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桂選定

《葉選醫衡》~ 卷下 (8)

回本書目錄

卷下 (8)

1. 心痛解

夫心者,君主之官,一身之所聽命焉。故五臟失治,皆為心痛之病,經中刺治分經,理甚明悉。若是金針用藥,尤宜詳察。腎心痛者,多由陰邪上衝,故善瘈。如從後觸其心,胃心痛者,多由停滯,故胸腹脹滿。脾心痛者,多當寒逆中焦,故其病甚。肝心痛者,多由木火之郁,病在血分,故色蒼蒼如死狀。

白話文:

心臟是人體的君主器官,指揮著全身。因此,五臟機能失調都會導致心臟疼痛。中醫經典中記載的針灸治療方法,對於區分疼痛的根源非常明確。如果是使用金針或藥物治療,就更需要仔細辨別。

腎臟和心臟疼痛,通常是因為陰邪之氣向上衝擊,所以會伴有抽搐。如果是從背後觸摸心臟就會引發疼痛,那麼疼痛的根源在胃,是因為胃氣停滯,導致胸腹脹滿。如果是脾臟和心臟疼痛,多半是受到了寒氣逆襲中焦,所以疼痛會更加劇烈。如果是肝臟和心臟疼痛,通常是木火之氣鬱結,病根在血液中,所以患者的臉色會蒼白如死人。

肺心痛者,多由上焦不清,病在氣分,故動作則痛益甚。若知在氣則順之,在血則行之,鬱則開之,滯則通之,火多實則清之散之,寒多虛則溫之補之,必隨手取效也。凡諸經心痛,心與背相引,心痛徹背,背痛徹心,宜急溫其經。諸府心痛,難以俯仰,小腹上衝,卒不知人,嘔吐泄瀉,其勢甚銳,急宜溫其腑。

白話文:

肺部和心臟疼痛時,大多是上焦濕熱,病在氣血中。所以,如果身體有動作,疼痛會加重。如果知道是氣的問題,就要疏通氣血;如果知道是血的問題,就要活血化瘀;如果氣血鬱結,就要疏通;如果氣血不通,就要打通。如果熱氣多,身體實證,就要清熱散寒;如果寒氣多,身體虛證,就要溫補。這樣做肯定能立即見效。

所有經絡的心痛,心臟和背部會相互牽拉,心痛會貫穿到背部,背痛會貫穿到心臟,這時應該緊急溫暖經絡。所有臟腑的心痛,會讓人難以彎腰,小腹部會上衝,突然不認識人,嘔吐腹瀉,情況十分危急,這時應該緊急溫暖臟腑。

至臟邪乘心,名真心痛,手足青至節,不可救藥者,多宜急溫其心包,並注邪別脈。然心痛甚者,脈必伏,以心主脈,不勝其痛,其脈自伏也,切不可因其脈伏神亂。駭為心虛,而用地黃、白朮補之。蓋邪得溫藥則散,得寒膩藥則不散,不可不慎之也,溫散之後,方可陰陽平補之。

白話文:

如果體內的邪氣侵襲到心臟,稱為真心痛,會出現手腳發青發涼的症狀,到了這種程度,一般情況下是無法救治的。此時,應立即溫暖心包,同時疏通心主經絡。

但是,心痛非常嚴重的時候,脈搏一定會隱藏起來,因為心臟主導脈搏,劇烈的疼痛會導致脈搏自行隱藏。切記不可因為脈搏隱藏而出現神志不清,誤以為是心虛,而使用地黃、白朮等藥物進行滋補。

因為邪氣遇到溫補藥物就會散開,遇到寒冷油膩的藥物就不會散開。因此,在使用溫補藥物散開邪氣後,才能進行陰陽平衡的滋補。

2. 痛無補法辨

後世治痛之地,有曰痛無補法者;有曰通則不痛,痛則不通者,有曰痛隨利減者,人皆傳誦以此為不易之。法凡是痛證,無不執而用之,不知痛而閉者,固可通之。如經云:熱結小腸,閉而不通之類是也。痛而泄者,不可通也,如經云:寒客小腸,後泄腹痛之類是也。觀王荊公解痛利二字最妙,曰:治實法,云:諸痛為寒,痛隨利減,後世以利為下也。

白話文:

後代醫家對於治療疼痛的方法,有主張痛證不要補的方法;有的主張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也有主張疼痛隨瀉下而減輕的,大家廣為傳誦,視為不變的法則。凡是疼痛的證候,沒有不用這些方法的。不知道疼痛而閉結的,當然可以用通導的方法。就像《黃帝內經》中所說的:熱邪結滯小腸,不通閉塞,這類情況可以通導。但如果是疼痛而洩瀉的,就不能再通導了。就像《黃帝內經》中所說的:寒邪侵犯小腸,後泄腹痛,這類情況就不宜通導。王荊公對「通」和「利」兩個字的解釋很精妙,他說:治療實證的方法,諸痛因寒而起,疼痛隨瀉下而減輕,後世將「利」解為瀉下。

假令痛在表者,實也;痛在裡者,實也;痛在血與氣者,亦實也。故在表者,汗之即愈;在裡者,下之即愈;或在氣血者,散之行之即愈,豈可以利為下乎?宜作通字訓則可。此說甚善,得治實之法矣。然痛證亦有虛實,治法亦有補瀉,其辨之之法,不可不詳。

白話文:

如果疼痛在外層部位,是實證;疼痛在內在部位,是實證;疼痛在血氣上,也是實證。所以,疼痛在外層部位,發汗就可以治癒;疼痛在內在部位,攻下就可以治癒;如果疼痛在氣血上,散開推動氣血就可以治癒。怎麼可以使用攻下法呢?應該採用通利的方法纔是正確的。這個說法很好,掌握了治療實證的方法。然而,疼痛證也有虛實之分,治療方法也有補瀉之別。辨別虛實的方法,不能不詳細說明。

凡痛而脹閉者多實,不脹不閉者多虛;痛而拒按者為實,可按者為虛;喜寒者多實,愛熱者多虛;飽而甚者多實,飢而甚者多虛;脈實氣粗者多實,脈虛氣少者多虛;新病壯年者多實,愈攻愈劇者多虛。痛在經者脈多弦大,痛在臟者脈多沉微,必普脈證而察之,則虛實自有明。

白話文:

疼痛且伴有脹滿和閉塞感的,大多為實證;疼痛但沒有脹滿和閉塞感的,大多為虛證。

疼痛時按壓有阻力的,是實證;按壓時沒有阻力的,是虛證。

喜愛寒冷的,大多為實證;喜愛溫熱的,大多為虛證。

飽食後疼痛加重的,大多為實證;飢餓時疼痛加重的,大多為虛證。

脈象實有力度大的,大多為實證;脈象虛弱無力的,大多為虛證。

新發病且年紀輕壯的,大多為實證;病情越治療越重的,大多為虛證。

疼痛位於經絡上的,脈象多為弦緊有力;疼痛位於臟腑的,脈象多為沉細微弱。必須綜合脈象和症狀,才能明辨虛實。

辨實者可利,虛者亦可利乎?不當利而利之,為害不淺。凡治表虛而痛者,陽不足也,非溫經不可。裡虛而痛者,陰不足也,非養營不可。上虛而痛者,心脾實傷也,非補中不可。下虛而痛者,脫泄亡陽也,非速救脾腎溫補命門不可。夫以溫補而治痛者,非不多也,奈何醫者專執痛不可補氣之說,豈良法哉?

白話文:

能分辨證實的人,可以用通便的方法。那麼證屬氣血不足的人,也可以用通便的方法嗎?如果證不應通便而通之,會帶來不小的危害。所有治療外表氣血不足而引起的疼痛,那是陽氣被外邪所困,應該溫經散邪,而不是補養氣血。內裡氣血不足而引起的疼痛,那是陰氣被外邪所困,應該滋養氣血,而不是補益中氣。上部氣血不足而引起的疼痛,那是心氣和脾氣受到了損傷,應該補益中氣,而不是溫補命門。下部氣血不足而引起的疼痛,那是氣血、陽氣流失,應該迅速溫補補益脾氣和命門。那些用溫補的方法來治療疼痛的人,不是錯,但是醫生卻死守著「疼痛就補氣血」的說法,難道是良方嗎?

3. 痃癖等七種釋名論

或悶痞與痃癖積聚癥瘕,病雖相似,而名各不同,請逐一條陳其說,以曉後學可乎?曰:痞者否也,如天地不交之否,內柔外剛,萬物不通之義也,物不可以終否,故痞久則成脹滿,而莫能療焉;痃癖者,懸絕隱僻,又元妙莫測之名也;積者跡也,挾痰血以成其跡,亦郁久積至之謂耳;聚者緒也,依元氣以為端緒,亦聚散不常之意耳;症者徵也,以其有所徵驗,及久而成積聚也;瘕者假也,又遐也,以其假借氣血成形,及歷年遐遠之謂也。

白話文:

悶痞、痃癖、積聚、癥瘕這些病症,雖然症狀相似,但名稱卻不同,為了讓後人瞭解,請逐條說明它們的意思,可以嗎?

