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原昌克

《經穴匯解》~ 卷之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三 (3)

1. 側脅部第七

(凡二十穴)

骨度篇曰。角以下。至柱骨。長一尺。行腋中不見者。長四寸。腋以下。至季脅。長一尺二寸。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

白話文:

骨度篇說,從角下到柱骨,長一尺,腋下到看不到的部分,長四寸;腋下到腰脅的盡頭,長一尺二寸;腰脅以下到髀樞,長六寸。

按角。額角也。柱骨。天柱骨也。共見面部。

淵腋(靈樞)一名腋門。(千金注)腋下三寸。(素問)宛宛中。舉臂取之(甲乙)禁灸。(甲乙)禁刺。(入門)

白話文:

淵腋(靈樞):也叫腋門。(千金注):在腋下三寸的地方。(素問):位於腋窩中心。舉起胳膊時,可以摸到它。

(甲乙):禁止在淵腋處灸刺。(入門):禁止在淵腋處刺灸。

按千金等。作泉腋。唐祖諱淵。故避之。太淵。亦作太泉。類經。聚英。以下諸書。終以為一名。不是。千金注引中風篇曰。腋門在腋下攢毛中。一名泉腋。即淵腋是也。今本無此文。諸風篇。有腋門穴。與此文相似。詳於奇穴部。

白話文:

《千金方》等書上寫作「泉腋」,唐朝太宗皇帝名叫「淵」,所以避諱,寫作「太淵」。「太淵」也寫作「太泉」。《類經》、《聚英》等書以下的書籍,始終認為是同一個名稱,並不是如此。《千金方》注引《中風篇》說:「腋門」穴在腋下,攢毛中,又名「泉腋」,也就是「淵腋」。現在版本沒有這段文字。《諸風篇》有「腋門」穴,與這段文字相似,詳見「奇穴部」。

輒筋(甲乙)腋下三寸。復前行一寸。著脅。(甲乙)淵腋前一寸。(入門)

按著。次注。作搓。復。發揮。作腹。聚英曰。一名神光一名膽募。期門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二寸五分。上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是。次注。日月之註文。而神光。膽募日月之別名也。聚英。輒筋下。缺日月穴。蓋脫簡。吳文炳。醫統。大成。受其誤也。

白話文:

按著。次注。搓一搓。再。發揮。腹中。聚英曰。一名神光一名膽募。期門下五分。陷中。第三肋端。橫直遮蔽骨旁。二寸五分。上直兩乳。側臥屈上足取之是。次注。日月之註文。而神光。膽募日月之別名也。聚英。輒筋下。缺日月穴。蓋脫簡。吳文炳。醫統。大成。受其誤也。

金鑑。亦不知其誤。而作從淵腋下行復前一寸。三肋端。橫直蔽骨旁。七寸五分半。直兩乳。謬妄不可讀。

大包(靈樞)脾之大絡。名曰大包。出淵腋下三寸。布胸脅。(靈樞)出九肋間。及季脅端。(甲乙)側脅。(入門)腋下六寸。(大全)脅下。至季肋一尺二寸。此穴居其中(增注)

白話文:

大包(出自《靈樞》):脾經上的大絡穴。名稱為大包。從腋下三寸的位置出來。分佈在胸部和脅部。(出自《靈樞》):從第九肋間一直到季肋的邊緣。(甲乙經):在側脅部。(入門篇):從腋下六寸的位置出來。(大全):從脅下,一直到季肋,距離季肋一尺二寸。這個穴位位於其中。(增注)

按聚英。吳文炳。作皃肋間。皃疑九誤。

天池(靈樞)一名天會。(甲乙)乳後一寸。腋下三寸。著脅直掖撅肋間。(甲乙)側脅陷中。(入門)

按脅。千金。作肋。而無三寸字。撅。千金翼。作掘。本輸篇曰。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語而不詳。次注。作乳後二寸。入門。作乳外二寸。金鑑。作乳旁一二寸許。骨空論云。撅骨。王冰曰。尾窮謂之撅骨。撅。䕅。通用。說文曰。撅臀骨也。䕅。本作蒚。非此義。

