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聰

《侶山堂類辯》~ 卷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上 (2)

1. 辯三焦

己酉之秋,《內經》甫竣,興懷山水,八月既望,偕二三知己,夜泛西泠,時月明云斂,天高氣清,呼盧暢飲,幾忘寤寐。偶論及三焦,有云無形之氣者,有云有形之經者,聚訟不已,質之於余。余曰:有形、無形皆是也,但各偏執一見,而不能通貫耳!《靈樞經》曰: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應。《金匱要略》云: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皮膚臟腑之文理也。

白話文:

己酉年秋天,《內經》剛剛完成,興緻勃勃地遊覽山水。八月十六的晚上,我邀請了幾個好友,一起泛舟西湖。當時月亮皎潔,雲朵收斂,天空高遠,空氣清朗。我們一邊划船,一邊吟詩作賦,一邊飲酒暢談,幾乎忘記了睡眠。

偶然談到三焦,有人說它是無形的氣體,有人說它是具有一定形狀的經脈,爭論不休,最後請教我。我說:有形和無形都是三焦,只是大家各執一端,不能貫通理解罷了。《靈樞經》上說:「三焦、膀胱,它們與人體的腠理和毫毛是相互影響的。」《金匱要略》上說:「腠理,是三焦通會元真的地方;理,是指皮膚、臟腑的組織結構。」

蓋三焦乃少陽相火,即精水中所生之元陽,(壯則為火,和平為元氣。)遊行於上中下之間,通會於腠理之內,實無形之氣也。若遊行之氣,不應屬一腑而有經穴矣。《經脈篇》曰:三焦之脈,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循屬三焦。(下膈,乃胃分。循者,循於三部也。

白話文:

三焦是少陽相火,也就是精水中產生的元陽,壯盛時為火,平和時為元氣。它遊走於上中下之間,通達於腠理之內,實際上是無形之氣。如果遊行之氣,不應該屬於一個臟腑而有經穴。經脈篇中說:三焦的經脈,進入缺盆,分佈在膻中,散佈於心包,向下經過膈肌,循行於三焦。(下膈,是胃的部分。循者,是循著三部。)

)《榮衛生會篇》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中焦亦並胃中,下焦者別迴腸。《平脈篇》曰:三焦不歸其部,上焦不歸者,噫而酢吞;中焦不歸者,不能消穀引食;下焦不歸者,則遺溲。是三焦之氣,發原於腎臟,歸著於中胃上下之間。《靈樞經》所論之出處,即《平脈論》所歸之部署也。

白話文:

《榮衛生會篇》中說:上焦的出處在上胃口,中焦也是在胃中,下焦另在迴腸。《平脈篇》中說:三焦不歸屬於自己的部位,上焦若不歸屬於自己的部位,就會打嗝並吃不下飯;中焦若不歸屬於自己的部位,就不能消化食物;下焦若不歸屬於自己的部位,就會小便失禁。可見本質上,三焦之氣發源於腎臟,歸屬於中胃上下之間。《靈樞經》中所論述的三焦出處,就是《平脈論》中所說的部位。

有有形之部署,則有經脈氣穴,而為一腑矣。臟腑血氣之生始出入,先聖賢多詳論於諸經之中,奈何後人不能博覽群經,又不能貫通會悟,是以各執一見,而為一偏之辭。嗟嗟!三焦之理,數千年以來,尚議論紛紜,無惑乎諸君之折辯也。

白話文:

具有具體形態的器官,就會產生經脈氣穴,成為臟腑。臟腑的血氣產生、開始、出入,古代聖賢在各種經書中已經詳細地論述了,為什麼後人不能博覽羣經,又不能貫通領悟,所以各自堅持一種看法,而形成偏頗的言論。唉!三焦的道理,幾千年以來,還議論紛紛,更何況各位的爭辯呢。

2. 辯包絡

越人謂心主包絡,與三焦為表裡,俱有名而無形。後人有以命門為包絡者。皆非通論也。少陽三焦之氣,生於腎臟,即相火也。相火者,先天所生之元陽也。包絡者,包絡於心下,多血而主脈,為君主之相。其脈起於胸中,出屬心包絡,下膈,歷絡三焦。(在三焦曰循,在包絡曰歷,皆分循分歷於中胃上下之間。

白話文:

越人認為心臟主宰包絡,與三焦是表裡關係,都有名稱但沒有形體。後世有人認為命門是包絡,這都不是通用的說法。少陽三焦之氣,產生於腎臟,就是相火。相火是先天生成的元陽之氣。包絡位於心臟下面,血多而主宰脈搏,是君主的輔佐。它的脈絡起於胸中,經過心包絡,下膈,經過三焦的絡脈。(在三焦叫循,在包絡叫歷,都分佈在中胃上下之間。