  • **痞:**否塞不通的意思,就像天地不交通時的那種阻塞,內在柔軟,外在堅硬,萬物不能通行。不能一直處於阻塞的狀態,所以痞症長期不治療就會變成脹滿,無法醫治。
  • **痃癖:**懸絕隱僻、深奧莫測的病症。
  • **積:**痰氣凝結形成病竈的痕跡,也指長期鬱結積聚而成。
  • **聚:**因元氣為引線而聚集,也指時聚時散,不固定。
  • **症:**有徵兆的病症,久而久之成為積聚。
  • **瘕:**假借氣血形成的腫塊,也指時間長久演變而成的。

大抵痞與痃癖,乃胸膈之候;積與聚,乃肚腹間之病,因屬上中二焦之病,故多見於男子;其癥與瘕。獨見於臍下,是為下焦之病,故常見於婦人。大抵腹中有塊,不問積聚癥瘕,俱為惡候,切不可視為尋常,而不求醫早治。若待脹滿已成,胸脅膨擊,雖倉扁復生,亦莫能救。

白話文:

一般而言,痞滿和痃癖,是指胸膈間的問題;積食和聚結,是胃腸之間的疾病,它們都屬於上中二焦的疾病,因此常見於男性。而癥結和瘕瘤,只見於臍下,屬於下焦的疾病,所以常見於女性。

總之,腹部如果有腫塊,不論是積食、聚結、癥結還是瘕瘤,都是不好的徵兆,千萬不要當成尋常的疾病,應儘早尋求醫療。如果等到脹滿嚴重,胸脅腫痛,即使扁鵲重生,也難以救治。

遘此疾者,可不慎乎!

4. 治積按初中末法論

積之成也,正氣不足,而後邪氣踞之。如小人在朝,由君子衰也,正氣與邪氣,勢不兩立。若低昂然,一勝則一負,邪氣日甚,正氣日消,不攻去之,喪亡無及矣。然攻之太急,正氣轉傷,初中末之三法,不可不講也。初者,病邪初起,正氣尚強,邪氣尚淺則任受攻。中者,受病漸久,邪氣較深,正氣較弱,任受且攻且補。

白話文:

當邪氣累積成病時,是因為正氣不足,才讓邪氣入侵。就像日落時分,朝陽的力量衰弱,正邪之氣無法並存。如果優柔寡斷,一勝一負,邪氣會逐漸增強,正氣會逐漸減弱。如果不積極治療,後果不堪設想。但是過於急切地治療,也會損傷正氣,因此治療時必須掌握「初、中、末」三種方法。初期,疾病剛開始,正氣還很強,邪氣還很淺,可以積極治療。中期,患病時間較長,邪氣較深,正氣較弱,需要既治療又補充正氣。

末者,病魔經久,邪氣侵凌,正氣消殘,則任受補。蓋積之為義,日積月累,匪伊朝夕,所以去之者,亦當有漸,太急則傷正氣,正氣傷則不能運化,而邪反固矣。余嘗制陰陽二積之劑,藥品稍峻,用之有度,補中數日,然後攻伐,不問其積之多少,又與補中,待其神旺,則復攻之,屢攻屢補,以平為期,此余獨得之訣,百發百中者也。經曰: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

白話文:

末了,病情拖延很長時間,邪氣侵犯,正氣衰弱,這時才能承受補養。因為「積」的意思是逐漸積累,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所以去除它也應循序漸進。過於急躁會損傷正氣,正氣受損就不能運化,邪氣反而會更加頑固。我曾經制定過治療陰氣和陽氣積聚的藥方,藥性較強,應根據情況控制用量。補養幾天後,再進行攻伐。不管積聚多少,再與補藥一起服用,等身體恢復後,再繼續攻伐。反覆攻伐和補養,以達到平衡為目標。這是我的獨門祕訣,屢試不爽。經典說:大量積聚,不可輕視,減掉大半即可。

故去積及半,純與甘溫調養,會脾土健運,則破殘之餘積,不攻而自走,必欲攻之,無餘不遺,其人之不夭殃者,亦鮮矣。經曰:壯者氣行即愈,怯者著而為病。潔古云:壯盛人無積,虛人則有之,故當養正,則邪自除。譬如滿座皆君子,一二小人,自無容身之地,雖然,此謂輕淺者言爾。

白話文:

當病症消除了一半時,應以純和溫熱的藥物調養身體,使脾胃功能健運起來。這樣,剩下的殘餘病邪就會在不攻治的情況下自行消散。如果一定要攻治,不留餘地,那麼這個人要不夭折而亡,也是很難得的。

