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執中

《針灸資生經》~ 針灸資生經第三 (11)

回本書目錄

針灸資生經第三 (11)

1. 不嗜食

凡不嗜食。刺然谷多見血。使人立飢。(千)隱白、(見吐。)然谷、脾俞、內庭、主不嗜食。天樞、厲兌、內庭、主食不化。不嗜食。夾臍急。中封、主身黃有微熱。不嗜食。章門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熱中不嗜食。苦吞而聞食臭傷飽。身黃痠疼羸瘦。肺俞、治上氣嘔吐。

白話文:

  1. 凡是不喜歡吃東西。刺破然谷穴容易見血。使人立即感到飢餓。(千)隱白穴、(見吐穴)然谷穴、脾俞穴、內庭穴,主治不喜歡吃東西。天樞穴、厲兌穴、內庭穴,主治食物不消化。不喜歡吃東西。夾臍穴疼痛。中封穴,主治身體發黃並有輕微發熱。不喜歡吃東西。章門穴主治飲食不消化。食物入腹後又吐出。熱中證不喜歡吃東西。吞嚥困難並聞到食物腐臭味,傷於過飽。身體發黃、痠疼、消瘦。肺俞穴,治療上氣嘔吐。

  2. 凡是不喜食,可刺然谷穴放血,使人立刻有飢餓感。(千)隱白、(見吐)然谷、脾俞、內庭,主治不喜食。天樞、厲兌、內庭,主治食不化。不喜食,夾臍急,中封穴,主治身黃有微熱。不喜食,章門主食飲不化,入腹還出。熱中不喜食,苦吞聞食臭傷飽,身黃痠疼羸瘦,肺俞治上氣嘔吐。

支滿不嗜食。(銅)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見腹脹。)地機、陰陵泉、水分、(並見水腫。)幽門、(見胸痛。)小腸俞、(見腳氣。)治不嗜食。下脘、治六腑氣寒不嗜食。(見腹痛。)下廉、(見飧泄。)懸鐘、治胃熱不嗜食。(見膝攣。)陰蹺、療病飢不欲食。

白話文:

  1. 支滿不愛吃東西。(用銅針刺)胃俞、脾俞,治療腹痛不愛吃東西。(見腹脹。)地機、陰陵泉、水分,(並見水腫。)幽門,(見胸痛。)小腸俞,(見腳氣。)治療不愛吃東西。

  2. 下脘,治療六腑氣寒不愛吃東西。(見腹痛。)下廉,(見飧泄。)懸鐘,治療胃熱不愛吃東西。(見膝攣。)陰蹺,治療病飢不想吃東西。

(明)懸鐘、療腹滿。中焦客熱不嗜食。(明下)又云、心腹脹滿。胃熱不嗜食。陽綱、(見腸鳴。)療不嗜食。分水、治胃虛脹不嗜食。(銅)

白話文:

(明)懸鐘:治療腹部脹滿。中焦有客熱,不想吃東西。(明下)又說:心腹脹滿。胃熱,不想吃東西。陽綱:(見腸鳴。)治療不想吃東西。分水:治療胃虛脹滿,不想吃東西。(銅)

不嗜食有數端。有三焦客熱不嗜食。有胃熱不嗜食。有胃熱不嗜食。有六腑氣寒不嗜食。固當隨證用藥治之。而針灸者亦當知補瀉之法可也。

白話文:

不愛吃飯的原因有幾種。比如三焦有熱不愛吃飯的。或者胃中有熱不愛吃飯的。或者六腑虛寒不愛吃飯的。治療時要根據不同的情況用藥治療。針灸醫生也應該知道,增補虛損的治療方法是可行的。

史記、陽虛侯病甚。眾醫皆以為蹶。太倉公診脈以為痹。根在右脅下。大如覆杯。令人喘逆氣不能食。病得之內。即以火齊粥且飲六日。氣下。即令更服丸藥出入六日病已。然則人之不能食。亦有患痹而得者。概曰胃有寒熱。則不可也。

白話文:

史記中記載,陽虛侯的病情很嚴重。所有的醫生都認為是中風。太倉公診脈後,認為是痹疾。根源在右脅下,像一個倒扣的杯子那麼大。導致他呼吸急促,吃不下東西。這個疾病是從內部得來的。