)是包絡在膈上三焦在膈下,皆屬有形之臟腑也。但包絡、三焦之氣,並出於腎,一遊行於上中下,而各有所歸之部署;一入於心下包絡,而為君主之相。(《靈樞經》云:腎合三焦膀胱。乃腎氣上合於心包,猶膀胱之歸於部署。)猶腎與膀胱,太陽與君火,標本之相合也。

白話文:

包絡是包覆在胸膈以上的,三焦在胸膈以下,都是有形的臟腑。但是包絡和三焦的氣,都出自於腎,一種氣遊行於人體的上中下三焦,而各有它歸屬的部位;另一種氣進入心臟下面的包絡,而成為君主(心)的輔助。就像腎與膀胱,太陽(膀胱)與君火(心火),標本互相配合一樣。

腎中之元陽,先天之水火也,君火與包絡,後天之二火也。包絡、三焦,皆以有形無形之間求之,則得矣。

3. 辯督脈

《骨空論》曰:督脈者,起於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庭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庭孔,陰戶也。溺孔之㙐,戶內之產門也。此言督脈起於少腹之內,故舉女子之產戶以明之,是男於之督脈亦起於少腹內,宗筋之盡處,故下文曰: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蓋此節舉女子,則男子可知,下節舉男子,則與女子等也。

白話文:

督脈的經絡循著陰器,在兩股間會合,繞過臀部後,又分別經過臀部,到達大腿內側與小陰及巨陽筋絡會合,然後再向上經過大腿內側後面,貫通脊椎,屬於腎臟。(篡,念做「初患切」。臀,念做「屯」。篡間,是指前後兩個陰部相交之處。這裡意思是說督脈循著陰器之下,從臀部後面貫通脊椎,在第十四塊脊椎之間,從命門進入內部而屬於腎臟。因為命門是督脈進入的門戶,所以越人以右腎的名稱作為命門,認為督脈主掌陽氣,而右腎屬於火。)

)其絡循陰器,合篡間,繞篡後,別繞臀,至少陰與巨陽中絡者,合少陰,上股內後廉,貫脊,屬腎。(篡,初患切。臀,音屯。篡間,前後二陰相交之處。此言督脈循陰器之下,從後臀貫脊,在十四椎之間,從命門而入內屬腎。蓋命門乃督脈所入之門,故越人以右腎名為命門,謂督脈主陽,而右腎屬火也。

)與太陽起於目內眥,上額交巔上,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髆內,夾脊,抵腰中,下循膂,絡腎。(《根結篇》曰:太陽根起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督脈之從上而下者,起於太陽之命門,上額,交巔,絡腦,出項,循肩,抵腰,下膂,絡腎。是起於陽者,出於上之命門,而入於下之命門也。

白話文:

太陽脈從眼睛內眥開始,往上至額頭與前額交會,進入並貫穿大腦,再由脖子後方出別出,沿著肩膀和脖子內側,夾著脊椎骨,到達腰部,再向下沿著脊柱,與腎臟相連。(《根結篇》說:太陽脈的根源起始於至陰穴,並在命門穴結束。命門穴就是眼睛,督脈從上往下流動,起始於太陽脈的命門穴,經過前額、與前額相交,貫穿大腦,從脖子後方出來,沿著肩膀,到達腰部,沿著脊柱,與腎臟相連。所以太陽脈起源於陽性,從上方的命門穴開始,而結束於下方的命門穴。)

蓋太陽與督脈,乃陰中之生陽,本子先天之水火,為性命始生之門,故上下出入之處,皆名命門。上節曰貫脊,屬腎,此節曰循膂,絡腎;猶臟脈之屬臟絡腑,腑脈之屬俯絡臟。督脈之從下而上,從上而下,皆從命門而入屬絡於兩腎者也。出於庭孔者,起於陰,而貫脊,屬於右腎:與太陽起於目內眥者,起於陽,而下膂,絡於左腎。是以陰屬陽,以陽絡陰,陰陽交互之妙用也。

白話文:

太陽和督脈,是陰中產生的陽,本源自先天的水火,是生命開始的門戶,所以上下出入的地方,都叫做命門。上一節說貫穿脊椎,屬於腎,這一節說循著骨幹,絡於腎;就像臟脈屬於臟絡腑,腑脈屬於腑絡臟。督脈從下往上,從上往下,都從命門而入,屬絡於兩腎。從庭孔出來的,起於陰,而貫穿脊椎,屬於右腎:與太陽從眼睛內眥開始的,起於陽,而往下到腰部,絡於左腎。因此陰屬陽,以陽絡陰,陰陽交替的奧妙作用。

