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時珍

《本草綱目》~ 谷部第二十三卷 (3)

回本書目錄

谷部第二十三卷 (3)

1. 丹黍米

(《別錄》中品),

即赤黍也。《爾雅》謂之虋。

瑞曰:浙人呼為紅蓮米。江南多白黍,間有紅者,呼為赤蝦米

宗奭曰:丹黍皮赤,其米黃。惟可為糜,不堪為飯,黏著難解。

原曰:穗熟色赤,故屬火。北人以之釀酒作糕。

【氣味】甘,微寒,無毒。思邈曰:微溫。

大明曰:溫,有小毒。不可合蜜及葵同食。

宗奭曰:動風性熱,多食難消。余同黍米

白話文:

這是赤黍,在《爾雅》中稱為「虋」。

瑞應圖記載:浙江人稱它為紅蓮米。江南有很多白黍,偶爾有紅色的,稱為赤黍。

宗奭記載:赤黍的皮是紅色的,米是黃色的。只能煮成稀粥,不能蒸成飯,黏稠難消。

原注記載:它的穗成熟後顏色是紅色的,因此屬於火性。北方人用它來釀酒和做糕點。

**氣味:**甘甜,微寒,無毒。孫思邈說:微溫。

李時珍說:溫熱,有小毒。不能與蜂蜜和莧菜同食。

宗奭說:它有發風性,屬熱性,多食難以消化。它的其他性質與黍米相同。

【主治】咳逆上氣,霍亂,止泄利,除熱,止煩渴(《別錄》)。下氣,止咳嗽,退熱(大明)。治鱉瘕,以新熟者淘泔汁,生服一升,不過三、二度愈(孟詵)。

白話文:

【主治】止住咳嗽、呃逆、氣逆、霍亂、止泄瀉、消熱、止煩渴(《別錄》)。降氣、止咳嗽、退燒(大明)。治療胃中硬塊、消化不良,可以用剛熟的枇杷葉用淘米水洗淨,生服一升,連服三、第二次就痊癒(孟詵)。

【附方】舊二,新二。

男子陰易:用丹黍米三兩,煮薄飲,酒和飲之,令發汗即愈。(《傷寒類要》)。

小兒鵝口,不乳者:丹黍米嚼汁塗之。(《子母秘錄》)。

飲酒不醉:取赤黍漬以狐血,陰乾。酒飲時,取一丸置舌下含之,令人不醉。(《萬畢術》方)。

令婦不妒:取虋(即赤黍也),同薏苡等分,為丸。常服之。(同上)。

穰莖並根,

【氣味】辛,熱,有小毒。

詵曰:醉臥黍莖,令人生厲。人家取其莖穗作提拂掃地,用以煮汁入藥,更佳。

白話文:

附方 舊方 一、二 新方 一、二

**男子陰易:**服用丹黍米三兩,煮成清湯飲用,加入酒後飲下,發汗後即可痊癒。(《傷寒類要》)

**小兒鵝口,拒絕吃奶:**將丹黍米嚼碎成汁塗抹於口腔。(《子母祕錄》)

**飲酒不醉:**取赤黍,用狐狸血浸泡,陰乾後保存。飲酒時,取一丸含在舌下,可防止醉酒。(《萬畢術》方)

**令婦不妒:**取赤黍(即虋),與薏苡仁等分研磨成丸劑。常服。(同上)

穰莖並根

**氣味:**辛、熱,有小毒。

註解:醉倒在黍莖上會導致人生瘡。民間取其莖穗做掃把拂地,用來煮汁入藥,效果更佳。

【主治】煮汁飲之,解苦瓠毒。浴身,去浮腫。和小豆煮汁服,下小便(孟詵)。燒灰酒服方寸匕,治妊娠尿血。丹黍根莖:煮汁服,利小便,止上喘(時珍)。

白話文:

【主治】將丹參根煎煮後喝汁,可以解苦瓠的毒性。用丹參根煎煮後洗澡,可以消除水腫。將丹參根和小豆一起煮湯喝,可以幫助利尿(孟詵)。將丹參根燒成灰燼,然後加入酒中服用,每次服用一湯匙,可以治療妊娠尿血。丹參的根和莖:將它們煮成湯汁喝,可以利尿,並且可以止住上氣喘促(李時珍)。

【附方】舊一,新三。

通身水腫:以黍莖掃帚煮湯浴之。

腳氣衝心:黍穰一石,煮汁,入椒目一升,更煎十沸,漬腳,三四度愈。(《外臺秘要》)。

天行豌瘡,不拘人畜:用黍穰濃煮汁洗之。一莖者是穄穰,不可用。(《千金》)。

瘡腫傷風,中水痛劇者:黍穰燒煙,熏令汗出,愈。(《千金方》)

白話文:

**全身水腫:**用高粱稈掃帚煮湯沐浴。

**腳氣衝心:**煮一石高粱殼,加入一升花椒,再煎煮十次,用汁漬腳,三四次即可痊癒。(《外臺祕要》)

**流行性腮腺炎(豌瘡),不論人畜:**用高粱殼濃煮汁清洗。單獨的高粱莖是不能用的。(《千金》)

**瘡腫傷風,中水痛劇:**用高粱殼燻製,直至出汗,即可痊癒。(《千金方》)

2. 蜀黍

(《食物》)

