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凱鈞

《友漁齋醫話》~ 第二種 (2)

回本書目錄

第二種 (2)

1. 不為良相願為良醫

范文正公微時,嘗詣靈祠求禱曰:他日得相位乎?不許。復禱曰:不然願為良醫。亦不許。既而嘆曰:夫不能利澤生民,非大丈夫平昔之志也。他日有人謂公曰:丈夫之志於相理為當然;醫之技,君何願焉?無乃失於卑耶?公曰:嗟乎!豈為是哉!古人有云: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欲救物,故無棄物。且丈夫之於學也,固欲遇神聖之君,得行其道;思天下匹夫匹婦,有不被其澤者。

白話文:

范文正公在年輕時,曾經到靈祠祈求說:有一天能當上丞相嗎?神明沒有答應。他又祈禱說:不然,希望成為一名良醫。神明也沒有答應。於是感嘆說:不能惠澤百姓,不是大丈夫平時的心志。有一天有人對范文正公說:大丈夫的志向在於治理國家,這是理所當然的;醫生的技術,您為什麼要祈求這個呢?豈不是失於卑微嗎?范文正公說:唉!豈是這樣嗎?古人說:經常善於救人,所以沒有拋棄的人,經常想要拯刻萬物,所以沒有拋棄的東西。而且大丈夫對於學問,本來就想要遇到英明的君主,能夠推行自己的治國之道;希望天下所有的老百姓,沒有不被自己的恩澤惠及的。

若已推而內之溝中,能及小大生民者,固惟相為然。既相不可得矣,夫能行救人利物之心者,莫如良醫;果能為良醫也,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民之厄,中以保身長生,在下而能及小大生民者,舍夫良醫,則未之有也!

白話文:

如果已經被推到溝中,能夠照顧到幼兒老人的百姓,肯定是由宰相來擔當。既然宰相不可得,那麼能夠施行救人利己之心的,沒有比好醫生更合適的了。如果真的能成為好的醫生,那麼上可以醫治君王、父母的疾病,下可以解救窮困百姓的危難,中可以保全個人的健康長壽。在下能夠照顧好一切人的百姓,除了好醫生,就沒有別的人了。

2. 為人子者不可不知醫

北齊李元忠母老多病,元忠專心醫道,研習積年,遂善醫。族弟亦為母病,醫為治療不愈,遂自精究針藥,母病乃除,隋許道幼亦因其母病患,遍覽經方,得以究極,世號名醫。戒諸子曰:人之嘗視膳藥,不知方術,豈為孝乎?由是轉相傳授。唐·王勃嘗謂:人子不可不知醫。

白話文:

北齊李元忠的母親年老多病,李元忠專心鑽研醫術,積累多年的研究,終於成為了出色的醫生。他的族弟的母親也生病了,找醫生治療卻不見好轉,於是自己精通針灸和藥物,母親的病才得以治癒。隋朝的許道幼也因為母親生病,遍覽醫書,得以精通醫術,世人稱他為名醫。他告誡自己的兒子們:一個人如果不懂得調理飲食和藥物,怎麼能算得上是孝順呢?因此,醫術在家族中代代相傳。唐朝的王勃曾經說過:做人子女的,不能不懂得醫術。

時長安曹元有秘術,勃從之遊,盡得其要,勃之所見與道幼同。唐有王燾,亦因母病學醫,因以所學,作書傳世。宋·高若納亦因母病,遂兼通醫書。雖國醫皆屈伏,張仲景《傷寒論》訣,孫思邈《千金方》及王燾《外臺秘要》,久不傳,悉考校訛謬行之,世始知有是書。名醫多出衡州,皆本高氏學焉。

白話文:

在長安的時候,有個叫曹元的醫生擁有高明的醫術,勃拜他為師學習,學到了所有的精髓。勃治療病人的方法和道幼是一樣的。唐朝有王燾,也是因為母親生病而學習醫術,他將所學的知識寫成書冊,流傳於世。宋朝的高若納也是因為母親生病,於是廣泛閱讀醫書,即使是國醫也對他佩服不已。張仲景的《傷寒論》、孫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燾的《外臺祕要》等醫學著作,在很長一段時間都失傳了。高若納將這些醫書重新校對,更正了其中的錯誤,並將它們付諸實踐,世人這才重新認識了這些醫書。著名的醫生大多出自衡州,他們都是以高氏的學說為基礎的。

此皆以醫為孝者也。宋李虛己母喪明,虛己旦夕舐睛不懈,二年母目復明。李行簡父患癰極痛,行簡吮其敗膏至盡,疾尋愈。此又以孝為醫者也。

白話文:

這些都是以行醫表達孝心的例子。宋朝的李虛己,母親眼睛失明,李虛己日夜舔舐母親的眼睛,毫不懈怠,兩年後母親的眼睛復明。李行簡的父親患了癰疽,疼痛劇烈,李行簡吮吸父親的膿瘡裏的膿血直到膿瘡痊癒,疾病很快就痊癒了。這些都是以孝心作為行醫的出發點的例子。

3. 方技中醫術為要

古來方技,如天文術數,堪輿風鑑,卜筮醫術數類。天文惟帝皇所重;術數若遁甲風角,惟為將所重;堪輿其應每遠數百載,或數十載始驗,真偽難知;風鑑即能先知預定人之富貴壽考,本各自具也。卜筮不過決疑,醫則自天子以至於庶人,皆不可廢其術。療疾病,決生死,望問切脈之次,必云因何而得,所屬何臟,所繫何經,當用何藥,服後能見何效。危者復安,骨者復肉,能神而明之,實為方技中之最要者也。

白話文:

古時候的各種技能,例如天文、術數、堪輿、風水、卜筮、醫術等,可以分為六大類。其中,天文只有帝王才會重視;術數,比如遁甲和風角,只有將帥才會重視;堪輿的應驗時間往往相隔幾百年,或者幾十年之後才能得到驗證,真假難辨;風水可以預知一個人的富貴、壽命和考試成績,但這些都是註定的。卜筮只是為了決疑,而醫術卻是從天子到平民,所有人都離不開的一門技術。醫生在治療疾病、決定生死時,必須詢問患者的病情,診斷是哪個臟腑出了問題,涉及哪條經絡,應該服用哪種藥物,服用後會有什麼效果。危重病人可以轉危為安,骨瘦如柴的人可以重新長出肌肉,這真是方技中最重要的一門了。

4.

人稟天地五行之氣,以生手三陽三陰,足三陽三陰,合為十二經,以環絡一身,往來流通,無少間斷,其脈應於兩手三部焉。夫脈者,血也;脈不自動,氣實使之,故有九候之法。《內經》云:脈者血之府。《說文》云:血理分袤行體者,從爪從血亦作脈。華佗云:脈者氣血之先也,氣血盛則脈盛,氣血衰則脈衰;血熱則脈數,血寒則脈遲;血微則脈弱,氣血平則脈緩。晉·王叔和分為七表八里,可謂詳且至矣。

白話文:

人體接受天地五行之氣,而產生雙手三陽三陰,雙腳三陽三陰,合稱十二經脈,它們環繞著全身,周而復始不斷運行,其脈搏可以反映在雙手的三部脈位上。脈搏是血液的流動,脈搏並非自己跳動,而是靠著氣血推動,所以有九種脈象的診斷方法。《內經》說:脈搏是血液的倉庫。《說文解字》說:血流貫通全身,並有分枝,從爪字和血字組成,也可以寫作脈字。華佗說:脈搏是氣血的表徵,氣血旺盛則脈搏旺盛,氣血衰弱則脈搏衰弱;血熱則脈搏快,血寒則脈搏慢;血虛則脈搏弱,氣血平和則脈搏緩和。晉朝的王叔和將脈搏分為七表八里,可以說是非常詳細且周全了。

然文理繁多,學者卒難究白。宋·崔子虛以《難經》六難,專言浮沉,九難專言遲數,故用為宗以統也。七表八里而總萬病。其說以為浮者為表為陽,外得之病也;有力主風,無力主氣,浮而無力為芤,有力為洪。沉者為里為陰,內受之病也;有力主積,無力主氣,沉而極小為微,至骨為伏,無力為弱。

白話文:

但是醫學中各種理論和條理繁多複雜,學者們很難徹底研究明白。宋代的崔子虛用《難經》中的六難專門講述浮沉,九難專門講述遲數,所以把這兩部分作為綱領來統帥全書。七表八里各有專司,可總括萬病。他的學說認為浮脈屬於表屬於陽,是外因引起的疾病;力量大的是風,力量小的是氣,浮脈而無力的是芤脈,力量大的是洪脈。沉脈屬於裏屬於陰,是內因引起的疾病;力量大的是積,力量小的是氣,沉脈而極小的是微脈,沉至骨頭裡的是伏脈,沒有力量的是弱脈。

遲者為陰主寒,內受之病也;有力主痛,無力主冷,遲而少駃為緩。短細為澀,無力為濡。數者為陽主熱,外得之病也;有力主熱,無力主瘡,數而極弦為緊,有力為弦,流利為滑。他如九道六極之殊,三焦五臟之辨,與其持脈之道,療病之方,其間元妙,俱在六脈。當時師承傳授,皆為名醫,其訣蓋不出於此,學者其求諸。

