亮運行較快,每天超過十三度,約二十九天又一點時間運行一周天。太陽和月亮運行一周天的時間共計十二週天,相當於三百五十四天零,比太陽運行一周天少了十天零。這就是所謂「日月不齊之數」。聖人因此制定歲年以區分它們。

《周禮》中的「太史正歲年」注中說:「歲是朔的數量,年是年的數量。」所以歲必定包含二十四個節氣,年則為十二或十三個月。每當氣盈時就補朔虛,每三十四年剛好湊齊六十六個氣,所以稱之為「閏」。

立端於始表正於中推余於終而天度畢矣

按左傳作履端於始舉正於中歸餘於終史記作歸邪於終蓋古人推歷謂之步歷言日月轉運於天猶人之行步也履即步也日月之行必有餘分履端於始者必以日月全數前無餘分之日為上元歷之端首也舉正於中者中氣不越本月若盈本月一策此月即是閏月也歸餘於終者積余成一月而置閏也

白話文:

根據《左傳》,將曆法從開始的腳步開始,在中間調整正確,在最後加入餘數。而《史記》則稱在最後加入多餘部分。這是因為古代人推算曆法稱為「步歷」,意指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的運行就如同人的腳步。腳步即步履,太陽和月亮的運行一定會有餘數。將腳步從開始計算,必定選取太陽和月亮完整運算,之前沒有餘數的日子作為上元曆法的開端。在中間調整正確,是指月亮的運行不能超過這個月,如果超過這個月一個單位(策),那麼這個月就是閏月。將餘數加入最後,是指將積累的餘數加成一個月,並設置閏年。

天有十日(十干也)日六竟而周甲(六十日周一甲子也)甲六復(六甲子也)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五日謂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

白話文:

一百二十萬六千三百六十

汲塚周書時訓解立春之日東風解凍又五日蟄蟲始振又五日魚上冰此即五日謂之候也其餘節氣仿此不備錄

春勝長夏長夏勝鼕鼕勝夏夏勝秋秋勝春

土分旺四季十八日取萬物生於土歸於土之義究非土之定位惟長夏乃其定位耳特夏火方盡秋金復至長夏幾為虛位莫若遵六元正紀五步為正大寒交初運木旺春分後第十三日交二運火旺芒種後十日交三運土旺處暑後七日交四運金旺立冬後四日交終運水旺如此則五行各得其平矣

白話文:

中醫認為,每年的十八天主要由不同的五行主導,這源自於「萬物生於土,歸於土」的道理,但實際上,「土」並沒有被精確定義。只有「長夏」這個季節纔是土的真正定位。

但由於「長夏」緊接在「夏」之後,而「夏」屬火,「秋」屬金,因此「長夏」幾乎是個空位。不如遵循六元正紀,每五步為正,大寒開始運行木氣,在春分後第十三天轉為火氣,在芒種後第十天轉為土氣,在處暑後第七天轉為金氣,在立冬後第四天轉為水氣。如此一來,五行的運行就能達到平衡。

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

白話文:


  • 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如果認為已經達到某種狀態,而實際上還沒有達到,就出現了過度的現象。就是自身無法承受,卻承受了它。因此,叫做氣勢強盛。
  • 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如果達到某種狀態,但是實際上還沒有達到,就出現了不足的現象。就是自身可以承受,但它沒承受。因此,叫做氣勢衰弱。

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素六節藏象論)

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素天元紀)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命脈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素靈蘭秘典)

白話文:

心臟是身體的君主,主宰神智。肺臟是宰相,負責調節氣血。肝臟是將軍,掌管謀略。膽囊是正氣官員,負責決策。膻中是臣子的官員,與喜樂有關。脾胃是倉庫官員,提供營養。大腸是傳導官員,負責排泄。小腸是接收官員,負責吸收。腎臟是強化官員,提供能量。三焦是水道官員,負責排泄。膀胱是津液官員,儲存體液。

氣血運行順暢,這些官員才能正常運作。這十二個官員密切相關,缺一不可。君主(心臟)清明安定,臣子(其他官員)才能安泰。以此養生,必能長壽。若君主不明,十二個官員就會受到威脅,氣血流通就會受阻,身體就會受到嚴重損害。

(彭)按膀胱止有一口口端橫一管上半管即名下焦下半管即是溺孔未溺時膀胱之底下垂其口向上與下焦直對故下焦別迴腸而滲入焉欲溺時大氣舉膀胱之底則其口向下從溺孔注出故曰氣化則能出矣妊婦胎壓胞門

白話文:

(彭)解釋:膀胱只有一條孔道,上面橫出一條管,上半部分叫下焦,下半部分就是尿道口。當沒有排尿時,膀胱的底部下垂,其出口向上,與下焦相對。因此,下焦與大腸相連,並滲入其中。當想要排尿時,大氣會抬起膀胱的底部,其出口朝下,尿液就會從尿道口排出。所以說,氣化才能排出尿液。孕婦的胎兒壓迫子宮口。

小便不出丹溪用托胎法深得此意

五臟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也水穀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故曰實而不能滿也(素五臟別論)

白話文:

五臟儲藏精氣,不會漏失,所以即使飽滿也不會感覺過度充實。六腑負責傳送和轉化食物,不會儲存,所以即使空虛也不會感覺空空如也。當水穀進入體內時,胃部會滿而腸道會空;當食物下降到腸道時,腸道會滿而胃部會空。這就是「實而不能滿」的道理。

五臟宜藏六腑宜通(東垣語)

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背為陽腹為陰六腑皆為陽五臟皆為陰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陰中之陰腎也陰中之至陰脾也(素金匱真言)

白話文:

黑暗中存在著光明,光明中存在著黑暗。從黎明到正午是白晝最亮的時候,也是光明的極致。從正午到黃昏是白晝逐漸減弱,光明藏匿的時候。從夜幕降臨到雞鳴前是黑夜最沉的時候,也是黑暗的極致。從雞鳴到黎明是黑夜逐漸減退,黑暗藏匿的時候。人類的身體也遵循這個規律。陽氣盛於外,陰氣盛於內;背部屬陽,腹部屬陰;六腑屬陽,五臟屬陰;背部是陽中之陽,代表著心臟;腹部是陰中之陰,代表著腎臟;肝臟是陰中之陽;脾臟是陰中之至陰。

知此可以決病之間劇

聖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後曰太衝太衝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明陽明根起於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於竅陰名曰陰中之少陽是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衝在下名曰太陰太陰根起於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後名曰少陰少陰根起於湧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於大敦陰之絕陽名曰陰之絕陰是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素陰陽離合)肺手太陰之脈起於中焦(直接中焦中焦從胃通出外對中脘穴在心蔽骨與臍之中)下絡大腸還循胃口上膈(胃口上心肺下有膈膜遮隔濁氣不使上侵此係清濁分界所以十二經由此上下皆書之)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肩下脅上曰腋)下循臑內行少陰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內(肩下一節為臑臑盡處為肘肘下為臂臂盡為腕腕盡處直至指俱名手)上骨下廉(臂有兩骨行臂內側上骨之下廉)入寸口(即診脈處)上魚(掌骨之前大指之後肉隆起處為魚)循魚際(大指本節後穴名)出大指之端(少商穴大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其支者從腕後(列缺穴兩手交叉食指盡處是也太陰絡從此別走陽明)直出次指內廉出其端是動則病肺脹滿膨膨而喘咳缺盆中痛(肩下橫骨陷中)甚則交兩手而瞀(迷亂也)此為臂厥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氣喘渴煩心胸滿臑臂內前廉痛厥(四肢冷)掌中熱氣盛有餘則肩臂痛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而欠氣虛則肩臂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商陽穴在次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合谷穴名在大指次指岐骨陷中)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迎香穴鼻下孔旁五分)是動則病齒痛頸腫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黃口乾鼽(清涕)衄(鼻血)喉痹肩前臑痛大指次指痛不用氣有餘則當脈所過者熱腫虛則寒慄不復