白話文:

檢查脅部。千金方作肋。而沒有三寸字。掘。千金翼作掘。本輸篇說:腋下三寸,是手心的主穴。名為天池。但語意不明確。次注作乳後二寸。入門作乳外二寸。金鑑作乳旁一二寸左右。骨空論說:掘骨。王冰說:尾端叫做掘骨。掘、䕅通用。《說文》說:掘是臀骨。䕅,原寫作蒚,不是這個意思。

醫門摘要曰。按禮內則云。不涉不撅矣。撅字。言肋骨形如撅字彙云。撅揭衣也。肋骨皆如撅。何特此穴曰撅肋。或曰。撅與掘通。又轉與崛通。崛起貌。金鑑。作撅起肋骨。按直腋下。乳後有肋骨。稍高大崛起者是也。余嘗刳剝刑屍觀肋骨。枚枚無所異。不見崛起者。按字書曰。

白話文:

醫門摘要中寫道,禮內則中說:「不涉不撅。」「撅」這個字,是指肋骨的形狀,像「撅」字。彙編中說,「撅」是揭起衣服的意思,肋骨的形狀都像「撅」字,為什麼只把這個穴位稱為「撅肋」呢?有人說,「撅」與「掘」是相通的,又與「崛」相通,有崛起、隆起的意思。金鑑把這個穴位寫作「撅起肋骨」,在腋下直線,乳房後面的肋骨,稍高大崛起的那個就是「撅肋」穴。我曾經解剖過罪犯的屍體,觀察肋骨,每一個肋骨都沒有區別,沒有發現崛起的那個。字書中說:

撅投也。蓋此穴逼骨而取之也。腋下三寸。前行一寸。乃輒筋。當肋後其肋前。是天池也。大包言側脅。天池言著脅。則以僅著脅部也。脅或作肋。著肋亦通。乳中。天溪二穴相併然在膺骨陷中。則天溪微高天池在乳後一寸。逼肋骨。胸鄉。天溪。食竇。諸穴。胸部四行。雖在側脅屬胸部實是著脅處。

白話文:

撅投穴。因為這個穴道逼近骨頭而取之。位於腋下三寸,向前一寸。就是筋肉交接的地方。在肋骨後方,肋骨前。這裡是天池穴。大包穴的意思是靠近側脅。天池穴的意思是靠近脅部。所以僅僅靠近脅部。脅有時寫作肋。靠近肋骨也是通的。乳中。天溪兩個穴道相連,位於胸骨凹陷的中間。天溪穴稍微高於天池穴,天池穴位於乳後一寸,逼近肋骨。胸鄉。天溪。食竇。這些穴道。胸部的四個穴道。雖然位於側脅,但屬於胸部,實際上是靠近脅部的位置。

則以乳後一寸取此穴。逼骨欲投肋下之處也。

章門(脈經)一名長平。一名脅窌。(甲乙)一名脾募。(千金)一名肋髎。(大全)大橫外。直臍季脅端。側臥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甲乙)

白話文:

章門穴(出自《脈經》)的別名:長平、脅窌(見《甲乙經》)、脾募(見《千金方》)、肋髎(見《大全》)。位於大橫骨外側,直對臍中季脅端。側臥,上腿屈曲、下腿伸直、舉起手臂,就能取到這個穴位。(見《甲乙經》)

按千金。明堂。作大橫文外。文。蓋之誤。千金肺臟篇及千金翼。無文字。季脅者。淵腋直下。肋骨到此。其末不似偃月。其骨頭向前。其尖曰端脅與腹部之交。就脅之所盡曰季脅。而不言季肋者。向後更有小肋也。愈知言季脅之有字法也。京門下注。有季肋之文。可證也。

白話文:

根據《千金方》的記載,明堂穴在橫紋外側,靠近背部的部位,應該是「文」字的誤寫。《千金方》的肺臟篇和《千金翼》中都沒有記載季脅穴。季脅穴位於腋下直下的位置,肋骨到達此處,末端不像偃月,其骨頭向前,尖端稱為端脅,與腹部交接的地方就是季脅。之所以不稱之為季肋,是因為往後還有小肋。愈知言說季脅有字法,京門穴下方的注釋中就有季肋的文字,可以證明這一點。

千金。千金翼。外臺。次注以下諸書。皆作季肋。不辨其義也。神應。類經。大成。作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入門。作橫取六寸。資生注。所引難疏及聚英。作兩旁九寸。皆拘矣。類經又曰。臍上一寸八分。兩旁各八寸半。是帶脈之注。不可從。肘後曰。小肋屈頭也。大全。

白話文:

《千金方》、《千金翼》、《外臺祕要》等書中所記載的季肋位置,都與原意不符。

《神應經》、《類經》、《大成》等書中記載,季肋在臍上二寸,兩旁各六寸。

《入門》中記載,季肋是橫取六寸。

《資生注》中援引《難疏》和《聚英》的說法,認為季肋在兩旁九寸。

《類經》中還記載,季肋在臍上一寸八分,左右兩旁各八寸半,但這是帶脈的部位,所以不可採信。

《肘後方》中記載,季肋在小肋下端。

《大全》中也記載,季肋在小肋下端。

一名季肋。是京門也。故不取。類經曰。肘尖盡處是穴。此捷法也。假令用此法。必取季脅端可也。凡用捷法者。說既見。醫門摘要曰。類經云。脾募也。按在腹曰募。在背曰俞。募者。募結之義。而經脈結聚於此。俞者輸也。脈氣轉輸於此也。千金翼曰。多汗。四肢不舉。

白話文:

季肋穴:是一條經絡經過的地方,所以不須取穴。類經說:手肘彎曲處的盡頭是這個穴位,這是取穴的方法,假設使用這種方法,一定要取季脅端纔可以。凡是用捷法者,說明已經見到了。醫門摘要說:類經說:是脾臟募穴,按在腹部的穴位叫募,在背部的穴位叫俞,募是募結的意思,經脈結聚於此。俞是輸穴的意思,脈氣轉輸於此。千金翼說:多汗,四肢無法抬起。

少力。灸長平。五十壯。在挾臍相去五寸。不針。而言不針者。可疑。千金曰泄痢。不嗜食。雖食不消。灸長谷。五十壯。三報。穴在挾臍相去五寸。一名循際。是天樞異名。而穴注。與章門同。大全曰。飛虎。即童門也。童。章。字相似。恐是章門誤。又支溝。一名。又奇穴有飛虎。

白話文:

體力虛弱: 灸長平穴,50壯。穴位在肚臍旁五寸處。但沒有記錄說可以用針灸。有人對此表示懷疑。《千金方》中說,泄瀉,沒有食慾。即使吃了東西也無法消化,灸長谷穴,50壯,三次。穴位在肚臍旁五寸處。又名循際,是天樞穴的別名。但穴位注釋與章門穴相同。《大全》中說,飛虎穴就是童門穴。童、章兩個字相似恐怕是章門穴的誤寫。支溝穴又名飛虎穴。奇穴中有飛虎穴。

京門(甲乙)一名氣府。一名氣俞。(甲乙)一名腎募。(大成)監骨腰中。季肋本。挾脊。(千金)屈上足。伸下足。舉臂取之。(類經)

白話文:

京門穴(甲乙):又名氣府、氣俞。(甲乙):又名腎募。(大成):在腰部脊骨旁,季肋骨的根部,靠近脊椎骨。(千金):屈曲上肢,伸直下肢,舉起手臂來取穴。(類經):

