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烈

《吳醫匯講》~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中腑中臟辨

《病機機要》云:「中腑者,宜汗之,中臟者,宜下之。」此腑臟二字,實是指經絡,言腑無汗法,入臟亦豈有下法?「五臟者,藏精氣而不寫,故滿而不能實;六腑者,傳化物而不藏,故實而不能滿。」此臟宜補,腑宜通之要旨也。考長沙三百九十七法,邪歸中土,乃可議下,其少陰急下三條,指轉入陽明腑證者言,仍是土鬱奪之之義,如已臟真失守,而復瀉之,是虛虛也。

白話文:

《病機機要》這部中醫典籍說:「停留在腑腑部位的邪氣,應該讓它發汗出來;停留在臟臟部位的邪氣,應該讓它瀉下去。」這裡的「腑」和「臟」,實際上是指經絡。既然「腑」沒有發汗的方法,「臟」哪有瀉下的方法?「五臟」儲藏精氣而不是傳送精氣,所以會脹滿而不會實;「六腑」傳送物質而不是儲藏物質,所以會實而不脹滿。這是說「臟」適合補益,「腑」適合疏通。考察長沙三百九十七種疾病治療方法,邪氣進入中土才考慮瀉下。書中提到的「少陰急下三條」,指的是轉化為陽明腑證的時候,依然是祛除土鬱的方法。如果臟器已經失守,還繼續瀉下,那就會虛上加虛。

古於汗下之法,禁例綦嚴,豈宜如是之倒行逆施乎?觀其論中腑曰脈浮惡風寒,則明是中經;論中臟曰大便秘結,則明是中腑。辨名正誤,庶於立言之旨有合云。

白話文:

古代對於發汗、服瀉藥的方法,禁忌非常嚴格,難道可以像這樣胡亂作為嗎?看他的論述中提到「中腑脈浮,惡風寒」,這明顯是指中經的症狀;論述「中臟大便祕結」,這明顯是指中腑的症狀。分清名稱的正確與否,才符合說話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