白話文:

聖人面朝南方而站,前面叫「廣明」,後面叫「太衝」。太衝的位置叫「少陰」,少陰上面叫「太陽」。太陽的根源從「至陰」開始,結束於「命門」,叫做「陰中的陽」。從身體中線往上,叫「廣明」。廣明下面叫「太陰」,太陰前面叫「陽明」。陽明的根源從「厲兌」開始,叫做「陰中的陽」。厥陰的外表叫「少陽」,少陽的根源從「竅陰」開始,叫做「陰中的少陽」。這三陽是相輔相成的。太陽主開,陽明主闔,少陽主樞紐。外面的為陽,裡面的為陰。那麼中間就是陰。它的流動方向向下,叫「太陰」。太陰的根源從「隱白」開始,叫做「陰中的陰」。太陰後面叫「少陰」,少陰的根源從「湧泉」開始,叫做「陰中的少陽」。少陰前面叫「厥陰」,厥陰的根源從「大敦」開始,最極端的陰,叫做「陰之絕陰」。這三陰也是相輔相成的。太陰主開,厥陰主闔,少陰主樞紐。

肺手太陰經的脈絡從中焦開始(直接進入中焦,中焦從胃部連通到外面,對應中脘穴,在心臟的覆蓋骨與肚臍的正中間)。向下聯絡大腸,再經過胃口,往上經過橫膈膜(胃口在心肺下面,有橫膈膜隔開污濁之氣,不讓它往上侵犯,這是清濁分界,所以十二經脈由此上下走行的路徑都記載在這裡)。屬於肺,從肺系橫著出來經過腋窩(肩下肋骨上面叫腋窩)。往下經過臑內,在心主之前通過,向下到肘中,再經過手臂內側(肩下一節為臑,臑盡處為肘,肘下為臂,臂盡為腕,腕盡處直至指尖都叫手)。上循手臂骨的下緣(手臂有兩根骨,沿手臂內側上骨以下緣走)。進入「寸口」(診脈的地方),往上到魚際(手掌骨前面大拇指後面的隆起部分)。沿著魚際走(大拇指第一個關節後面的穴位),到達大拇指的頂端(少商穴,在大拇指內側,離指甲根部像韭菜葉)。它的支脈從手腕後方(列缺穴,雙手交叉,食指盡頭就是。太陰絡脈從這裡分出,走陽明)。直接出來到中指的內側,到達中指頂端。如果發生病變,則會出現肺部脹滿、氣喘、咳嗽、缺盆中疼痛(肩下橫骨凹陷的地方)。嚴重時會雙手交叉,頭昏眼花(迷亂)。這是手臂厥氣,是肺部所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咳嗽、氣喘、口渴煩躁、心胸滿悶、臑臂內前側疼痛、厥冷(四肢冰冷)、手掌發熱,氣血過剩則肩臂疼痛、風寒出汗、中風、小便頻數而短氣,氣血虛弱則肩臂疼痛寒涼、氣短不足以正常呼吸、大小便顏色異常。

大腸手陽明經的脈絡從大拇指和食指的頂端開始(商陽穴,在食指內側,離指甲根部像韭菜葉)。沿著手指上側走到合谷穴(位於大拇指和食指之間的虎口中間)。往上進入兩根筋的中央,沿著手臂上側走到肘部外側,再往上到臑的外側前緣,到肩部,從肩胛骨的前面外緣出來,再往上到顱骨會合處,上下進入缺盆,聯絡肺,在橫膈膜下面,屬於大腸。它的支脈從缺盆往上到頸部,穿過臉頰,進入下排牙齒內部,再出來夾住嘴角,交叉到人中穴(上脣正中,鼻孔下方),左邊到右邊,右邊到左邊,往上夾住鼻孔(迎香穴,鼻下孔旁邊五分)。如果發生病變,則會出現牙痛、頸部腫脹。這是津液引起的疾病,症狀包括黃疸、口乾、流清鼻涕、流鼻血、喉嚨腫痛、肩膀前臑疼痛、大拇指和食指疼痛、呼吸不暢,氣血過剩則脈絡經過的地方發熱腫脹,氣血虛弱則寒顫不止。

胃足陽明之脈起於鼻之交頞中(山根)旁約太陽之脈下循鼻外上入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任脈穴在唇稜下陷中)卻循頤後下廉(腮下為頷頷下為頤)出大迎(穴在曲頷前寸二分)循頰車(耳下八分曲頰端近前陷中)上耳前過客主人(足少陽經穴在耳前起骨)循髮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結喉旁一寸五分動脈)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內廉(從乳中過)下挾臍入氣街中(穴在臍下八寸去中行二寸)其支者起於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足之本節為髀髀前膝上六寸起肉處為伏兔伏兔後橫紋中為髀關髀內為股髀盡處前為膝後為膕第二節為脛脛盡處即內外踝下為足)下膝臏中(挾膝筋中為臏)下循脛外廉下足跗(足面)入中指內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別下入中指外間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間出其端(厲兌穴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去爪甲角如韭葉)是動則病洒洒振寒善呻數欠顏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賁響腹脹是謂骭厥(脛骨為骭)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臏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指不用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脾足太陰之脈起於大指之端(隱白穴在大指端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循指內側白肉際(白肉三陰脈所經赤肉三陽脈所經際乃白肉盡處)過核骨後上內踝前廉上踹內(足肚)循脛骨後交出厥陰之前上膝股內前廉入腹屬脾絡胃上膈挾咽連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復從胃別上膈注心中是動則病舌本強食則嘔胃脘痛腹脹善噫得後與氣則快然如衰身體皆重是主脾所生病者舌本痛體不能動搖食不下煩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閉黃疸不能臥強立股膝內腫厥足大指不用

白話文:

胃經和足陽明經的脈絡從鼻子根部兩旁開始,沿著太陽經的脈絡向下,經過鼻孔外側,進入牙齒中,再出來包裹嘴脣,沿著下嘴脣交會於承漿穴(位於嘴脣下方),然後沿著下巴後面、腮下的溝壑向下,經過大迎穴(位於下巴前緣一寸二分處),沿著顴骨(耳下八分處,顴骨末端靠前的凹陷處)向上,經過耳朵前面,經過客主人穴(足少陽經的穴位,位於耳前突出的骨頭處),沿著髮際向額頭和頭頂行進。

它的支脈從大迎穴前方向下,經過人迎穴(喉結旁一寸五分處的動脈處),沿著喉嚨進入缺盆穴,向下經過橫膈膜,連接胃,絡屬於脾。

它的正脈從缺盆穴向下,經過乳房內側,向下包裹肚臍,進入氣街穴(位於肚臍下方八寸,偏離中線兩寸處)。

它的支脈從胃口開始,向下沿著腹腔內側走向,到達氣街穴後與正脈匯合,向下經過髀關穴和伏兔穴(小腿根部為髀,髀前膝蓋上方六寸處肉隆起的地方為伏兔,伏兔後橫紋處為髀關,髀內側為股,髀盡頭前側為膝,後側為膕,小腿第二節為脛,脛盡頭也就是內外踝下方向為足),向下經過膝蓋骨外側,向下沿著小腿外側,進入足背,到達中指內側。