白話文:

遲脈是陰氣主導,主症狀是寒冷,由內部產生的疾病;有力,主症狀是疼痛;無力,主症狀是怕冷;遲緩而緩慢,主症狀是緩慢。短細,主症狀是澀;無力,主症狀是濡。數脈是陽氣主導,主症狀是熱,由外部產生的疾病;有力,主症狀是熱;無力,主症狀是瘡;數脈而極度緊張,主症狀是緊;有力,主症狀是弦;流利,主症狀是滑。其他如九道六極的區別,三焦五臟的辨別,以及其持脈之道,療病之方,其間的妙處,全都在六脈。當時師父傳授的,都是名醫,其訣竅蓋不出於此,學習者要多探求。

5. 四時受病原委

天有四時即有六淫,(風寒暑濕燥火。)人之感也,隨其臟腑之虛實而病焉。邪如穿窬,見人家牆門不固之處,則乘而入。昔有三人,冒露曉行,後一人無病,一人病,一人死。無病者先以酒食,胃氣充而肌表固也;病者不飲酒而單食,死者空腹而行。可見邪之即湊,其氣必虛。

白話文:

天地有四季氣候交替,就有六種自然邪氣(風寒暑濕燥火)。人感受到這些邪氣,會根據臟腑的虛實而引起疾病。邪氣就像鑽牆洞的小偷,看到人家牆門不牢固的地方,就會乘虛而入。從前有三個冒著露水早行的人,後來一個人沒生病,一個人病了,一個人死了。沒生病的人事先喝酒吃飯,胃裡氣盛,肌表緊實;生病的人只吃飯不喝酒,而死的那個人空著肚子就上路了。可見邪氣趁虛而入,人體的正氣一定虛弱。

夫春氣宜溫,萬物發陳,其氣疏以達。設天寒衣薄,腠理閉塞,陽氣不得透泄,諸病生焉。驟發者其感也輕,更有從冬而受邪者。如王叔和云:寒邪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其感也深。若貧乏之輩,肌理固密,胃氣壯實,更復營作,不時出汗,即有所感,邪從汗而泄矣。故被體雖薄而不病也。

白話文:

春天陽氣宜溫,萬物生長發育,春天的氣候舒暢而通達。如果天氣寒冷而穿著薄衣,腠理閉塞,陽氣不能透發,各種疾病就會由此而生。突然發病的,是感受風寒較輕的。還有人在冬季感受了風寒,到了春天變成了溫病,這是感受風寒較深的。如果貧困的人,腠理緻密,胃氣壯實,但又勞累作息不規律,經常出汗,即使有所感受,邪氣也能通過汗液排出體外。所以雖然穿著單薄的衣服也不容易生病。

至於寒之初著人也,始則皮毛則肺應之,次則肌肉則胃應之。當體中稍有不適,即以辛散之劑服之,何至陽氣不得泄越,鬱而成病?始則身熱咳嗽,甚則為疹為斑,其總名曰春陽寒鬱。

白話文:

當寒氣剛開始侵襲人體時,首先是皮毛、肺部受到影響,接下來是肌肉、胃部受到影響。當身體稍微有些不適時,就可以服用辛散的藥劑,為什麼會到陽氣不能宣洩通暢,鬱結而生病呢?一開始是身體發熱咳嗽,嚴重時會出現疹子、斑點,總稱為春陽寒鬱。

更有當春季受邪,陽氣不透,其人稟厚,不致驟發,至春杪夏初,始欲走泄,因病熱焉,其邪傳心胞及胃者居多,或寒熱往來,或單熱不休,或疹或斑,或成溫疫,其名曰春溫晚發。夏為火德,萬物欣榮。然大江以南,土卑潮汐,當梅雨淋漓,則多濕邪;大小暑又多酷熱,暑傷人氣,濕侵腸胃。

白話文:

如果在春天受到邪氣,陽氣不能通行,人的體質強壯,不會立刻發病,等到春末夏初,邪氣才開始想要發作,就會因此而生病。這些疾病通常會傳染到心、胞和胃,可能會出現寒熱交替、單純發熱不退、疹子或斑點、甚至形成溫疫等症狀,這種疾病稱為「春溫晚發」。

夏天是火德之時,萬物欣欣向榮。但是大江以南,土地低窪,潮汐頻繁,到了梅雨季節,就會有很多濕邪;大暑和小暑又很炎熱,暑氣會傷害人體的氣,濕氣會侵犯腸胃。

人當夏令,宜謹起居,薄滋味,為衛生要事。暑邪無形,從人口鼻吸受;暑先傷氣分,故氣促脈軟,四肢無力;暑傷心,心主液,故心煩少寐汗出;或久晴土燥,忽大雨下注,熱氣上蒸,最易受暑。及途行淺舍,勞逸雖殊,其受邪也同,是為陽暑。更有處於涼亭水榭,愛納涼,喜冷飲,胃氣抑鬱,其病惡寒壯熱,少汗,脈沉滯,或吐瀉,是為陰暑,不可不知。暑必挾濕挾穢,其病有霍亂者,有四因也:受暑、受涼、受濕、傷食。

