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西方子明堂灸經》~ 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卷一 (4)

1. 陰交

在臍下一寸。日灸三七壯至七百壯止(原注:又名橫戶)。主臍下熱,小便赤,氣痛狀如刀攪,作塊狀如覆杯,婦人斷緒,月事不調,帶下崩中,因產後惡露不止,繞臍冷痛,五臟遊氣。主臍下鱮痛,寒疝。

白話文:

在肚臍下方一寸。每天灸三七次,一共要灸七百次(原注:又名橫戶)。主治肚臍下發熱、小便赤黃、腹部疼痛劇烈如同刀割、疼痛的地方形成塊狀且隆起如杯子扣著、婦女生殖系統疾病如月經不調、帶下崩漏、產後惡露不止、肚臍周圍冷痛、五臟氣運行不暢。主治肚臍下疼痛、寒疝。

2. 氣海

在臍下一寸半(原注:又名脖映)。(灸五壯)。主臟氣虛憊,一切氣疾。主少腹疝氣遊行五臟,腹中切痛,及驚不得臥。主冷氣衝心,女婦惡露不止,繞臍痛,氣結成塊狀如覆杯,小便赤澀。

白話文:

在肚臍下1.5寸(原注:又名脖映)。(灸五壯)。主治臟氣虛弱,各種氣疾。主治少腹疝氣遊走在五臟之間,腹中劇烈疼痛,以及驚恐得無法入睡。主治寒氣衝擊心臟,婦女產後惡露不止,肚臍周圍疼痛,氣體凝結塊狀像扣著的杯子,小便赤紅刺痛。

3. 關元

在臍下三寸。灸三十壯,十日灸三百壯止(原注:又名次關、下紀)。主臍下鱮痛,小便赤淋不覺遺瀝,小便處痛,狀如散火,尿如血色;臍下積血,狀如覆杯,婦人帶下,因產惡露不止,斷緒,產道及脅下脹。及小腹熱而偏痛,寒氣入腹。及石淋,臍下三十六疾,不得小便。

白話文:

位於肚臍下方三寸。艾灸三十壯,十天灸三百壯為止(註釋:又名次關、下紀)。主治肚臍以下疼痛,小便赤熱疼痛,小便不知不覺地流出,小便處疼痛,症狀像火燒一樣,尿液像血色;肚臍以下積血,狀似覆蓋的杯子,婦女帶下,產後惡露不止,斷線,產道及脅下脹痛。以及小腹發熱且偏痛,寒氣侵入腹部。以及石淋,肚臍以下三十六種疾病,小便不通。

及傷中尿血,胞轉氣淋。又主小便數,及泄痢不止,小便滿,石水。及賁豚氣入小腹,暴疝痛,身熱頭痛,進退往來。

白話文:

以及中氣損傷導致的遺尿出血,濕熱之邪侵襲膀胱產生的淋病。還可以主治小便次數頻繁,以及泄瀉痢疾不止,小便積聚,以及尿結石。還可以治療賁豚之氣進入小腹,造成暴發性疝氣疼痛,身體發熱頭痛,來回走動的症狀。

4. 中極

在臍下四寸(原注:又名玉泉、氣源)。日灸,三七壯,至三百壯止。主淋,小便赤,尿道痛,臍下結塊如覆杯,婦人因產得惡露不止,遂成疝瘕;或因月事不調,血結成塊,拘攣腹疝,月水不下,乳余疾,絕子,陰癢,子門不端,小腹苦寒,賁豚搶心,飢不能食,腹脹,經閉不通,小便不利,及失精。及主恍惚屍厥,煩痛。

白話文:

肚臍下方四寸處(另有別名為玉泉、氣源)。每天灸,一次灸三到七壯,總共灸到三百壯為止。主治小便淋漓不盡、小便染色變紅、尿道疼痛、肚臍下方長出像倒蓋的茶杯一樣的硬塊,婦女因為生產產後惡露不斷,最後變成疝瘕;或者因為月經不調,血凝聚成塊,導致腹部抽筋疼痛、月經不來、哺乳後的後遺疾病、不孕、陰部搔癢、子宮位置不正、小腹感覺寒冷、胸痛、飢餓但不能吃、腹部脹氣、經閉不通、小便不利及失精。還主治神志昏迷、身體僵直,煩躁疼痛。

及主小腹積聚,堅之如石,及飢不能食。

5. 曲骨

在橫骨之上,中極下一寸,毛際陷中(原注:又名屈骨)。(灸三壯)。主小腹脹,血癃,小便難。主㿗疝,小腹痛,婦人赤白帶下。

白話文:

在恥骨的上方,中極 穴下一寸,毛髮交會處的陷中 (又稱屈骨)。(灸三壯)。主治小腹脹滿,血癃,小便困難。主治疝氣,小腹疼痛,婦女赤白帶下。

6. 會陰

在大便前、小便後,兩陰間(原注:又名屏翳)。(灸三壯)。主陰頭寒。主痔,與陰相通者死;陰中諸病,前後相引痛,不得大小便,女子經不通,男子陰端寒,衝心佷佷。

7. 幽門二穴

在巨闕旁半寸陷中。《黃帝明堂》云:在巨門各一寸半。灸五壯。主善吐,飲食不下,兼唾多,吐涎,乾噦,嘔沫,及泄有膿血。主胸中引痛,煩悶健忘,少腹脹,脹滿,女子心痛,逆氣。

白話文:

在巨闕穴旁半寸的凹陷處。《黃帝明堂》說,巨闕穴旁一寸半處。灸五壯。主治經常嘔吐,吃不下東西,兼吐口水多、吐涎、乾嘔、嘔吐泡沫,及腹瀉帶有膿血。主治胸中隱隱作痛,心煩意亂、健忘,少腹脹,腹脹,女子心痛,逆氣。

8. 通谷二穴

在幽門下一寸。灸五壯。主頭痛寒熱,汗出不惡寒。主項如拔,不可左右顧,目䀮䀮不明,風寒。及鼻鼽、清涕出。及結積留飲,癖囊,胸滿飲。主喜嘔,及心中憒憒,數欠,癲,心下悸,咽中澹澹恐。主失欠,口喎,食飲善嘔,暴啞不能言。

白話文:

此穴在幽門穴下一寸處。艾灸五壯。主治頭痛發熱,流汗卻不畏寒。主治脖子疼痛,不能左右轉動,眼睛昏花不明,風寒。以及鼻子不通氣,清水鼻涕流出。以及積聚飲食不消化,癖囊,胸滿積水。主治喜歡嘔吐,以及心中悶悶不樂,經常打呵欠,癲癇,心臟跳動,咽喉中感覺空虛而恐懼。主治打不出呵欠,口角歪斜,飲食容易嘔吐,突然失聲不能說話。

9. 陰都二穴

在通谷下一寸(原注:又名食宮)。灸三壯。主多唾、嘔沫,大便難。及婦人無子,臟有惡血,腹厥痛、絞刺不可忍。及身熱,瘧病。主心滿、氣逆、腸鳴。

白話文:

在通谷穴下的一寸處(別名食宮穴)。灸三壯。主治唾液多、嘔吐泡沫,大便困難。以及婦女不孕,子宮有惡血,腹中疼痛、絞痛難忍。以及身體發熱,瘧疾。主治心滿、氣逆、腸鳴。

10. 石關二穴

在陰都下二寸(原注:又名石闕)。灸五壯。主多嘔。主脊強口不開。主大便閉塞,氣結,心堅滿。主脊痙反折。主婦人子臟有惡血,內逆滿痛。

白話文:

在肚臍以下二寸(又叫做石闕穴)。灸五壯。主治嘔吐頻繁。主治脊椎強直,嘴巴無法張開。主治大便閉結,氣滯,心腹堅滿。主治脊椎痙攣反折。主治婦女子宮有惡血,內部反逆而引起疼痛。

11. 商曲二穴

在石關下二寸。灸五壯。主腹中積聚,時切痛,不嗜食。

12. 肓腧二穴

在商曲下一寸,直臍旁。灸五壯。主大便乾,腹中切痛。及大腹寒疝,小腹有熱。

13. 中注二穴

在肓腧下五分。灸五壯。《銅人經》云:在肓腧下一寸。主小腹熱。大便堅燥不利。

14. 四滿二穴

在中注下一寸。(灸五壯)。主婦人臟中或胞中有惡血,內逆滿痛,疝(原注:又名髓府)。主大腹石水,腹中切痛。主奔豚上下。及臍下疝積。

白話文:

在肚臍下1寸處。(灸5壯)。主治婦女臟器或子宮中有惡血,向內逆流引起疼痛,疝氣(原注:又名髓府)。主治嚴重的腹水,腹中劇烈疼痛。主治奔豚病上下移動。以及臍下疝氣積聚。

15. 天樞二穴

去肓腧一寸半。直臍旁二寸(原注:又名長溪、長谷、循際、谷門)。灸百壯。主久積冷氣,繞臍切痛,時上衝心,女子漏下赤白。及腹大堅,食大化,面色蒼蒼。主冬月重感於寒則泄,當臍痛,腸胃間遊氣切痛。主腹脹腸鳴,氣上衝胸,腹中盡痛。主面浮腫,唾血,吐血。主瘧振寒,熱盛狂言語,嘔吐、霍亂泄利,食不化。

白話文:

在肚臍旁一寸半的地方取穴。肚臍旁邊二寸的地方取穴(又名長溪、長谷、循際、谷門)。灸一百次。主治長期積累的寒氣,圍繞肚臍疼痛,有時疼痛衝心,女性白帶增多或房勞過度。及腹部腫大堅硬,食物消化不良,面色蒼白。主治冬季受寒引起的腹瀉,臍周疼痛,腸胃之間遊走性疼痛。主治腹脹腸鳴,氣體上衝胸,腹部疼痛。主治面部浮腫,吐血。主治瘧疾發作時畏寒,發病時狂言妄語,嘔吐、霍亂腹瀉,食物消化不良。

16. 外陵二穴

在天樞下半寸。灸五壯。主腹中盡痛,心如懸,下引臍腹痛。

17. 大巨二穴

在臍下一寸,兩旁各二寸,長溪下二寸。灸五壯。主小腹滿,小便難,陰下縱。主喜驚。及癲疝,偏枯,煩渴,四肢不舉。

白話文:

位於肚臍下方一寸處,左右兩側各二寸,長溪穴下方二寸處。灸五壯。主治小腹脹滿,小便困難,陰部下垂。主治驚嚇恐懼。以及癲癇疝氣,偏癱,煩渴,四肢不舉。

18. 水道二穴

在大巨下三寸。灸五壯。主三焦結熱,大小便不利。主肩背痛,小腹滿,引陰中痛,腰背強急,膀胱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