它的支脈從足跗三寸處分出,向下進入中指外側。它的另一支脈從跗部分出,向上進入大腳趾間,從頂端排出(厲兌穴,位於大腳趾和第二腳趾尖端,距離指甲角像韭葉)。

如果有這個經絡的異常,會出現渾身發抖、畏寒、愛呻吟、頻打哈欠、面色發黑等症狀。嚴重時會厭惡人與火,聽到木頭的聲音會突然驚嚇,心跳加速,只想關門窗獨自待著。更嚴重時會想要上高處唱歌,脫掉衣服亂跑,並發出賁響(腹脹),這是因為脛骨受病所致,稱之為「骭厥」。

主血的經絡生病了,會出現狂亂、瘧疾、溫熱病、汗出異常、鼻衄、口歪、脣腫、脖子腫、喉嚨痛、腹部水腫、膝蓋骨腫痛,沿著胸部、乳房、氣街、股部、伏兔、脛骨外側、足跗上都疼痛,中指不能用。氣盛則身體前部發熱,胃氣過剩則消化不良、容易飢餓,大便顏色發黃。氣不足則身體前部畏寒發抖,胃中寒冷則脹滿。

脾經和足太陰經的脈絡從大拇指末端開始(隱白穴,位於大拇指末端內側,距離指甲角像韭葉),沿著手指內側白肉邊緣(白肉是三陰經脈絡通過的地方,赤肉是三陽經脈絡通過的地方,白肉邊緣就是白肉的盡頭),經過指甲後緣,向上進入內踝前側,向上經過足肚,沿著小腿骨後側,交會於厥陰經脈的前方,向上經過膝蓋、股部內側前側,進入腹腔,連接脾,絡屬於胃,向上經過橫膈膜,包裹咽喉,連接舌根,散佈於舌下。

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向上經過橫膈膜,貫注於心臟。如果有這個經絡的異常,會出現舌根僵硬,吃東西就嘔吐,胃脘痛、腹脹、愛打嗝,得不到氣的滋養就心煩氣悶,身體沉重。主脾的經絡生病了,會出現舌根疼痛、身體不能動彈、吃不下飯、心煩心窩急痛、大便溏稀、腹水、黃疸、不能平臥、勉強站立、股膝內側腫脹、大腳趾不能用。

心手少陰之脈起於心中出屬心系(心系上與肺通由肺葉而下曲折向後貫脊髓通於腎)下膈絡小腸其支者從心系上挾咽系目系其直者復從心系卻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內後廉行太陰心主之後下肘內循臂內後廉抵掌後銳骨之端入掌內後廉循小指之內出其端(少衝穴在小指內側去爪甲角如韭葉)是動則病嗌乾心痛渴而欲飲是為臂厥是主心所生病者目黃脅痛臑臂內後廉痛厥掌中熱痛

白話文:

心臟和手少陰經脈起於心臟,並連接到心包(心包位於上部,與肺相通,從肺葉下方曲折向後,貫穿脊髓,連接到腎臟),向下經過橫膈膜,連接小腸。其分支從心包向上,經過咽喉,連接到眼睛。主脈則從心包再次向上,再從肺部向下,穿出腋窩,向下沿著手臂內側後緣,位於心包經的後方,向下經過肘部內側,沿著前臂內側後緣,到達手掌上的銳利骨端,進入手掌內側後緣,沿著小指內側,從其末端穿出(少衝穴位於小指內側,距離指甲角,形狀如同韭葉)。如果這些經脈發生問題,會導致喉嚨乾痛、心痛、口渴,且想要喝水。這稱為「臂厥」,主要是由心臟疾病引起的。同時,還會出現眼睛發黃、脅部疼痛、手臂內側後緣疼痛、手掌中熱痛等症狀。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少澤穴在小指外側去爪甲角下一分陷中)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腕下高骨)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筋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脊兩旁為膂膂上兩角為肩解)繞肩胛(肩解下成片骨)交肩上(上會大椎乃左右相交於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目外角為銳眥)卻入耳中其支者別頰上䪼(目下為䪼)抵鼻至目內眥(內角)斜絡於顴是動則病嗌痛頷腫不可以顧肩似拔臑似折是主液所生病者耳聾目黃頰腫頸頷肩臑肘臂外後廉痛

白話文:

小腸經(手太陽經)的脈絡起於小指末端的少澤穴(在小指外側,靠近指甲根部,一寸凹陷處)。沿著手的側面向上到手腕的踝中穴(手腕下方的突出骨頭)。再向上循著臂骨下緣,經過肘內側兩筋之間。再向上循著肩膀外側後緣,穿出肩解穴(脊椎兩側的肌肉,其上部兩角就是肩解)。繞過肩胛骨(肩解下方的扁平骨),交匯於肩上(在肩上的大椎穴左右相交)。進入缺盆穴(肩井穴旁),與心部相連,沿著咽喉下行,穿過膈肌,抵達胃部,屬小腸。

小腸經的支脈從缺盆穴沿著頸部、上臉頰,到眼睛的外眼角(銳眥)。再穿入耳中。支脈中還有一支循著臉頰上部(䪼)到鼻部,再到眼睛的內眼角(內眥),並斜著與顴部相連接。

病證:

如果小腸經的脈絡發生問題,可能會出現以下症狀:咽喉疼痛、下巴腫脹、不能轉動肩膀、感覺肩膀被拔出、手臂感覺被折斷。此外,還可能伴有耳聾、眼睛發黃、臉頰腫脹、頸部、下巴、肩膀、手臂外側和後側疼痛等症狀。

膀胱足太陽之脈起於目內眥(睛明穴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陽蹻五脈之會)上額交巔(百會穴)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肩後下為膊)挾脊抵腰中入循膂絡腎屬膀胱其支者從腰中下挾脊貫臀入膕中其支者從膊內左右別下貫胛挾脊內過髀樞(捷骨下為髀樞)循髀外從後廉下合膕中(與前入膕中者合)以下貫腨內出外踝之後循京骨(足外側赤白肉際小指本節後大骨)至小指外側(至陰穴在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是動則病沖頭痛目似脫項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腨如裂是為踝厥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瘧狂癲疾頭囟項痛目黃淚出鼽衄項背腰尻膕踹腳皆痛小指不用

白話文:

膀胱經(足太陽經)從眼睛內眼角開始(睛明穴是手太陽、足陽明、陰蹻、陽蹻五條經脈的交會點)上額交會於頭頂(百會穴)。其支脈從頭頂到耳上角,直脈從頭頂入腦,再出來分出別脈從頸部下來,沿著肩胛骨內側(肩後下是膊)緊貼脊骨到腰部,入脊柱連接腎臟屬於膀胱。其支脈從腰部下來,緊貼脊骨貫穿臀部,入股窩。其支脈從肩胛骨內側再分出兩條脈,貫穿肩胛骨,緊貼脊骨內側,經過髀樞(膝骨下是髀樞),沿著大腿外側,從後方下合於股窩(與前面入股窩的那條脈會合),再以下貫穿小腿內側,從外腳踝的骨頭邊緣出來,沿著足外側赤白肉際(小指本節後的大骨)到小指外側(至陰穴在小指外側本節前陷中)。這條經脈活動時出現問題,症狀有:頭暈頭痛,眼睛像要脫出來,頸部像被拔起,脊椎痛,腰部像要斷裂,大腿不能彎曲,小腿像要裂開,足踝攣縮。這稱為足踝攣縮,是因筋絡得病所致。症狀有:痔瘡,瘧疾,癲癇,頭痛,頭頂和頸部疼痛,眼睛發黃,流淚,鼻子出血,頸背、腰臀、小腿、腳後跟疼痛,小指不能活動。

