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文泉

《研經言》~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鼠瘻解

《靈》、《素》、《本草》皆屢言鼠瘻,說者皆以食鼠殘成瘻者當之。《病源》列九瘻中有鼠瘻,引《靈·寒熱》赤脈貫瞳於其下。但《病源》鼠瘻既為九瘻之一,則不得以概諸瘻可知。三經鼠瘻,鼠當為竄,鼠性善竄,故竄字從鼠,鼠字即通竄。《詩》正月鼠憂以癢,小旻鼠思泣血。

白話文:

《黃帝內經素問》、《黃帝內經靈樞》、《本草經》都多次提到鼠瘻。解說它的人都認為鼠瘻是因吃了老鼠的剩餘而造成的。

《病源論》中將鼠瘻列為九種瘻之一,並引用《靈樞·寒熱》中「赤脈貫瞳於其下」,形容赤脈貫連著瞳孔下方。但由於《病源論》中的鼠瘻是九種瘻之一,因此不能用它來概括所有的瘻。

三部經書中的鼠瘻,鼠字應理解為鑽動(竄)。老鼠的本性善於鑽動,因此竄字是從鼠字衍生出來的,鼠字在這裡也通作竄解。《詩經》中《正月》有「鼠憂以癢」,《小旻》有「鼠思泣血」,都形容了老鼠鑽洞的習性。

兩字皆為竄義,蓋遭亂之人,多方求脫而卒不可得,故既言鼠,而復綴以憂、思二字。瘻之稱鼠,亦取竄通經絡為義。竄俗作串,瘻與癧為雙聲,故近世瘍科書皆呼癧串。癧患即竄瘻之倒言也。鼠如字讀,則與注為聲轉,瘻與流為聲同,故近世瘍科書或呼流注。流注即鼠瘻之倒言也。

白話文:

「竄」和「瘻」兩個字都有「竄逃」的意思。古代戰亂時,人們為了逃命用盡各種辦法,卻難以如願,所以說「鼠」時,又加上「憂思」兩個字。稱「瘻」為「鼠」,也是取其在經絡中竄行的意思。「竄」俗寫作「串」,「瘻」和「癧」是雙聲字,所以近代外科書籍都把「癧」叫「串」癧。「癧」患實際上就是「串瘻」的倒裝。「鼠」按照字面讀,則與「注」是聲轉;「瘻」與「流」是同音,因此近代外科書籍有時將「流注」稱為「鼠瘻」。「流注」其實就是「鼠瘻」的倒裝。

凡取兩字相切成義者,可順可倒,如丁東東丁、歷六陸離之類甚多。鼠瘻之為癧串、流注,斷無疑已。又此病初起曰瘰癧,從其外命之;已成曰鼠瘻,從其內命之。經稱寒熱瘰癧及寒熱鼠瘻,別之以此。因知赤脈貫瞳,當是已成之癧串診法,非初起之瘰癧診法。何以言之?經以赤脈多則死期遠,少則近,則見赤脈非凶兆明矣。

白話文:

凡是取兩個字相切來成意的,可以順讀也可以倒讀,像“丁東東丁”、“歷六陸離”這樣的例子很多。“鼠瘻”就是“癧串”、“流注”的另一種叫法,這是毋庸置疑的。此外,這種病剛開始叫“瘰癧”,是從外在症狀取名;已經成形的叫“鼠瘻”,是從內在症狀取名。經典上說的“寒熱瘰癧”和“寒熱鼠瘻”,就是用這個來區別的。因此可以知道,赤色脈絡貫穿瞳孔,應當是已經成形的癧串的診法,不是剛開始的瘰癧的診法。爲什麼這麼說?經書上說赤色脈絡多的話,死亡時間遠,少的話就近,那就可以看出,出現赤色脈絡並不是凶兆。

大抵血虛之人,目皮裡面必白,血主脈,故以脈見之多少,驗血虛之微甚。瘰癧初起,當不至是,必已成癧串,膿水淋漓已久,合用此診法耳!《玉篇》癙,病也;瘻,瘡也。

白話文:

一般來說,血虛的人,眼皮內側一定發白。血運行於脈絡之中,因此根據脈象的強弱,就可以判斷血虛的程度。瘰癧剛開始發作時,不會到這種程度,一定是已經形成串連的癧瘡,膿水淋漓持續很久了,才需要使用這樣的診斷方法。根據《玉篇》的解釋,癙是疾病,瘻是瘡。

2. 衄有太陽陽明證解

《金匱》衄云,從春至夏衄者太陽,從秋至冬衄者陽明,獨不言少陽。或據《靈樞·經脈》謂少陽脈不至鼻,似也,而實非也。蓋仲景所云太陽、陽明者,非謂太陽、陽明之經,乃其自分之部也。太陽統三陽之表,陽明為胃腑之裡。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關於鼻出血的記載說,從春天到夏天流鼻血的是由太陽經引起的,從秋天到冬天流鼻血的是由陽明經引起的,獨獨沒有提到少陽經。有些人根據《靈樞·經脈》中說少陽脈不走鼻子這個論斷,認為這種說法是對的,但實際上並非如此。仲景所說的太陽、陽明,並不是指太陽經、陽明經,而是指它們各自所屬的部位。太陽經統管三陽經的外部,陽明經則是胃腑的內部。

衄有由陽絡之陽傷而得者,外感風熱所致,春夏從開,邪必著於表,故云從春至夏衄者太陽;衄有由陽絡之陰傷而得者,內傷飲食之熱,覆被風鑠所致,秋冬主闔,邪必著於裡,故云從秋至冬衄者陽明。此文正與泉前三陰三陽諸篇相證,雖似本之《靈樞》,而要各自成論,偶與之合也。

白話文:

流鼻血的原因有兩種:

  • 第一種:從陽經的陽氣受傷引起
  • 外在因素:感染風熱
  • 時間:春天和夏天
  • 病邪會在體表的陽經,所以叫做「太陽」
  • 第二種:從陽經的陰氣受傷引起
  • 內在因素:飲食燥熱
  • 外在因素:乘上風邪
  • 時間:秋天和冬天
  • 病邪會在體內的陽經,所以叫做「陽明」

這段文字與前面提到的「三陰三陽」理論相印證。雖然看似源於《靈樞》經典,但實際上是獨立的論述,偶爾與《靈樞》的內容一致。

3. 女勞疸日晡惡寒解

凡黃家日晡多發熱者,以陽明旺時也。(晡,《說文》作餔,云日加申時食也。仲景云陽明旺申酉戌時,)疸熱隨之而發,故以此為黃疸之常。以其病在中上而下無病,則散而不至逆也。凡氣在中則可上可下,在上必陷,在下必逆。若女勞疸熱固結於下,不得下泄,則時時上逆,特與脾近,與肺遠,止得逆乘於中,不能逆乘於上。

白話文:

凡是得了黃疸病的人,在下午黃疸就會發作,因為這時陽明經氣勢最旺盛的時刻。(「晡」字在《說文解字》中寫作「餔」,意思是下午申時吃飯。仲景說陽明經氣勢在申、酉、戌時最旺。)黃疸和發熱會同時發作,因此這被認為是黃疸的常見症狀。因為這種疾病的病位在胸腔以上,而胸腔以下沒有病,所以黃疸會散發而不至於逆上。凡是氣滯在胸腔中的,可以上浮也可以下降,如果氣滯在胸腔上部,會導致氣滯下陷;如果氣滯在胸腔下部,會導致氣滯逆流。如果女性因為勞累而得了黃疸,熱氣會固結在胸腔下部,無法向下排出,就會時常逆流而上。由於脾臟靠近胸腔下部,而肺臟距離較遠,所以黃疸只能逆流到胸腔中部,而無法逆流到胸腔上部。

至日晡則中實脾旺,疸熱之逆乘於中者,得以乘勢逆乘於上,上至肺而極,故以肺虛惡寒之例而為此病。惡寒仍肺病,非腎病,辨症之訣如此。其額上黑之義同。蓋女勞疸之熱之逆行於臟者,借逕於脾胃而及肺;其逆行於經者,借逕於大腹而及額上。額上為心之部。腎病者,顴與顏黑,此之謂也。

白話文:

到了中午,脾胃最旺盛,體內鬱積的濕熱病邪會乘虛而上,直達肺部,所以症狀就像是肺虛怕冷。怕冷仍然是肺部疾病,不是腎臟疾病,辨症的關鍵就在於此。額頭發黑的道理也是一樣。因為婦女的勞倦濕熱病邪,在臟腑中逆行,會經過脾胃而到達肺部;在經絡中逆行,會經過腹部而到達額頭。額頭屬於心臟管轄的部位。腎臟疾病患者,會出現顴骨和臉部發黑的情況。

此義三十年來,屢思不得,至癸巳夏偶得之。

4. 隱指解

《脈經》第一篇釋脈名,兩言隱指。嘗以問之老醫,舉無應者。及歷症有年,始知其的。蓋隱者,揚之反。經文皆於按之下言隱指者,謂脈氣之鼓,被指按住,則不能發揚,似乎隱匿,故曰隱指。其獨系之虛實二脈何也?實脈初持時,止見長大,不得謂之實;及按之而長象不減,又不得發揚,則其氣橫充指下而見滿象,始成實脈矣。故曰隱指愊愊然。

白話文:

《脈經》第一篇中關於脈名的解釋,使用「隱指」這個雙關語。我曾經向一位老醫生請教,但他卻說不出來。經過多年臨牀經驗,我終於理解了這個詞的真諦。

「隱」的本意是「揚」的相反。經文中的「隱指」,指的是脈搏的跳動被手指按住,無法舒展發揚,因此彷彿隱藏起來,故稱之為「隱指」。

經文中為什麼只對虛實兩脈使用「隱指」這個說法呢?

實脈在剛按住時,只會感覺到脈搏粗大,不能稱為「實」。當繼續按壓,脈搏的粗大程度不減,而且也無法舒展發揚,那麼它的氣息就會橫貫在手指之下,呈現出飽滿的狀態,這時纔算形成了實脈。因此經文說「隱指愊愊然」,形容實脈被按時的感覺是飽滿而堅實的。

《廣雅》:「愊,滿也」是也。虛脈初持時,止見軟大,不得謂之虛;及按之而大象不減,又不得發揚,則其氣旁流指下而見芤象,始成為虛脈矣。故曰隱指豁豁然空。《玉篇》:「豁,空也」是也。虛實二脈之真際,皆待按之而見,故惟此二脈言隱指。古人立言之妙,非淺學所能領會矣。

白話文:

《廣雅》說:「愊,是充滿的意思。」浮脈剛剛按到時,只覺得很軟很大,不能說是浮脈;等到按壓時,大而柔軟的脈象不變,又不能發散,於是氣脈向旁邊流動,在手指下顯得空虛的脈象,這時才成為浮脈。所以說隱約地感覺到手指下面空虛。《玉篇》說:「豁,是空的意思。」浮脈和沉脈的真實本質,都是要按壓之後才能顯現,所以只有這兩種脈象說隱隱約約地感覺到。古人立論的精妙,不是淺學的人所能理解的。

5. 陰陽附解

《脈經》所謂陽附陰、陰附陽者,陰陽謂表裡,附謂薄也。陽附陰,即表邪內陷之謂;陰附陽,即里邪外乘之謂。病發於太陽則內薄,發於少陰則外薄,薄而不已必爭。其與交、並之別:交者表裡不分清,附者表多即里少,里多即表少也;並者表並於里即無表,里並於表即無里,附者里猶帶表,表猶帶里也。至於爭,則薄者將勝矣;將勝者,盡入其境也。

白話文:

《脈經》上說的「陽附陰、陰附陽」,是指陰陽的表裡,而「附」是指輕微地影響。陽附陰,就是表面的邪氣向內侵入;陰附陽,就是裡面的邪氣向外侵犯。疾病發生在太陽經(表證),邪氣就會向內侵入;發生在少陰經(裏證),邪氣就會向外侵犯。侵入或侵犯的程度不深,邪氣和正氣就會爭鬥。這與「交、並」的不同之處在於:「交」是指表裡之間的分界不清,「附」是指表證多而裏證少,或裏證多而表證少;「並」是指表證併入裏證就沒有表證,裏證併入表證就沒有裏證,「附」是指裏證仍帶有表證的因素,表證仍帶有裏證的因素。至於「爭」,則是指侵入或侵犯的一方將要勝出;將要勝出的一方,會完全侵入或侵犯另一方。