太倉公就用火齊粥給他喝,並且讓他服用丸藥。六天之後,他的氣順了。再讓他繼續服用丸藥,六天之後,他的病就好了。由此可見,人不能吃東西,也可能是因為得了痹疾。如果一概而論,說是胃有寒熱,那就錯了。

扁鵲曰、凡人心風、灸心俞肝俞主心風腹脹滿。食不消化。四肢羸露不欲食。(見中風。)曲泉、主不嗜食。(見無子。)

白話文:

扁鵲說,凡是人心臟風疾,灸心俞、肝俞穴位可以治療心臟風疾、腹脹、腹滿。食慾不振,四肢羸弱,不想吃東西。(參閱「中風」)曲泉穴,可以治療食慾不振。(參閱「無子」)

2. 食氣(無味)

三里、治食氣惡聞食臭。(見胃。)大杼、(見勞。)治食氣。百會、(見風癇。)少商、(見不能食。)療吃食無味。(明)凡身重不得食。食無味。心下虛滿。時時欲下喜臥。皆針胃管、太倉。服建中湯平胃丸

白話文:

  • 三里穴:治療飲食積滯,食慾不振,口臭。(詳見胃疾)

  • 大杼穴:治療飲食積滯。(詳見勞倦)

  • 百會穴:治療飲食積滯。(詳見風癇)

  • 少商穴:治療飲食積滯,食不知味。(詳見飲食失調)

  • 若感到身體沉重,不想吃東西,吃東西沒有味道,心下空虛卻有飽滿感,時不時有下痢感,喜歡躺著不動,以上症狀皆可針灸胃管穴、太倉穴,並服用建中湯和理氣健胃丸。

鑽胃丸、溫中開胃。病人覷飲食不得。三五服即思食。破故紙半兩、肉豆蔻四枚、為末。蒸棗肉丸梧子大。空心米飲三十丸。

白話文:

(本方有)鑽胃丸,能夠溫暖腸胃,幫助開胃。病人厭惡飲食,吃不下飯。服下三到五次,就會想吃東西。將熟紙半兩、肉豆蔻四枚,研磨成細末。用蒸熟的棗子肉搓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三十丸。

3. 食多

脾俞、治食飲多身瘦。(銅見腹脹。)腎俞、療食多身瘦。(明下見勞。)胃俞、腎俞、主胃中寒脹。食多身瘦。脾俞、大腸俞、主食多身瘦。(見腹脹。)

白話文:

脾俞穴,可以治療飲食過多而身體消瘦。(銅鏡檢驗見腹脹。)腎俞穴,可以治療飲食過多而身體消瘦。(明下見到勞倦。)胃俞穴、腎俞穴,可以治療胃中寒脹。飲食過多而身體消瘦。脾俞穴、大腸俞穴,可以治療飲食過多而身體消瘦。(見腹脹。)

舍侄偶食罷即飢。再食又飢。自碎生薑、濃泡二碗服愈。

4. 瘧(脾寒)

千金云、夫瘧皆生於風。夏傷於暑。秋為㾬(痎同。)瘧。(素問云。痎猶老也。亦瘦也。楊上善云。二日一發為痎瘧。其說與素問千金異。)瘧有數名。先寒後熱曰寒瘧。先熱後寒曰溫瘧。熱而不寒曰癉瘧。多寒曰牡瘧。久不瘥曰勞瘧。(久不斷曰老瘧。)時行後變成瘧曰瘴瘧。

白話文:

千金方中說,瘧疾都由風邪引起。夏天受到暑氣的傷害。秋天轉化成為瘧疾。(素問中說,瘧疾猶如年老體衰的病症。也像形容枯瘦。楊上善說,隔天發作一次的瘧疾稱為痎瘧。他的說法與素問、千金方不同。)瘧疾有很多名稱,先發冷後發熱的叫寒瘧。先發熱後發冷的叫溫瘧。只發熱不發冷的叫癉瘧。非常怕冷的叫牡瘧。長久不癒的叫勞瘧。(一直不斷的叫老瘧。)時疫流行後轉變成的瘧疾叫瘴瘧。

病結為癥瘕曰瘧母。以至肝肺脾腎心胃亦皆有瘧。或每日發。或間日發。或作稍益晏。或作日益早。素問千金等方論之詳矣。治瘧之方甚多。惟小金丹最佳。予嘗以予人皆效。然人豈得皆有此藥哉。此灸之所以不可廢也。鄉居人用旱蓮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間也。)當兩筋中。

白話文:

病菌結成癥瘕,稱為瘧母,甚至肝、肺、脾、腎、心、胃都會感染瘧疾。有的每天發作,有的隔天發作。有的發作時間逐漸延後,有的發作時間則逐漸提早。素問和千金方等醫書中都有詳細的論述。治療瘧疾的方法很多,但以小金丹效果最好。我曾以小金丹給予他人,皆有效。然而,難道所有人都能得到這種藥嗎?因此,艾灸是最不可廢棄的治療方法。鄉村人則使用旱蓮草搗碎。放在手掌上一夫(四個手指間),位於兩筋之間。

以古文錢壓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謂之天灸。尚能愈瘧。況於灸乎。故詳著之。

譩譆、治溫瘧寒瘧。(明)下云、療瘧久不愈。腰俞、中管、治溫瘧痎瘧。鬲俞、(見痰。)命門、(見頭疼。)大溪、(見咳逆。)療痎瘧。陰蹺、治暴瘧。上廉、治寒瘧。三間、治瘧寒熱。唇口乾。身熱喘。目急痛。至陰、治瘧發寒熱。頭重煩心。(下)液門、合谷、陷谷、天池、治寒熱痎瘧。

白話文:

譩譆、治溫瘧寒瘧。

(明朝)另一說法,治療瘧疾久治不愈。

腰俞、中管、治溫瘧痎瘧。

腰俞穴、中管穴,治療溫瘧和痎瘧。

鬲俞、(見痰。)命門、(見頭疼。)大溪、(見咳逆。)療痎瘧。

鬲俞穴、命門穴、大溪穴,治療痎瘧。

陰蹺、治暴瘧。上廉、治寒瘧。三間、治瘧寒熱。

陰蹺穴,治療暴瘧。上廉穴,治療寒瘧。三間穴,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

脣口乾。身熱喘。目急痛。

嘴脣和口乾澀。身體發熱喘息。眼睛急痛。

至陰、治瘧發寒熱。頭重煩心。(下)液門、合谷、陷谷、天池、治寒熱痎瘧。

至陰穴,治療瘧疾引起的寒熱和頭重心煩。液門穴、合谷穴、陷谷穴、天池穴,治療寒熱痎瘧。

偏歷、治發寒熱瘧久不愈。目視䀮䀮。大椎、治痎瘧久不愈。少府、治痎瘧久不愈者。煩滿少氣。悲恐畏人。臂酸掌熱。手握不伸。陶道、治痎瘧寒熱灑淅。命門、治寒熱痎瘧。腰腹相引痛。足臨泣、治瘧日西發。(千同。銅云治瘧日發。)療小兒瘧久不愈。灸足大指次指外間陷中。

白話文:

偏歷穴:治療寒熱瘧疾久治不愈。目視模糊不清。

大椎穴:治療瘧疾久治不愈。

少府穴:治療瘧疾久治不愈的人。煩躁憋悶,呼吸短促。悲哀恐懼,害怕見人。手臂痠痛,手掌發熱。手握緊不放。

陶道穴:治療瘧疾寒熱灑淅。

命門穴:治療寒熱瘧疾。腰腹互相牽連疼痛。

足臨泣穴:治療瘧疾在下午發作。(與千同。銅人針灸經說:治療瘧疾在白天發作。)治療小兒瘧疾久治不愈。灸足部大拇指、次指外側陷中部位。

各一壯。(並下。)大溪、(見心痛。)照海、中渚、治久瘧。丘墟、治久瘧振寒。(千同。)陷谷、治瘧。中封、治痎瘧色蒼蒼(千云太息。)振寒。小腹腫。食怏怏繞臍痛。足逆冷。不嗜食。身體不仁。液門、治痎瘧寒熱。目眩頭痛。暴得耳聾。腕骨、治痎瘧頭痛煩悶。

白話文:

一壯(同時刺入)。(同時下針)。大溪、(可治)心痛。照海、中渚,治療久瘧。丘墟,治療久瘧和振寒。(同千金方)。陷谷,治療瘧疾。中封,治療瘧疾,面 色蒼黃(千金方雲太息)。振寒。小腹腫。食後不消化,臍周有疼痛。足部逆冷。不吃東西。身體麻木不仁。液門,治療瘧疾的寒熱。頭暈 頭痛。突然耳聾。腕骨,治療瘧疾引起的頭痛煩悶。