腎足少陰之脈起於小指之下邪趨足心(湧泉穴在足心屈足卷指宛宛中)出於然谷之下(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中)循內踝之後別入跟中以上腨內出膕內廉上股內後廉貫脊(與督脈會長強穴)屬腎絡膀胱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是動則病飢不欲食麵如漆柴咳唾則有血喝喝而喘坐而欲起目𥉂𥉂如無所見心如懸若飢狀氣不足則善恐心惕惕如人將捕之是為骨厥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乾咽腫上氣嗌乾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脊股內後廉痛痿厥嗜臥足下熱而痛

白話文:

腎經(足少陰經)起始於小指下方,斜走足心(湧泉穴位於足心屈足卷縮腳趾的凹陷處),出於然谷穴下方(足內踝前緣凸起的大骨下面凹陷處)。沿著內踝後方,分出一支進入腳後跟,往上通過小腿內側,出於膝蓋內側後方,向上沿著大腿內後側面,貫通脊椎骨(與督脈會合於長強穴),與腎臟相連,絡於膀胱。腎經的正經從腎臟向上,穿過肝臟和橫膈,進入肺部,沿著喉嚨,挾著舌根。其分支從肺部出來,絡於心臟,分佈於胸腔。腎經有病時,活動時會出現飢餓感,不想吃東西,臉色像漆一樣黑,咳嗽咳痰帶血,喘氣時有呼嚕聲,坐著想起來時,眼睛昏花,看不清東西,心悸懸浮,好像很餓的樣子。氣血不足時,容易恐懼,心驚膽戰,好像有人要抓捕自己一樣。這些都是骨髓受損的表現,是由腎臟疾病引起的。症狀還包括口熱、舌乾、咽喉腫痛、氣往上衝、喉嚨乾澀疼痛、心火旺盛、心痛、黃疸、大腸濕熱、脊椎股後內側疼痛痿弱、昏厥嗜睡、足底發熱疼痛。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其支者從胸中出脅(腋下為脅)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內行太陰少陰之間入肘中下臂行兩筋之間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中衝穴在中指端爪甲如韭葉陷中)其支者別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是動則病手心熱臂肘攣急腋腫甚則胸脅支滿心中憺憺大動面赤目黃喜笑不休是主脈所生病者煩心心痛掌中熱

白話文:

心主手厥陰心包絡經脈。這條經脈從胸部開始,屬於心包絡,經過橫膈後與三焦相絡。它的分支從胸部出來,經過脇下,在腋下三寸處向上,到達腋下,沿著上臂內側,在太陰和少陰經脈之間運行,進入肘部,沿著前臂兩條筋之間運行,進入手掌心,沿著中指走到指尖(中衝穴在中指指尖,指甲就像韭葉,中間凹陷)。它的分支從手掌心分出,沿著小指走向小指的指尖。如果這條經脈受阻,就會出現手心發熱、手臂和肘部攣急、腋下腫脹等症狀。嚴重時,還會出現胸脅滿痛、心悸、面色發紅、眼睛發黃、喜笑不止等症狀。這些症狀都是由心包絡經脈生病引起的,常見的病症有煩躁不安、心痛、手掌發熱等。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關衝穴在無名指外側去爪甲如韭葉)上出兩指之間循手表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兩乳中間)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是動則病耳聾渾渾焞焞嗌腫喉痹是主氣所生病者汗出目銳眥痛頰腫耳後肩臑肘臂外皆痛小指次指不用

白話文:

手少陽三焦經的經脈,從小指和無名指的指尖開始(關衝穴位於無名指外側,距離指甲邊緣就像韭葉一樣),沿著手臂外側兩根骨頭之間向上運行,經過肘部,沿著上臂外側和肩部向上,在足少陽經的後面交叉進入缺盆(兩乳之間),分佈在膻中(兩乳中間),並連接心包,再向下經過膈肌,沿著三焦運行。它的分支從膻中向上經過缺盆,到達頸部,連接到耳後,一直延伸到耳朵上角,然後彎折下來,經過臉頰到下巴。它的另一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從耳前出來,經過太陽穴前面,與面頰交叉,到達眼睛的銳眥。

如果這個經脈不通暢,會導致以下症狀:

  • 耳聾、耳鳴
  • 咽喉腫痛、喉嚨乾澀
  • 汗出過多、眼睛銳利且疼痛
  • 臉頰腫脹、耳後、肩部、上臂外側疼痛
  • 小指和無名指活動不便

膽足少陽之脈起於目銳眥(瞳子髎穴在目外去眥五分)上抵頭角下耳後循頸行手少陽之前至肩上卻交出手少陽之後入缺盆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銳眥後其支者別銳眥下大迎合於手少陽抵於䪼下加頰車下頸合缺盆(與前入者合)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繞毛際橫入髀厭中(股與少腹之間陷中)其直者從缺盆下腋循胸過季脅(脅骨之下為季脅)下合髀厭中以下循髀陽(循髀外行太陽陽明之間)出膝外廉下外輔骨之前直下抵絕骨之端(外踝上為絕骨)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間(竅陰穴在小指次指外側去爪甲角如韭葉足少陽脈至此而終)其支者別跗上入大指之間循大指岐骨內出其端(大指本節後為岐骨)還貫爪甲出三毛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微有塵體無膏澤足外反熱是為陽厥是主骨所生病者頭痛頷痛目銳眥痛缺盆中腫痛脅下腫馬刀俠癭汗出振寒瘧胸脅肋髀膝外至脛絕骨外踝前及諸節皆痛

白話文:

膽經,足少陽經,起始於眼角外側的瞳子髎穴,向上經過頭頂,向下沿耳後,再沿着頸部,在手臂少陽經(三焦經)的前面走向上臂,在肩部與少陽經交會,然後從缺盆穴出缺盆,有一分支從耳後進入耳中,再從耳前出來,到達眼角外側的銳眥穴,另一分支從銳眥穴向下,與少陽經在迎香穴會合,然後抵達下頜骨的翳風穴,再經過頰車穴,向下進入頸部,在缺盆穴與前一支會合,再往下貫穿胸腔,連接橫膈,與肝臟相連,然後沿膽囊外側,穿出肋間,繞過乳頭,橫向進入股溝處,達到髀厭穴(大腿和小腹部間的凹陷處)。

直行的一支從缺盆穴,沿着腋窩往下,經過胸腔,超過季脅(肋骨以下的部位),在髀厭穴與前面的一支會合,然後沿着大腿外側(太陽經和陽明經之間),出膝外側,在腓骨前側向下,直達絕骨的端點(外踝上),再從外踝前側出,沿着足跗向上,進入小指和次指之間的竅陰穴(小指和次指外側,腳指甲角外側),足少陽經到此結束。