夫男左女右,故上節論女子,此下論男子,良有以夫。)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貫齊中央,上貫心,入喉,上頤,環唇,上系兩目之下中央。(齊,同臍。此言督脈之原,起於少腹之內,而分兩岐。一從後而貫脊,屬腎;一從前而循腹,貫齊,直上系兩目之下,而交於太陽之命門.是督脈環繞前後上下一周,猶天道之包乎地外也。

白話文:

男性在左邊,女性在右邊,所以上文論述女子,這裏下文論述男子,這是有道理的。男子的督脈循着脊柱,從上至下至篡(脊骨的末端),與女子相同。督脈從中腹直上,貫穿臍中央,向上貫通心,進入喉嚨,向上到下巴,環繞嘴脣,向上連接兩眼的下方中央。(齊同臍。這段話的意思是說,督脈的源頭從少腹裏面開始,分爲兩支。一支從後背貫通脊柱,屬於腎;一支從前面循着腹部,貫通臍,直上連接兩眼下方,與太陽的命門交會。因此,督脈環繞前後上下一週,就像天道包容大地一樣。)

世人咸謂背為陽,腹為陰,督脈循於背,總督一身之陽;任脈循於腹,統任一身之陰,又不明越人以右腎為命門之義,故已詳註於《素問》,而復申明之。督脈分兩岐,而內絡兩腎,越人尚不能詳析經義。出分兩岐,而入亦分兩岐。)

白話文:

世人都認為背部是陽,腹部是陰,督脈循著背部,總督一身的陽氣;任脈循著腹部,統率一身的陰氣。然而他們並不清楚越人以右腎為命門的道理,所以我已經詳細地註解在《素問》中,並且再次重申。督脈分為兩個分支,並且在內部與兩個腎臟相互聯絡。越人尚且不能詳細地分析經脈的道理,督脈分為兩個分支,進入身體後也分為兩個分支。

4. 辯臟腑陰陽

經云:太陰之上,濕氣治之。而有肺金之燥,燥濕之相濟也,是以脾喜燥而肺喜潤。陽明之上,燥氣治之。而胃合太陰之濕,臟腑雌雄之相配也,是以陽明不從標本,從中見太陰之濕化。陰陽和平,燥濕相合,則飲食消化,津液運行,而肌肉豐厚;如陰陽不和,則能食而瘦矣。

白話文:

經文說:太陰脾經的上面,是濕氣來治理的。但是肺金屬性乾燥,燥濕相濟,所以脾喜歡乾燥而肺喜歡滋潤。陽明胃經的上面,是燥氣來治理的。但是胃和太陰脾經的濕氣相合,臟腑雌雄相配,所以陽明胃經不只看表面或根源,而是從中看到太陰脾經的濕氣化解。陰陽平和,燥濕相合,那麼飲食消化,津液運行,肌肉豐厚;如果陰陽不和,那麼就能吃卻很瘦。

故脾胃之陰濕太過者,宜燥之溫之;陽明之燥熱已甚者,宜苦寒以泄之。肺與大腸病秋金之燥者,宜清涼以潤之;感太陰之濕者,宜溫熱以燥之。此平治陰陽燥濕之道也。少陰之上,君火主之,而有腎臟之水;太陽之上,寒水主之,而有巨陽之陽:陰陽標本之相合也。是以水上火下,斯成既濟之無咎。

白話文:

因此,脾胃陰濕過度的人,應該使之乾燥溫暖;陽明之燥熱已經非常嚴重的人,應該用苦寒之物泄除。肺和大腸生病是秋金乾燥造成的,應該清涼滋潤;受太陰之濕影響生病的,應該溫熱乾燥。這就是平治陰陽燥濕的方法。少陰之上,君火主之,而且有腎臟之水;太陽之上,寒水主之,而且有巨陽之陽,是陰陽標本相合的。因此,水在上,火在下,就形成了既濟卦的無咎。

若水不上濟,則火盛而心懸如病飢;火不下交,則下焦寒而足膝厥冷。故當調攝其水火之升降焉。厥陰之上,風氣治之,而有包絡之火;少陽之上,火氣治之,而有甲木之風。蓋火生於木,風自火出,風火之相生也。故火熾者,當先平其風木;風烈者,宜先息其火炎。此陰陽五行,雌雄配合,各有平調之法焉。

白話文:

如果水氣不能夠上行滋潤,那麼火氣就會旺盛,心臟就會懸懸不安,就像患了飢餓症一樣;如果火氣不能夠下行交接,那麼下焦就會寒冷,足膝就會厥冷。所以,應該調理水火之間的升降。厥陰的上方,風氣主治,而有包絡之火;少陽的上方,火氣主治,而有甲木之風。因為火生於木,風自火出,風火是相生相剋的。所以,火氣旺盛的人,首先應該平息風木;風氣強盛的人,應該首先熄滅火炎。這就是陰陽五行,雌雄配合,各自有平調之法。

故善養生者,非惟苛疾不生,更可以延年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