按俞。外臺。作輸。季肋。資生。類經。作季脅。蓋據素問兩季脅之間。灸之文也。然言兩季脅之間。未辨何穴也。或誤讀章門下注言季脅也。季脅。季肋。說既見。監骨。次注。作骼骨。又居髎下注云。監骨。次注作骼骨。骼與髂通。監有攝守義。左傳。君行則有守。守曰監。

白話文:

按俞:外臺祕要一書中稱作輸,位於季肋。資生經一書中稱作季脅。這是根據《素問》經文中「兩季脅之間。灸之。」一句而來。但是,即使說是兩季脅之間,也不清楚具體是指哪個穴位。或者,有人誤讀「章門下注曰:季脅也。」,將「季脅」、「季肋」的說法視為一體。監骨,在下一個註解中寫作骼骨。另外,在「居髎」穴的註解中,把監骨也寫作骼骨。骼與髂相通。「監」有攝守的含義。《左傳》中說:「君行則有守。守曰監。」

監骨。攝持腰股之骨也。髂。玉篇。腰骨也。曰。監骨。曰腰髖骨。曰腰髁骨。由此觀之。監。髖。髁。共髂之轉音同義。古書。皆言監骨。蓋古言也。而此穴如與腰骨。不相與。而章門。當季脅。淵腋直下則在向後季肋之本。肋末連接腰骨。略屬腰部。故曰。監骨腰中。王太僕。

白話文:

監骨:是控制腰部和大腿的骨頭。髂:同腰骨,又稱監骨、腰髖骨、腰髁骨。因此,監、髖、髁都是「髂」的轉音,其意義相同。古代書籍都提到監骨,蓋指遠古的說法。而這個穴道似乎和腰骨沒有相關性,章門位於季脅,淵腋直下則位於向後季肋的本處。肋末連接腰骨,略微屬於腰部,因此說監骨在腰部中間。王太僕。

監骨下。加與字。益通。就脅腹之交。取章門。故曰季脅。向後更有小肋。其本是京門也。即曰季肋。是也。章門曰端。京門曰本。可以見也。千金翼。外臺。與千金同。甲乙。作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是以帶脈註文。混入於此。傳寫之誤。故從千金。折衷曰。

白話文:

觀察股骨下方,加上「與」字。更加通暢。就在脅腹交接處,取穴位「章門」。所以稱作「季脅」。上面還有比較小的肋骨,它的根本是「京門」。所以又稱「季肋」。這是正確的。「章門」叫端,「京門」叫本。可以清楚的看到。「千金翼」和「外臺」與「千金」相同。「甲乙」作「監骨下腰中,挾脊季肋下一寸八分」。所以帶脈的註釋文字,混入於此。是傳抄時出錯。因此從「千金」中選擇。「折衷」說。

以帶脈之法。恐非也。法。疑注誤。可謂能解書也。類經。作臍上五分旁。九寸半。拘矣。

帶脈(甲乙)季脅下一寸八分。(甲乙)陷者。宛宛中。(明堂)

按千金。千金翼。外臺。作季肋。後人不辨章門季脅之義。妄改作肋也。果其說之是乎。帶脈。當微如後而下也。不得取於季脅章門下。神應經曰。季肋下。一寸八分臍上二分旁七寸半。類經。作臍旁八寸半。肥人九寸。瘦人八寸拍。何則肥瘦人人殊。如腹便便者。豈得用折量乎。

白話文:

依據《千金方》、《千金翼方》、《外臺祕要》的說法,章門穴位於季脅處。後人不能分辨章門穴與季脅穴的原理,就胡亂改為肋骨。真的如此嗎?帶脈,理應是微微向下位在後方。不能取自於季脅章門穴下方。《神應經》上說,季肋穴在臍下1寸8分,臍上2分,旁邊7寸5分。《類經》上將其位置寫為臍旁8寸5分,肥胖者為9寸,瘦弱者為8寸5分。這是因為肥瘦因人而異,若腹部肥滿的人,難道也能以固定的測量方式來計算嗎?