分支的一支從足跗向上,進入大拇指和食指之間,沿大拇指的岐骨內側出其末端(大拇指第一個關節後的部位),再穿過腳指甲,從三個腳趾毛孔中出來。

此經受病,會有口苦、愛嘆息、心痛脅痛、不能轉身,嚴重時面部稍有塵埃覆蓋、身體沒有光澤、足外側發熱。這就是陽厥症,是由骨頭引起的疾病,症狀有:頭痛、頷痛、眼角外側痛、缺盆穴腫痛、脅骨下腫脹、馬刀俠癭、出汗、發抖、瘧疾、胸脅肋骨、大腿、膝蓋外側至小腿、絕骨、外踝前側,以及各個關節都疼痛。

肝足厥陰之脈起於大指叢毛之際(大敦穴在大指端去爪甲如韭葉為厥陰所出之井針灸家皆用之然經則明言起於叢毛之際非指端也今厥陰逆上腹痛脈絕欲死者灸叢毛大驗)上循足跗上廉去內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陰之後上膕內廉循股陰入毛中過陰器(左右環繞陰器)抵小腹挾胃屬肝絡膽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後上入頏顙連目繫上出額與督脈會於巔其支者從目系下頰裡環唇內其支者復從肝別貫膈上注肺是動則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㿉疝婦人少腹腫甚則嗌乾面塵脫色是肝所生病者胸滿嘔逆飧泄狐疝遺溺閉癃(靈經脈篇)別者另分一支也合者本經兩脈相合也會者與他經相會也交者或本經左右兩脈相交或與他經相交也加者加於上不相通也挾者夾也約者約束也環者環繞也散者非一絡也循者依傍而行也貫者穿過也夫經絡如織營衛如環而欲一一寫出纖悉無遺不亦難哉經獨以數活字鉤清之宛似繪一生人模樣垂示來茲較之禹貢浚川圖史記天官書更勝一籌非作者之聖其孰能之

白話文:

肝經(足厥陰經)起於大拇指趾甲叢生之處(大敦穴位於大拇指尖去指甲處,形狀類似韭菜葉,是足厥陰經的井穴,針灸家常用它取穴。但經文明確指出肝經起源於趾甲叢生處,而不是指尖。如果足厥陰經逆行上腹痛,脈搏微弱瀕臨死亡,灸大敦穴效果顯著)。

肝經沿著腳背內側向上走行,距離內踝一寸,距離腳踝八寸,與足太陰經相交後,再沿著大腿內側向上走行,深入腹股溝,經過生殖器(環繞在生殖器周圍),到達小腹,夾住胃連接肝臟,聯繫膽囊,上穿橫膈膜,分佈在兩側肋骨下,沿著喉嚨後面向上走行,進入頸部後腦勺,連接眼睛後面,從額頭上方穿出與督脈相會於頭頂。

它的分支從眼睛後面向下經過臉頰內側,環繞嘴脣內側。另一分支從肝臟分出,穿過橫膈膜,向上通到肺部。如果肝經不通暢,會導致腰痛,不能彎腰俯仰。男性會出現陰囊腫大,女性會出現小腹腫脹;嚴重時會出現口乾舌燥,面部浮腫,面色發黃,這些都是肝經病變引起的。胸悶嘔吐、腹瀉、遺精遺尿、閉尿(靈樞經脈篇)等疾病,也是由肝經病變導致的。

「別」指另外分出一支,「合」指兩條經脈相交,「會」指與其他經脈相交,「交」指本經左右兩脈相交或與其他經脈相交,「加」指本經與其他經脈相連但不通,「挾」指夾住,「約」指約束,「環」指環繞,「散」指不連在一起,「循」指依著走,「貫」指穿過。經絡就像紡織品,營衛之氣就像環繞,如果要一一列舉出來,細緻入微,豈不是很困難。經文僅用幾個關鍵字,就能將之說清楚,就像繪製一個人體模型,展示給後人。這比禹貢中的治理江河記載,史記中的天象記載更加傑出,如果不是賢聖之人,誰能做到呢?

治病猶治賊必先識賊之所在斯不勞而獲倘賊在此界而反於彼境捕之則彼境無辜之民徒增擾動而此界真賊且不治而日熾矣十二經脈所經之處即十二經所轄無異省治之分界也如某處痛某處癢某處熱腫某處寒慄即可知何經受病又寧有誤治之慮哉然則此篇經文洵為大小內外諸科一刻不可離之法也

白話文:

想要治病就如同抓賊,首先要判斷賊人的位置,這樣才能省力抓到賊。如果賊人在這個地界,卻跑到另一個地方抓,那隻會讓另一個地方無辜的老百姓受到騷擾,而真正藏匿的賊人卻依然逍遙法外、更加猖狂。十二經脈所經過的地方,就好比省裏治理疆域的分界線一樣。如果某個部位疼痛、瘙癢、腫脹、發冷,就可以知道是哪條經脈受到病邪侵襲,又怎麼會誤治呢?所以這段經文對大小內外科的各個領域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法則。

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裡上至風府入屬於腦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裡上關元至咽喉衝脈者起於氣衝並足陽明之經(今內經俱作少陰)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陽蹻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蹻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陽維陰維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陽維起於諸陽會陰維起於諸陰交也(二十八難)

白話文:

督脈:從肛門部的俞穴開始,沿著脊椎裡面往上,到達風府穴後進入腦部。

任脈 :從肚臍下方開始,沿著腹部裡面往上,經過關元穴到咽喉。

衝脈 :從氣海穴開始,沿著足陽明經(現在的《內經》寫作「少陰」)旁,經過肚臍往上,到胸部散開。

帶脈 :從肚臍兩側開始,繞身體一週。

陽蹻脈 :從腳後跟開始,沿著外腳踝往上,進入風池穴。

陰蹻脈 :也從腳後跟開始,沿著內腳踝往上,到咽喉,與衝脈相交。

陽維脈、陰維脈 :是絡脈,在體內散佈,灌溉各條經脈,不能環繞全身。陽維脈起於各條陽經會合處,陰維脈起於各條陰經會合處。

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衝之為病逆氣裡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女子為瘕聚(內經男子內結七疝女子帶下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二十九難)(彭)按奇經八脈經文錯亂定系後人傳寫之誤越人時所讀不若是也故所述明晰謹遵錄之

白話文:

陽維脈運行在陽經的部位,陰維脈運行在陰經的部位。如果陰陽不能互相制約,就會悲傷失志,精神無法集中。陽維脈有病,會引起寒熱;陰維脈有病,會引起心痛。陰蹻脈有病,陽脈虛弱而陰脈亢盛;陽蹺脈有病,陰脈虛弱而陽脈亢盛。衝脈有病,會出現逆氣上衝、腹部急促;督脈有病,會出現脊椎強直、厥逆;任脈有病,會導致內部有結塊,男性表現為七疝,女性表現為瘕聚。(《內經》記載,男性內部結塊為七疝,女性帶下有膿為瘕聚。)帶脈有病,會導致腹脹、腰部鬆弛,好像坐在水裡一樣。這些都是奇經八脈發病的症狀。(《難經·二十九難》)

(彭)按: 奇經八脈的經文順序錯亂,應該是後人傳抄時的失誤。越人當時讀到的不是這樣,所以所論述的內容清晰明瞭,謹遵原文照錄。

人焉受氣陰陽焉會何氣為營何氣為衛營安從生衛於焉會老壯不同氣陰陽異位願聞其會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營在脈中衛在脈外營周不休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無端衛氣行於陰二十五度行於陽二十五度分為晝夜故氣至陽而起至陰而止故曰日中而陽隴為重陽夜半而陰隴為重陰故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為晝夜夜半為陰隴夜半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而陽隴日西為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夜半而大會萬民皆臥命曰合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如是無已與天地同紀壯者氣血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氣血衰肌肉枯氣道澀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眠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上焦(刻本誤作下)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陰之分而行還至陽明上至鼻(刻本誤作舌)下足陽明常與營俱行於陽二十五度行於陰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復大會於手太陰矣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故獨得行於經隧命曰營氣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血之與氣異名而同類焉故奪血者無汗奪汗者無血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水穀者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下於大腸濟泌別汁循下焦而滲入膀胱焉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此之謂也(靈樞經營衛生會篇)

