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果部第二十九卷 (8)

回本書目錄

果部第二十九卷 (8)

1. 仲思棗

(宋《開寶》)

【釋名】仙棗

志曰:北齊時有仙人仲思得此棗種之,因以為名。

【集解】志曰:仲思棗形如大棗,長一、二寸,正紫色,細紋小核,味甘。今亦少有。

白話文:

譯文:

【釋名】

  • 仙棗

【典故】

宋朝《開寶》一書記載:南北朝時期,北齊有一位名叫仲思的仙人得到這種棗子的種子並種植,因此得名仙棗。

【集解】

仲思棗的形狀像大棗,長約一到二寸,呈現深紫色,表面有細小的紋路,果核小,味道甜美。如今這種棗子也很少見了。

時珍曰:按:杜寶《大業拾遺記》云:隋時信都郡獻仲思棗,長四寸,圍五寸,肉肥核小有味,勝於青州棗,亦名仙棗。觀此,則《廣志》之西王母棗、谷城紫棗,皆此類也。

白話文:

李時珍說:查考杜寶的《大業拾遺記》記雲:隋朝時,信都郡進獻仲思棗,長四寸,圍五寸,果肉肥美核小,味道勝於青州棗,也叫做仙棗。觀此,那麼《廣志》中所記載的西王母棗、谷城紫棗,都是這一類的棗。

【氣味】甘,溫,無毒。

【主治】補虛益氣,潤五臟,去痰嗽冷氣。久服令人肥健,好顏色,神仙不飢(《開寶》)。

白話文:

**氣味:**甘甜、溫和,無毒。

**主治:**補虛養氣,滋潤五臟,化痰止咳。長期服用可以令人強壯肥美,膚色紅潤,如同神仙般不覺得飢餓(出自《開寶本草》)。

2. 苦棗

(《食性》)

【釋名】蹶泄(《爾雅》。名義未詳)。

【集解】士良曰:苦棗處處有之。色青而小,味苦不堪,人多不食。

【氣味】苦,大寒,無毒。

【主治】傷寒熱伏在臟腑,狂蕩煩滿,大小便閉澀。取肉煮研,和蜜丸服(士良)。

白話文:

釋名

蹶泄(《爾雅》記載。名稱意義不詳)。

集解

士良說:苦棗很多地方都有。顏色青綠而果實小,味道苦澀不堪,大多數人都不吃。

果實

氣味

苦味,大寒性,無毒。

主治

傷寒熱氣潛伏在內臟中,狂躁不安、煩躁滿悶,大小便不通。取出果肉煮熟搗碎,和蜂蜜製成丸劑服用(士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