白話文:

人們在夏季,必須注意起居、飲食清淡,這是養生的大事。暑邪是沒有形狀的,從人的口鼻吸入;暑氣首先傷害的是氣分,所以氣息急促、脈搏虛弱,四肢無力;暑氣又會傷害心臟,心臟主管體液,所以煩躁、失眠、多汗;或者長時間天氣晴朗,地面乾燥,突然下起大雨,熱氣上升,最容易中暑。

在外旅行或在簡陋的住所,勞累或休息,雖然情形不同,但受到的暑邪是一樣的,這就是陽暑。還有的人在涼亭水榭納涼,喜歡吃冷飲,胃氣受到抑鬱,這種病的症狀是怕冷、發高燒、少汗,脈搏沉滯,或者嘔吐、腹瀉,這就是陰暑,不可不知。暑邪必定夾雜著濕氣和穢氣,這種病有得霍亂的,有四種原因:中暑、受涼、受濕、飲食不潔。

至於赤白二痢,皆由濕熱內侵飲食不節,其名曰暑濕交病。秋氣宜涼,金令清肅,則病者少;若秋陽熾驕,人感其氣,或貪涼露坐,毛竅為風露所遏,邪不得泄,最易受病。大抵瘧症多從是得。及身熱頭痛,咳嗽喘促等症,愈晚愈重,其名曰涼風襲暑。冬氣凜冽,萬物閉藏。

白話文:

至於赤白痢疾,都是由於濕熱內侵、飲食沒有節制,這種病叫做暑濕交病。秋季天氣宜涼爽,金氣清肅,患這種病的人就少;如果秋季陽光熾熱驕人,人受到這種暑氣的侵襲,或者貪圖涼快在露地坐著,毛孔被風露所阻閉,邪氣不能排出,最容易得病。所以,瘧疾大多是由於這種原因而得的。以及身體發熱、頭痛、咳嗽、氣喘等症狀,越到晚上就越加重,這種病叫做涼風襲暑。冬季天氣凜冽,萬物閉藏。

然每有夏秋伏暑在內,至冬至一陽來復,感其氣而欲泄,多見形寒肢熱,咳嗽吐血,牙宣鼻衄等症。更有冬氣和煦,陽藏不密,冬溫症。當冬三月,善衛生者,晨不冒霧露,閉關獨宿,夜臥不致過暖,則為來春發生之本。若空腹曉行,不謹房室,易生寒病,即病者古名為傷寒,可不慎歟?其名曰冬藏不固,其治法前賢悉備,何待予之贅辭耶。然未有分四時而立法者,故探討精微,特出己意,以成一編。

白話文:

然而每年夏天秋天伏暑之氣未盡,等到冬天「冬至」一陽來復,感受冬氣而想泄瀉,不時可見身體寒冷手腳暖烘烘、咳嗽咳血、牙齒痠痛、流鼻血的症狀。另外還有冬氣和煦,陽氣收藏不密所引發的疾病叫做「冬溫症」。在冬天的三個月內,懂得養生的,早上不接觸霧露、關門獨睡,晚上睡覺不要太暖和,這樣可做為來年春天發生的基礎。如果空腹晨練,房事不謹慎,容易生病,這類病在古代稱之為「傷寒」,豈能不謹慎嗎?這種病名為「冬藏不固」,治療方法前賢們都悉備了,還需要我多說些什麼嗎。然而沒有人依四時不同而立法,所以研究探討得很詳細,特別提出自己的見解,編成一書。

俾業斯者,觀之瞭如指掌,熟玩詳求,自能得心應手。至不關乎氣感,當另立一門,以見意也。《內經》之四季所感而發病,未嘗不以四氣而論,予分四時受病,並出治法者,乃推其本而究其源,與古人立法,原無大異,惟用主藥有別耳。

白話文:

學習這門學科的人,只要看一看就能一目瞭然,反覆研究詳細探求,自然能夠得心應手。至於那些與氣感無關的,應該另立一個門類,以闡明其思路。《內經》中所述四季所感而發生的疾病,從未不以四種氣候來論述,我把四季所受之病分門別類,並提出治療方法,是推究其根本並探究其根源,與古人制定的方法,本來沒有大的不同,只是所用的主藥有所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