白話文:

人是如何獲得氣的呢?陰陽兩氣是如何匯聚的?哪種氣體是營氣,哪種氣體是衛氣?營氣是如何產生的?衛氣又是如何匯聚的?人隨著年齡變化,氣血運行的規律有什麼不同?陰陽位置是如何變化的?請詳細解說。

答: 人從食物中獲得氣。食物進入胃後,傳遞給肺,五臟六腑都能從中獲得氣。氣分為清濁兩種,清者為營氣,濁者為衛氣。營氣在脈中運行,衛氣在外脈運行。營氣循環不止,五十歲後,陰陽氣血重新匯聚。陰陽氣血交貫,像個環沒有起點和終點。衛氣在陰脈運行25度,在陽脈運行25度,分為晝夜。氣到陽脈就升起,到陰脈就停止。所以說中午陽氣最盛,為重陽;半夜陰氣最盛,為重陰。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各行25度,分為晝夜。半夜是陰脈最盛,半夜後陰氣開始衰弱,到天亮陰氣耗盡,陽氣開始升起。中午陽脈最盛,傍晚陽氣開始衰弱,日落後陽氣耗盡,陰氣開始升起。半夜時氣血大匯,萬物都睡眠,稱為「合陰」。到天亮陰氣耗盡,陽氣開始升起,如此循環不已,與天地運行的規律一致。

年輕人氣血旺盛,肌肉滑潤,氣道通暢,營衛之氣的運行正常,所以白天精神好,晚上睡眠好。老年人氣血衰弱,肌肉枯萎,氣道澀滯,營氣衰弱,衛氣內侵,所以白天精神不好,晚上睡不著。營氣產生於中焦,衛氣產生於上焦(刻本誤作下焦)。上焦起始於胃上口,包括咽喉以上的部位,貫穿膈肌,布滿胸中,經腋下沿太陰的部位運行,再返回陽明,向上到鼻(刻本誤作舌),向下到足陽明,通常與營氣一起運行。在陽脈運行25度,在陰脈也運行25度,為一週。所以五十度後,氣血再次匯聚於手太陰經。中焦也與胃相連,次於上焦之後。這裡所獲得的氣,會濾出糟粕,蒸發津液,化為精微物質,向上注入肺脈,再轉化為血液,用以滋養身體。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所以它能獨自運行在經絡中,稱為營氣。營衛之氣是精氣,血液是神氣。血液和氣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所以失去血液的人不會出汗,失去汗液的人不會有血液。下焦別迴腸注入膀胱,並滲透其中。水穀通常存留於胃中,形成糟粕後進入大腸,再經下焦滲透入膀胱。上焦像霧,中焦像泡沫,下焦像溝渠。這就是所謂的「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彭)按三焦即三個管子非有名無象也若果有名無象如何並咽並胃

又按衛氣出於上焦者水穀入胃胃底之陽蒸氣上騰若霧露之溉此即衛氣也由上焦出於胃上口尚在膈膜之下於是貫膈散布胸中然後循太陰分肉之間而行於脈外故曰上焦如霧經文本自明白如果出於下焦則清陽之氣與便溺同出有是理乎越人讀經未察衛氣出於下焦之誤遂謂上焦主內而不出幾令衛氣全無出路

白話文:

此外,根據中醫理論,衛氣從上焦(包括肺部和心臟)排出,當食物和水進入胃部時,胃底的陽氣蒸發產生上升的霧氣,這便是衛氣。衛氣從上焦排出,到達胃的上口,當時仍在膈膜下方,然後穿過膈膜,散佈在胸腔內,接著沿著太陰經脈(與脾胃相關的經脈)外側的肌肉之間運行,所以說,上焦的衛氣就像霧氣一般。經文的本意非常清楚。如果衛氣出自下焦(包括膀胱和腎臟),那麼清陽之氣就會與大小便一起排出,這怎麼可能?後人讀經時沒有仔細辨別,誤認為衛氣出自下焦,並由此得出上焦主內而不外出的結論,幾乎讓衛氣完全沒有出路了。

分肉腠理字義當曉肉必絲絲成理故謂之理有數十百理聚而為縱者有數十百理聚而為橫者有數十百理聚而為斜者或縱或橫或斜數塊並作一塊其並處必有穴從並處說到外面謂之分謂其肉由此而分也從外面說到並處謂之腠謂其數肉並腠也脈在其中衛即行乎脈外氣穴論云肉之大會為穀肉之小會為溪肉分之間溪谷之會以行營衛以會大氣是也循太陰之分而行之分字當作是解其言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膈到此則上焦之管子已盡衛氣在膈上既出上焦管子即散布胸中此乃如煙如霧之物逢空則走故循太陰之分肉而行乎脈外依次循手陽明至足陽明是明明指衛氣言若云指上焦言豈上焦直至足乎問何以知上焦是管子曰若無管子則並咽以上者何物何以知管子到膈上即盡曰到此不盡衛亦行乎脈中矣手太陰脈從胸走手手陽明脈從手走頭故曰還至陽明

白話文:

「分肉腠理」的意思要弄清楚。肉必須絲絲成理,所以才稱為「理」。有幾十上百條理聚在一起,形成縱向的紋理;有幾十上百條理聚在一起,形成橫向的紋理;有幾十上百條理聚在一起,形成斜向的紋理。或縱或橫或斜,數塊並在一起形成一塊,並在一起的地方必定有空隙。從並在一起的地方說到外部,叫做「分」,因為肉由此而分開。從外部說到並在一起的地方,叫做「腠」,因為這裡有數塊肉並在一起。經脈在肉中,營氣就在經脈之外運行。

「氣穴論」中說:肉的大會就是「穀」,肉的小會就是「溪」,肉分之間的溪谷會合起來,運行營衛之氣,會合大氣。這是指循著太陰之分而運行,分字應該這樣解釋。也就是說,上焦的經脈從胃的上口開始,經過咽喉,貫穿膈肌,到這裡上焦的管道就結束了。營衛之氣在膈肌之上,一旦離開上焦管道,就會散佈在胸中。這就像煙霧一樣,遇到空隙就會流走,所以循著太陰之分在肉中運行,然後在脈外循行。依次循著手陽明經到足陽明經,這裡明顯是指營衛之氣。如果說指的上焦,難道上焦會一直延伸到腳上嗎?

問: 怎麼知道上焦是管道?

答: 如果沒有管道,那麼從咽喉以上的那部分是什麼?

問: 怎麼知道管道到膈肌上就結束了?