商陽、治寒熱痎瘧。口乾。明下云、治瘧口乾。譩譆、(見肩背痛)中脘、白環俞、治溫瘧。(見腰脊。)上髎、偏歷、治寒熱瘧。三間、治寒瘧。唇焦口乾。氣喘。脾俞、治痎瘧寒熱。有人患久瘧。諸藥不效。或教之以灸脾俞。即愈。更一人亦久患瘧。聞之。亦灸此穴而愈。

白話文:

商陽穴,治療寒熱瘧疾。口乾。明下穴,治療瘧疾口乾。譩譆穴(詳見肩背痛篇),中脘穴、白環俞穴,治療溫瘧。(詳見腰脊篇)上髎穴、偏歷穴,治療寒熱瘧疾。三間穴,治療寒瘧。脣焦口乾。氣喘。脾俞穴,治療瘧疾寒熱。有的人患有長期瘧疾。各種藥物治療都不見效。有人教他灸脾俞穴。馬上就痊癒了。另外一個人也長期患有瘧疾。聽說了這件事。也灸這個穴位而痊癒。

蓋瘧多因飲食得之。故灸脾俞作效。內庭、厲兌、(面腫。)公孫、治寒瘧不嗜食。京骨、治瘧寒熱。喜驚不欲食。(明下同。)神門、治瘧心煩甚欲得飲冷。惡寒則欲處溫中。咽乾不嗜食。合谷、陽谿、後谿、陽池、陰都、治身寒熱瘧。(明下云痎瘧。)病心下煩滿氣逆。

白話文:

瘧疾多因飲食不節而得。因此艾灸脾俞穴會有效。內庭穴、厲兌穴(可治療面腫)。公孫穴,治療寒瘧不思飲食。京骨穴,治療瘧疾寒熱交替發作。喜怒無常、不思飲食(以下同)。神門穴,治療瘧疾心煩、特別想喝冷飲。怕冷則想待在溫暖的地方。咽喉乾燥、不思飲食。合谷穴、陽谿穴、後谿穴、陽池穴、陰都穴,治療身體寒熱瘧疾(以下同)。胸悶、氣逆。

天樞、治寒瘧。列缺、治寒瘧嘔沫。善笑縱唇口。(明下云。痎瘧面色不定。)少商、治痎瘧振寒。腹滿。(明下有煩心善噦。)唾沫。唇乾。引飲不下膨膨。手攣指痛。寒慄鼓頷。喉鳴。經渠、治瘧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膨膨。(明同。)大椎、腰俞、治溫瘧痎瘧。(明同。

白話文:

天樞:治療寒瘧。

列缺:治療寒瘧嘔吐泡沫。善於笑,嘴脣開合。

少商:治療痎瘧,振寒,腹滿。(注:痎瘧的症狀有煩心、善於嘔吐、唾沫、嘴脣乾裂、引飲不下、腹脹、手抽筋、手指疼痛、寒顫、頷下鼓動、喉嚨鳴叫。)

經渠:治療瘧疾的寒熱、胸背拘急、胸滿腹脹。(注:症狀與大椎相同。)

大椎、腰俞:治療溫瘧和痎瘧。(注:症狀與經渠相同。)

)大杼、療瘧頸項強。不可俯仰。頭痛振寒。前谷、風池、神道、(見頭痛。)百會、治痎瘧。上星、治痎瘧振寒熱汗不出。偏歷、主風瘧汗不出。(千)少澤、(明云。頭痛。銅云。寒熱。)復溜、崑崙、主瘧寒汗不出。衝陽、主瘧先寒洗淅。甚久而熱。熱去汗出。然谷、崑崙、主瘧多汗。

白話文:

  • 大杼穴:治療瘧疾,頸項強直,無法俯仰,頭痛,發冷。

  • 前谷穴、風池穴、神道穴:治療頭痛。

  • 百會穴:治療痎瘧。

  • 上星穴:治療痎瘧,發冷發熱,汗不出。

  • 偏歷穴:治療風瘧,汗不出。

  • 少澤穴:治療頭痛。

  • 復溜穴、崑崙穴:治療瘧疾,發冷,汗不出。

  • 衝陽穴:治療瘧疾,先發冷,洗淅。時間很長後發熱。熱退後汗出。

  • 然谷穴、崑崙穴:治療瘧疾,汗多。

甲云、主瘧多汗。腰痛不可俯仰。目如脫。項如拔。列缺、後谿、少澤、前谷、主瘧寒熱。太泉、太谿、經渠、主瘧咳逆。心悶不得臥。寒熱。大陵、腕骨、陽谷、少衝、主乍寒乍熱瘧。天樞、主瘧振寒。熱甚狂言。太鍾、主瘧多寒少熱。甲云、瘧悶嘔甚。熱多寒少。欲閉戶而處。