白話文:

食物

食者,人之天。能養生體,充五臟,通九竅者也。

飲食有節,乃養身之本。過食則傷脾,過飲則傷腎。

食之有道,則氣血調和,百病不生。

一、五穀

五穀者,稻、黍、稷、粱、麥也。養五臟,益氣血,充肌膚。

二、蔬果

蔬果者,瓜果菜蔬也。清熱解毒,潤腸通便,增強體質。

三、肉類

肉類者,豬、牛、羊、雞之肉也。補氣血,強筋骨,滋養身體。

四、魚介

魚介者,魚、蝦、蟹、蛤之類也。益智健腦,養顏美容,清熱解毒。

五、蛋奶

蛋奶者,雞蛋、牛奶也。補益氣血,強健體魄,增強免疫力。

六、豆類

豆類者,黃豆、黑豆、綠豆也。補脾益腎,降血壓,抗衰老。

七、堅果

堅果者,核桃、杏仁、花生也。健腦益智,強筋補骨,抗氧化。

八、香料

香料者,桂皮、花椒、八角也。開胃健脾,散寒止痛,增強食慾。

飲食之宜忌,隨四時變化。春宜清淡,夏宜涼爽,秋宜滋潤,冬宜溫補。

養生之道,莫過於飲食有節,食之有道。

【釋名】蜀秫(俗名)、蘆穄(《食物》)、蘆粟(並俗)、木稷(《廣雅》)、荻粱(同上)、高粱

白話文:

【解釋名稱】蜀秫(俗名、蘆穄(《食物》)、蘆粟(俗名)、木稷(《廣雅》)、荻粱(同上)、高粱。

時珍曰:蜀黍不甚經見,而今北方最多。按:《廣雅》:荻粱,木稷也。蓋此亦黍稷之類,而高大如蘆荻者,故俗有諸名。種始自蜀,故謂之蜀黍。

白話文:

時珍說:蜀黍很難見到,而今在北方最多。根據《廣雅》的記載:荻粱,是木稷。這種植物也是黍稷的類型,但是高大如同蘆荻,因此民間有很多稱呼。這種植物最初種植在蜀地,所以稱作蜀黍。

【集解】穎曰:蜀黍北地種之,以備缺糧,余及牛馬。谷之最長者。南人呼為蘆穄。

白話文:

【集解】穎說:蜀黍在北方種植,備著當糧食不足時使用,人、牛、馬都可以吃。穀物中長得最高大的。南方人稱呼為蘆穄。

時珍曰:蜀黍宜下地。春月布種,秋月收之。莖高丈許,狀似蘆荻而內實。葉亦似蘆。穗大如帚。粒大如椒,紅黑色。米性堅實,黃赤色。有二種:黏者可和糯秫釀酒作餌;不黏者可以作糕煮粥。可以濟荒,可以養畜,梢可作帚,莖可織箔席、編籬、供爨,最有利於民者。今人祭祀用以代稷者,誤矣。

白話文:

李時珍說:蜀黍適合種植在低窪地。春天播種,秋天收穫。蜀黍莖高丈許,狀似蘆荻但裡面有實心。葉子也像蘆葦。穗子大得像掃帚。粒子大如花椒,顏色紅黑。蜀黍米堅實,顏色黃赤。有兩種:黏的蜀黍可和糯米一起釀酒做餌料;不黏的蜀黍可以做糕煮粥。蜀黍可以救濟荒年,可以喂養牲畜,梢可以做掃帚,莖可以織箔席、編籬笆、燒火,對百姓最有利益。現在的人用蜀黍來代替稷祭祀,這是錯誤的。

其穀殼浸水色紅,可以紅酒。《博物志》云:地種蜀黍,年久多蛇。

【氣味】甘,澀,溫,無毒。

【主治】溫中,澀腸胃,止霍亂。黏者與黍米功同(時珍)。

【主治】煮汁服,利小便,止喘滿。燒灰酒服,治產難有效(時珍)。

【附方】新一。

白話文:

穀殼

浸水後呈現紅色,可以用來釀造紅酒。

《博物志》中記載,栽種蜀黍(高粱)多年後,會有很多蛇出沒。

【藥性】甘,澀,溫,無毒。

【主治】溫暖脾胃,收斂腸胃,止霍亂。黏稠的蜀黍米與黍米功效相同。(李時珍)

【主治】煮汁服用,利小便,止喘息,氣滿。將根燒成灰後,用酒服下,可有效治療難產。(李時珍)

附方

新方一個。

小便不通,止喘:紅秫散:用紅秫黍根二兩,扁蓄一兩半,燈心百莖,上搗羅。每服半兩,流水煎服。(張文叔方)

白話文:

尿液不通,喘:紅秫散:使用紅高粱根二兩、扁蓄一兩半、燈心草一百莖,搗碎後過篩。每次服用半兩,用流水煎服。(取自張文叔的藥方)