經書上說:身體強壯的人,氣血運行就會很快康復;虛弱的人,病邪就會纏綿難愈。

古語云:身體強壯的人不會有積滯,虛弱的人才會有。因此,應當養護正氣,邪氣自然會消散。就好比一個屋子裡都是君子,一兩個小人就沒有容身之地。不過,這只是說輕微的病症。

若大積大聚,不搜而逐之,日進補湯無益也。審知何經受病?何物成積?見之既確,髮直入之兵以討之,何患其不愈?兵法之善攻者,敵不知其所守,是亦醫中之良將也夫。

白話文:

如果病竈很大、很聚集,卻不先將它們驅逐,反而每天服用滋補湯藥,是沒有好處的。應該仔細辨別究竟哪條經絡受病?哪種物質形成了積聚?一旦確診明確,就應該像使用鋒利的武器一樣,直接針對病竈進行治療,這樣怎麼會治不好呢?用兵之道,擅長進攻的人,會首先攻擊敵人防守最薄弱的地方。這也正是醫學中優秀的謀略家的作法。

5. 蟲積論

蟲由濕熱鬱蒸而生,觀之日中有雨,則禾節生蟲,其理明矣。古分九蟲三尸等論,余謂自積成蟲,難以定名。若盜食人之氣血,得其清者,謂之靈蟲,久能移害於人,即勞蟲、傳屍、屍疰之類是也。若採人之飲食,得其濁者,謂之物蟲,久而能變異,即寸白、蛔蟲、魚鱉、癥瘕之類是也。

白話文:

蟲子是由於濕熱鬱積蒸發而產生的,觀察到在晴天有雨的天氣,禾苗就會生蟲,這個道理很明顯。古代將蟲子分為九種、三尸等種類,但我認為蟲子是自身積聚形成的,很難確定具體的名稱。如果蟲子偷食人的氣血,得到的是清氣,那就稱為靈蟲,時間久了就能夠對人造成危害,這就是労蟲、傳屍、屍疰這類蟲子。如果蟲子取食人的飲食,得到的是濁氣,那就稱為物蟲,時間久了就會發生變異,這就是寸白、蛔蟲、魚鱉、癥瘕這類蟲子。

故物蟲者,多因自積而成,乃有形可驗之物,治宜以有形相制相畏之藥,如雷丸蕪荑、使君、川椒、黃連苦楝之屬。靈蟲者,多因自虛而致,乃變化莫測之物,治宜以氣類相感之藥,如桃仁、川椒、天靈蓋、蘇合香麝香硃砂之屬。外有鬼氣中惡,亦靈蟲之類也。因飲食蟲蛭,及果中毒蟲,亦物蟲之類也。

白話文:

所謂具有實體的蟲,大多是由自身累積而成,有具體可見的形體。治療時應該選擇有形相剋、相畏的藥物,例如雷丸、蕪荑、使君子、川椒、黃連、苦楝等。

所謂靈異的蟲,大多因為身體虛弱而產生,其變化莫測。治療時應該選擇氣味相通的藥物,例如桃仁、川椒、天靈蓋、蘇合香、麝香、硃砂等。

從外界感染的鬼氣或中邪,也屬於靈異的蟲類。因飲食攝入蟲蛭或中毒的蟲子,也屬於具有實體的蟲類。

治宜格其物理,考其所畏以制之。又有久患勞瘵,氣亢血熱之人,勿用辛烈等藥,大抵人面萎黃,四肢無力,飲食不為肌膚,乃血氣虛損,起伏作痛,聚散不定,皆有蟲害,宜急攻之。若待成靈,傷殘臟腑,不可救矣。服蟲藥宜前半月上半日,蟲頭向上時,忌妄言預泄,蓋蟲既有靈,能拒避湯藥故也。

白話文:

治療時機要掌握季節變化和病人的生理特點,根據病人的症狀選擇相應的藥物。

有長期患有慢性消耗性疾病,氣血旺盛的人,不要使用辛辣刺激的藥物。通常,這類患者面黃肌瘦,四肢無力,飲食營養無法被身體吸收,是因為氣血虛弱。疼痛時輕時重,遊走不定,都是因為有蟲害,宜急用驅蟲藥。

如果等到蟲害嚴重,傷及臟腑,就難以挽救。服用驅蟲藥應在前半個月上半日,因為這個時候蟲頭朝上。服用時要注意,不要亂說話或泄露祕密,因為蟲子有靈性,會躲避湯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