五樞(甲乙)帶脈下三寸。一曰。水道旁。一寸五分。(甲乙)陷中(資生)

按旁。千金。千金翼。外臺作下。入門。作外。自章門至居髎。凡八寸三分。骨度。季脅至髀樞六寸間。不可容此四穴。岡本。斜從小腹向陰毛際。取此諸穴恐非也。甲乙。千金。載五樞水道旁。一寸五分一說今量之自季脅章門穴。至五樞。四寸八分。章門直臍旁也。水道臍下四寸也。

白話文:

根據旁穴,《千金方》,《千金翼方》,《外臺祕要》的記載是在私處的下方。從入門穴到居髎穴,總共八寸三分的距離。根據骨度的測量,從季脅到髀樞之間有六寸的距離,無法容納這四個穴位。岡本解剖學中認為,這些穴位從小腹斜向陰毛的邊緣,認為這些穴位的取穴位置不正確。兩種說法,《千金方》記載五樞穴在水道旁,一寸五分。現今的測量結果是從季脅的章門穴到五樞穴,長度為四寸八分。章門穴在肚臍的旁邊,水道在肚臍下方四寸。

骨度篇。季脅下。至髀樞。六寸。以臍下至橫骨六寸半之寸。當之。略相同。然水道。間府舍說分寸者不穩。但取之帶脈下三寸。可也。明堂。作帶脈下二寸。大成。作水道旁五寸五分。非也。

白話文:

骨度篇。從季脅的下方,到股骨大轉子,是六寸。從肚臍下方到橫骨,是六寸半,這是相符合的。但水道、間府舍說的分寸並不準確。只要以帶脈下方三寸,就可以。明堂著作《帶脈》說它在帶脈下方二寸,而《大成》說它在水道旁邊五寸五分,這個說法是錯的。

維道(甲乙)一名外樞。(甲乙)章門下五寸三分。(甲乙)

按類經。作中極旁。八寸五分。不可從。

居窌(甲乙)章門下八寸三分監骨上。陷者中。(甲乙)

按監骨。次注。作骼骨。蓋內經云。兩骼髎者是也。髀樞與少腹交腰之處。崛起骨。謂之髂骨。說已見。骨度篇曰。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據此則八寸三分。當作六寸三分。脅側六寸之際。何容八寸三分。髂骨上三分許。陷者是也。謂章門下。則維道微前行。居髎。亦旁骨斜下。

白話文:

依照檢查骨骼的順序,下一個要檢查的地方叫做髂骨。在《內經》中提到「兩骼髎者是也」,就是兩側的髂骨。髂骨靠近大腿根部,與腰相交的地方,有一塊凸起的骨頭,叫做「髂骨」,在骨度篇中提到「季脅以下,至髀樞長六寸」,也就是從腰部的側面到髂骨的長度是六寸,但八寸三分似乎太長了,因此應該改成六寸三分比較合理。在髂骨上約三分的地方,有個凹陷的地方,叫做「章門」,在章門的前面,有一塊小小的骨頭叫做「維道」,在髂骨的旁邊,有一塊骨頭叫做「髎」,這些都是屬於髂骨的範圍。

何則帶脈。五樞。謂季脅下。帶脈下者。可見。凡謂髎者。取骨罅巨髎。顴髎。肩髎。八髎類。可徵也。或取之環跳下股骨頭。而合八寸三分之法。然其上有環跳而屬足部。居髎。在其下。屬季脅之中。謬誤較然。次注。作章門下四寸三分。四恐字誤。金鑑。從維道。下行三寸。

白話文:

為什麼帶脈是五樞?所謂季脅下,帶脈下行,可以觀察到。凡是叫做「髎」的,都是取骨縫。巨髎、顴髎、肩髎、八髎類推,可以考證。或者取之環跳下股骨頭,而合八寸三分之法。然而就在環跳上面,而屬於足部,居住在「髎」,就在環跳下面,屬於季脅之中,謬誤明顯。下注,做章門下四寸三分。四字可能寫錯了。金鑑,從維道,往下行三寸。

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