白話文:

甲方說,得瘧疾的人常出汗,腰痛,不能彎腰或仰頭,眼睛無神,脖子僵硬。治療瘧疾病 寒熱的穴位有列缺穴、後谿穴、少澤穴、前谷穴。治療瘧疾並咳嗽、嘔逆、心悶、不能睡,以及寒熱交加的穴位有太泉穴、太谿穴、經渠穴。治療忽冷忽熱的瘧疾的穴位有大陵穴、腕骨穴、陽谷穴、少衝穴。治療振寒、發熱,甚至昏迷、狂叫的瘧疾的穴位有天樞穴。治療寒熱較多的瘧疾的穴位有太鍾穴。甲方說,瘧疾的人感到悶熱、嘔吐嚴重,發熱多,發冷少,想關上門窗獨自待著。

寒厥足熱。商丘、主寒瘧腹痛。少海、主瘧背振寒。甲云、項痛引肘掖。腰痛引少腹。四肢不舉。陽谿、主瘧甚苦寒咳嘔沫。厲兌、內庭、主瘧不嗜食。惡寒。少商、主瘧振慄鼓頷。商丘、神庭、上星、百會、完骨、風池、神道、掖門、前谷、光明、至陰、大杼、主痎瘧熱。陰都、少海、商陽、三間、中渚、主瘧身熱。

白話文:

  1. 寒厥足熱:商丘穴,主治寒瘧腹痛。

  2. 少海穴,主治瘧疾背部振寒。

  3. 甲穴,主治項痛引掣肘掖。腰痛引掣少腹。四肢不能舉。

  4. 陽谿穴,主治瘧疾非常痛苦,寒咳嘔沫。

  5. 厲兌穴、內庭穴,主治瘧疾不思飲食。惡寒。

  6. 少商穴,主治瘧疾振慄鼓腮。

  7. 商丘穴、神庭穴、上星穴、百會穴、完骨穴、風池穴、神道穴、掖門穴、前谷穴、光明穴、至陰穴、大杼穴,主治痎瘧發熱。

  8. 陰都穴、少海穴、商陽穴、三間穴、中渚穴,主治瘧疾身體發熱。

列缺、主瘧甚熱。陽谷、主瘧脅痛不得息。俠谿、主瘧足痛。衝陽、束骨、主瘧從腳胻起。飛揚、主狂瘧頭眩痛。痙反折。溫留、主瘧面赤腫。天井、主瘧食時發。心痛。悲傷不樂。天府、主瘧病。譩譆、支正、小海、主風瘧。三里、陷谷、俠谿、飛揚、主痎瘧少氣。

白話文:

  • 列缺:主治瘧疾高熱。

  • 陽谷:主治瘧疾,脅痛不得休息。

  • 俠谿:主治瘧疾,足部疼痛。

  • 衝陽、束骨:主治瘧疾從小腿胻部開始。

  • 飛揚:主治狂瘧,頭暈頭痛,痙攣抽搐。

  • 溫留:主治瘧疾,面赤腫脹。

  • 天井:主治瘧疾,在吃飯時發作,心痛,悲傷不愉快。

  • 天府:主治瘧疾。

  • 譩譆、支正、小海:主治風瘧。

  • 三里、陷谷、俠谿、飛揚:主治痎瘧,氣虛。

附子一枚炮末。姜兩半取自然汁。丸如小豆大。每十五丸空心熱酒吞下。老少加減。川客治瘧。只二三服皆愈。云兼治脾胃。愈於姜附湯。故附此。

白話文:

  • 一枚大附子,研磨成細末。

  • 兩半姜,取自然汁。

  • 將附子和薑汁混合,丸成小豆大小的丸劑。

  • 每次服用 15 丸,空腹時用熱酒送服。

  • 老人和小孩的劑量需要酌情調整。

  • 四川的醫師用此方治療瘧疾,服二、三劑即可痊癒。

  • 此方還能兼治脾胃疾病,療效比附子、乾薑合用的「姜附湯」還要好。

  • 因此,將此方附錄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