答: 如果不結束,營氣也會在脈中運行了。手太陰脈從胸部走向手,手陽明脈從手走向頭部,所以說會回到陽明經。

手陽明脈盡處上挾鼻孔足陽明脈起於鼻之交頞中故曰還至陽明上至鼻下足陽明刻本鼻字誤作舌字沒解(彭)擅改正

白話文:

手陽明脈(大腸經)循行到盡頭,上行挾持鼻孔。足陽明脈(胃經)起始於鼻樑兩側的迎香穴,所以說手陽明脈從頭部「回到」足陽明脈。手陽明脈上行到鼻下,足陽明脈起於鼻樑(刻本誤將「鼻」寫作「舌」)。(此註解出自彭氏)

營氣出於中焦者水穀在胃漸漸腐化如造酒然有泡微起其汁若酒漿者即是營氣從中焦上注肺脈脈乃心火主之營在脈中藉心火煅煉成赤即是血故曰中焦如漚又曰營衛者精氣也血者神氣也蓋陽之精為神而藏神者心非藉心火煅煉而何下焦者水之出路也水穀在胃漸漸變化下至小腸尚未分別直至小腸下口與迴腸會處有一管直對膀胱即是下焦水從此滲入焉故曰下焦如瀆臍上一寸為水分穴即是分水處

白話文:

營氣產生於中焦,由胃中消化後的水穀逐漸發酵,就像釀酒一樣,會產生細小的氣泡,這些氣泡升騰出的液體就像酒糟,這就是營氣。營氣從中焦上升到肺部,再進入脈絡,而脈絡中的營氣是由心火控制的。營氣在脈絡中經過心火的鍛煉,變成紅色,成為血液。因此,中焦就像酒糟,又稱營衛之氣為精氣,而血液為神氣。陽氣的精華就是神,而藏神的地方是心,如果沒有心火的鍛煉,怎麼能產生營衛之氣和血液呢?

下焦是水液的通路。水穀在胃中逐漸消化後,流向下至小腸,此時尚未被分辨。直到小腸的下端與迴腸相連處,有一條管道直通膀胱,這就是下焦。水液從這裡滲入膀胱。因此,下焦就像溝渠。臍上約一寸處有一個穴位叫「水分穴」,這裡就是水分的分流處。

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最為難解其曰營行脈中衛行脈外五十而復大會又曰常與營俱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一周也是營衛同行固屬無疑但營出於中焦由手太陰注手陽明手陽明注足陽明足陽明注足太陰順十二經之貫注則陰經陽經相間而行營既如此衛亦宜然豈有晝止行陽經夜止行陰經哉然而經則明明言衛氣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其故何與

白話文:

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晚上在陰經運行,這一點最難理解。有人說,營血在經脈內運行,衛氣在經脈外運行,到了五十歲時,營血和衛氣又重新匯合。也有人說,營血和衛氣經常一起運行,陽經運行到二十五度,陰經運行到二十五度,就完成了一週。從這些說法來看,營血和衛氣同時運行是沒有疑問的。但是,營血由中焦產生,通過手太陰經輸注到手陽明經,再從手陽明經輸注到足陽明經,從足陽明經輸注到足太陰經。這樣依次貫注十二經脈,那麼陰經和陽經就是交替運行的。既然營血是這樣,那麼衛氣也應該如此。怎麼會白天只在陽經運行,晚上只在陰經運行呢?然而,經書上明確記載:衛氣白天在陽經運行,晚上在陰經運行,這是為什麼呢?

(彭)謂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至百千萬也晝行陽夜行陰此陰陽非指經絡言乃指外內言也蓋脈在分肉之間營行脈中衛即行乎脈外無論陰經陽經衛氣浮上而行者即行於陽也沉伏而行者即行於陰也行於陽則表實故晝日體耐風寒行於陰則表虛故夜臥不耐風寒此其驗也太陰為陰中之至陰故主內太陽為表故主外夫衛猶日也營猶月也雖日有黃赤道月有四遊儀總不越乎東昇西降之常耳至若靈樞衛氣行一篇手三陽經倒行足三陽經無還路不可為訓素經脈別論論食氣入胃一言散精於肝一言濁氣歸心靈邪客篇論谷入於胃宗氣積於胸中衛氣先行皮膚與此論營衛同起於手太陰迥然不同則無容信為兩是矣但此篇越人仲景俱各引用而別論邪客從無一言論及故皆不錄

白話文:

(彭)所說的陰陽,可以有十種推論,可以延伸到成百上千種。白天活動屬於陽,晚上活動屬於陰。這裡的陰陽並非指經絡,而是指外與內。脈位於肌肉之間,營氣運行在脈中,衛氣則運行在脈外。不論是陰經還是陽經,衛氣浮於上而運行屬於陽;沉於下而運行屬於陰。陽主表實,因此白天身體耐受風寒;陰主表虛,因此夜晚睡覺時不耐受風寒,這就是驗證。太陰為陰中之最陰,所以主宰身體內部;太陽為表,所以主宰身體外部。衛氣就像太陽,營氣就像月亮,雖然太陽有黃道,月亮有運行軌跡,但都不會違反東升西落的規律。靈樞《衛氣行》篇提到手三陽經倒行,足三陽經無還路,這是不合適的說法。素問《脈別論》論述食物進入胃後,說「散精於肝」,也說「濁氣歸心」;《靈邪客》篇論述食物進入胃後,說「宗氣積於胸中,衛氣先行皮膚」,和本篇說營衛同起於手太陰,完全不同,所以不能相信這兩種說法都是對的。但是,越人和仲景都引用了本篇,而《脈別論》並未提到「邪客」,所以都沒有記載。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腎氣均平故真牙生而長極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均平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八八則齒髮去五臟皆衰筋骨懈惰天癸竭故髮鬢白身體重行步不正而無子耳(素上古天真論)

白話文:

女性七歲時,腎氣旺盛,牙齒更替,頭髮生長。十四歲時,月經初潮來臨,任脈通暢,太衝脈強盛,因此能正常行經,可以生育。

二十一歲時,腎氣平衡,所以長出恆牙,牙齒達到最強壯的時候。四十九歲時,任脈虛弱,太衝脈衰退,月經停止,生殖系統功能衰竭,因此身體衰老,無法生育。

男性八歲時,腎氣充實,頭髮生長,牙齒更替。十六歲時,腎氣旺盛,月經初潮來臨,精氣充沛,陰陽平衡,因此可以生育。

二十八歲時,腎氣平衡,筋骨強健,所以長出恆牙,牙齒達到最強壯的時候。六十四歲時,牙齒和頭髮脫落,五臟功能衰退,筋骨虛弱,生殖系統功能衰竭,因此頭髮鬍鬚變白,身體笨重,步履不穩,無法生育。

(彭)按天癸是女精由任脈而來月事是經血由太衝而來,經言二七而天癸至緣任脈通斯時太衝脈盛月事亦以時下一順言之一逆言之耳故月事不調不來及崩是血病咎在衝脈衝脈隸陽明帶下是精病咎在任脈任脈隸少陰蓋身前中央一條是任脈背後脊裡一條是督脈皆起於前後兩陰之交會陰穴難經明晰靈素傳誤帶脈起於季脅似束帶狀人精藏於腎腎繫於腰背精欲下泄必由帶脈而前然後從任脈而下故經言任脈為病女子帶下

白話文:

彭氏註解:天癸是女性精華,來自任脈;月經是經血,來自太衝脈。經書上說,女子在十四歲時,任脈通暢,天癸就到了;這時太衝脈也旺盛,月經也會按時來潮。這一句順著說,也可以反過來理解。所以月經不調、不來,或者崩漏,都是血病,問題出在衝脈上,而衝脈是屬於陽明的。帶下病是精病,問題出在任脈上,而任脈是屬於少陰的。身體前側正中那條經絡是任脈,背後脊椎內那條經絡是督脈,兩條經絡都起於會陰穴,經書《難經》解釋得很清楚。《靈樞》傳述有誤。帶脈起於兩側脅部,像束帶一樣,人的精華藏在腎裡,腎連著腰背,精液要向下,必須經過帶脈來到前面,然後再從任脈向下。所以經書上說,任脈生病,女子就會帶下。