表盡入里則陷,故死;里盡入表則出,故生。陰主闔,陽加之則不能容,故脹滿;陽主開,陰加之則虛者泄,故汗出。而其與並有別者,並者已汗出,附而爭者未汗出也。可見診熱病總以汗出為佳也。又案:此時脹滿,必不大便,下之則其死尤速;此時汗之必昏運;補之則其愈遲,補甚亦死。一先一後之間,必列此數名,其丁寧示人之意切矣。

白話文:

汗從表溢入經絡就會陷伏,所以會死亡;汗從經絡溢入表後就會出汗,所以會生還。陰主關閉,陽氣外加則無法容納,所以會脹滿;陽主打開,陰氣外加則虛弱的地方會泄漏,所以會出汗。但其中另有不同之處,不同的是已經出汗,但外來的邪氣仍然與陽氣相爭,尚未出汗。可見診治熱病,總是認為出汗是好的。又按照記載:此時脹滿,必定不會大便,如果瀉下,其死亡會更快;此時出汗必定昏沉氣運不暢;如果補益,其恢復會較慢,補得過多也會死亡。在先出汗後出汗之間,必定列出這些名稱,其用心良苦地指示後人。

《脈經》歷集古今眾論,其名稱或隨時代而異,故多有詞異旨同者。此謂薄為附,亦其一端也。

6. 溫病脈法解

凡脈來盛去微,如人喘狀者,是邪氣由表薄里之象;若又動數不均,則薄里尤急,即初大漸小之厥脈也。傷寒得之為惡寒甚而熱多者以此。今病過數日,不見此二脈,知其邪將衰,不能薄里,不薄里必還表,將汗之兆也。然亦有不薄里又不還表,逗留半表裡間而脈如是者,則象其肺臟之有所載也。

白話文:

如果脈象一開始強勁,逐漸轉為微弱,就像人喘氣的樣子,表示邪氣從表層逐漸深入體內;如果脈搏數而節奏不均,表示邪氣深入體內更加嚴重,就是從大逐漸變小的厥脈。傷寒病患有明顯怕冷和發熱的症狀,就是因為這種脈象。

現在疾病已經過了好幾天,卻看不到這兩種脈象,表示邪氣正在衰退,不能再深入體內,不深入體內就必定會回到體表,將會出汗的徵兆。不過也有不深入體內也不回到體表的情況,徘徊在表裡之間,脈象仍像這樣,表示肺部有病邪沉積。

肺在軀殼內四臟上,正在半表裡之次,邪著於此則脈緩,故去來平,初終勻,其人當喑。喑者肺載邪而氣實無聲也。欲邪之散,仍須從汗出。設汗之不汗,則邪著固而肺將爛若萎矣,法在不治。《脈經》卷七熱病肺不喘三條,義實如此。凡云不者,皆昨然今否之詞,府謂胸中,藏謂胃部,陰陽謂表裡,凡云期者,皆施治冀望之詞,三日四日者,自七日後數之也。

白話文:

肺臟位於軀幹內的四臟上方,介於體表的半里之間。如果病邪侵擾肺臟,脈搏就會微弱,跳動緩慢且勻稱,患者可能會出現失聲的情況。這是因為肺臟被病邪阻滯,導致氣息無法流通所致。

要讓病邪散去,仍需要通過發汗的方式排除。如果不能出汗,病邪就會牢固地積聚在肺臟,肺臟就會像枯萎一樣潰爛,無法治療。

《脈經》卷七中關於「熱病肺不喘」的記載,其意義就在於此。文中所說的「不」,都是指以前可以,現在不可以的意思。文中所說的「府」,是指胸腔,「藏」,是指胃部,「陰陽」,是指體表的裏外。文中所說的「期」,都是指通過治療所希望達到的效果。文中提到的「三日四日」,是從第七天之後開始計算的。

七加四為十一日,邪氣還表,行其經竟之時,至是不汗,則其終不還表而著肺之固可知,治法乃窮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