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為精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腠理發泄汗出溱溱是謂津谷入氣滿淖澤注於骨骨屬屈伸泄澤補益腦髓皮膚潤澤是謂液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壅遏營氣令無所避是謂脈精脫者耳聾氣脫者目不明津脫者腠理開汗大泄液脫者骨屬屈伸不利色夭腦髓消脛痠耳數鳴血脫者色白夭然不澤其脈空虛(靈決氣)

白話文:

兩個生命要素(精氣)相結合形成形體,精先於身體產生。上焦(胸部以上)的氣機舒展,將五穀的營養成分輸送到全身,使皮膚濕潤光澤,猶如露水滋潤萬物一般。這就是「氣」。身體的汗腺及毛孔打開,排出汗液,這就是「津」。飲食物中的營養進入身體,氣滿盈充沛,滋潤骨骼,骨骼可以自由屈伸,將營養補充到腦和骨髓中,使皮膚潤澤光亮,這就是「液」。中焦(胸部和腹部之間)接受氣機的濡養,並將食物中的營養轉化為紅色,這就是「血」。如果血氣被堵塞,運行不暢,就會導致經脈堵塞,這就是「脈」。精氣衰竭會導致耳聾,氣機衰竭會導致視力模糊,津液衰竭會導致皮膚毛孔張開,大量出汗,液體衰竭會導致骨骼屈伸不利,面色蒼白,腦髓消耗,小腿痠痛,耳鳴頻繁,血氣衰竭會導致面色蒼白,皮膚乾燥,脈搏空虛。

肺氣通於鼻肺和則鼻能知臭香矣心氣通於舌心和則舌能知五味矣肝氣通於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矣脾氣通於口脾和則口能知五穀矣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靈脈度)

白話文:

肺臟的氣息與鼻子相通,肺臟健康,鼻子就能辨別氣味。心臟的氣息與舌頭相通,心臟健康,舌頭就能分辨五味。肝臟的氣息與眼睛相通,肝臟健康,眼睛就能辨別五色。脾臟的氣息與嘴巴相通,脾臟健康,嘴巴就能分辨五穀。腎臟的氣息與耳朵相通,腎臟健康,耳朵就能分辨五音。

人臥血歸於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素五臟生成)

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脾惡濕腎惡燥(素宣明五氣)

五臟之精氣皆上注於目骨之精為瞳子筋之精為黑眼血之精為絡氣之精為白眼肌肉之精為約束裹擷筋骨血氣之精而與脈併為繫上屬於腦後出於項中故邪中於項因逢其身之虛其入深則隨眼系以入於腦則腦轉腦轉則引自系急目系急則目眩以轉矣精散則視岐視岐見兩物目者五臟六腑之精也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神氣之所生也故神勞則魂魄散志意亂卒然見非常處

白話文:

人體五臟的精氣都匯集到眼睛,骨髓的精華形成瞳孔,筋的精華形成黑眼球,血液的精華形成血管,氣的精華形成眼白,肌肉的精華將筋骨血氣的精華包裹起來,並與脈絡相連,向上與腦後相連,從項後穿出。因此,邪氣侵入項部,如果人的身體虛弱,邪氣會深入體內,沿著眼部組織進入大腦,導致大腦旋轉。大腦旋轉,就會牽拉眼部組織,造成眼睛眩暈。眼睛的精華耗散,就會視力模糊,看到兩個重影。眼睛是五臟六腑精華匯集的地方,是營氣衛氣、魂魄經常運行的部位,也是神氣產生的地方。所以,如果神志勞累,魂魄就會散亂,精神意念也會混亂,容易出現幻視。

(靈大惑論)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裡脾為之使胃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節之旁中有小心(靈刺禁論)胃者水穀之海衝脈為十二經之海膻中為氣之海腦為髓之海(靈海論)

白話文:

肝臟在左側生成,肺臟藏在右側,心臟在表層,腎臟在內層,脾臟為肝臟的助手,胃部為肝臟的倉庫。在膈肌上方有父母之氣,在七節骨的兩旁有小心氣。

胃部是水穀的海洋,衝脈是十二經脈的海洋,膻中是氣的海洋,腦部是髓的海洋。

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至會厭深三寸半舌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胃紆曲屈伸之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大容三斗五升小腸後附脊左環回周疊積其注於迴腸者外附於臍上回運環十六曲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三尺迴腸當臍左(難經作右)環回周葉積而下回運環反十六曲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長二丈一尺廣腸傅脊以受迴腸左環葉積上下闢大八寸徑二寸寸之大半長二尺八寸(靈腸胃篇)

白話文:

從嘴脣到牙齒的長度為九分,嘴巴的寬度為二寸半。從牙齒到會厭的深度為三寸半,舌頭的長度為七寸,寬度為二寸半。咽喉的寬度為二寸半,從咽喉到胃的長度為一尺六寸。胃彎曲蜿蜒伸展的長度為二尺六寸,大的一尺五寸徑,寬五寸,能容納三鬥五升的食物。小腸附著在脊柱後方,向左環繞一週,周而復始,堆疊起來。小腸中連接在迴腸上的部分,外附在肚臍上方,迴轉環繞十六條彎曲,大二寸半徑,寬八分,約佔長度的不到一半,長三丈三尺。迴腸位於肚臍左側(《難經》中記載為右側),環繞一週,周而復始,堆疊向下,迴轉環繞十六條彎曲,大四寸徑,寬一寸,約佔長度的不到一半,長二丈一尺。廣腸附著在脊柱上,以容納迴腸,向左環繞,周而復始,上下擴張,大八寸徑,寬二寸,約佔長度的不到一半,長二尺八寸。(此段文字摘自《靈樞·胃篇》)

此同身寸也不必疑為周尺蓋周以古之八寸為尺中人長七尺五寸故五尺之童六尺之孤皆言其小同身寸者屈本人中指中節橫紋頭為寸十寸為尺中人亦長七尺五寸適與周尺相合耳若果為周尺則此經偽矣

白話文:

這些話不用懷疑,就是周朝的尺度。周朝以古代的八寸為一尺,因此一般人的身高是七尺五寸,所以五尺高的兒童和六尺高的孤兒都是表示他們身材嬌小。所謂「同身寸」是指把這個人的中指中節橫紋當作一寸,十寸為一尺,一般人的身高也是七尺五寸,正好和周尺相符。如果果然是周朝的尺度,那麼這本醫經就是偽作了。

肝凡七葉左三右四心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脾扁廣三寸大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肺六葉兩耳凡八葉腎有兩枚膽在肝之短葉間盛精汁三合膀胱縱廣九寸(四十二難)

白話文:

肝臟總共有七片葉子,左邊三片,右邊四片。其中間有七個孔洞,還有三根毛發,儲存著精華。肝臟的三合部位與脾臟相連。脾臟呈扁方形,寬三寸,長五寸,有一半的脂肪組織。脾臟的功能是包裹血液和溫暖五臟六腑。

肺臟有六片葉子,兩邊各三片,總共八片。腎臟有兩顆,膽囊位於肝臟的較短葉子之間。膽囊儲存著精華。膀胱是一個縱長寬廣的器官,長九寸(約27釐米)。

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此七衝門也(四十四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